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学制系统

关于上古的教育制度,我们以臆造的性质观察;关于西周的教育制度,我们以附会的性质观察。傅会尚有几分近真,臆造则完全是假的。观察西周教育制度,所根据的史料也是很少,不过《周礼》、《尚书大传》、《大小戴记》及《白虎通》数种古籍。《尚书大传》及《周礼》两种,近人群疑为伪书,我们不敢多引。坊间所刻之《大戴记》已不是原书,比较可靠者只有《小戴记》及《白虎通》两种,而又非西周当时的作品。此外,在《孟子》里头,可以考见一二。其他《史记》、《汉书》、《通考》、《通典》等书上边也曾叙述过,但这一般作者不过照着上面所举的数种古籍抄录一番,并非别有根据。根据既然薄弱,把此种史书当着附会的性质,庶免武断的毛病。按照傅会的制度,以推想当时的教育状况,则更以传闻的态度描写,较为妥当。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论语》)好像周朝的许多制度都是因袭前代而加了损益的,内中教育制度也是一样。虞、夏、商三代只有王畿或诸侯都市的国学,未见有什么乡村之学;即或有之,也太荒渺。到了西周,则国学与乡学,大学小学,一一备设。他们的教育,可以分做三级,两个阶段:第一级为幼稚教育,第二级为小学教育,第三级为大学教育。此三级的教育,内中只有第二、第三级施行于学校以内,第一级则施行于学校以外,故从严格上说,此时学校,其实只有两级——小学与大学。第三级属于高等教育,谓之第二段;第二级属于初等教育,谓之第一段;而中等教育似包括于一二两段之间。大学修业九年,自十五岁入大学,至二十四岁毕业;或有从十八岁以至二十岁始入学,而毕业时期亦较晚。前者多半是贵族子弟,后者多半是庶民子弟之俊秀者。小学修业年限以七年为原则;自八岁起至十五岁止,亦有从十五岁起到二十岁止的。前者多半是贵族子弟,后者多半是庶民子弟。[1]幼稚教育,自初生至入小学时期为止,这一级自然属于贵族子弟,庶民子弟在当时哪有这种机会![2]此外,胎教在当时虽有人注意,但此不过只限更少数的贵族妇女,有知识与闲暇才能办到。[3]

第一图 西周学制系统图

(此类图表为原著所有,此版一仍其旧,并沿用原序号。下同。)

西周的学制系统为双轨制,这在封建时代是必然的制度。我们试看第一图:甲轨是表示贵族教育的,乙轨是表示庶民教育的。甲轨上的学校称做国学,乙轨上的学校称做乡遂之学。乡遂之学,设立在六乡者曰庠,在六遂者曰序,由地方行政长官管理,庶民子弟和之。国学设立在近郊都市,由中央政府或侯国政府管理,贵族子弟及庶民子弟之俊秀者入之。[4]唯国学才有完备的教育阶段,乡遂之学只有小学、没有大学,若庶民子弟在小学期满有可以升入大学的资格时,须由乙轨跳到甲轨上。大学设立在王城之内的,规模宏大,别为五院,统名辟雍设立在诸侯之首都的,规模简单,只有一院,称做泮宫。辟雍以中央一院为首院,代表当代的学校,以四代的学校环建于外;四院对于中央一院有时亦具独立的性质,不过地位稍低。[5]

第二图

第三图

此外还有一种学校我们要注意的,就是民间自办的村塾。村塾的性质似小学非小学,且近于朝夕补习学校。他们里头所教授的课程,多与乡遂之学相同。他们的势力也不弱,好像在当时有小学不完备的,或者以村塾代替?[6]中国从前私塾在地方具有伟大的势力,至今尚未能完全消灭,西周的村塾未必不是这个起点。

