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绪言
《戴记》,即《礼记》。因后世所传《礼记》为戴氏所订,故称。
自商代以上,通称上古时代,即我们所谓原始氏族社会时代。在这个时代,文化程度极其幼稚;生产尚以牧畜为主体,渐进于农业;文字只具雏形,多为象形体式;婚姻犹在亚血族时代,伦理观念未曾发生;纵有支配阶级,也不过为家长式的首领,尚未达到阶级对立的形式。以这种文化程度的民族,一切生活概属自然生活,一切行动全是习惯行动,繁文缛节既不会有,悠闲的教育制度当然无法产生。再以现今已经出土的古器物及甲骨文字看来,商代的用具全是铜器,商人的名字全以干支,他们文字的运用且极不规则,更可以证明在商代以上,虽有教育事实,绝无教育制度。但记载上古史事的古籍,如《孟子》、《戴记》、《尚书大传》及《白虎通》之类,为什么说唐、虞、夏、商四朝有大学与小学之分,有养老与视学之礼,有教学教悌之意?这种教育制度为何与氏族社会的文化程度相差很远?要知以上所举各书,除《孟子》较古外,其他全属汉人的作品;汉儒最爱关门造谣的,此处所谓上古教育制度,完全由他们捕风捉影,假托古制以见己意,毫无疑义。后人臆造的史料,本可以革命的手腕,一笔勾销;不过汉人去古未远,臆造也有时代的背景,由他们的臆造文字里面,也可以推知上古教育情形之一二。我们既以这种态度来叙论古史,虽勉强写出以下三条,当不致使读者发生迷惑的危险。
殷商甲骨文
二 学校的起源
据董仲舒、孔颖达一派学者的推想,唐、虞以前,已有了学校,或总名成均。——这当然是太滑稽了。[1]又据《孟子》及《王制》等书上说,虞、夏、商三代的学校,均分大学、小学两阶段。《孟子》上说:“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孟子·滕文公篇》宋儒朱子给这句话下个解释,他以为“校”、“序”、“庠”皆是乡学——小学,而“学”谓之国学——大学。乡学的名称三代不同,国学的名称是一律的,在这些里面皆是讲明人伦——五伦——之教的。《王制》上说:“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汉儒郑康成也下几句解释,他说,“上庠”、“东序”及“右学”三种是大学,“下庠”、“西序”及“左学”三种是小学。大学即国学,所以养国老;小学即乡学,所以养庶老。孟子同小戴两人的口词虽然不同,而承认虞、夏、商三代之有大学、小学是彼此一致的;再参考其他古籍,也有同样的说法。[2]再参考《王制》、《祭义》、《乐记》及《文王世子》等篇,好像此时的学校,除施教以外,养老要算最大的任务。以养老为学校最大的任务,就是崇拜祖先的宗教意识,也就是父系氏族社会的象征。
三 学官分三部
虞 舜
考查《舜典》,唐、虞二代的学官有三部:一曰司徒,主宣布五教的,以契为之长;二曰秩宗,主持三礼的,以伯夷为之长;三曰典乐,教导诗歌音乐之类的,以夔为之长。什么是五教?就是为父以义,为母以慈,为兄以友,为弟以恭,为子以孝。[3]什么是三礼?就是祭祀天神——日月、风雷之类,地祇——山川、草木之类,及人鬼——他们已死了的祖宗。[4]第一部属于伦常之教,即孝亲敬长的教育。第三部属于乐歌之教,所以陶冶性情的。第二部主持三礼,属于鬼神之教,正足以表现初民的宗教思想,以祭祀鬼神为最尊严的事务,也是极重要的教育。主持祭祀的必为僧侣阶级,此在其他开化最古的民族史上不少例子,且最初民族的教育权确在僧侣阶级手中,中国古籍虽未曾明白叙出,但在此处也可以见得一点痕迹出来。
四 宫廷教育
大盂鼎铭文
贤明的君主尚能自知其责任的重大,不敢怠忽,每于治事之外,还力求知识上的进步和性情上的修养;所以他们的宫廷里头都聘请了教师,以备随时请益。那些教师皆是选择当代的第一名流,他们的位置极其尊崇,他们的威权也非常显赫,试读《仲虺之诰》、《伊训》、《太甲》、《说命》诸篇,对于时君谆谆训诲,真有令人发惊的地方。[5]太子是承继老君管理国家的,教育尤为重要。每个太子都有师、保、傅朝夕训诲,陈以嘉言,启发他们的知识;教以礼乐,涵养他们的品性;而太子对待老师,也俨然如事严父,有极尊敬的礼貌。[6]按据氏族时代的社会组织,氏族长老一方为行政首领,一方为教育长官,所谓“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在此种情形之下,另聘有权威的师长来训诲他们,殊不近情。此种有权威的师长,或是同血缘的前辈长老,或在氏族里面具有勋劳的贵族分子,以他们特殊的资格和较优越的经验,随时对时君与以启迪或忠告。汉儒不察,因从而夸大之,所以我们认为这一切全是臆造文字。
本期参考书举要
(1)《尚书》的《虞书》、《夏书》及《商书》
(3)《礼记》的《王制》等篇
(4)《尚书大传》
(5)《白虎通》
(6)《殷虚书契考释》(罗振玉)
* * *
[1] 《文王世子》:“董仲舒曰:‘五帝名大学曰成均,则虞庠近是也。’”
《大司乐疏》:“尧已上,当代学亦各有名,无文可知。但五帝总名成均,当代则各有别称。”
[2] 《通典·礼十三》:“有虞氏大学为上庠,小学为下庠;夏后氏大学为东序,小学为西序;殷制大学为右学,小学为左学,又曰瞽宗。”
[3] 《舜典》:“慎徽五典,五典克从。”《孔注》:“五典,五常之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又《舜典》:“帝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郑注》:“五品谓五常。”《孔疏》:“品谓品秩一室之内,尊卑之差,即父母、兄、弟、子是也。教之义、慈、友、恭、孝。”
[4] 《舜典》:“帝曰,咨四岳,有能典郑三礼。”《郑注》:“三礼;祀天神、享人鬼、祭地祇之礼也。”
[5] 《仲虺之诰》:“德日新,万邦惟怀;志自满,九族乃离。王懋昭大德,建中于民。以义制事,以礼制心,垂裕后昆。予闻曰:‘能自得师者王,谓人莫己若者亡。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呜呼!慎厥终,惟其始。”
《孟子·公孙丑》:“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
[6] 《舜典》:“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孔注》:胄,长子,自公卿大夫之适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