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民权”这一概念在近代中国具有颇为特殊的含义,它既不同于中国传统政治中的“民本”思想,也与西方所说的“民主”不尽相同。晚清之际,随着西方政治思想传入中国,王韬、郑观应等人开始提倡创设议院,此为近代民权思想的开端。甲午之后,维新派鼓天下之气进行变革的舆论宣传,吸收传统的民本思想,明确提出相对于君权的“民权”,认为“人人皆有自主的权利”,振兴中国,必须兴民权。
张之洞本篇作“正权”,实际上就是反对民权这一提法。在他看来,民权之说会祸乱中国,有百害而无一益。此时的张之洞乃是封疆大吏,食朝廷的俸禄,其对政治的认知还停留在忠君爱国的层面,对于强调人民权利的民主和自由思想,自然难以接受。在文中,他通过逐一反驳设议院、办公司、开学堂、练兵来说明中国不需要“民权”。又以己意论述西方的民权之说并非如维新派所提倡的那样,“里勃而特”并非是“自由”而是“公论党”等等,显示了他对民权一说的否定态度。何启、胡礼垣针对张之洞的“正权”说发表了长篇的驳斥文章,认为张“见解谬妄”。
今日愤世疾俗之士,恨外人之欺凌也,将士之不能战也,大臣之不变法也,官师之不兴学也[1],百司之不讲求工商也[2],于是倡为民权之议,以求合群而自振。嗟乎!安得此召乱之言哉!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
【注释】
[1]官师:百官。
[2]百司:诸执事者,百官。
【译文】
如今愤世嫉俗的人,痛恨外人的欺凌,痛恨将士不能战斗,大臣守旧不变法,百官不创办学校、不探求发展工商业,在这种情况下倡议民权,来谋求顺应民意,团结在一起振兴国家。哎呀,怎么能有这样招致祸乱的言论啊!民权的说法,没有一点好处而有很大的害处。
将立议院欤?中国士民至今安于固陋者尚多,环球之大势不知,国家之经制不晓[1],外国兴学、立政、练兵、制器之要不闻[2],即聚胶胶扰扰之人于一室[3],明者一,暗者百,游谈呓语,将焉用之?且外国筹款等事重在下议院,立法等事重在上议院。故必家有中资者[4],乃得举议员。今华商素鲜巨资,华民又无远志,议及大举筹饷,必皆推诿默息[5],议与不议等耳。此无益者一。
【注释】
[1]经制:国家的制度。
[2]制器:制作器物。
[3]胶胶扰扰:形容动乱的样子。
[4]中资:中等的资产。
[5]推诿:今作“推委”,把责任推给别人。默息:沉默不语。
【译文】
将要设立议院吗?中国的官民如今安于顽固无知的依然很多,不知道全球的发展趋势,不了解国家的制度,对外国创办学校、设立政制、训练兵士、制作器物的大致情况都不知道,就将纷乱不一的各类人等聚在一起,明智的人极少,昏聩的人众多,信口乱说一些胡话,有什么用呢?况且外国筹款等事务,主要在下议院,立法等事务,主要在上议院。所以必须是拥有中等资产的人,才能被选举为议员。现在中国的商人一向少有巨额资产,民众又没有远大的志向,议论到大规模的筹集饷银,一定推诿沉默,议政与不议政就没什么区别了。这是不好之处的第一点。
将以立公司、开工厂欤?有资者自可集股营运,有技者自可合伙造机,本非官法所禁,何必有权?且华商陋习,常有藉招股欺骗之事,若无官权为之惩罚,则公司资本无一存者矣。机器造货厂无官权为之弹压,则一家获利,百家仿行,假冒牌名,工匠哄斗,谁为禁之?此无益者二。
【译文】
将要设立公司、开设工厂吗?有资产的人自然可以集资营运,有技术的人自然可以合伙制造机器,本来就不是官方法律所禁止的,何必要有权利?况且以中国商人的陋习,常有凭借招股行骗的事,如果没有官方的权力来惩罚他们,公司的资本就完全留不下来了。如果机器生产厂没有官方权力的保障,则一家生产获利,许多家模仿,假冒品牌,工匠争斗,谁来禁止呢?这是不好之处的第二点。
