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秋逸先生依大乘学说,对佛法与世间关系问题,作一简单解释。

一、世间包括行、有情、器界三类,意指与人生有关之全部事实。从人类颠倒执著一方面而言,对于世间之认识,杂有名言之构想,染相之取著,惑业之系缚,在在违反人生向善之理想,故佛法断言其不自在,断言其为苦。但世间实相并非即以此等想、著、缚作本质,却可使从想等远离,达于纯净,故又谓之性寂。寂即涅槃。龙树中论》云,世间与涅槃无有少分别。智论云,世间之真际,即是涅槃。盖循世间真际践履得实,即是涅槃,并不视世间与涅槃对立也,佛法之肯定世间也,如此。

二、佛法运行于世间,意在出世。出非超越,只是植根于世间,而使世间转向,趋于清净而已。人生在颠倒执著中,不免沉沦、流转,佛法则依世间实际,从世间兴起,直注彼岸(涅槃),此一趋向彼岸之行,亦谓之涅槃。佛法既指示人生方向,即涉及人生问题之全面,不仅以生死一端为限。《华严经·离世间品》云,心净如虚空,永离一切有,行于世间事,其心无所依,究竟白净行,亦令众生然。可为此义注脚。

三、佛法出世之行,亦于人生意欲上有其根据。经说一切有情,皆依食住,食应作广义解。人生由食资取外境,充实自己,而有常乐我净之要求,一切皆从开展向善(或向上)之意欲而来。此欲在佛法中谓之善法欲,以区别于贪欲。出世之行,导源于此,使人生离常等四倒(于无常执常等)成常等四德(于常得常等),完全契合于世间实相,故非同泛泛也。《法华经》云,又诸大圣等,于一切世间,天人群生类,深心之所欲,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即属此意。至于《二分般若经·佛母品》谓,佛于众生有恩如母,示以此世间实相,乃至空、无相、无愿相(此即与上文所举想、着、缚三者相反者)云云,是则佛法不但不破坏世间,并有安立世间之用矣。

按语(一):

原始佛教(俗所云小乘者)之后的大乘佛法如是如是。(梁漱溟印)

按语(二):

吕秋逸先生(澂)为欧阳竟无大师之高足,通习藏文梵文,学问渊博,每一说话都有根据,但此次答我之问则有意避开原始佛教出世间法的本旨,侧重大乘教义而谈,发挥善法欲之说,太偏于一面,不够全面。信乎大乘菩萨不舍众生,不住涅槃,出世而不出世。在小乘教(原始佛教)的基础上来一个大翻案,但破二执离二取,终究是前提条件,必要点出而不容忽略,莫因救正流俗偏于出离之浅见而自己又有所偏失。

附注:二执者法执我执,二取者能取所取。

1981年9月12日梁漱溟识(印)

[1] 此为吕秋逸先生答我询问之件,似属其门下游君笔迹。(梁漱溟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