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谠

乐工罗程者,善弹琵琶,为第一,能变易新声。得幸于武宗,恃恩自恣。宣宗初,亦召供奉。程既审上晓音律,尤自刻苦。往往令倚嫔御歌,必为奇巧声动上,由是得幸。程一日果以眦睚杀人,上大怒,立命斥出,付京兆。他工辈以程艺天下无双,欲以动上意。会幸苑中,乐将作,遂旁设一虚坐,置琵琶于其上。乐工等罗列上前,连拜且泣。上曰:“汝辈何为也?”进曰:“罗程负陛下,万死不赦。然臣辈惜程艺天下第一,不得永奉陛下,以是为恨。”上曰:“汝辈所惜罗程艺耳,我所重者高祖、太宗法也。”卒不赦程。

这篇《乐工罗程》选自北宋王谠撰写的《唐语林》,它是分门记载唐代史料的书。这则史料是赞美唐宣宗皇帝的,唐宣宗懂得音乐的乐律,能够赏识乐工罗程精于音乐,善弹琵琶,为天下第一,能够创作新的曲调,所以在即位的初年,也用他在宫廷里演奏。他更加刻苦演奏,创作出奇巧的曲调来打动皇帝,因此得宠。罗程得到武宗宣宗两代皇帝的宠爱,就骄横不法,为了一点小事引起怨恨杀了人。宣宗大怒,把他赶出宫廷,交给京都地方长官办罪。跟罗程一起演奏的乐工想救他,把他弹的琵琶放在一张空坐位上,等宣宗来听演奏时,连拜且泣,不敢求宣宗赦免他。就罗程这方面说,说他辜负了皇上的宠爱,犯了死罪,要死一万次也不能赦。再就皇上一方面说,罗程弹琵琶是天下第一,杀了罗程,再不能为皇上奏乐,因此感到遗憾。他们还是不敢请求赦免他,这样说,说得非常婉转,但意思很明白,只有皇上赦免他的死罪,才可以让他继续为皇上演奏,补救这个遗憾。这样说,一方面既符合皇上的意旨,犯了死罪,不能赦免;一方面又从皇上爱听他的奏乐着想,说得非常得体。宣宗不从自己爱好听罗程的演奏琵琶着想,说:“你们所可惜的是罗程的技艺罢了,我所看重的是高祖、太宗所制定的法律。”赦免了他,就是违法,不遵守法律,以后大臣犯法,就无法处理,国家势必大乱。宣宗从统治国家着想,不能不遵守法律,不能因个人的私爱来破坏国家的法律。这个故事是对宣宗的赞美。

我们再来看《新唐书》对唐武宗宣宗两人的评论,在《赞曰》里说:“昔武丁得一傅说,为商高宗;武宗用一李德裕,遂成其功烈。……宣宗精于听断,而以察为明,无复仁恩之意。呜呼,自是而唐衰矣。”在这里,称武宗用一位李德裕,平定北方藩镇之乱,建立朝廷威信,使安史之乱以后的唐朝,没有陷于衰落,在李德裕的治理下,唐朝的中兴有望,好比商朝武丁用了傅说,使商朝中兴,武丁被尊称为高宗。武宗用李德裕为宰相,平定北方藩镇叛乱,建立了功业。武宗即位,只有会昌五年,到会昌六年三月,武宗就死了,宣宗即位,到四月就罢免李德裕,使李德裕中兴唐朝的功业就完了,唐朝从此衰落了。唐朝的衰亡,是宣宗造成的。所以他不识人,只能以察为明,是一个狱吏的才能,不能做皇帝,不能用名宰相李德裕,断送了唐朝中兴的事业。这个乐工罗程的故事,只能说明他“精于听断,以察为明”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