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东海孝子郭纯丧母,每哭则群乌大集。使检有实,旌表门闾。
后讯,乃时孝子每哭,即撒饼于地,群乌争来食之。其后数如此,乌闻哭声以为度,莫不竞凑,非有灵也。
张,是唐朝开元时代的人,著有《朝野佥载》,记载当时的事实,《郭纯》是其中的一篇。这篇文章是记事和说明的结合,作者的意见没有说出,只通过叙述和说明透露出来,这种写法是值得注意的。
这篇文章写唐朝东海郡的郭纯,被称做孝子。下面讲他怎样成为孝子的,说他死了母亲,每次放声大哭,就有成群的乌鸦飞下来,这就引起人们的注意,认为他的哭声感动乌鸦,因此被称做孝子。这一来,引起了地方长官的注意,亲自来检验,确是事实。就上报朝廷,给予表扬,称为“旌表”。旌表有由官府建立牌坊的,有赐予匾额的。这里旌表门闾,是里门,相当于里弄的门,当指在里门建立牌坊。叙述到这里已经完了。倘到此为止,好像作者是赞美这件事的,就没有意义了。这篇文章的好处就在下面的说明。
“后讯”,即后来得到消息,是孝子在每次大声号哭时,就把饼撒在地上,引群乌来抢着吃。经过多次这样做,以后只要他大声号哭,群乌就飞下来了,并不是什么他的孝心感动群乌。类似这种手法,在唐朝还有。像大诗人李白隐居岷山时,“养奇禽千计,呼皆就掌取食,了无惊猜”(《上安州裴长史书》)。李白把喂鸟的粮食放在手掌里,呼鸟到手掌里来吃,使鸟养成了习惯,听见呼声,就会飞到他的手掌上。不过李白并不想借此来得到什么好处。郭纯就不同了,想借此来求得孝子的名声,得到朝廷的表扬,求取名利。这篇文章的好处,就在作者用说明的方式来加以揭露,作者的批判包含在说明里,让读者自己领会。看了这个说明,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批判:一、批判郭纯的弄虚作假。文中两次提到“孝子”,实际是讽刺,讽刺他是假孝子,装假来赢得朝廷的表扬,谋取名利。二、批判官府。封建官僚也要迎合朝廷意图,在他的辖区内有了孝子,得到朝廷表扬,正说明他的教化大行,对他也是光荣,所以甘心受骗。三、这里也含有对封建王朝的批判。朝廷得到地方官的呈报,不再派人去复查,乐于表扬,借此来迷惑人民。从这里揭露出封建社会里崇尚虚伪。这些含义,要是一一说出,就乏味了。不说出,让读者自己理会,就有余味。读者自己领略到这种余味,就在脑中留有印象,达到了作者写作的目的。要是不留这点余味,读者反而会感到乏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