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 游
绍兴初,某甫成童,亲见当时士大夫相与言及国事,或裂眥嚼齿,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杀身翊戴王室,虽丑裔方张,视之蔑如也。卒能使虏消沮退缩,自遣行人请盟。
会秦丞相桧用事,掠以为功,变恢复为和戎,非复诸公初意矣。志士仁人,抱愤入地者,可胜数哉!今观傅给事与吕尚书遗帖,死者可作,吾谁与归!
嘉定二年七月癸丑,陆某谨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是南宋的爱国大诗人,在诗歌创作上有杰出成就,他的散文也写得极为精练,上面这篇《跋傅给事帖》就是一例。
《傅给事帖》就是傅崧卿写给吕好问的柬帖,傅和吕两人都是北宋末、南宋初人,傅做给事中(谏官),故称傅给事;吕做尚书右丞(主管朝廷各部的长官),故称吕尚书。柬帖是短信,这些信都是反映爱国热情的,使陆游深受感动,因此写了这篇跋文。
这篇跋文可以有几种写法:一种是提要,写明这些柬帖的作者是谁,介绍傅给事的履历,说明有多少封柬帖,它们的内容是什么,再加简评。一种是评论,对这些柬帖提出较全面的评价。陆游的跋文却是另一种写法,既不是提要,也不是评论,而是从这些柬帖中引出一番大议论,即南宋的路线斗争和这种斗争所造成的影响,实际上是决定南宋小朝廷的命运的大事。但作者写得简练含蓄而富有感情,这种感情又炉火纯青地表达出来,所以难得。
他论傅给事的柬帖,不从这些柬帖着眼,而从这些柬帖所反映的当时上大夫的精神状态着眼,写当时士大夫相与言及国事,有的怒目瞪视,咬牙切齿,有的痛哭流泪,人人自许杀身报国,藐视声势方张的敌人。这种精神状态,从一个童子的眼中看出,深深地感染他,这段写得极为动人。不光这样,作者还指出这种精神,终于压倒了金人南侵的气焰,使他们退缩,自行派使者来求和。这是指绍兴初年,广大人民群众的抗金情绪高涨,岳飞等爱国将领的抗金斗争取得了重大胜利,使得金统治集团中挞懒等改变南侵意图,于绍兴八年(1138),派使人乌陵思谋等到南宋议和,把河南、陕西等地退还南宋。作者把南宋抗金的胜利归结到当时士大夫的爱国精神,联系到傅给事的这些柬帖,从中看到了当时士大夫的精神,看到这种精神在抗金战争中所发挥的作用,所取得的胜利,这就所见者大,写得很有意义了。
作者的眼光还不停留在这里,从南宋的抗金转到金人请盟,从金人请盟转到秦桧和戎,指出“会秦丞相桧用事,掠以为功,变恢复为和戎,非复诸公初意矣”。这里提出两条路线的斗争,即南宋初的上大夫的抗金路线,被秦桧改为投降路线。金人在战败以后,才肯接受南宋保留小朝廷的投降路线,所以秦桧的投降路线,还是靠抗金胜利得来的,“掠以为功”里含有极大的悲愤情绪,但这种悲愤没有激烈地表达出来,只说“志士仁人,抱愤入地者”,多到数不胜数。这里包含秦桧接受金兀术提出“必杀岳飞色始可和”的投降条件,杀害了抗金名将岳飞父子,打击了抗金的士气,打击了无数主张抗金的志士仁人。作者的无限悲愤,只是这样含蓄地说,这同“秦丞相桧用事”有关。谁用秦桧做丞相,谁让秦桧用事决定走投降路线的,还不是宋高宗赵构。这就使作者只能这样含蓄地写,把强烈的悲愤压抑着,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了。最后指出“死者可作,吾谁与归”,表示自己坚决反对这条投降路线。
这篇跋是嘉定二年(1209)七月十二日写的,作者这时已经85岁了(生于1125年)。85岁的高龄,想起了童年的事,激起了无限悲愤,指斥赵构和秦桧的投降路线断送的抗金胜利,充满了爱国主义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