将以开学堂欤?从来绅富捐资创书院,立义学[1],设善堂[2],例予旌奖[3],岂转有禁开学堂之理[4]?何必有权!若尽废官权,学成之材既无进身之阶,又无饩廪之望[5],其谁肯来学者?此无益者三。
【注释】
[1]义学:旧时由私人集资或用地方公益金创办的免费学校。
[2]善堂:施舍救济贫苦者的慈善机构。
[3]例予旌奖:按例予以表彰、奖励。旌,表彰。
[4]转:这里作“反而”讲。
[5]饩(xì)廪:(获得)粮食之类生活物资。饩,生食。廪,米粟之类。
【译文】
将要开设学堂吗?从前都是绅士富人捐资,创设书院、义学、善堂,按例予以表彰奖励,哪里反而有禁止开设学堂的道理?何必要有权利!如果全部废除官方权力,学有所成的人既没有提升自身地位的途径,又没有获得粮食等生活物资的希望,谁愿意来学习呢?这是不好之处的第三点。
将以练兵御外国欤?既无机厂以制利械,又无船澳以造战舰[1],即欲购之外洋,非官物亦不能进口,徒手乌合,岂能一战?况兵必需饷,无国法岂能抽厘捐[2],非国家担保岂能借洋债?此无益者四。
【注释】
[1]船澳:造船及船舶修缮的地方。澳,海边弯曲可以停船的地方。
[2]厘捐:清末于水陆要隘分设卡局,以抽取行商货物税,大致照物值抽若干厘,故曰厘捐,亦称厘金。
【译文】
将要练兵抵御外国吗?既没有机器工厂制造锋利的军械,又没有船厂制造战舰,即使想从外国购买,不是官方物品也无法进口,赤手空拳的乌合之众,难道可以作战吗?况且练兵一定需要军饷,没有朝廷法律怎么抽取厘金,没有国家的担保,怎么向外国借债?这是不好之处的第四点。
方今中华诚非雄强,然百姓尚能自安其业者,由朝廷之法维系之也。使民权之说一倡[1],愚民必喜,乱民必作[2],纪纲不行,大乱四起,倡此议者岂得独安独活?且必将劫掠市镇,焚毁教堂,吾恐外洋各国必藉保护为名,兵船陆军深入占踞,全局拱手而属之他人。是民权之说固敌人所愿闻者矣。或谓:朝廷于非理要求,可诿之民权不愿,此大误也!若我自云国家法令不能制服,彼将自以兵力胁之。昔法国承暴君虐政之后,举国怨愤,上下相攻,始改为民主之国。我朝深仁厚泽,朝无苛政,何苦倡此乱阶[3],以祸其身而并祸天下哉!此所谓有百害者也。
【注释】
[1]使:假如。
[2]作:兴起。
[3]乱阶:祸乱的来由。
【译文】
现在的中华并不强大,然而百姓还能安居乐业,是由于朝廷法度的维系。假如民权的说法被倡导,愚民一定十分喜悦,作乱的人将兴起,国家纲纪不能实行,到处动乱,倡导此议的人哪能独自安稳存活呢?而且乱民一定会劫掠市镇,焚毁教堂,我害怕外国必然借保护名义,军舰和陆军深入中国、占据各地,全国就拱手送给外人了。这样民权的说法就是敌人愿意听到的了。有的人说:朝廷对于(外国的)无理要求,可以以民权不希望如此而拒绝,这是很大的错误!如果自己说本国的法令不能制服民众,他们会用兵力相威胁的。从前法国在暴君残虐统治之后,全国怨恨愤怒,上下互相攻击,才改为民主国家。我朝仁义恩泽深厚,没有苛政,何苦倡导这祸乱的根源,为自己和天下招来灾祸呢?这就是所谓的有百害啊。
考外洋民权之说所由来,其意不过曰国有议院,民间可以发公论、达众情而已,但欲民申其情,非欲民揽其权。译者变其文曰“民权”,误矣!美国人来华者,自言其国议院公举之弊,下挟私,上偏徇[1],深以为患。华人之称羡者,皆不加深考之谈耳。近日摭拾西说者[2],甚至谓人人有自主之权,益为怪妄!此语出于彼教之书,其意言上帝予人以性灵,人人各有智虑聪明,皆可有为耳。译者竟释为“人人有自主之权”,尤大误矣!
