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社会之剧变

如封康叔于卫,伯禽于鲁,太公望于齐,召公子于燕,皆以勋戚镇守封疆。

九夫为井之图

这幅图形象地说明了井田制的形制:井字形布局分田为九部分,中间为公田,周边为私田。

周朝自征服中原以后,一方从事于国防的巩固,一方从事于制度的创设。在前者则有封建诸侯,在后者则有宗法制度:这两种形态皆建筑在农业的基础上面,而维系于伦理的礼教之中。以礼教的学说维系其阶级的特性,下层的农奴浑然地过他们的庄园农作生活,士大夫以上则各安其地位与职守,而境外尚没有强敌兴起,于是周朝的社会能够达到安定与繁荣的情况三四百年。在这三四百年中,社会完全受阶级的支配,受礼教的维系,下层阶级除了付他们的劳役与地租给领主外无他事情,上层阶级只坐享其种种特权,演习他们绅士的礼节,对于社会之进展却没有何种企图。这种典型的封建社会,是最稳固没有的社会。但是一到公历纪元前七世纪之初,周室自东迁以后,从前社会安定的情况就不复能够维持了,封建诸侯已打破其典型的制度了。推究此时社会发生剧变的原因,不外内外两种。外因由于戎狄强大,日渐内逼,周家的王室自身不能支持,靠着诸侯的势力来保护;一般诸侯遂以勤王的勋劳,势力日强,态度日骄,向外扩张领土的野心从此日起。内因则更是复杂。周朝社会既然安定与繁荣了三四百年,下层阶级的人口逐日加多,原有庄田不够分配,其解决方法不是向外殖民就是释放农奴。上层阶级因太平日久,必奢侈日甚,国内的榨取不足,不得不向外发展。加以铁耕与灌溉术的发明,农业生产方法为之一变,不仅狭小的井田制度无法维持,而因生产较前容易,过剩的劳力亦必日日呈现于社会。由以上种种原因,产生下面的两个结果:(1)井田制度打破,土地公有变为私有了;(2)诸侯设法向外扩张领土与殖民、势力,彼此冲突,因此引起国内战争。由以上两个结果中再产生下面的结果:从前贵族阶级必要崩溃,社会秩序必要紊乱,而一般人的生活就要发生动摇。由是封建诸侯的势力日大,从前的典型制度渐被打破,礼教失了它们的神圣权威,社会上的一切自然起了巨大的变革,而知识分子的言论与思想当然要冲天而出,乘时而怒放了。

二 思想之怒放

秦赵长平之战

在西周典型的封建社会之下,能够受高等教育的只有少数贵族阶级,能够受初等教育的或只有住在城市中的市民,至于一般庶民受到教育的机会是很有限的。贵族阶级所受高等教育,也不过诵经典、背掌故、演习绅士的礼节,并没有很高深的学术之研究,所以在西周三百多年没有一个学者产生,这个时期的民众仍是过着蚩蚩的生活。可是一到东周,人类的学术思想,随着社会的剧变而突放异彩,演成上古学术史上的黄金时代。我们根据前一段所述社会变迁的种种情形,可将本期的学术思想之突发的原因概括为数点于下:(1)自庄园制度破坏,特殊阶级亦随着崩溃,尤其是下级贵族根本失了地位,下降为平民了。他们原多知识分子,失位以后,把官府里面所秘藏的礼乐诗书随着带到平民社会中,招致门徒,讲学传道,知识因此日渐普及。[1](2)这一班失意的贵族,两眼看见事事不如古,从前被他们所役使的庶民现在也抬起头来向人骄傲了,神圣的礼教也被轻蔑了,在感慨横生之际,自然要发表他们牢骚的言论。(3)在这个时候,列国互立并争,世卿之观念既被打破,当时诸侯争自延揽人才以资辅佐,一班新兴的策士生逢着这个良好机会,莫不奋发磨砺,研求学术,希图猎取官位与荣名,而学术因此大放异彩。[2](4)列国竞争愈烈,杀人愈厉害,刀兵之后继之以饥馑瘟疫,人民几难以为生。[3]且礼教既破,旧道德无以维系人心,人皆为所欲为,不论善恶好坏,一切不复顾忌。于是有些忧民忧世的知识分子,应运而生,他们对于这等现象的社会皆抱有要求解决的愿望,则学术之有系统的研究因此出现,我们所要讨论的教育家及其学说也就从此诞生了。

班固谓诸子皆出于王官。所谓王官,既有知识的贵族阶级,失位以后自能以其平日所守所怀抱者发为自成一家之说。

本章参考书举要

(1)《国语》、《国策》

(2)《孟子

(3)《诗经

(4)《先秦政治思想史前篇》(梁启超

(5)《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郭沫若

(6)《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胡适

* * *

[1] 《孟子·滕文公》:“彭更问曰:‘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不以为泰乎?’”

《吕氏春秋·尊师篇》:“孔学徒属弥众,弟子弥众,充满天下。”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2] 按《史记》如秦孝公、齐威王、宣王、梁惠王、燕昭王,乃至孟尝、平原、春申、信陵之四公子,咸以礼贤下士相尚。

汉书·艺文志》:“诸子百家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乃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说蜂起并作,各引一端,以此驰说,取合诸侯。”

[3] 《孟子·梁惠王》:“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又:“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