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循序”篇言及学习中学、西学的顺序。开篇点明讲求西学必须先以中学巩固根基,指出英国报纸讥笑中国因专信孔教之弊而不肯变法自强是极大的谬误。进而从正反两方面阐释孔门之学、孔门之政的真谛。所谓孔门之学,并非浅陋的讲义、迂腐的八股文、繁杂的考据、荒诞的词章,而是“博文而约礼、温故而知新、参天而尽物”。所谓孔门之政,不是韩非李斯的暴政思想、老子的避事生息,而是“尊尊而亲亲、先富而后教、有文而备武、因时而制宜”。因此,求学之人必须按照通经、考史、涉猎子集的顺序学习中学,再选择有用之西学、西政加以补充。“西学必先由中学”,这样才彰显有序和爱国。反之,若西学广博却不通晓中学,西学造诣越深就会越敌视中国,最终也不会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然不先以中学固其根柢,端其识趣,则强者为乱首,弱者为人奴。其祸更烈于不通西学者矣。

【译文】

现在要想使中国强大,使中学留存,就不得不讲求西学。然而不先以中学巩固根基,端正志趣认识,那么强者就会成为祸乱之首,弱者就会被人奴役。那祸患比不通西学更大。

近日英国洋文报讥中国不肯变法自强,以为专信孔教之弊,此大误也!彼所翻四书五经,皆俗儒村师解释之理,固不知孔教为何事,无责焉耳[1]。浅陋之讲章[2],腐败之时文,禅寂之性理[3],杂博之考据,浮诞之词章,非孔门之学也。簿书文法,以吏为师,此韩非、李斯之学[4],暴秦之政所从出也。俗吏用之,以避事为老成,以偷惰为息民[5],以不除弊为养元气,此老氏之学[6],历代末造之政所从出也,巧宦用之,非孔门之政也。

【注释】

[1]无责:没有什么可责怪的。

[2]讲章:讲义。

[3]禅(chán)寂:僧侣坐禅寂定。

[4]李斯(前?—前208):吕不韦舍人,后被秦王政任为客卿,又任为廷尉。秦统一六国后,任丞相。他反对分封制,主张焚《诗》《书》,禁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

[5]息民:使人民得到休息。

[6]老氏之学:老子(老聃)的学术思想。

【译文】

近日英国洋文报纸讥笑中国不肯变法自强,认为是中国专信孔教的弊端,这是极大的谬误!他们所翻译的四书五经,都是庸俗的儒家和乡村塾师解释的道理,本来就不知道孔教是怎么回事,没有什么可责怪的。浅陋的讲义,腐败的应试时文,僧侣坐禅寂定的性理,繁杂广博的考据,虚浮荒诞的词章,并非儒家的学术思想。学习簿书文法,以政府官吏为老师,这是韩非、李斯的学术思想,秦国的暴政就是从这些学问中产生的。庸俗的官吏所运用的,把躲避事务当做老成持重,把偷闲懒惰当做使百姓得到休息,把不清除弊端当做调养元气,这是老子的学术思想,历代末年的乱政就是从这些学问中产生的,投机取巧的官宦运用的,并非儒家的为政思想。

孔门之学,博文而约礼,温故而知新,参天而尽物。孔门之政,尊尊而亲亲[1],先富而后教,有文而备武,因时而制宜。孔子集千圣[2],等百王[3],参天地[4],赞化育[5],岂迂陋无用之老儒,如盗跖所讥、墨翟所非者哉?