第二节 学校之内容

一 教材

本期各学校所用教材,我们分着两段叙述。

(甲)初等教育段

此段又分做两级:一为幼稚教育,二为小学教育。此时无幼稚园,关于幼稚时期的教育,概举行在家庭之内,又可称做家庭教育。儿童每日学习的即是日常生活上一切常识,是练习动作的,不是死记符号的。例如,当儿童有了吃饭的能力,教他们用右手;有了说话的能力,教他们怎样应对。到了六岁,教他们计算数目,数时日,辨别方向。到了七岁,教他们以男女居处的分别。在八岁时,教他们以出入、饮食种种礼节。在九岁时,把朔望及干支等日名,一一教给他们。满了八岁的儿童,本应授以小学教育,不过在九岁以前,他们的起居饮食尚未完全自立,故尚住在家庭。十岁以后,始出就外傅,寄宿于外,这个时候才开始课以文字的教育,学习幼年时代的仪节。到十三岁,始完全入于正式小学时期了。(均见《内则》)

小学时期的教材与幼稚时期含接的很多,因为这两个时期原来分不大清楚。小学的课程,译以今义,可别为三类:(1)关于修身科的,有洒扫、应对、进退等节;(2)关于知识科的,有算学、乐歌及书记等文;(3)关于运动科的,有驰马、击剑、射御、跳舞等术。知识科是很粗浅的,他们所注重的实在修身一科。[7]上自王公、下至庶人的子弟,凡满了小学学龄时,全有入学的机会,此时也只有小学教育的机会是比较普遍的。

(乙)高等教育段

此段为大学教育时期。大学的课程亦可别为三类:(1)关于修身科,教以正心、诚意及修己治人之道;(2)关于知识科,教以格物、致知及六艺之文;(3)关于运动科,教以射御、跳舞等术。西周人的教育观念,以为大学教育是造就政治领袖人才,为将来管理民众、统治国家的,不是研究高深学问的。他们所谓高深学问,也不外乎“修己治人之道”,所以修己治人之道占了学校课程一大半地位。修己即是“训练身心”,治人即是“管理民众”。如他们主张的是贤人政治,要治人必先修己,能够修己才能以身作则,然后有好的政治。我们读《小戴礼记·学记篇》,如“离经辨志”、“敬业乐群”、“博学亲师”、“论学取友”等语,把社交与学业看得并重,便可以知道他们的命意所在了。

第一表 西周各级教育课程表

二 教具

西周散氏盘

西周时代,毛笔和纸尚未发明,他们以刀漆作笔,以竹木作纸,如有记载,则用刀或漆刻画在竹木上面。集多数的竹木,用丝线或韦皮连成一排,用时打开,不用时叠起,所谓“典册”者即是此意。[8]这类一册二册的东西,我们叫它为“书”,但在西周时,并不称书,名称很多。若以所书的质料分,则用竹书的称“册”或“简”,用木书的称“方”或“板”。若以所书的内容分,则有下之各种称谓:(1)关于古训的称“典”,所谓“修其训典”(《史记·周本纪》),“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周书》)之类。(2)关于版图及户口的称“籍”,所谓“周公履天下之籍,而听天下之断”(《荀子·行效篇》),“诸侯恶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孟子·万章下》)之类。(3)关于当代的掌故则称“策”,所谓“文武之道,布在方策”(《中庸》),“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杜预春秋序》)之类。合典、籍、册及简、牍等,用作为教学的材料时,统称之曰“业”,《礼记》上所说“请业则起”(《曲礼》),“时教必有正业”(《学记》),曾子所说“学必由其业”(《群书治要》)之类,即是我们所谓“学业”的意思。秦以前,“笔”字原文为“聿”,古文从手从刀,即是以手拿刀刻字于竹简上面之意。古时的刀并不锋利,用刀刻字成书,何等笨拙!所以古人读书的困难,比较现在印刷术发明的时代,真不可以道里计;而当时学术能够被贵族阶级所把持,不能普及于一般民众,也是这个原因。

三 师资

幼稚教育是在家庭里头施行的。在庶民的家庭,儿童的父母就是他们的教师;在贵族家庭,另外设有保傅,专门保养和训练他们(见《礼L记·内则》)。小学教师全由士大夫充当。国立小学由国家设立专官,执行教鞭,如乐正、胥师一类的人。乡遂之学,由地方长官——乡大夫等——聘请年老致仕还乡的士大夫充当。地方自办的村塾所有教师,与乡遂之学相同。乡遂之学及地方村塾的各个教师,大半是年长有德且负地方重望的缙绅名流,他们的地位极其尊崇,称之曰“乡先生”。[9]大学教师较国立小学的职位尤其高贵,不用说了。凡礼乐诗书及舞文舞武等科,皆设有专职。至于掌握教育行政大权,及颁布教条,则统由中央之司徒,地方教育行政则由乡大夫秉承司徒办理。

