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义庆〔2〕
管宁割席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3〕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4〕读书,有乘轩冕〔5〕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6〕非吾友也。”
阮裕焚车
阮光禄在剡,〔7〕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
【注释】
〔1〕《世说新语》:本书主要记录魏晋时期人物简短的语言和短小的故事,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每篇篇幅短小,却能够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时代风气。
〔2〕刘义庆(403—444),南北朝时宋的皇族,封临川王。他爱好文学,招集许多文人在他门下。著作以《世说新语》最著名。
〔3〕管宁:三国时魏国人,汉末大乱,避到辽东。在辽东讲学,从他学习的人很多。朝廷屡次聘他做官,他始终不接受。华歆(xīn):在东汉末做尚书令,投靠曹操,替曹操进宫捉住伏皇后把她杀死。到魏时,官做到太尉。是个热衷功名的人。
〔4〕席:古人不用凳子,在地上铺一张席子,坐在席子上。
〔5〕轩:贵官坐的有围棚的车。冕:礼帽,指礼服。
〔6〕子:你。
〔7〕阮光禄:阮裕,曾经做过金紫光禄大夫,所以称他为阮光禄。剡(shàn):在浙江嵊州。
管宁割席只写了两个极简单的故事,却有力地写出了人物的精神面貌,真像寥寥几笔的速写,把人物的形象写得极为生动。管宁、华歆两个人在一起刨地种菜,又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是比较接近的同学。管宁看见片金,毫不动心;华歆却拾了起来又把它抛掉,这就显出两人的不同来。华歆是有贪欲的,看见片金就拾了起来,可是他看到管宁那种品质,不能不感到惭愧,所以还是把它掷了。当他拾起来时,管宁自然是不满意的;但他终于抛了,管宁还是愿意跟他做朋友,仍然同他坐在一张席子上念书。
可是贵官过门了,管华二人的不同态度又表现出来了。管宁对于当时的所谓富贵,正像对片金一样,毫不贪恋。华歆却贪恋富贵,扔下书本去看贵官;他并不因为管宁的照旧读书而感到惭愧,也不认为这种贪恋富贵的行为是可鄙的。这种不同,终于使管宁认清了华歆的为人,不得不跟他割席分坐。管宁高洁的品格和华歆贪恋富贵的可鄙,就通过这两个小故事曲折地写出来了。
这两个故事是写得非常真实的,很典型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大多数读书人的思想,他们一方面装得很清高,可是读书的最终目的离不开追求功名富贵。对比之下,管宁的这种品格在当时就更显得可贵了。
在阮裕焚车里,作者同样通过一个小故事来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阮裕听到有人想向他借车而不敢开口,这本来不是他的责任,可是他考虑的却是:别人为什么不敢开口呢?这不是说明自己的气量还不够大,使别人有顾虑吗?于是他觉得自己也有了过错似的。他想,需要车子的人却不敢来借,那就失掉了车子的作用了,所以索性把车烧了。
从这个故事里,突出了阮裕这个人物的性格:即使是他没有责任的事,只要这事跟他有关,他也要十分严格地要求自己,他容不得自己有一丝一毫的欠缺。全篇虽然着墨不多,但人物的精神面貌极为鲜明,显示了作者的写作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