【注释】
[1]偏徇:偏,不公正。徇,曲从。
[2]摭(zhí)拾:拾,捡(多指袭用现成的事例或词句)。
【译文】
考察外国民权之说的来由,意思不过是说国家有议院,民间可以公开发表言论、表达民意民情而已,只是想要民众向上说出情况,而不是想要民众掌握权力。翻译的人翻译歪曲为“民权”,这是错误的!从美国来华的人,自己说他们国家的议院选举的弊端,在下者各藏私心,上位者又不公正,是很大的祸患。华人所称羡的都是没有经过细致了解的议论罢了。近来谈论西方学说的人,甚至说人人都有自主的权利,更是奇怪的说法!这句话出自基督教的经书,意思是上帝给予人性灵,人人都有智慧,都可以有所作为。翻译的人竟然解释为“人人都有自主的权利”,是很大的错误!
泰西诸国,无论君主、民主、君民共主,国必有政,政必有法,官有官律,兵有兵律,工有工律,商有商律,律师习之,法官掌之,君民皆不得违其法。政府所令,议员得而驳之;议院所定,朝廷得而散之。谓之人人无自主之权则可,安得曰“人人自主”哉?
【译文】
西方的国家,无论是君主、民主、君民共主,国家必定有政治体制,政体必定有宪法,官方有官方的法律,军队有军队的法律,工业有工业的法律,商业有商业的法律,律师修习它们,法官掌管它们,君主和民众都不能违反法律。政府的法令,议员可以驳回;议院的决定,政府可以解散。说这是人人都没有自主的权利是可以的,怎么能说“人人自主”呢?
夫一哄之市必有平[1],群盗之中必有长。若人皆自主,家私其家,乡私其乡,士愿坐食,农愿蠲租[2],商愿专利,工愿高价,无业贫民愿劫夺,子不从父,弟不尊师,妇不从夫,贱不服贵,弱肉强食,不尽灭人类不止。环球万国必无此政,生番蛮獠亦必无此俗。至外国今有自由党[3],西语实曰“里勃而特”,犹言事事公道,于众有益。译为“公论党”可也,译为“自由”非也。
【注释】
[1]哄:哄抬,起哄。平:平抑价格的人。
[2]蠲(juān)租:免除租税。
[3]自由党:19世纪30年代由辉格党转化而成,代表英国工商业资产阶级利益。曾和保守党同为英国的两大政党。
【译文】
有哄抬价格的市场必定有平抑价格的人,一群盗贼中必定有首领。如果人人都自主,私爱自己的家族、乡土,士人想不劳而获,农民想免除租税,商人想垄断利权,工匠想抬高价格,无业的贫民想抢劫强夺,儿子不听从父亲,弟子不尊重老师,妇人不顺从丈夫,地位低的不服从地位高的人,弱肉强食,不全部毁灭人类都不会停止。全球所有国家必定没有这种政治,生番蛮獠也必定没有这种习俗。至于外国现在有自由党,西方语言实际上说的是“里勃而特”,就像是说事事公道,对大众有益。译为“公论党”是可以的,译为“自由”就错了。
若强中御外之策,惟有以忠义号召合天下之心,以朝廷威灵合九州之力,乃天经地义之道,古今中外不易之理。昔盗跖才武拥众[1],而不能据一邑;田畴德望服人[2],而不能拒乌桓[3];祖逖智勇善战[4],在中原不能自立,南依于晋,而遂足以御石勒[5];宋弃汴京而南渡[6],中原数千里之遗民人人可以自主矣,然两河结寨、陕州婴城[7],莫能自保[8],宋用韩、岳为大将[9],而成破金之功;八字军亦太行民寨义勇也[10],先以不能战为人欺,刘锜用之[11],而有顺昌之捷[12];赵宗印起义兵于关中[13],连战破敌,王师败于富平[14],其众遂散,迨宋用吴玠、吴璘为将[15],而后保全蜀之险。盖惟国权能御敌国[16],民权断不能御敌国,势固然也。
【注释】
[1]盗跖:即“跖”, “盗”是旧时诬蔑的称呼。跖,春秋战国之际起义领袖。《庄子·盗跖》说他率“从卒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暴诸侯”,所到之处,使“大国守城,小国入保(堡)”。
