史记

初,宋义所遇齐使者高陵君显在楚军,见楚王曰〔2〕:“宋义论武信君之军必败〔3〕,居数日,军果败。兵未战而先见败征,此可谓知兵矣。”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悦)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4〕;范增为末将〔5〕,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6〕。行至安阳〔7〕,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巨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8〕。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9〕,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很〔10〕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11〕,饮酒高会。

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12〕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且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扫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13〕。”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14〕。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乱。”乃相与共立羽为假〔15〕上将军。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使桓楚报命于怀王。怀王因使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皆属项羽。〔16〕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战少利,陈余〔17〕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18〕,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19〕,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

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20〕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注释】

〔1〕巨鹿之战: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十一月,项羽杀宋义,渡河救赵,大破秦军于巨鹿(在今河北平乡县)。

〔2〕宋义:原为项梁部下谋士,见秦兵日增,劝项梁戒备,项梁不听,被秦将章邯击死。楚王:战国时楚怀王孙名心,项梁立他为楚怀王,称义帝,后为项羽所杀。

〔3〕武信君:项梁起兵后,称武信君。项梁: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西)人。项羽叔父,与羽同时起兵。被秦将章邯击败死。

〔4〕项羽(公元前232—前202年):名籍,字羽,项梁侄。与项梁同时起兵。梁败死,羽领军救赵,大破秦军。灭秦后,称西楚霸王。与刘邦争天下,兵败自刎死。

〔5〕范增(公元前277—前204年):秦末居巢(今安徽巢县东北)人。为项羽谋士,羽尊称他为亚父。后羽中反间计,疏远范增,范增离羽后,病死。

〔6〕卿子冠军:全军统帅的美称。

〔7〕安阳:今山东曹县。

〔8〕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虻,寄生在牛身上的虫,长寸许。用手击牛身上的虻,可以把它击死,但不能击死牛身上小的虱子。虮,虱子卵;即能破大不破小;即要破秦国不要破章邯军。

〔9〕罢:同“疲”。

〔10〕很:同“狠”,执拗。

〔11〕无盐:今山东东平县。

〔12〕芋菽:芋头和豆。见粮:现粮,现存的粮食。

〔13〕徇:从。社稷之臣:担负国家重任的大臣。

〔14〕枝梧:抗拒。

〔15〕假:代理。

〔16〕当阳君:英布的封号。英布从项梁起义,为楚将。后归汉,封淮南王。韩信被杀,布起兵反,战败被杀。蒲将军,名不详。

〔17〕陈余:与张耳同投陈胜起义军,又同立赵歇为赵王。后张耳归汉。陈余率赵军抗击汉韩信军,战败被击死。

〔18〕甑(zèng):蒸煮用的瓦器。

〔19〕甬道:两旁筑墙的路,供运粮用。

〔20〕壁:营垒。纵兵:出兵作战。

巨鹿之战,是起义军与秦军胜败的关键战争。陈胜起义后,各地义军纷纷响应,楚地主要有陈胜军、项梁军,赵地有张耳、陈余拥立的赵王歇军。当时秦将章邯统率的大军,先击破陈胜军,再击败项梁军,认为楚地兵不足忧,渡河北击赵,倘赵军一破,秦军声势更盛。因此起兵救赵,击败秦军主力,是起义军成败的关键。在这一战中,突出了项羽的英雄。当时统率楚军的将领是宋义,宋义反对救赵,这会帮助秦军破赵,所以项羽先杀宋义,再下决心渡河救赵,击溃秦军主力。

这篇写项羽救赵,渡河北上,“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是打决死战。在作战时,又用衬托手法,写诸侯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再写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连用三个“无不”,更突出项羽的声威,塑造了项羽的英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