师长的地位格外隆重,国君以嘉宾相待,所谓“天子不得而臣,诸侯不得友”(《孟子》);一般子弟以君父看待,所谓“民生有三,视之如一;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国语、晋语》)。他们以为师长是学问道德兼全的人,“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学记》)。你们要是获求学问,陶冶品性,明习修己治人的道理,非对此品学兼优的师长特别尊重,那就不足以表示你们的诚意与其正的需要,你们一定得不着良好的效果。“师严而后道尊”,就是他们提倡尊师重道主义的根本理由。

四 考试与升格

此时的考试分学业考试及升格考试两种。学业考试由学校办事人员举行,例如《学记》上所说“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七年小成,九年大成”一段话,仿佛现今各学校通行的入学试验、学年试验及毕业试验。升格考试由国家行政官吏举行,关于地方的由乡大夫,关于中央的由司徒。学业考试只督课生徒的成绩,升格考试并奖给他们以学位。升格考试分做三步。第一步,由乡大夫初试,取中了的录入乡学肄业,称秀士;到相当期限,经过复试,取中了的由乡大夫造册报告到司徒,称选士。第二步,由司徒初试选士,取中了升入大学肄业,称做俊士;到相当期限,完成了大学的学科,经过复试,取中了,再奖以荣名,叫做造士。造士即学业造成了的士子,将来候补的官吏。得了造士以后,由教官大乐正报告到天子,经过第三步的选拔,发交司马量才录用,此时则名之曰进士了(均见《王制》)。这种完密的考试制,在当时事实上能否必行,我们不敢武断,不过经过层层的考试以后,挑选少数出类拔萃的士子,最后付给他们以国政,教他们好好地辅佐太子统治国家、管理人民,那是比较可靠些的。所以我们前面说过,周朝的大学教育,是造就政治领袖人才的,不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所谓“德行道艺之士”,也不过能诵经典、背掌故罢了。

第二表 周朝学子升格考试表

五 视学与养老

相传虞、夏、商三代的学校,除了教学以外,养老要算是一件最大的任务,在第一章我们曾说过。周朝的学校也是一样,并且加倍隆重。据《王制》上说,被养的老者固然以资格分等级——国老养于大学,庶老养于小学;但同时也因年龄而有区别,年满五十的老者养于乡遂之学,六十以上的养于国立小学,七十以上的养于国立大学。谁养他们呢?若是一国的老者,由诸侯致养;若是天下的老者,则由天子致养。什么时候举行呢?天子或诸侯当视学时一齐举行。据说周朝的学校管理极严,一年之中天子或诸侯必亲往他们直接管辖的学校,视察四次,视察完毕,即于第二日举行养老的典礼。[10]那个时候,视学、养老两个典礼,举行在一块儿,天子、三公、九卿、诸侯、大夫都要出席,可算是一种盛大的宴会。击鼓以警告大众,释奠以祭礼先师(《文王世子》);然后肆筵设席(《大雅·行苇》),请三老五更及一般群老上升,各就其相当的地位(《文王世子》);由主人献酢致酒(《大雅·行苇》、《礼记·乐记》),作乐歌诗,舞文舞武(《月令》);并且对这一般台背黄耇祝福献寿(《大雅·行苇》)。我们试想:周朝的王公大人对于这一般大老何以这等尊敬?《三礼义宗》上说,养老有两个意思:一个为的是“尊年敬德”,一个为的是“乞言修治”。周朝的政见是以“孝弟之道”维系社会人心,以父兄之礼奉养天下老者,即以教天下的人民讲孝道、讲弟道,尤其直接使在学的青年学生得以观感兴起,潜移默化。[11]这一般龙钟遗老,全是老于世故、富有经验的人,故又可以借着这个机会垂询国家大计,领受教益。但我们以为:这仍是父系氏族社会崇拜祖先及长老的遗风。