[2]田畴:三国时人,字子泰。汉末兵起,田畴率宗族附从避居徐无山中。百姓归之,数年间至五千余家。曹操北征乌桓,田畴为向导有功,封亭侯,畴不受。见《三国志·魏书·田畴传》。
[3]乌桓:我国古民族名,东胡别支。秦末匈奴冒顿强盛,灭其国,避徙至乌桓山以自保,遂称乌桓。东汉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破乌桓,徙万余落户中原,余众于那河(今嫩江)之北,自称乌丸国。
[4]祖逖(266—321):字士稚,少孤,轻财好侠,慷慨有节操,博览古今书籍。累迁太子中舍人、豫章王从事中郎。时晋室大乱,逖率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元帝时为豫州刺史,自募军,收复黄河以南失地。
[5]石勒(274—333):十六国时后赵的创建者,羯族,上党武乡人。东晋太兴二年(319)建立政权,称赵王。后俘刘曜,灭前赵,统一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东晋咸和五年(330)称帝,改元建平,史称后赵。见《晋书·石勒载记》。
[6]汴京:五代梁、晋、汉、周,及北宋皆以汴州为京都,故称汴京。在今河南开封。
[7]两河:河南、河北。结寨:设置防卫工事。寨,防卫用的栅栏。
[8]陕州:地名,即今河南陕县。婴城:环城固守。《战国策·秦策》:“小黄、济阳婴城,而魏氏服矣。”宋鲍彪注:“婴,犹萦也,盖二邑环兵自守。”
[9]韩、岳:指韩世忠、岳飞。皆为南宋抗金名将。
[10]八字军:南宋初河北、河东地区人民抗金自卫的武装组织。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十八:“八字军者,河北土人也。建炎初,王观察彦为河北制置使,聚兵太行山,皆涅其面曰:‘誓竭心力(或作“誓杀金贼”),不负赵王。’故号八字军。”太行:山名,绵延山西、河北、河南三省界的山脉。
[11]刘锜(1098—1162):字信叔。绍兴十年(1140),任东京副留守,率领王彦旧部八字军,在顺昌大败金兀术主力。与韩世忠、岳飞等并称中兴名将。
[12]顺昌:府名。宋政和六年(1116)改颍州为顺昌府,属京西北路。金复为颍州。治所在今安徽阜阳市。
[13]赵宗印:宋孝义人,少为僧,还俗后授河东制置使,举义兵抗金,兵败入华山,不知所终。
[14]富平:县名,属陕西省。
[15]迨(dài):等到。吴玠(1093—1139):知兵法,善骑射,隶泾原军,与弟吴璘屡败金兵。绍兴五年(1135)大败金兀术兵于仙人关,保全了四川。吴璘(1102—1167):吴玠弟。官至四川宣抚使。玠卒,璘继守蜀二十余年。
[16]国权:政府或国君的权力、权势。
【译文】
至于中国自强、抵御外国的方法,只有用忠义为号召,使天下同心,用朝廷的威严,使九州合力,才是天经地义的大道,是古今中外不可改变的道理。从前盗跖以才能武力聚集众人,但不能占据一座城池;田畴以德行威望使人信服,但无法抵抗乌桓;祖逖智勇善战,不能在中原立足,向南依靠东晋,才足以抵御石勒;宋代放弃汴京而南渡,中原广袤地区的遗民就可以人人自主了,但是河南河北设置防御工事,陕州环城固守都无法自保,南宋起用韩世忠、岳飞为大将,才成就了击败金国的功绩;八字军也是太行山民寨的义勇军,开始因为不能战斗为人所欺,刘锜统领他们,才有了顺昌的胜利;赵宗印在关中领导义军,连续取得胜利,朝廷的军队在富平战败,他的军队就解散了,等到吴玠、吴璘作为将领,才保全了蜀地的天险。大概只有国家的权势能够抵御敌国,民权一定不能抵御敌国,形势一向如此。
曾文正名为起家办团练矣[1],其实自与发匪接战以来,皆是募勇营、造师船[2],济以国家之饷需,励以国家之赏罚,而以耿耿忠义、百折不回之志气,激励三军,感发海内,故能成戡定之功。岂团练哉?岂民权哉?
