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海之士,学于文成者,自方西樵始。及文成开府赣州,从学者甚众。文成言:“潮在南海之涯一郡耳,一郡之中,有薛氏之兄弟子侄,既足盛矣,而又有杨氏之昆季。其馀聪明特达,毅然任道之器以数十。”乃今之著者,惟薛氏学耳。

西樵,名献夫,字叔贤。弱冠举进士。为吏部主事,迁员外郎。阳明起自谪所,为主事,官阶亚于西樵。一日与语,西樵有当于心,即进拜称弟子。未几引疾归。将十馀年,而大礼议起,西樵自家上疏,请追崇兴献帝后。召入,擢侍讲学士,至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复引疾归。起兼武英殿大学士,未几请归。归十馀年卒,赠太保,谥文襄。

薛尚贤,以学行著于乡,中离自虔归,述其所闻于阳明者,尚贤说之,遂禀学焉。后官国子助教。

杨骥,字仕德,初从甘泉游,卒业于阳明。阳明方征横水,谓之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未几卒。甘泉谓其是内非外,失本体之自然,为文哀之。 《皇明书》言志墓,非也。

杨仕鸣与兄同学,初录所闻,备载阳明之语,阳明以为不得其意。其后直书己意所得,反印可之。仕鸣言:“日用讲求功夫,只是各依自家良知所及,自去其障,扩充以尽其本体,不可迁就气习以趋时好。”又谓东廓曰:“公往治举子业,竭其才否?”东廓曰:“然。”曰:“今致良知,亦竭其才否?”东廓曰:“未能也。”曰:“微竭才,曷克见卓尔?竭才二字,希颜之的也。”东廓每举斯语以告学者。亦未几卒。

梁焯,字日孚,南海人。登进士第,官至职方主事,以谏南巡被杖。武宗畜外国人为驾下人,日孚以法绳之,不少贷。日孚尝过赣,从阳明学,辨问居敬穷理,悚然有悟。同门冀闇斋死诏狱,日孚棺敛之。

郑一初,字朝朔,揭阳人。弘治乙丑进士,居紫陌山,闭门习静,召为御史。阳明在吏部,因陈世杰请受学。闻其说,以为昔多歧而今大道也。时朝朔已病,人劝其缓学,曰:“夕死可矣。”卒于浙。

闽中自子莘以外,无著者焉。马明衡,字子莘,莆人也。父思聪,死宁濠之乱,子莘立志勇猛,与郑善夫为古文。阳明曰:“草木之花,千叶者无实,其花繁者其实鲜。”嘉靖三年,以御史谏上隆兴国而薄昭圣为非礼,下狱削籍归。

行人薛中离先生侃

薛侃,字尚谦,号中离,广东揭阳人。举正德十二年进士。疏乞归养。从学王文成于赣,四年而后归。十六年,授行人。丁母忧。服阕入京,闻文成讣,会同门南野诸子,为位而哭。使山东,谒孔、孟庙,刻《杏坛讲授仪》。寻升司正。张孚敬方用程篁墩旧议,改孔庙从祀。先生请增祀象山、白沙,允祀象山。庄敬太子薨,嗣位久虚,先生私草一疏,引祖制,请于亲藩中择其亲而贤者,迎取一人入京为守城王,以俟东宫生长,出封大国。初以示光禄卿黄宗明,宗明劝弗上。已示其同年太常卿彭泽。泽倾险人也。时张孚敬、夏言交恶,泽方附孚敬,欲借此以中言,即袖其疏,私于孚敬曰:“储事上所讳言,而侃与言同年,若指侃疏为言所为,则罪不可解矣。”孚敬以为然,先录其稿进之于上,曰:“言与侃之谋如此,姑勿发以待其疏入。”泽于是语先生曰:“张少傅见公疏甚喜,可亟上。”先生遂上。上大怒,逮至午门,会官鞫其主使,先生不服。泽微词讽之,使连染于言。先生瞋目视泽曰:“汝谓张少傅有意余言,趣我上之,于言何与?”都御史汪 党孚敬,攘臂谓言实使之。言拍案大骂,几欲殴 ,遂罢讯。上复命武定侯郭勋、大学士翟銮、司礼监官及九卿科道锦衣卫官用刑重鞫,先生曰:“以皇上之明,犹为彭泽所欺,况愚昧如侃者乎?”上乃出孚敬二密疏以示群臣,斥其冒嫉,着致仕去。泽遣戍。先生纳赎为民,行至潞河,遇圣寿节,参议项乔行礼舟中,有报乔者曰:“小舟有服民服,而具香案叩首者,不知何等人也。”乔曰:“此必薛中离。”访之果然。

先生归田,从游者百馀人。十五年,远游江浙,会念庵于青原书院。已入罗浮,讲学于永福寺。二十四年,始还家。门人记所闻曰《研几录》。周海门《圣学宗传》云:“先生释归,南过会稽,见阳明。阳明曰:‘当是时吾子如何?’先生曰:‘侃惟一良知而已,炯然无物也。’阳明首肯之。”按先生释归在十年,阳明之卒在七年,安得归而后见之也?世疑阳明先生之学类禅者三:曰废书,曰背考亭,曰涉虚。先生一一辨之。然皆不足辨也,此浅于疑阳明者也。深于疑阳明者,以为理在天地万物,吾亦万物中之一物,不得私理为己有。阳明以理在乎心,是遗弃天地万物,与释氏识心无寸土之言相似。不知阳明之理在乎心者,以天地万物之理具于一心,循此一心,即是循乎天地万物。若以理在天地万物而循之,是道能弘人,非人能弘道也。释氏之所谓心,以无心为心,天地万物之变化,皆吾心之变化也。譬之于水,释氏为横流之水,吾儒为原泉混混不舍昼夜之水也。又其所疑者,在无善无恶之一言。考之《传习录》,因先生去花间草,阳明言:“无善无恶者理之静,有善有恶者气之动。”盖言静为无善无恶,不言理为无善无恶,理即是善也。犹程子言“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周子太极而加之无极耳。独《天泉证道记》有“无善无恶者心之体,有善有恶者意之动”之语。夫心之体即理也,心体无间于动静,若心体无善无恶,则理是无善无恶,阳明不当但指其静时言之矣。释氏言无善无恶,正言无理也。善恶之名,从理而立耳,既已有理,恶得言无善无恶乎?就先生去草之言证之,则知天泉之言,未必出自阳明也。二疑既释,而犹曰阳明类于禅学,此无与于学问之事,宁容与之辨乎?

县令周谦斋先生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