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孔、墨、老
中国民族自西方东来之后,集中在黄河流域,所以一切的文化皆产自黄河流域。黄河流域生活比较苦一点,每天必须耕田方能维持生活,所以造字的时候,男子的“男”从力,从田。因为生活苦,没有时间去思想,所以产生一种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哲学。可是先民只巩固了社会的伦理的基础,产生出这些道德的名词来,如仁、义、忠、信、智、孝、直……中国的伦理是家庭的伦理,孝占很重要的位置,宗教是多神教,敬百神,并尊天信鬼。
东周之后,诸侯国也大了,交通也发达,战争也多,生灵涂炭的事,时常有的。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孔子便诞生了。
孔子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51年,卒于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他生在鲁国。这时鲁国保存三代的文化最多,孔子学了,便以恢复古代兴隆治迹为宗旨。他希望获得政权,以实施他的理想,但是终于无人给他试验的机会。他终身当了教师,教授《诗》《书》《礼》《乐》,自己还作了一部《春秋》。
孔子的学说以仁为基础,立身要仁,在家要孝,做事要忠,待人要恕,行动要义,大体如此。
孔子的政治理想是正名主义,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主张中国统一,有一个有能力、有权威的君主实现他的“正”的理想,当时的政纲就是仁政。
不过孔子是个哲人,他还有“一以贯之”的学说,一贯的意思是把一切知识及行为都从一点上贯穿起来。他自己没有教人的知识,总是“因材施教”,问出别人的不了解处,自其发言之空隙处施以教训。
他一生流离不遇,他信命,却不信鬼神。
继续孔子的哲学家是墨翟,大约也是鲁人。他生于周定王初年约公元前460年,卒于周安王中叶约公元前390年。墨子生了一副科学家的头脑,喜欢分析,注重论理。因此,孔子的思想一到墨子手里便换了眉目。
墨子的动机和孔子相同,他的学说是:
(一)尊天,同于孔子。
(二)信鬼,反孔子。
(三)兼爱,同于孔子。
(四)尚贤,同于孔子。
(五)非攻,同于孔子。
(六)节用,反孔子。
(七)节葬,异于孔子。
(八)非乐,反孔子。
(九)非命,反孔子。
(十)尚同。
尚同是墨子的政治思想,主张民选政治首领,实行神权政治。墨子与孔子的异点主要在方法方面。墨子用论理4,讲根据,结果更趋于实用。墨子创有三表法:
(一)本,根据古圣先王的事迹。
(二)原,考察现下社会的实际状态。
(三)用,实验结果之利害。
第三个哲学家是老子。他姓李,名耳,字聃。他比孔子晚百年左右,正生在战国初年。关于老子的年代,连司马迁都不知道,结果大家生出许多纠纷。一说他是孔子的先生,孔子在周,问礼于老子,但是孔子往周一事即不可信见崔述《洙泗考信录》。与孔子同时,则是老莱子,也称老子,可不是老聃,当然晚了。一说比孔子晚百年左右,一说在战国末年,与荀子同时。折衷派说老子书成于战国末年,而人则比孔子略晚,这个问题还待继续研究。
老子是自然派的哲学,他把万有,连天地在内,都看作发生于“道”——一个概念。道的性质是“无”,是“阴”阴象征女子的生殖器。万有一切都得道之一体,这样便与鬼神脱离关系了。
他的人生哲学主张静退谦让,他的政治哲学主张打倒现在的社会组织,恢复太古的自然政治。今将三位领导的大哲学家的思想列表于下:
此外老子主张“无名”,得名之母,一切有名皆有顺序。他说“道常无名朴”,其思想比儒家更进一着。
二、周秦各家
中国哲学自从孔子之后,逐渐分化,战国之时,派别灿然,其后又统一而成杂家。今依派别叙述于下:
(一)儒家
七十子 孔子传其思想于七十子。七十子中以有若、子张、子夏、曾子、子游、子贡诸人最为特出。颜渊尽了解孔子之学,惜早死,子由也早被害。孔门弟子有四科十哲:
1.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2.言语:宰我、子贡。
