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益智”为《劝学篇》外篇的开篇之作。因应世变,强调“西用”的价值,打破闭塞自守,适度向西方学习是整个外篇的基调。“益智”篇首点出自强的力量来自于智识的增加,如何增加智识?一是要去妄。即改变虚骄愚昧的态度,不能一味循旧法守旧学,而是要虚心向西学学习新知和实政。一是去苟。即改变陋习,时不我待,振作精神从速进行改革和学习。农需益智,工需益智,商需益智,士需益智,四民之中,张之洞认为士益智最为重要。
在“愚民辨”中,尽管作者批评面对未有之变局,士大夫普遍茫昧如故,闭关自守,不知向西方学习。但是他也不同意激进者对中国历代统治者愚民的指责,枚举了各朝各代的史实,特别是有清一代“觉世牖民”的种种事例,来反驳愚民说。作者的观点十分鲜明:新学新知固然可益智、可学习,但也不能轻易否定中土之学和本朝的种种努力。
自强生于力,力生于智,智生于学。孔子曰:“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未有不明而能强者也。人力不能敌虎豹,然而能禽之者[1],智也;人力不能御大水、堕高山,然而能阻之、开之者,智也。
【注释】
[1]禽:同“擒”。
【译文】
自强来自于力量,力量来自于智慧,智慧来自于学习。孔子说:“即使愚钝也定会变得聪明,即使柔弱也定会变得刚强。”还没有不明智却能变强的。人的力量不与虎豹相当,然而能擒拿虎豹,是因为智慧;人的力量不能抵御大水、毁坏高山,然而能阻止大水、开拓大山,是因为智慧。
岂西人智而华人愚哉?欧洲之为国也多,群虎相伺,各思吞噬,非势均力敌不能自存,故教养富强之政,步天测地、格物利民之技能,日出新法,互相仿效,争胜争长。且其壤地相接,自轮船、铁路畅通以后,来往尤数[1],见闻尤广,故百年以来焕然大变,三十年内进境尤速。如家处通衢,不问而多知;学有畏友,不劳而多益。
【注释】
[1]数(shuò):频繁。
【译文】
难道西方人聪明而中国人愚钝吗?欧洲有很多国家,像群虎一样伺机而动,各自想着吞噬(别国),除非势均力敌,否则就不能够自存,所以教导培养富强的政治,登天量地(指天文地理)、穷究事理便利民众的技能,几乎每天都有新的方法产生,各国之间互相模仿效法,彼此竞争胜负较量短长。而且欧洲各国相互接壤,自轮船、铁路畅通后,来往次数更多,了解的事物更广博,所以一百年来有了巨大改变,近三十年的进步尤其迅速。如同家处在四通八达的交通要道上,不用请教便能获得许多知识;学习中有品德端正、让人敬畏的朋友,不用太用力便有许多获益。
中华春秋、战国、三国之际,人才最多。累朝混一以后[1],傫然独处于东方,所与邻者,类皆陬澨蛮夷[2],沙漠蕃部[3],其治术、学术无有胜于中国者。惟是循其旧法,随时修饬,守其旧学,不逾范围,已足以治安而无患。迨去古益远[4],旧弊日滋,而旧法、旧学之精意渐失。今日五洲大通,于是相形而见绌矣。假使西国强盛开通,适当我圣祖、高宗之朝[5],其时朝廷恢豁大度[6],不欺远人,远识雄略,不囿迂论,而人才众多,物力殷阜,吾知必已遣使通问,远游就学。不惟采其法,师其长,且可引为外惧,藉以儆我中国之泄沓[7],戢我中国之盈侈[8],则庶政百能[9],未必不驾而上之。乃通商用兵,待至道光之季,其时西国国势愈强,中国之才愈陋,虽被巨创[10],罕有儆悟;又有发匪之乱,益不暇及。林文忠尝译《四洲志》《万国史略》矣[11],然任事而不终;曾文正尝遣学生出洋矣,然造端而不寿[12];文文忠创同文馆[13],遣驻使,编西学各书矣,然孤立而无助。迂谬之论,苟简之谋[14],充塞于朝野,不惟不信不学,且诟病焉[15]。一儆于台湾生番[16],再儆于琉球[17],三儆于伊犁[18],四儆于朝鲜[19],五儆于越南、缅甸[20],六儆于日本。祸机急矣,而士大夫之茫昧如故,骄玩如故。天自牖之[21],人自塞之,谓之何哉!
