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周人最初的生活
西人谓中国种族来自西亚,但据中国可靠之古籍,无一西来之痕迹。清人王国维始谓中国民族实起源于东方,姑从王说。
在叙述周朝的教育以前,关于周家民族的来历及他们初期生活的状况,也应知道一个大概。商代以前,所有部族、所有朝代,莫不兴起于黄河下流,由东西徙,蕃殖于黄河中原,所谓“东夷之人也”。只有周人才是汉族的另一支派,他们兴起于黄河上游,滋生于渭水流域,所谓“西夷之人也”。在公刘以前,他们仍是迁徙无常;在古公亶父以前,他们仍是穴居野处,游牧为生。其最初由母系氏族,移转到父系氏族,其发展的阶段是与东方各民族同一轨道。[1]自古公亶父以来,因族类的蕃殖,人口的增加,才逐渐开垦了渭水流域,战胜了戎、狄诸属;于是由牧畜进步到农业,由行国变而为居国。此时中原已发展到相当的程度,农业渐渐成为主要的生产,从前以牧畜经济为基础的商朝氏族组织已不复能够统治农业经济的社会了。在此种社会之下,部族林立,各不相下,组织能力既然薄弱,自然容易被新兴的西方民族——周人——所征服。西土三辅之地,素来民俗强悍,善于战斗,他们的领袖如公刘、古公、太王、文王辈,率皆一时贤豪,极力从事于农业的发展,以不到百年,其势力业已扩强到了中原。迨武王践位十三年,就率联军,克服商朝之后,中原民族遂归于周人统治之下了。
周公像
二 封建制度的产生
余前以宗法如于原始氏族社会,今已知其错误。盖氏族社会只有宗而无法,宗法制度实建筑在封建制度之上,始于周朝。
中国社会,在殷、周之际,可算得是第一次最大的变革。第一,在生产方面,从前以牧畜为主体,此后则以农业为主体,至少也由初期农业进步到中期农业。第二,在技术方面,从前为铜器时代,此后则为铁器时代;铁器发明,农业自然有长足的进步。第三,从前为氏族社会,此后则为封建社会,即由部落政治进步而为国家政治了。以上三种变革,全是历史自然的演进,而此等演进的基础就是农业经济的发展。在此种基础之上,自然产生了封建制度,自然产生了宗法制度,而周人统一中原后的一切设施不过适应环境的需要而已。封建制度建筑在农业基础之上,宗法制度又建筑在封建制度之上。有了封建制度,才有君臣上下之分;有了宗法制度,才有嫡庶长幼之别;而丧服之制、庙数之制、同姓不婚之制及男女有别之制,又莫不随着宗法制度而产生。在农业基础之上,以互相连结的种种制度所组成之法纲,来纪纲全社会的民众,使全社会的民众皆受其支配,此周朝封建制度的真正精神,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典型的封建社会”。此种社会,当然是阶级砌成的,以农人为基础,层层相制,在名义上最后统一于天子。但这种繁密的组织,未必能够通行于全部,其实到周室东迁以后,封建诸侯的势力日益强大,人口数目激增,这种不能通行全境的繁密制度更遭破坏了。
三 最有权威的礼教之解剖
要解释什么是“礼教”,先要解释什么是“礼”。考“礼”(禮)字的来源,本属于宗教上的名词,《说文》上说:“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礼”字是由“示”与“豊”二字拼合而成,示即祭神的意思,丰是祭神用的供品,以黍稷等类的供品,献祭于天地鬼神之前,就称做礼;所以“礼”字原来是宗教上的名词,也是最庄严的名词。在上古神权时代,初民以为一切现象与生活当受神意的支配,所以他们处处都要“事神致福”。父母教训他们的小孩,氏族长老命令他们的族员,莫不以学习祭神的仪式为重要,至少也要在意识上对于“神”表示一种极庄严可怖的敬意,于是此时的礼字就增加了教育的成分。事神之礼既增加了教育的成分,即以礼为教,所以后人称它做“礼教”。中国民族自原始时代以至殷、周之际,莫不以事神致福为极重要的礼教,故《虞书》上有“有能典朕三礼”的诰命;但自此以前,“礼教”二字仍不脱离宗教的范围。