3.政事:冉有、子路。
4.文学:子游、子夏。
曾子年龄最幼,其后门弟子多死,在鲁国最为老师;子夏为魏文侯师,传播儒学功亦大;冉仲弓一派开出来荀子一位大哲学家。总之,七十子虽传孔子之学,但绝无新的贡献,新的贡献则有孟荀二大儒。
孟子公元前372—前288年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比孔子晚一百五十年左右,也是率领弟子,周游各国,其学说为:
1.性善 他说“人皆可以为尧舜”,有人看见小孩堕在井里,一定难过而救他,这就是性善。不善的行为都是环境之恶。
2.正鹄 人生只把天性原有的好处保存不失就够了。他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3.政治 行仁政,法尧舜。他说:“仁义而已矣”“法先王而过者,未之有也。”
荀子 荀子名卿,又晚于孟子,战国末年公元前307—前213年赵人。曾为楚兰陵令。十五岁游齐稷下,时诸贤毕集,极一时之盛。其学说为:
1.性恶 他说人生来有好利、疾恶、好声色之心,顺此故乱,所以先王才制出礼义来。
2.正鹄 生来的性质叫“性”,学问经验叫“伪”。人应当“化性起伪”,即是用礼义改变性情,人生标准即礼义。
3.政治 以好人行仁义。设施“法后王”,因为先王之政,至今已无存者。
《大学》《中庸》《大学》旧传是曾子作的,因无证据,无人相信。《中庸》据《史记》说是子思作的,但子思作的《中庸》是否就是现在的《中庸》,很是一个问题。文中有“载华岳而不重”“今天下书同文”,很显然是秦以后的书。但又不敢说全是秦以后的,因为前面发挥“中庸”之德,也许有一部分是子思作的也未可知。《大学》呢?《吕氏春秋·执一篇》说:
楚王问为国于詹子。詹子对曰:“何闻为身,不闻为国。”詹子岂以国可无为哉?以为为国之本,在于为身。身为而家为,家为而国为,国为而天下为;故曰以身为家,以家为国,以国为天下。
这里的思想完全和《大学》一致。那么《大学》也是詹何一系的思想,而且是一个大儒所著。兹姑假定《大学》成书于战国末年,《中庸》成书于汉初。
《大学》的思想是以修身为治国平天下之本。治国平天下之前要齐家,修身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致知的意思是大觉大悟。诚意是校正意志与冲动,使之向善。正心是不动情感,明觉莹澈。格物的讲法纷纭,照郑玄的说法,是致知的地方;朱熹说是一段穷理的工夫;王阳明说是实行为善去恶,实在已经不能讲了。
《中庸》的思想说“中庸”是正道,即平常父子兄弟君臣夫妇之道。因为太平常,所以更难行得好。此平常之道出于人的天性,而且是不可不由的。明白了这个道理做下去,就可以治天下了。人一旦明白,一定要走这条路,走上这条路也会自然觉悟。这平常之道叫作“达道”,就是“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行这“达道”的有三达德,“智、仁、勇”。这本书又提倡“诚”,说是诚合于宇宙之大法。
(二)墨家
宋钘、尹文 宋钘、尹文的学说是“见侮不辱”,自己刻苦以救天下。宋钘也作宋牼、宋荣。尹文现存书是法家,但是否即《庄子·天下篇》中之尹文所著之书,还不敢定。
许行 许行的学说是社会主义,主张人君与人民并耕而食,学说略见于《孟子》书中。
(三)道家
杨朱《孟子》说:“杨子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但学说已不存,现有《列子·杨朱篇》是晋人伪作。
庄子 庄子名周,宋之蒙人。他与惠施为周末两位哲学家,但惠子书已不存,只有庄子的哲学照耀全古。
庄子的哲学自宇宙起始。他说宇宙是无穷大,人生在宇宙间只是沧海之一粟。人生呢?也是一样。晋国丽姬先反对嫁给王,但是出嫁之后,待遇极高,她又后悔当初不该反对。人生,谁好谁坏,谁真谁假,都作如是观。庄子妻死,庄子鼓盆而歌。庄子做梦,化成蝴蝶,人生就是大梦一场。
庄子哲学最难懂的是《齐物论》,他把万物看成一个。他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话没有法子了解,只能诉之于神秘的经验。庄子的哲学要人“黜聪明,堕肢体”,去体会内心之实在。他想象与自然一致之人叫作“真人”,他说:“真人之息呼吸以踵脚跟。”听呢?不用耳朵,用气,用肚子。
