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编略仿西人资料专编(Source Book)之例,选录自先秦至清末诸家之著述,以供各大学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参考之用。编者前在北平国立清华大学授此课程,乃辑录文献以供参考。其中先秦至明代部分,曾由清华大学印发诸生。清代部分则录稿未竟,而七七变作。清华南迁,业遂中辍。二十七年春至次年夏任教成都国立四川大学,乃得勉强卒业。终以得书困难,收录未备。应选而未得之文献,只有俟他日之补刊。此编之成,虽事类抄胥,无所贡献。然以军兴后,各大学之图书颇有损失。参考资料,比较缺乏。兹编之出,或可为教学之一助。
二、二千余年中之政论,汗牛充栋,不可悉收。若按西洋政治思想史家之严格标准以定去取,则秦以后之著述,合格者又悉甚寡。兹编选录之标准有二:一曰尽量收录有理论价值之文献,二曰酌量收录有历史价值之文献。其纯乎针对一时一地实际问题而发之政论则不选入。然界限非清,取舍不易。欠妥之处,知所难免。例如所录清季政论颇有涉及维新立宪诸实际问题者。以内容言,固颇重要,以体例言则不尽合也。
三、编中次序以年代之先后为准。其中偶有例外,则以参考之便利为断。全书为章凡五十三,为附录凡三十一。各章所录,以人为主。其标准为:(1)一家之言。(2)影响重大之著述。其思想相近,时代相及而文献不丰者,则仿史书合传之例,酌并于一章之中,借便比观,且省篇幅。附录所收者为:(1)不合上述标准而足资参考之述作。(2)虽合上述标准而文献过于简短或残缺者。(3)真伪未定之书。各章为本编之正文,读者所应悉阅。附录为补充之资料,读者可以择观。
四、每章及附录之前均有小引,说明作者之时代,文献之内容,思想之特点。其有原文条理不甚明晰者,则酌为分题编号,以便读者之探索。附录之小引亦略示其重要之程度,以助读者之取舍。凡此不过略示途径,不必拘牵。
五、治社会科学,客观为难,而治政治思想尤易流于曲解。兹编文献之去取,始终以保存前人本来面目,供给后学研究资料为标准。其短处在不能如思想史之独具见解,自成系统。其长处在编者之主观不易阑入,读者尽可以仁智殊见,自得妙谛。
六、本编用意不仅便利初学,并希望能引起研读原书之兴趣。读者倘不满意于编中所选,自宜取读原书之全体,则编者之最后目的庶几达到矣。
七、坊间已出版“中国政治思想史”数种,可选作教本,与此编并行。本书卷首略述二千余年政治思想之大概,读者阅之,亦可略得端倪。
八、本编所参考之书籍,十之七八为北平国立清华大学图书馆所藏。七七变后,除一部分南运保存外,其余已不可问矣。编末原拟附印参考书目,列举已经引用及可资参考之书籍,以在现状之下得书不易,恐成虚设。姑暂从略,以俟异日补入。
九、此编之成,颇承朋友之鼓励及指教,谨志谢意。海内学者如不见弃,至希随时指正,俾谬误之处,得以减少,则幸甚矣。
民国二十九年一月编者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