【注释】
[1]累朝:历朝。混一:统一。
[2]陬澨(zōushì)蛮夷:(生活在)山脚水滨的落后的民族。陬,山脚。澨,水滨。蛮夷,泛指四方的少数民族。
[3]蕃部:古时对外族的通称。蕃,通“番”。
[4]迨(dài):等到。
[5]圣祖、高宗之朝:这里泛指清初几个帝王当政的时期。圣祖,即爱新觉罗·玄烨,年号康熙,1661—1722年在位。高宗,即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乾隆,1735—1796年在位。
[6]恢豁:恢弘豁达。
[7]泄沓:办事怠缓。
[8]戢(jí):止息,制止。盈侈:奢侈,浪费。
[9]庶政百能:各种政务和各种才艺技能。
[10]巨创:道光二十二年(1842),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与英国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道光二十四年(1844),清政府与法国侵略者签订了中法《黄埔条约》(即《中法五口贸易章程》)。
[11]林文忠:林则徐追谥“文忠”。他在广东时为了解西方情况,派人翻译外文书报,编成《四洲志》《万国史略》等书。
[12]造端:发端,开创。
[13]文文忠:即文祥,清满洲正红旗人。道光进士,累擢工部侍郎、军机大臣,创立总理衙门,设南北口岸大臣,立神机营。清廷洋务派首领之一,谥文忠。同文馆:亦称“京师同文馆”。清末培养译员的学校。同治元年(1862)在北京成立,附属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14]苟简:苟且简略。
[15]诟病:辱骂。
[16]儆:危急。后五个“儆”义同。台湾生番:1871年,琉球船只在台湾触礁,台湾土著少数民族杀死琉球船水手五十余人。日本自认琉球为其属国,倡言出兵台湾。此为日本兼并琉球、侵占台湾的端绪。
[17]琉球:原为中国朝贡国,1877年,日本阻止琉球王向清廷朝贡,并于19世纪80年代改琉球王为县令,兼并琉球。
[18]伊犁:鸦片战争后至1882年,沙俄通过多次出兵占领和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吞并了东北和西北的大片土地。1881年签订的《中俄伊犁条约》规定中国割去伊犁西面、南面及斋桑湖以东的大片领土。
[19]朝鲜:1895年签订的中日《马关条约》规定了若干使中国丧失领土主权的条款,其中之一为中国承认藩属朝鲜“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从此朝鲜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20]越南、缅甸:两国原系中国藩属。中法战争(1883—1885)结束之际签订的《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十款》,承认法国在越南的殖民统治。经过1824—1826年、1852年、1885年三次英缅战争,缅甸雍笈牙王朝被灭,沦为英国殖民地,成为英领印度的一省。
[21]牖:通“诱”。启迪,开导。
【译文】
中国在春秋、战国、三国的时候,人才最为丰富。历朝统一之后,萎靡不振地独处在东方,所比邻的国家,大抵都是山脚水边的落后民族,和沙漠之地的外族部落,他们的治国方法和学问没有超过中国的。只因这样,中国便沿袭过去固有的一套制度方法,随时加以整顿,固守旧学说,不超出过去的范围,足以长治久安而没有祸患。等到离古代渐远,旧有的弊病日益滋长,且旧做法、旧知识的精深意旨逐渐丧失。如今世界上五大洲之间大为通畅,中国在与其他国家相互比较中明显能看出差距了。假如西方国家的强盛开通,恰好处在我圣祖、高宗的朝代,那时朝廷胸怀宽广、恢弘豁达,不欺凌远方的异族,有远见和雄谋,不局限于不合实际的空论,而且人才众多,物产丰富,我认为必然会派遣使者互相往来访问,远去交流和学习。不只采用外国的规则方法,学习他们的长处,而且可以将他们视为来自国外的巨大压力,用来警惕我们中国办事怠缓的状态,克服改正我们中国骄奢淫逸的风气,那么各种政务和许多技能未必不在西方之上。到了道光皇帝年间,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开始通商和战争,那个时候西方国家国力愈发强盛,中国的人才愈发见识浅陋,即使遭受重创,也少有警醒和觉悟的;再加上发生太平天国叛乱,更没有精力顾及。林则徐曾经主持翻译《四洲志》《万国史略》,然而却在两广总督任上被革职,导致他所开创的翻译事业没能继续进行下去;曾国藩曾经派遣学生出国,然而刚刚开始曾就去世了;文祥创立同文馆、派遣驻外公使、编撰西方各类书籍,然而独自经营没有援助。迂腐荒谬的言论,苟且浅薄的计谋,充斥在朝廷与民间,不仅不相信不学习,还指责辱骂。第一次危机来源于台湾少数民族事件,第二次危机来源于琉球,第三次危机来源于伊犁,第四次危机来源于朝鲜,第五次危机来源于被法国侵占的越南和被英国侵占的缅甸,第六次危机来源于日本。灾祸已到了危急时刻,然而士大夫仍旧像过去一样愚昧无知,像过去一样骄傲轻慢。上天本来要给予启发,众人却自我闭塞,能怎么办呢?