【注释】

[1]尊尊而亲亲:尊其所当尊,亲其所当亲。《礼记·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孟子·尽心上》:“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儒家言仁,由亲及疏,故以亲亲为仁之本。

[2]集千圣:言孔子能集纳先圣之道,以成己之圣德。《孟子·万章下》:“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

[3]等百王:《孟子·公孙丑上》:“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莫之能违也。”等,比较,衡量。

[4]参(sān)天地:即“参天两地”,为《易》卦立数之义。《易·说卦》:“参天两地而倚数。”这里引申为孔子之德可与天地相比。

[5]赞化育:《礼记·中庸》:“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赞,辅佐,帮助。化育,自然生成和长育万物。

【译文】

儒家的学术思想,广泛学习各种经籍文章,以礼来约束,温习旧的知识而获得新的理解,德与天相配而穷尽事物的本性。儒家的为政思想,尊重应当尊重的,仁爱应当仁爱的,先使百姓富裕而后教化他们,有礼乐教化并军事完备,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而采取合宜的措施。孔子能集纳先圣之道来成就自己的圣德,与百世之王相衡量,德与天地相比较,辅助万物生长,哪里是迂腐浅陋毫无用处的老儒,像盗跖所讥讽、墨翟所非议的呢?

今日学者,必先通经,以明我中国先圣先师立教之旨。考史,以识我中国历代之治乱、九州之风土;涉猎子集,以通我中国之学术文章。然后择西学之可以补吾阙者用之,西政之可以起吾疾者取之[1],斯有其益而无其害。如养生者先有谷气[2],而后可饫庶羞[3];疗病者先审藏府[4],而后可施药石[5]。西学必先由中学,亦犹是矣。华文不深者,不能译西书。

【注释】

[1]起:竖起,扶持。这里引申为克服。疾者:毛病,缺点。

[2]养生者:摄养身心,以期保健延年的人。谷气:谓五谷营养人体。《后汉书·华佗传》:“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不得销,血脉流通,病不得大盛。”

[3]饫(yù)庶羞:吃得多,用富于营养的食物来滋补身体。饫,饱食。庶,众多。羞,美味的食物。

[4]藏府:同“脏腑”。

[5]药石:药物的总称。药,方药。石,砭石,即针灸。

【译文】

今日求学之人必须先通览经义,来明白我中国先圣先师创立孔教的宗旨。考察历史,来了解我中国历代的治世和乱世、九州的风俗和地理;涉猎子集,来通晓我中国的学术文章。在这之后选择西学中可以补充中学缺失的学问并运用它,西政中可以克服中国政治缺点的留取它,这是有益而无害的。就像摄养身心以期保健延年之人先食五谷,而后才能用更多富于营养的食物滋补身体;治疗疾病之人先检查脏腑,而后才能施以药物针灸。学习西学必须先经由中学,也是这个道理。对中文造诣不深的人,不能翻译西方书籍。

外国各学堂每日必诵《耶稣经》[1],示宗教也;小学堂先习蜡丁文[2],示存古也;先熟本国地图,再览全球图,示有序也;学堂之书多陈述本国先君之德政,其公私乐章多赞扬本国之强盛,示爱国也。如中士而不通中学,此犹不知其姓之人,无辔之骑[3],无舵之舟,其西学愈深,其疾视中国亦愈甚[4],虽有博物多能之士,国家亦安得而用之哉!

【注释】

[1]《耶稣经》:即《圣经》,为基督教的经典,包括《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后者是基督教本身的经典,包括记载耶稣言行的《福音书》、叙述早期教会情况的《使徒行传》、使徒们的书信和《启示录》。

[2]蜡丁文:即“拉丁文”。

[3]辔(pèi):驾驭牲口的缰绳和嚼子。

[4]疾:憎恶。视:敌视。

【译文】

外国各学堂每天必须诵读《圣经》,这是昭示宗教;小学堂先学习拉丁文,这是昭示存留古代文化;先熟悉本国地图再看全球地图,这是昭示有秩序;学堂的书籍多陈述本国以前君主的德政,公私的乐曲文章多赞扬本国的强盛,这是昭示爱国。如果中国人不通晓中学,这就像不知道自己姓氏的人,没有缰绳的坐骑,没有舵的船,他的西学造诣越深,他敌视中国越厉害,即使有学识广博、才能出众的人,国家怎么能用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