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端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彭端淑,字乐斋,清代四川丹棱(今四川丹棱县)人。雍正时进士。曾主锦江书院讲席,名重一时。《为学》原题《为学一首示子侄》,选自《白鹤堂文集》。这篇讲“为学”,指做学问。古人讲怎样做学问的,从孔子孟子荀子以来,讲得很多。荀子有《劝学》篇,内容极为丰富。那么,作者写这篇《为学》,又有什么特点呢?这篇《为学》,谈到做学问的难易问题。他谈这个问题,举了一个事例,即:“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两僧都想到佛教名胜地区普陀山去朝拜,贫者靠了一瓶一钵,一路上住庙宇靠募化,就到普陀山去了回来,富者却不能去。作者通过这个事例,说明做学问,也好比住在四川的和尚要到普陀山去朝拜,只要发心肯干,就可以到普陀山;不发心不干,就到不了普陀山。做学问也这样,只要发心肯干,难的也会变成容易了;不发心不干,容易的也变成难了。他这样来说明做学问的难易。讲得浅显明白,有它的特色。

这篇文章的特点还不仅是这些。这篇文章是被删节的。光看删节的文章,作者的用意,还不能全看到。把删去的部分引出来,还可以看到作者另有用意。原来作者在第一段后面还有一段: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作者在末段后面还有一段:

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这里先对这两段的意思说一下。文章除了提出为学的难易问题以外,还提出一个天资的聪明与愚蠢问题。聪明的孩子,对于一课书,老师一讲就懂了,一读就熟了,可以背出来。愚钝的孩子,听老师讲了,还不明白,读了还不熟,背不出来。那么聪明的孩子,“学之,则难者亦易矣”,难易问题好解决,只要学就成。愚钝的孩子,学了还不懂,读了还不熟,光学还不行,那怎么办?作者在这里,把愚钝强化作昏庸,把聪明强化作聪敏,他认为对于昏庸的人,只要天天学,长久不松懈,到了学成的时候,也跟聪敏的人一样了。《中庸》里说:“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像聪明的人,学一遍就懂了;自己愚笨,学百遍,也会懂的。聪明的人学十遍才会;自己愚笨,学千遍也会了。到学会了,虽愚笨也会变得聪明,虽软弱也会变得刚强。不仅这样,愚钝的人通过艰苦学习,会变得聪明;聪明的人不学习,会成为昏庸。孔子称“参也鲁”(《论语·先进》)说明曾参的天资是迟钝,不聪明的。孔子的学说,却通过曾参传给子思,再由子思的学生传给孟子。所以对于昏庸和聪敏,对于一个人说来,难道是永远不变的吗?即“岂有常哉?”“常”指永远不变。

最后一段再加点明:因此聪敏是可靠而又不可靠的,靠了聪敏而不学,这个聪敏就不可靠了。昏庸是可限而又不可限的,只要能够力学不倦,就可以突破昏庸的限制。

原来作者讲《为学》,提出两个问题:一个是做学问的难易问题,一个是学者的天资聪明和愚蠢问题。对这两个问题,他在道理上作了说明,那是讲道理,不免抽象,所以他又讲了“蜀之鄙有二僧”的故事,一个靠了一瓶一钵去参拜了普陀山佛教圣地,一个不动,终于没有去。说明只要肯干就会成功,不干就不成功,即“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通过两个和尚的故事,来说明做学问的难易问题。在这个故事里,又指出“其一贫,其一富”,这是比喻学者资质的聪敏与昏庸问题。贫的比做昏庸,富的比做聪敏。贫的没有钱,靠了一瓶一钵就去了普陀山,富的有钱而不动,终于去不了普陀山。说明昏庸的只要“力学不倦”,可以突破他的昏庸;聪敏的不学,还是不行。这个故事,既生动具体地说明为学的难与易,也说明一个人的天资聪敏的可恃而不可恃,天资昏庸的可限而不可限。一个故事,可以说明为学的难易,又可以说明天资聪敏与昏庸问题,这是非常巧妙的。

这篇的写法也可注意,先提出为学的难易问题,接着就作出判断:“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又提出人的资质有愚蠢和聪明问题,接着即作出判断,愚蠢的人“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也可以克服他的愚蠢。聪明的人,不用他的聪明来学习,也会同于愚蠢。这样,先提出问题,再加判断,文章写得非常明确。接着就用一个故事来作说明。这个故事的好处,不仅是浅显明白,一个故事可以用来说明两个问题:一个是为学的难易问题,一个是人的资质的愚蠢和聪明问题,所以用这个故事用得非常巧妙。

就用词说,这篇有一处的用词不够正确,即“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这即是说,我的天资的糊涂,不及人家,吾的资材的平庸,不及人家。那不成了人家的糊涂胜过我,人家的平庸胜过我,即人家比我更昏庸吗?那不是跟作者的原意相反吗?作者原意是说我比人家愚蠢,却说成人家的愚蠢胜过我,不成了人家比我更愚蠢吗?这里当作我资之昏,不如人聪,吾材之庸,不如人敏。即我的愚蠢,不像人家的聪明,这才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