论道图
(四)名家
名家产生在战国,祖述孔子正名之义,专研究“名”“实”其间抽象与具体的各种关系。其间所发明的真理极多,但也有很多的诡辩,以惠施、公孙龙最著名。
惠施 曾相梁,著书五车。庄子闻惠子相梁,自楚来访,谈数日。二人学说同处甚多,大约庄子学说一部分出于惠子。惠子也许比庄子更伟大,不过惠子的书没有了,只存了十条。这十条是:
1.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为之小一。
2.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
3.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4.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5.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6.南方无穷而有穷。
7.今日适越而昔来。
8.连环可解也。
9.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
10.汛爱万物,天下一体也。
惠子的学说也齐物,不过庄子看见宇宙之动,方法纯用直觉;惠子看见宇宙之静,方法纯用理智,如是而已。
公孙龙 赵人,他有几个诡辩的观点:
1.白马非马。这是顶著名的
2.坚白石,二也,非三也。坚白,石之性质,去性质则无石
3.指物论。指言属性,物言实体
以上各条诸位想知道,可以看胡适之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册。
(五)别墨
别墨是南方的墨者。《庄子·天下篇》说有“苦获、己齿、邓陵子之属”。这一派与名家互为表里,也是一派研究论理、玄学的。著作有《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六篇。除《小取》已为胡适所注外,其他各篇又因传写错误,极为难读。梁启超有《墨经校释》一书还勉强可看,只剩下《大取》无人了解了。内中有心理学、论理学、力学、光学、几何学等等。诸位可以看胡适之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册,以及《小取篇新诂》在《文存》中
《墨经》作者,一说是墨子本人,《经说》是弟子作的。一说作于战国末年,受了名家的影响才作出来的。一说是先已本有,后人又加入许多材料。至于名家与别墨是一家还是两家,还是一个未解决的问题,现在多已主张是两家了。今略引别墨做例:
辩也者,或谓之是,或谓之非,当者胜也。墨辩界说
或也者,不尽也。论理学上“盖然”之概念Probability
假也者,今不然也。论理学上“假设”Hypothesis
效也者,为之法也。……故中效,则是也;不中效,则非也。演绎推理Deduction
辟也者,举也5物而以明之也。譬喻
侔也者,比辞而俱行也。类推Analogy
援也者,曰:子然,我奚独不可以然也?援例
推也者,以其所不取之同于其所取者予之也。归纳推理Induction
(六)法家
法家早有邓析,战国则慎到、申不害、商鞅、韩非、李斯。法家采取道家之自然观,又采取荀子之性恶说,主张治国用法,不用儒臣,反对贤人政治以及侠客之行为。法家出来,把秦国治好,就灭了六国,而统一中国。
法家的政治反对儒家的尊尚尧舜,只主张因时制宜,见需要而为政。反对儒家的教育主义、感化主义。韩非子说:
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
仲尼,天下圣人也,修行明道以游海内,海内说其仁,美其义,而为服役者七十人。盖贵仁者寡,能义者难也。故以天下之大,而为役服者七十人,而仁义者一人。鲁哀公,下主也,南面君国,境内之民莫敢不臣。民者固服于势,势诚易以服人。《五蠹》
韩非子被李斯所害,李斯相始皇统一六国。
(七)杂家
吕不韦为秦相,召门客著书。门客各家都有,共成《吕氏春秋》。内容以道家为轮廓,取法家之政治,行以儒家之仁义。
