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基〔2〕

工之侨为琴

工之侨得良桐焉,斲〔3〕而为琴,弦而鼓〔4〕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5〕,使国工〔6〕视之,曰:“勿古”,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7〕,作断纹焉〔8〕;又谋诸篆工〔9〕,作古窾〔10〕焉;匣而埋诸土。期年〔11〕出之,抱以适〔12〕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13〕,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图之〔14〕,其与亡〔15〕矣。”遂去,入于宕冥〔16〕之山,不知其所终。

【注释】

〔1〕本篇选自《诚意伯集》。《郁离子》是集中的一部,都是寓言故事和郁离子的议论。“郁”是文采,“离”是光明,“郁离”就是文明,指政治教化光明。郁离子是假托的人物,表示照这部书的话去做,可以使国家的政治教化趋向光明。《郁离子》是刘基在元朝时隐居青田山中所作,对政治、教化、风俗、人情,都通过寓言作出了深刻的讽喻,也夹杂着一些散播封建思想的糟粕。

〔2〕刘基(1311—1375),字伯温,青田(今浙江省青田县)人。他是明太祖的谋臣,帮助明太祖出谋划策,统一中国。官御史中丞,封诚意伯。他性情刚直,痛恨坏人。退休后,受胡惟庸陷害,忧愤死去。

〔3〕斲:砍。

〔4〕鼓:弹。

〔5〕太常:主管礼乐的官府。

〔6〕国工:全国的第一流音乐师。

〔7〕诸:之于;“之”指漆琴。全句即谋之(漆琴)于漆工。

〔8〕焉:于是;在琴上。

〔9〕诸:之于;“之”指篆琴,在琴上刻古字。篆工:刻字工人。篆本指古代的一种字体,刻字工人多用这种字体刻印,因称篆工。

〔10〕窾:同“款”,即款识(zhì),古代钟鼎上刻的文字。

〔11〕期(jī)年:一周年。

〔12〕适:到。

〔13〕百金:当为一百两银子。

〔14〕而:如果。图:打算。

〔15〕亡:丧失。

〔16〕宕冥:高空的样子。这是虚构的山名,表示他进入一个高洁的境界。

《工之侨为琴》这个寓言,揭出了今和古、真和伪的矛盾,揭露了封建统治者迷信古董、鼓励作伪的愚蠢和可悲。同一张琴,同样是“金声而玉应”,当它以真面目出现时,就被认为“勿古”,不被采纳。当它以假古董出现时,就被看重,被称为“希世之珍”。琴的质量没有变,它的价值却变得这样悬殊,就因为一今一古。这样崇古贱今,是多么愚蠢可笑。再说,今的好的东西不被看重。只有古的才有价值,这就鼓励人去造假古董,鼓励人去作伪。这样使人互相作伪,互相欺骗,败坏道德品质,毁坏真正人才。就非常可悲了。

最后点明题旨:“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作者并不真在讲琴,而是在悲叹当时封建社会中的世道。就是说在一切方面都是迷信古董、鼓励作伪。又说:“而不早图之,其与亡矣。”在当时这样的社会里,有才能的人想有所作为,将因崇今而被抛弃;只有变成虚伪,他才会被看重,也就是只有毁了自己才有出路。作者在那崇古非今、弄虚作假的社会中不愿随波逐流,最后决定跑到山里去。所谓“宕冥之山”,指那是个高洁的所在,作者认为在那里才可以保持高尚的品德。

这则寓言共分三段,第一、第二段里用了对比手法。第一段里的“献之太常”,就是第二段里的“献诸朝”;第一段里的“使国工视之”,就是第二段里的“乐官传视”。不过作者用了不同的词儿,有意避免前后重复。第一段里的“曰:‘勿古’,还之”,跟第二段里的“皆曰:‘希世之珍也!’”构成鲜明的对比,轻视“勿古”的好琴,看重假古董。这样,前后两段通过对比形象突出了当时的统治者崇古非今的错误思想,更进一步讽刺当时的统治者在鼓励人们弄虚作假,去造假古董。

经过前后两段的对比,作者的用意已经明显。因此,第三段不用详加说明,只要点一下就行了,这是很精练的写法。不仅这样,第三段还写出了工之侨这个人的精神面目。光有第一、第二段,读者还弄不清工之侨为什么要那样做,把好琴变成假古董。有了第三段,才突出作者的讽刺用意,点明他不光讲琴,也是写工之侨不愿和当时统治者的崇古非今、弄虚作假同流合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