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汉武立乐府,下迄于唐,历时九代,无虑三变。寻其往迹,可得而言。两汉乐府,虽亦有文人诗赋,然大部皆采自民间,今所存《相和歌辞》是也,故其中多社会问题之写真,而其风格亦质朴自然,斯诚乐府之正则也。
至魏三祖陈王,乃大变汉词而出以己意,“以旧曲,翻新调。”《蒿里》、《薤露》,汉之挽歌也,魏武以之哀时,而陈思又以之抒怀。《陌上桑》,汉之艳歌也,魏武以之言神仙,而文帝又以之写从军。诸如此类,未易悉数。上变两汉质朴之风,下开私家模拟之渐。其事鲜出乎樽俎,其情则多个人之兴感。西晋一代,拟作尤无生气。其描写社会状况诸叙事之作,如阮瑀《驾出北郭门行》,左延年《秦女休行》,张华《轻薄》,傅玄《苦相》之类,盖百不一二见。乐府与社会之关系,始日就衰薄,是为乐府之个人主义时期,此一变也。
魏虽变汉,其大体犹近于汉也。迨晋室东渡,中原沦于异族,南朝文物,号为最盛。然以风土民情,既大异于汉,加以当时佛教思想之流行,儒家礼教之崩溃,政治之黑暗,生活之奢靡,于是吴楚新声,乃大放厥彩,其体制则率多短章,其风格则儇佻而绮丽,其歌咏之对象,则不外男女相思,虽曰民歌,然实皆都市生活之写真,非所谓两汉田野之制作也。于时文人所作,大抵亦如此。乐府至是,几与社会完全脱离关系,而仅为少数有闲阶级陶情悦耳之艳曲。惟北朝之朴直,犹有汉遗风耳。是为乐府之浪漫主义时期,此又一变也。
有唐一代,实为一切文学之复古时期,惟复古之中,往往寓创作与改进精神。故于诗,则前有陈子昂,后有李太白,于文则有韩愈、柳宗元,并能推陈出新。而于乐府,则亦有杜甫、白居易诸人焉。自六朝以来,乐府淫靡极矣,本意全失。唐初混一海宇,虽《旧唐书·音乐志》谓“斟酌南北,考以古音,作为大唐雅乐”,然此不过音制调和之事耳,其内容之空虚而日与实际社会相远如故也。其不采诗而惟功德之是颂如故也。徒以当其时,天下承平,得以相安,迨夫安史之乱,社会骚动,生民涂炭,于是前日歌舞昇平之文学,遂随时代心理之厌弃,一变而为杜甫诸人之新乐府。所谓新乐府者,“因意命题,无所倚傍”,受命于两汉,取足于当时,以耳目当朝廷之采诗,以纸笔代百姓之喉舌者也。杜甫开其端,白居易总其成,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乐府至此,遂举一切六朝以来风云月露、绮罗香泽之体,一扫而空之。与汉之“缘事而发”者盖异代同风。实为乐府之写实主义时期,此又一变也。
综而论之,由两汉之里巷风谣,一变而为魏晋文人之咏怀诗,再变而为南朝儿女之相思曲,三变而为有唐作者不入乐之讽刺乐府。声诗之变,亦世道之变也。
先师黄晦闻先生曰:“魏风之逊于汉者,以乐府不采诗,而四方百姓之情俗无由而著,且无由而上闻也。”(《汉魏乐府风笺》)噫,岂独魏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