《淮南子》汉淮南王刘安召门客所著,主张道家之自然观,而出以儒家之仁义,此即杂家。
关于古代哲学其他记载,有:
1.《史记》的六家
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家。
2.《汉书·艺文志》的“九流”
儒家者流,道家者流,阴阳家者流,法家者流,名家者流,墨家者流,纵橫家者流,杂家者流,农家者流,小说家者流。在外
3.《庄子·天下篇》的分派
儒者,墨翟、禽滑厘,宋钘、尹文,彭蒙、田骈、慎到,关尹、老聃,庄子,惠施、桓团、公孙龙。
案阴阳家为齐国方士邹衍之属,推算五行,非哲学。纵橫家为苏秦、张仪之外交家,亦非哲学。农家即许行。
三、汉、魏、晋、唐宋
汉代的哲学是法、道、儒三家之混合,即是杂家,并掺有阴阳五行及一切种族上的迷信。只出了一个特色的王充。
王充,东汉初人,著有《论衡》八十五篇。他的哲学也就是道家的自然观,他的贡献在打破迷信。他的著作最著名的有“九虚”,即《书虚》《变虚》《异虚》《感虚》《福虚》《祸虚》《龙虚》《雷虚》《道虚》。“三增”,即《语增》《儒增》《艺增》。并且还有《问孔》《非韩》《刺孟》《论死》《死伪》等篇,至今日读之还增长思辨及理信。在这个时期中佛教来华,使中国人的思想重新振作起来。
佛教始祖是释迦牟尼,他见了生老病死,悲悯而创造出一种哲学的宗教。他看世界是苦的,种种幸福皆是无常,必须得常而不变者方可以免去生老病死及世界上一切苦,这常而不变是涅槃。论理方面使人显现真如智慧——即由人之本体而生者,灭除无明——即本能,方可不思不虑,免去尘世烦恼。自己修行者谓之小乘教,诲人者谓之大乘教。分派:
1.天台宗——修行,注重本心,体会真如智慧。性宗
2.唯识宗——修行,分析心理现象,了解佛说之实在。相宗
3.净土宗——以念佛达到修行。
4.密宗——修行,注重本心,念咒以助法力。
5.禅宗——不立文字,明心见性,立地成佛。
佛教的影响形成:(一)清谈家;(二)理学。
清谈家得的佛教的小乘,认明世界乐不敌苦,人生修短有命,主张活一天,乐一天,所以耽于酒,耽于游,耽于清谈,不务正业。有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谓之“竹林七贤”,言终日游于竹林中也。
理学始于唐。李翱的《复性书》是很显明的。这一派混合大乘佛法及儒家哲学,把性善性恶之“性”看成“如来法身”“心真如”“本来面目”“阿黎耶识”,把“情”看作“无明”。说性善情恶,圣人“尽性”,可是“无情”。
宋五子 周濂溪——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人,是宋学的开山,著有《太极图说》及《通书》。
《太极图》本是道士炼丹之图,周子用来说明他的宇宙哲学。其系统如下:
“无极”出自《老子》,“太极”、阴阳、动静、乾坤均出自《易经》,金、木、水、火、土出自《尚书·洪范》,这个新哲学系统也称作“新儒家”。周子的人生哲学推崇《中庸》的“诚”。
张橫渠——张载1022—1077,字子厚,河南人,生长在陕西。他同二程互相钦佩,共同讲学,著有《正蒙》及《西铭》。《正蒙》书发扬圣道,有功后学;《西铭》文发明仁孝之发生观,是一种宗教的人生哲学。
程明道——程颢1032—1085,字伯淳,生于河南洛阳。天资卓异,著有《定性书》及《识仁篇》。
程明道的哲学最是神秘主义的,他的《识仁篇》说:
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智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已。不须防检,不须穷索。
《定性书》说:
所谓定者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物而无情。故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
这个学说即是使人养成直觉,“满腔子是恻隐之心”。程明道开出王阳明一派。
程伊川——程颐1033—1107,字正叔,明道之弟。他的哲学正与明道相反。明道一团和气,终日呆坐如泥塑佛,伊川则正襟危坐,极为严正。他的学说顶要紧的有两点:(一)穷理。伊川的意思,了解宇宙间事物的道理,可以得正心诚意之功。研究宇宙间事物的道理,即《大学》上的“格物致知”;(二)做人方面,他主张“致诚敬之德”,时时刻刻的要心敬。这一派开出来朱子。