第四图 太学养老图

第三节 女子教育

以上所叙全是关于男子的,现在我们也要谈谈女子教育了。周朝的女子教育是什么?我们杜撰一句叫做“阃内教育”。要证实这一个名词,须把《礼记》、《内则》、《曲礼》诸篇打开看看,便能明白。周人以为:男子是阃外的人,凡阃以外的事情全是他们的职务;女子是阃内的人——也许不是人,她们的职务因此只限于阃以内。阃以内有些什么事情可干呢?养蚕、织布、缝衣、烧茶汤、备酒浆、事舅姑、供丈夫的驱使——这一类的琐事。缩短来说,阃以内的事务无非是“缝衣煮饭”,所以周朝教育女子也只限于缝衣煮饭。[12]女子受这种教育时,不是送入学校,也不出就外傅,只由她们的父母——贵族家庭也许还有保姆——在阃内日日教导她们,训练她们,完成一般阃内的人物,所以取名阃内教育。在这种教育意义之下,男女界限分得非常清楚,七岁的儿童,男女不准同席;十岁以后,女子即不准出闺门;男子不能谈及阃门以内的事,女子不能谈及阃门以外的事(《曲礼》)。女子以不出门为原则,不得已而要出门时,必须以头巾把面孔掩蔽着(《内则》)。女子属于柔性,她们的德性应当以服从为正当。当出嫁的时候,她们的父母恐怕女儿柔顺的性情尚未训练成熟,且赶到花轿门口还要吩咐几句:“戒之敬之,夙夜无违命!”[13]未成人以前,须服从父命;出嫁以后,则服从丈夫之命;不幸而丈夫先死了,有儿子时还要依从儿子,女子是不能有所主张的(《列女传·母仪》)。女子是次等人格,帮助男子料理家事,听从男子指挥的。女子是无家的,以男子的家为家;女子是无祖的,以男子的祖为祖。她们没有权利享受父母的遗产,她们没有权利得着出入的自由。十五而笄,即成了他们的一块禁脔;二十而嫁,则变着男家的一宗货物。[14]女子的人格既然如此,还要教育做什么?所以他们说女子无才便是德。即或有时看重女子,也不过期望她们做一个“贤妻良母”罢了;“缝衣煮饭”的职业,“顺从无违”的品性,这就是完成贤妻良母的唯一条件。在昔商朝以前,社会为氏族制,女权尚不十分低落;此时简直把女子当着男子的奴隶看待,周朝之为封建时代的社会可以无疑了。这种思想即以礼教为背景所产生的最大权威,在中国历史上势力之大,享年之久,与礼教同一运命。

西周女子之袍

第四节 结论

本章所述完全关于西周时代的教育制度和状况。西周自武王克商至幽王被杀,合计三百五十年,即在公历纪元前十三世纪至前八世纪之间。这个时候,中国社会确由氏族时代进化到封建时代。封建时代,教育权完全在少数贵族和僧侣阶级手中,能够受教育的也只限于少数贵族子弟,或尚下及到城市的市民。如本章所说西周国学的宏大,乡遂之学的普及,及层层的考试,当然一半是后人附会的——尤其是汉人附会的。《学记》一篇,除记载周代教育制度外,关于理论方面很多有价值的言论,西周哪能有此产品,由此更可以知其为汉人附会了。

《礼记》书影

据许多古籍上说,此时除学校养士外,另有一种录取人才的方法,即是中国最古的选举法。此法,初由乡评里选,继由乡大夫以乡饮酒礼贡举到诸侯或天子。评选人才的标准分三等:德行为上,其次治事,再次言语,一律皆采取平日之素行。这种人才,不限于学校出身,可是他们的造就与资望均较高于学校出身的,所以一被选举之后,往往破格录用。这一段情形,我们读《仪礼》的《乡饮酒礼》及《礼记》的《射义》、《文王世子》诸篇,便知所记极其详细。从表面上看,好似西周时代的社会教育业已普及,其实即上古时代,各氏族选举长老组织氏族会议的遗风,这是民族进化史上一般的情形。