可是一到周朝以来,“礼教”二字的意义又变更了,由宗教上的意义变而为伦理上的意义了。周人对于礼教是怎样解释呢?《小戴礼》的《坊记》上说:“夫礼者,所以章疑别微,以为民坊者也。”释以今意:礼就是民众的一道堤防,用它来防止民众的不道德行为的,所谓“礼以坊德,刑以坊淫”(《坊记》)的意思。周人的政治目的,在使人类社会有一定的秩序:为君的当尽君道,为臣的当尽臣道,为父的当尽父道,为子的当尽子道,为夫妇朋友的当尽夫妇朋友之道。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这五伦是构成人类社会的元素,勿论何人皆以一身同时具有此五伦的资格,个人对于社会的关系如蛛网式一样。每个人皆按照他所具的资格,即对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各尽各的职责,则社会秩序才有条不紊。不守秩序,不尽自己应有的职责,即是他们所谓不道德的行为。行为不道德即是破坏了堤防,结果必致于荡检逾闲、犯上作乱,人民既有了荡检逾闲、犯上作乱的行为,则社会秩序无法维持,他们所组织的政府及已经攫取的特殊地位必要崩溃,这是他们所最恐惧的。刑法未尝不是裁制民众破坏堤防的——不道德行为的——法子,但他们以为那不是根本的办法。根本的办法只有施行礼教,唯施行礼教始可以防止民众不道德行为于未发生之前,他们才可以永久保持贵族政治的体系及社会的安宁。[2]这种礼教的意义,自政治方面说谓之国家政策,自教育方面说谓之教育宗旨;他们的教育也不过是政策之一而已。
《虞书》:先秦典籍《尚书》中的一篇,所载为夏虞时代的文告等。
《戴记》固是汉人作品,但所记概述周代史事。
考周朝所以演成伦理的礼教,约有如下之三种原因:第一、在经济方面,当时是农业社会,农业社会的民众之特性最是安土重迁,礼教的精神在“敬”,[3]即近于静的伦理,这种伦理正合于农民的习惯。第二、在政治方面,当时是封建制度,封建制度的特性即是阶级制度,他们是要严尊卑之分、定上下之别的,礼教就在“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曲礼》)。第三、周人以西方民族征服了中原的殷民,殷民最难心服。但殷之习俗非常崇拜鬼神,周人因此一方面利用其宗教的礼教以调和殷民的感情,一方面施行伦理的礼教以消灭他们不平的性气。礼教伦理化以后,再经后来的儒家学者多方倡导,从此成为中国民族的习惯思想,其势力支配中国人心,礼为天经地义,至三千年之久。
《曲礼》,《礼记》篇名。杂记春秋前后贵族饮食、起居、丧葬等各种礼制的细节。
本章参考书举要
(1)《尚书》的《周书》
(2)《诗经》的《大雅》
(3)《史记》的《周本纪》
(4)《大小戴礼记》
(5)《观堂集林》的《殷周制度论》(王国维)
* * *
[1] 《诗·大雅·生民篇》:“厥初生民,实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诗·大雅·绵篇》:“丝丝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
按《史记·周本纪》:“周之世系,弃始封于邰,不窟于戎、狄之间。公刘自漆沮渡渭,取材用。子庆节立国于豳。古公亶父避戎、狄之逼,遂去豳,度漆沮,踰梁山,止于岐下。其后古公见豳人及他旁国来归,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宫室而邑别居之。”可知周家民族发源于西土三辅之地,先行国而后居国,最初尚在母系氏族社会的时代。
[2] 《大戴礼·礼察》:“礼者禁于将然之前,法者禁于已然之后。……礼之礼云,贵绝恶于未萌,而起敬于微渺,使民日徒善远罪而不自知也。”
[3] 《礼记·曲礼》:《曲礼》曰,毋不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