朱子——朱子1130—1200,名熹,字元晦,别号为晦庵,徽州婺源人。著有《文集》一百二十一卷,《语类》一百四十卷。其他书目繁多,最要紧有《四书集注》,是一生精力之所萃。大家常读的有《诗集传》《楚辞集解》《资治通鉴纲目》《近思录》等书。
朱子的学说是伊川的嫡系,主张居敬——治身——穷理——格物。形而上学方面则把周、张、二程的学说组成系统,这一点贡献顶大。
陆象山——陆九渊1039—1101,字子静,江西人,跟朱子同时。他是程明道一派,与朱子论多不合。其异点,朱重分析的穷理,陆则重直觉,不用分析。在形而上学方面则反对周濂溪之“无极而太极”,指斥为非孔子之学,是道家之学。朱子是智理的,象山是伦理的。一注重“导问学”,由问学而至尊德性;一注重“尊德性”,以为可以直指本心,无须导问学。所以朱派骂陆派为禅宗佛法。陆不著书,他说:“六经注我,我注六经。”
总之,宋儒理学有几个问题,今分述于下:
1.性 性字原来的意义是Nature,宋儒是用作“心之本体”Soul。天性说是善的,很不容易说通。宋儒拥护孟子,不能反对性善,所以采取了佛家的性,性善便说通了。至于恶之来源如何解释呢?而性字又不能离开天性,所以张横渠、二程便商议把性分“义理之性”与“气质之性”。义理之性”是Soul,善的;“气质之性”是Nature,倾向于恶的。
2.理 理是Reason,也包含人的理智Intellect。宋儒讲穷理,理是什么,在什么地方。宋儒解释事物之理用人心之理去求,人心之理是Soul所发出来的。陆王派则主张事物之理即人心之理,根本是一个。
3.气 气的意义是气血,原意是生理。但另有一个意义是气化,意义是宇宙之流行。宋儒的气除宇宙方面的意义外,生理方面有恶的意义在内。张载是唯气一元论,程颐、朱熹主张理气二元论。
4.学 宋儒的为学之目的是求做圣人,他们理想的圣人是全善的。人要学圣人,必须以义理之性支配气质之性。气质之性以情为主,情有过,有不及,然后欲生。欲生则害。为学要存心、养气、静坐……使情无过不及,欲不得生。
四、明
朱熹综合周、张、二程成了一个伟大的哲学体系,此后反动便生,第一个反动的大将当然是王阳明,在其前有一位陈白沙。王阳明打倒朱熹,所成就到了宋学的最高峰。
王阳明1472—1528,名守仁,浙江余姚人。他少年是一位词章家,继而研究佛老,过了三十岁才决定发扬圣人之学。他因得罪刘瑾,谪居贵州龙场。那里全是苗人,无书可读,他只有默诵熟书,继之以思想。他忽然一天夜间跳起来,说是悟了圣人之道,格物致知之理。他解释《大学》格物为“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他教训人初令人为善去恶,告诉人“知行合一”之理,继而令人静坐,最后令人提醒良知。今将其主要学说列下:
(一)知行一体 王阳明并不主张因重在行,才说合一。他说知行本即一体,你知恶恶臭,必是闻了恶臭;知孝,必是行了孝。所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二)良知 良知为性,为良心,是人的一点灵明。人思虑重重,只要良知一明,便云消雾散,复见青天,提醒良知即是“致良知”。王阳明的“致良知”包含很深的心理上的意义,即是利用下意识的推理,使上下内外莹彻如一。
(三)为善去恶 王阳明的主要学说是,尽其所知,善的便做,不善的便改,标准即是良知。
(四)心即理 朱熹解释《大学》格物为穷理。王阳明曾经穷窗前竹子之理,七天大病。王阳明遂反对穷理,注重恍然大悟,心即理,不须外求。
今将王阳明学说《四句教》及格物致知解叙述于下:
《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致知格物 物,事也;格,正也。格物者,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也即为善去恶。物所在,在意——冲动。尽其所知以为善去恶,即是格物,即是致知,即是诚意,意诚则心正了。
总之,王阳明的学说比朱熹更有伦理的独到处。穷理何以能正心?朱子不能回答。但王阳明又把《大学》上“后”字删去了!