本章参考书举要

(1)《尚书大传》

(2)《大戴礼》的《保傅》

(3)《小戴礼》的《王制》、《月令》、《学记》、《文王世子》、《内则》、《乡饮酒礼》

(4)《仪礼》的《士昏礼》、《乡饮酒礼》

(5)《列女传》的《母仪》

(6)《历代职官》表及《国子监》

(7)《玉海》的《学校》及《养老》

(8)《毛西河集》的《学校问》

(9)《观堂集林》的《简牍检署考》

* * *

[1] 《汉书·艺文志》:“古者八岁入小学。”

《大戴礼·保傅》注:“《白虎通》曰:‘八岁入小学,十五入大学。’此太子之礼。《尚书大传》曰:‘公卿之太子,大夫元士之嫡子,年十三入小学,见小节而践小义;年二十入大学,见大节而践大义。’此世子入学之期也。又曰:‘十五入小学,十八入大学。’谓诸子晚成者至十五入小学,其早成者十八入大学。”

《王制正义》:“书传略说,‘余子十五入小学,十八入大学’。其乡人常与余子同。”

[2] 《礼记·内则》:“异为孺子室于宫中,择于诸母与可者,必求其宽裕慈惠温良恭敬慎而寡言者使为子师;其次为慈母,其次为保母;皆居子室。他人无事不往。子能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喻。男鞶革,女鞶丝……”又观《文王世子》诸篇及与此全篇参证,可知多系指贵族家庭而言也。

[3] 《大戴礼》:“周后娠成王于身,立而不跂,坐而不差,独虑不倨,虽怒不詈,胎教之谓也。”

《列女传》:“大任者,文王之母,性专一。及其有身,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口不出恶言,以胎教也。”

博物志》:“妇人姙娠:不欲见丑恶物,异鸟兽;食亦当避异常味;……正席而坐,割不正不食;听诵诗书讽咏之声,不听淫声,不视邪色。以此产子,子贤明端正寿考,所谓胎教之法。”

[4] 《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郑注:术,遂也),国有学。”

《王制》:“天子命之教(郑注:之,指诸侯),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张子曰:“此小学是教国子之幼小者未能入大学,则其学在公之左右。大学即郊学也,对小学而言大尔,非国子、胄子俊造所居。但国之设学必均,于四郊为之立学:郊学则乡遂大夫教之,国中大学则天子诸侯所视者也。郊学虽非俊选所居,亦有时而往,如行礼于其间,使不帅教者观之。”

按据《学记》及《王制》所载,虽乡遂之学有序、庠等名,此不过因地方行政区划所设立不同而各异其名耳,如现代省立、县立、市立等名,并非有一定大小也。郊之内,六乡属之;野之内,六遂属之。近郊直接于王城周围者,或亦设国学焉。

[5] 《王制》:“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注:“周立三代之学:学书于有虞氏,……学舞于夏后氏之学,……学礼乐于殷之学,……”

又《大戴礼·保傅》:“学礼曰:‘帝入东学,上亲而贵仁,……;帝入南学,上齿而贵信,……;帝入西学,上贤而贵德,……;帝入北学,上贵而尊爵,……;帝入太学,承师问道:……此五学者既成于上,而百姓黎民化辑于下矣。’”又《礼象》:“辟雍居中,其南为成均,北为上庠,东为东序,西为督宗。”

又《周礼》:“天子立四代之学以教世子及群后之子及乡中俊选所升之士。”孔疏按:“尊鲁亦立四代学,余诸侯于国但立时王之学。”

[6] 《学记》郑注曰:“古者仕焉而已者,归教于闾里,朝夕坐于门,门侧之室曰塾。”

[7] 《论语》:“子夏曰:‘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

《玉海》:“周之制,自王宫、国都、闾巷、党术莫不有学,司徒总其事,乐正总其教。下至庠塾,以民之有道德者为左右师。自天子之元子、众子,公卿大夫士之嫡子,庶民之子弟,八岁入小学,教之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十有五进乎大学,教之致知格物正心诚意之道。”

按:《王制》:“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夏教以诗书。王太子王子群后之太子,卿大夫元士之适子,国之俊选皆造焉。”观此,则知高等教育段除上三科所举条目外,尤特别注重“礼乐诗书”四门。

