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这篇《小石潭记》原题作《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一开头用的是移步换形法。向西走了一段路,看到竹林,听到水声;再前进,看到小石潭;写潭水,写小石潭的各种形状,这就是移步换形。在前进中看到不同的形象就加以描绘。在这里还描写声音,像水声如鸣佩环;还描绘心情,“心乐之”;还写出行动,“伐竹取道”。接着就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描写小石潭。
对小石潭的描绘,用的像特写镜头,作分类描绘。先写水:“水尤清冽。”清是可以目见的,冽是凉,那是接触后才感觉到的。次写小石潭:潭中的石头有高出水面的,有各种形态,都写了。“卷石底以出”,这里的“卷”,音quán,本于《礼记·中庸》:“今夫山。一卷石之多。”注:“卷犹区也。”“区”是齐国的量器,一区等于一斗六升的容量。区石,是指石头较大。用“区石”,说明唐代韩柳又“犹用奇重字”,而到宋代欧苏文,则用平易自然的语言了。再写潭上的树和藤蔓,也加以描绘。再写潭中鱼,对鱼的描绘,是最精彩的。写鱼像在空中游泳,这是写水的清澄,清到像透明的那样。再写日光照到水底石上的鱼影画。这正说明这个小石潭,很少有人去观赏,所以鱼儿见人不惊,还是呆呆地不动,所以石上有鱼影画。接着写鱼的活动,忽然又向远处游去,忽然又游回来,说明鱼儿并不怕人,正写鱼的活跃,“似与游者相乐”,这就使人想起庄子与惠施观鱼谈到鱼乐(见《庄子·秋水》)。这里写出鱼乐,还和游者相乐,着一“相”字,说明鱼与游者都乐,写出了游者观鱼喜悦的心情。
再写溪水,写得精练而形象生动。写小溪是曲折的,用“斗折蛇行”来比。在潭上望出去,从西南流入潭中的水,有一段望得见,是亮的,有一段望不见,是暗的,这就成为一明一暗了。再讲到溪身,像犬牙交错不齐,再作了个比喻。从“斗折蛇行”到“犬牙交错”,一共用了三个比喻,显出作者善用比喻。
在以上的描绘里,作者写他听到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是听得高兴。看到游鱼,“似与游者相乐”,他看得高兴。这两处都写出他喜悦的心情。这主要是写景物之美,使人喜悦。到了坐下来,看到“四面竹树环合”,除了他们几个游人外,再没有别的游人。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这才感到那里是过于寂静,过于凄清,使人感到忧伤。这个感觉就把自己被朝廷所弃,贬官到这荒野的地区联系起来,一种凄清忧伤的感情袭上心来。这里就把他在政治上失意的感情,从中透露出来。
这篇是柳宗元写山水游记的名篇,他在写山水记方面,比起前人的写作来,是有创造性的。比方六朝时代的作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也写出水之美,称:“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这样写,先写出对那里山川的总的印象,再就印象中感到山怎样,水怎样。再说山的石壁怎样,山上的树怎样。再说早上怎样,晚上怎样。那是他住在那里久了,对那里的山川之美,有了印象,再就印象中突出的部分来写。这是一种写法。
再像吴均《与宋元思书》,写“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中的山水:“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这篇的写法,把山水分开,先写水,写水的清,写水的湍急。再写山,写山峰的互相争高,写山树的负势竞上。再写声响,有泉水激石声、好鸟相鸣声、蝉噪声、猿叫声。再写船在山峡中行,横柯蔽日,疏条见日。他的写法,把景物分开来写,先写水的各种形态,再写山的各种形态。再写各种声音。再写山峡中景象。这是把对山水的印象分类来写。他们的写法,都是先欣赏山水之美,有了总的印象,再就印象中突出的部分分类来写。
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抛开了六朝山水记的写法,另创新的写法。他不是把对永州山水的总的印象,先概括地写,也不是把对山水中景物,分类来写,写成山怎样,水怎样,树怎样,石怎样,花池怎样,写成一篇永州山水记。他开创了另一种写法。他把永州的山水,视为有特色的,分成八处,各处写一篇,分成八记,对每一处的特色都作了具体描写。如写《小石潭记》,用的是移步换形法,走到那里,看到什么突出的景物,就作具体描写。
这样,“永州八记”就写出了八处特殊的风景,各有各的特点,把各个特点都作特写镜头那样描写出来。像《小石潭记》,既描绘了小潭的特色,又描绘了潭中鱼的特色,又描绘了溪水的特色等等。他这样写,是抛弃六朝山水记的写法,是一种创造,所以他的“永州八记”成为传世的名篇。再到了宋朝人写山水记,又抛弃了柳宗元的写法,另作新创,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又是一种新的创造,提出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又成为传诵的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