五、清
王阳明的学说使人可以不读书,只要存个为圣人之心便得。这个学说的结果就是空虚,成为“满街都是圣人”。到了明末,大家对于王学就生了厌恶,另一个学派随着欧洲耶稣会Jesuits的教士来华而兴起。自利玛窦起,至康熙年一直不断。他们的学问是数学、天文、科学,中国思潮受了很大的影响。顾炎武同黄宗羲都是这个新思潮的先觉者。顾炎武倾向于知古,黄宗羲则倾向于实用,直到颜元、戴震才产生这个思潮的伟大的哲学家。
颜元1635—1704——字浑然,号习斋,直隶博野人。颜元的学说以勤劳力行为主,不谈心性。他著有《存性》《存学》《存人》《存治》四篇。颜元说:
吾力用农事,不遑食寝,邪妄之念,亦自不起。若用十分心力,时时往天理上做,则人欲何自生哉?信乎力行近乎仁也。
颜元终日力耕,并学习医术,以救人为务。其教授学生则注重《周礼》上之乡三物,即六德知、仁、圣、义、忠、和,六行孝、友、睦、娴、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他以实用矫正宋儒及明学之空谈。
戴震1733—1777——戴东原,安徽休宁人,是清代最大的考据学家之一。他编辑《四库全书》,天文及数学的一部几乎是他一人手写。他生平只有《原善》三篇及与彭尺木的一封信是讲哲学的,当时大家还说他对于性命的推究非其所长。他遗著中有《孟子字义疏证》一书,与其他著作相参照,这才明显,他原来是与朱子、王阳明鼎足而三的一位大哲学家。
他的学说首先区别理欲,他说理不是先天的理性或直觉如宋儒所言,乃是“自然之分理”,即是“条理”。他反对宋儒以欲为恶,他说欲出自人的血气,言为生理的要求,有之则生,无之则死。欲是人生之所有,世界“欲得遂”乃为最高的理想。欲有“蔽”,这才需要理,理是以己之情度人之情,得其自然之分理。他的学说这样地打倒了宋儒的理气二元论,取消了理的实体性。
戴东原反对宋儒主观的理,主张客观的理。主观的理是自于灵机活动,以主观的意见当作理。以意见当作理,错误极大,天下无客观的是非,结果是有势者能说者头头是理,无势者无才者情不得伸,结果是“以理杀人”。
戴东原的学说很得孟子的妈妈主义胡适语,另一部分则出自荀子,所以他在哲学史上是孟荀的调和派。
明清之交有一位不发迹的哲学家就是王船山。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在衡阳石船山筑土室,学者称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生明万历四十七年,卒清康熙三十一年1619—1692。他是改革宋明哲学而创新哲学的。他的著作都写在账簿上、草纸上,至清末始印出。有《正蒙注》《思问录》《俟解》《噩梦》等书,但最著名的就是《读通鉴论》,尤其是其中的《宋论》。他对于政治、军事、外交都很详细的讨论,尤其是发挥民族的思想,指示亡国之恨,使人读了油然起兴。总名《船山遗书》。梁任公、胡适之两先生曾涉猎,亦无人作详细的介绍。
王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