[8] 《观堂集林·简牍检署考》:“策之编法,用韦或用丝。《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好《易》,读书韦编三绝’,此用韦者也。《穆天子传》:‘以素丝纶’,《考工记》:‘以青丝纶’《孙子》:‘以缧丝纶’,此用丝者也。”

[9] 《尚书大传》:“大夫七十致仕而退老,归其乡里。大夫为父师,士为少师。新谷已入,余子皆入学,距冬至四十五日始出学。上老平明坐于右塾,庶老坐于左塾,余子毕出,然后皆归。夕亦如之。”注:“余子犹众子也。”《乡饮酒义疏》:“乡学致仕在乡之中,大夫为父师,致仕之士为少师,在学中名曰乡先生,使之教乡中之人。”

备览《文王世子》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大傅在前,少傅在后;入则有保,出则有师,是以教喻而德成也。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保也者慎其身以辅翼之而归诸道者也。记曰:“虞夏商周有师保,有疑丞。”

[10] 《玉海·学校》:“《三礼义宗》曰:‘凡一年之中,养国老有四,皆用天子视学之时。’一年之内视学亦有四,故养老之法亦有四,皆用视学之明日。郑注:‘《文王世子》合乐云,谓春入学,秋颁学,此为二也。’《学记》曰:‘未卜禘不视学。’禘尝在夏,既有夏祀之礼,冬不宜无。诗书礼乐四时教之,故知有四视学之礼。按之《文王世子》‘凡学,春官释奠于先师,秋冬亦如之’,由此夏亦应有。”

《文王世子》:“凡祭与养老乞言合语之礼,皆小乐正诏之于东序。适馔省礼养老之珍具,遂发咏焉,退修之以孝养也。……言父子君臣长幼之道,合德音之致,礼之大者也。”注:“天子以父兄养之,示天下之孝悌也。”《乐记》:“食三老五更于大学,天子袒而割牲,执酱而馈,执爵而酳,冕而总千,所以教诸侯之弟也。”《大雅·行苇序》:“内睦九族,外尊黄耇,养老乞言,以成其福禄焉。”

[11] 《玉海·学校》:“《三礼义宗》曰:‘凡一年之中,养国老有四,皆用天子视学之时。’一年之内视学亦有四,故养老之法亦有四,皆用视学之明日。郑注:‘《文王世子》合乐云,谓春入学,秋颁学,此为二也。’《学记》曰:‘未卜禘不视学。’禘尝在夏,既有夏祀之礼,冬不宜无。诗书礼乐四时教之,故知有四视学之礼。按之《文王世子》‘凡学,春官释奠于先师,秋冬亦如之’,由此夏亦应有。”

《文王世子》:“凡祭与养老乞言合语之礼,皆小乐正诏之于东序。适馔省礼养老之珍具,遂发咏焉,退修之以孝养也。……言父子君臣长幼之道,合德音之致,礼之大者也。”注:“天子以父兄养之,示天下之孝悌也。”《乐记》:“食三老五更于大学,天子袒而割牲,执酱而馈,执爵而酳,冕而总千,所以教诸侯之弟也。”《大雅·行苇序》:“内睦九族,外尊黄耇,养老乞言,以成其福禄焉。”

[12] 《内则》:“女子十年不出。姆教婉娩,听从,执麻枲,治丝茧织组紃,学女事,以共衣服。观于祭祀,纳酒浆,笾豆菹醢,礼相助奠。”《曲礼》:“纳女于天子曰备百姓,于国君曰备酒浆,于大夫曰备洒扫。”《易》:“无攸遂,在中馈,贞吉。”《列女传·母仪》:“孟母曰:‘夫妇人之礼,精五,幂酒浆,养舅姑,缝衣裳而已。’”

[13] 《仪礼·士昏礼》:“父送女,命之曰:‘戒之敬之,夙夜无违命!’母施衿结悦,曰:‘勉之敬之,夙夜无违宫事!’”《孟子》:“孟子曰:‘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内则》:“凡妇不命适私室,不敢退。将有事,大小必请命于舅姑。”

[14] 《曲礼》:“女子许嫁缨,非有大故,不入其门。”郑注:“女子许嫁系缨,有从人之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