【注释】
[1]团练:就地选取丁壮加以军事训练的地主武装。
[2]营:清咸丰年间,太平军兴,曾国藩在湘乡原籍,招集乡勇,编成勇营,与太平军战,时称湘军。李鸿章在江淮各处招集者,称淮军。均为勇营。
【译文】
曾国藩起家名义上是在地方办团练,实际上他自从与太平军开始战斗以来,都是召集乡勇,编成勇营,建造战船,用国家的军饷军需供应,用国家的赏罚激励,又用耿耿忠义、百折不回的志气,激励将士,感召全国,所以能够成就平定太平军的功绩。难道是团练(的功劳)吗?难道是民权吗?
或曰:民权固有弊矣,议院独不可设乎?曰:民权不可僭[1],公议不可无。凡遇有大政事,诏旨交廷臣会议,外吏令绅局公议[2],中国旧章所有也。即或咨询所不及,一省有大事,绅民得以公呈达于院司道府,甚至联名公呈于都察院[3]。国家有大事,京朝官可陈奏,可呈请代奏。
【注释】
[1]僭(jiàn):超越本分。
[2]吏:地方官员。绅局:由地方绅士组成的团体或协会。
[3]都察院:明、清官署名,专门监察弹劾官吏,参与审理重大案件。
【译文】
有人说:民权固然有弊端,议院难道不能设立吗?我说:民权不能超越本分,公议不能没有。一旦遇到有重要政事,皇帝下诏令让大臣讨论,地方官员令绅局公开讨论,是中国旧制度中所有的。即使有时咨询不到的,一省有重要事务,绅士民众可以向政府部门递交公呈,甚至联名向都察院递交公呈。国家有重要的事情,京朝官可以陈奏,可以呈请代奏。
方今朝政清明,果有忠爱之心、治安之策,何患其不能上达?如其事可见施行,固朝廷所乐闻者。但建议在下,裁择在上,庶乎收群策之益,而无沸羮之弊[1],何必袭议院之名哉!此时纵欲开议院,其如无议员何?此必俟学堂大兴,人才日盛,然后议之,今非其时也。
【注释】
[1]沸羹:比喻言语嘈杂。《诗经·大雅·荡》:“如蜩如螗,如沸如羹。”疏:“其笑语沓沓又如汤之沸,如羹之方熟。”
【译文】
如今的朝政清明,如果有忠君爱国的心思、治政安民的策略,有什么担心不能上达于君上呢?如果所建议的事有可行性,那固然是朝廷所愿意看到的。在下的人可以建议,裁决选择就由在上的人决定了,这样得到众多建议的好处,又没有众说纷纭的弊端,何必袭用议院的名义呢!现在纵然想要开设议院,没有议员又怎么办?就必须等到学堂广泛兴起,人才日益繁盛,然后才能议论政事,现在还不是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