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苞〔2〕

先君子〔3〕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4〕,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5〕。入古寺,庑下一生伏案卧〔6〕,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7〕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8〕也。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9〕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者,惟此生耳。”

及左公下厂狱〔10〕,史朝夕狱门外。逆阉防伺甚严〔11〕,虽家仆不得近。久之,闻左公被炮烙〔12〕,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镵〔13〕,为除不洁者,引入,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毗〔14〕,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15〕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16〕。吾今即扑杀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崇祯〔17〕末,流贼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18〕,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19〕。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使壮士更休〔20〕,而自坐幄幕外。择健卒十人,命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21),则番代(22)。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或劝以少休,公曰:“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23),候太公、太母起居(24),拜夫人于堂上。

余宗老涂山(25),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注释】

〔1〕本篇选自《方望溪先生全集》。左忠毅公:左光斗(1575—1625),字遗直,安徽桐城县人。万历进士,官至左佥都御史。因弹劾宦官魏忠贤三十二条斩罪,被陷下狱,受酷刑而死。福王时追谥忠毅。逸事,指未记入史传中的事迹。

〔2〕方苞(1668—1749),字灵皋,号望溪。安徽桐城人。桐城派的创始者。他讲究文章的“义法”,主张“有物”、“有序”。“有物”,则文章要有思想内容,即是“义”;“有序”,则文章要有条理,即是“法”。他还主张“雅洁”,认为只有清真雅洁,谨严朴素的文章,才算是好文章。著有《方望溪先生全集》。

〔3〕先君子:对去世父亲的尊称,指作者的父亲方仲舒。

〔4〕视学:古代的考官,这里指主持考试。京畿:京城管辖的地区。

〔5〕从数骑:几个骑马的随从跟着。微行:穿着平民衣服出行。

〔6〕庑:廊下小屋。生:指书生。

〔7〕解貂:脱下貂皮外衣。

〔8〕史可法(1602—1645):字宪之,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崇祯时进士。清兵入关后,明福王在南京即位,史可法为兵部尚书大学士(即宰相),镇守扬州。城破殉难,谥忠烈。

〔9〕瞿然:吃惊而注视的样子。

〔10〕厂狱:由太监掌管的监狱,在北京东门外,亦称东厂。

〔11〕逆阉:叛逆的太监,这里指魏忠贤。防伺:防范看守。

〔12〕炮烙:用烧红的铁来炙烧犯人的一种酷刑。

〔13〕手长镵(chán):手拿铲子。镵,一种有铁柄的铁器,类似铲子。

〔14〕眦:眼眶。

〔15〕昧:不明事理。

〔16〕俟:等待。构陷:编造罪名来陷害。

〔17〕崇祯:明思宗年号(1628—1644)

〔18〕流贼:旧时对农民起义军的蔑称。张献忠(1606—1647),明末农民起义领袖。1644年在成都称帝,建大西国,1646年被清兵杀害。蕲(qí)、黄、潜、桐:今湖北蕲春县、黄冈县,安徽潜山县、桐城县一带。

〔19〕凤庐道:管辖凤阳府、庐州府一带的长官。道,道员,是一道的长官。

〔20〕更休:轮流休息。

〔21〕漏鼓移:指过了一段时间。漏,古时用滴水计时的器具。鼓,打更的鼓。

〔22〕番代:轮流代替。

〔23〕躬造:亲临。第:府第,住宅。

〔24〕太公、太母:指左光斗父母。候起居:请问安好。

〔25〕宗老:同一宗族的老前辈。涂山:方苞族祖父的号,名文。

方苞是清朝著名的散文家,《左忠毅公逸事》是他的散文中最著名的一篇。从写作角度看,我们可以从中借鉴些什么呢?这是篇记真人真事的散文,记真人真事,一定要符合实际。符合实际的可以借鉴,不符合实际的、不真实的,要作为教训,避免这种写法。

文中讲的第一件事,左光斗在京都做考官,为国求贤才。他先是冒着风雪,穿着平民衣着,到考生住处去察访。当时有的考生住在庙里,左光斗来到庙中,看到史可法伏在桌上打瞌睡,便拿起他的文章看了,非常赞赏他的才学。怕他受寒,脱下自己的貂皮衣盖在他的身上。这样写是符合实际的。这段叙述把左光斗不怕风雪、为国求贤才的精神写出来了,还写了“解貂覆生”的细节,表现出他对贤才的爱护,是值得借鉴的。这里的情节和细节都写得很出色。

接下来写左光斗做主考官,史可法考完缴卷,左光斗当面批上第一名。这样写是不符合实际的。《明史·选举志》讲当时的考试制度,考场里有御史收考卷、弥封、誊录。考卷请人誊写过,把考生名字封上,再送给考官。史可法的考卷是缴给御史的,不是缴给主考。主考既看不到写有史可法名字的考卷,也看不到史可法的笔迹。二月初九考第一场,要考三场。到三月初一考殿试,由皇帝亲自决定,一甲三人,称状元、榜眼、探花。第一名是由皇帝来定的,左光斗无权来定。再说史可法不是状元,不是第一名。因此,这一段写得不符合实际,不可靠,当从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写真人真事,不可随意乱写,一定要考查当时的实际情况。

第二件事写左光斗被陷害关在监牢里,遭受用烧红的烙铁烧烤的酷刑,快要死了。史可法哭着把五十两银子送给管牢的,求进牢探视。管牢的让他换了破衣草鞋,背上筐,拿着长柄铲子,装成打扫垃圾的人进去。这样写是符合实际的。当时只有这种人才可以进去,写史可法的改装是可信的。

下面写史可法看到左光斗的一段。史可法在他写的《祭左忠毅公文》中讲道:“师见而颦蹙曰:‘尔胡为乎来哉!’”左光斗只是皱着眉头说:“你为什么来啊!”左光斗在《枢辅史公传》里说:“予已至此,汝何故来死。”只说:“我已这样,你为什么还来送死!”到戴名世写的《左忠毅公传》时说:“光斗呼可法而字之曰:‘道邻,宜厚自爱,异日天下有事,吾望子为国柱。自我被祸,门生故吏,逆党罗而捕之。今子出身犯难,殉硁硁之小节,而撄奸人之锋。我死,子必随之,是再戮我也!”左光斗喊史可法的字“道邻”,希望他做国家柱石,怕他触犯奸人而被害。直到本文所记,各篇都不同。钱锺书先生说,戴名世和方苞“均如得死象之骨,各以己意揣想生象,而望溪(方苞)更妙于添毫点睛,一篇跳出”。从史可法和左光斗两人所记来看都极简单,好比象骨。戴名世和方苞好比根据象骨来想象活的象,而方苞写得更为精彩。写左光斗受烙铁烧烤,“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写他是铁汉子,不让他倒下,所以“倚墙而坐”。写他坚强的神情,“奋臂以指拨毗,目光如炬”。写他怕史可法被害,叱责史可法不当来,斥为“庸奴”。写他无比愤怒,“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这些生动形象的描写充分表现了左光斗忧急和爱才之心,也反映了他的爱国精神。

总之,写真人真事,对于主要情节不能凭空想象,如文中的考试制度就不符合实际。但是,如果主要情节是真实的,那么为突出人物的精神面貌而运用一些想象也是可以的,如作者描写左光斗的性格和精神就特别成功,因此,值得借鉴。

这篇文章的不足之处,还有作者不写史可法坚决抗清,而写他积极镇压农民起义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