夫政刑兵食,国势邦交,士之智也;种宜土化[1],农具粪料,农之智也;机器之用,物化之学[2],工之智也;访新地,创新货,察人国之好恶,较各国之息耗[3],商之智也;船械营垒,测绘工程,兵之智也。此教养富强之实政也,非所谓奇技淫巧也。华人于此数者,皆主其故常[4],不肯殚心力以求之。若循此不改,西智益智,中愚益愚,不待有吞噬之忧,即相忍相持,通商如故,而失利损权,得粗遗精,将冥冥之中,举中国之民已尽为西人之所役矣。役之不已,吸之朘之不已[5],则其究必归于吞噬而后快[6]。是故智以救亡,学以益智,士以导农、工、商、兵。士不智,农、工、商、兵不得而智也。
【注释】
[1]种宜:种植之事。土化:使土壤熟化,指施肥改良土壤。
[2]物化之学:研究万物自然变化的学问。
[3]息耗:生息和虚耗。
[4]主其故常:按常例办事。主,坚持。故常,习惯。
[5]吸之朘(juān)之:剥削压榨。吸,吮吸(骨髓)。朘,削弱减少。
[6]究:终极,最后。
【译文】
政事、刑罚、军事、俸禄,国家的实力与对外的交往,这是士的才智;种植之事与土地改良,农具肥料,这是农民的才智;机械器物的使用,研究万物自然变化的学问,这是工匠的才智;探访新的地方,制造新货物,考察他国的好恶,比较各国的生息和虚耗,这是商人的才智;舰船、军械、军营、堡垒,测绘与工程,这是军人的才智。这些都是教育和培养求富求强的实政,而不是所认为的过于奇异而无益的本领与技艺。中国人对于以上这些,都按常例办事,不愿竭尽心力去探求它。如果继续沿袭不加改正,西方智上加智,中国愚上加愚,用不着有被吞并的忧虑,即使双方相互克制忍让和对峙,像过去一样通商,然而我们不断丧失利益和损害权利,得到粗鄙遗失精华,将在不知不觉间,整个中国的民众都要被西方人所奴役了。奴役驱使不停,剥削压榨不停,最后必然是被人家吞并而后快。因此用智识来拯救国家危亡,用学习来增加才智,士来引导农、工、商、兵各业。士没有才智,农、工、商、兵也不会增长智识。
政治之学不讲,工艺之学不得而行也。大抵国之智者,势虽弱,敌不能灭其国;民之智者,国虽危,人不能残其种。印度属于英,浩罕、哈萨克属于俄[1],阿非利加分属于英、法、德[2],皆以愚而亡。美国先属于英,以智而自立;古巴属于西班牙,以不尽愚而复振。
【注释】
[1]浩罕:18世纪初乌兹别克人在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建立的封建汗国,首都为浩罕城。19世纪沙俄侵略中亚,1876年吞并浩罕汗国。哈萨克:在亚洲中部。大部分地区原属哈萨克汗国,19世纪上半叶逐步并入俄罗斯帝国;东部巴尔喀什湖以南、以东和斋桑湖一带原为中国领土,19世纪下半叶被俄罗斯帝国强行割占。
[2]阿非利加分属于英、法、德:从15世纪起,葡、西、荷、英、法、比等国殖民者相继侵入非洲,掠夺贩运奴隶长达4个世纪,一亿左右黑人被奴役或被杀害。19世纪70年代以后,英、法、德等国家又几度瓜分非洲。
【译文】
不讲求政治的学问,那么各种工艺、技术的学问,也无法实行。大概有智识的国家,国势即使暂时衰弱,敌人也不能灭亡他们的国家;有智识的民族,国家虽然处于危机之中,外族也不能伤害他们的种族。印度附属于英国,浩罕、哈萨克附属于沙俄,非洲被分割附属于英国、法国、德国,他们都因为愚昧无知而亡国。美国之前附属于英国,凭借智识而独立;古巴附属于西班牙,因不是那么愚昧而重新振兴。
求智之法如何?一曰去妄,二曰去苟。固陋虚憍[1],妄之门也;侥幸怠惰,苟之根也。二蔽不除,甘为牛马、土芥而已矣。
【注释】
[1]憍:同“骄”。
【译文】
获取智识的方法是什么呢?第一叫做去除狂妄,第二叫做去除苟且。顽固鄙陋虚假骄傲,是狂妄的方法;侥幸松懈懒惰,是苟且的根源。两种弊病不除去,只能甘愿做牛做马成为泥土草芥了。
愚民辨
三年以来,外强中弱之形大著。海滨人士稍稍阅《万国公报》[1],读沪局译书,接西国教士,渐有悟华民之智不若西人者,则归咎于中国历代帝王之愚其民。此大谬矣!
【注释】
[1]《万国公报》:美、英传教士在中国出版的汉文刊物,林乐知等主编,初名《中国教会新报》,1868年9月在上海创刊,每周一期。1874年9月改本名。
【译文】
三年以来,外国强大而中国积弱的形势越来越明显。沿海口岸的人稍微看过《万国公报》,读过江南制造总局所翻译的西方书籍,接触过西方国家的传教士,渐渐就会产生中国民众的智识不如西方人的看法,会把这种情况归咎于中国历代帝王的愚民政策,这是大错特错!
老子曰:“有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1]此李斯、韩非之学,暴秦之政也,于历代何与焉?汉求遗书[2],尊六经,设博士[3],举贤良[4],求茂才异等、绝国使才[5],非愚民也。唐设科目,多至五十余;宋广立学校,并设武学[6];明洪武三年开科,经义以外,兼考书、算、骑、射、律。《日知录》引《明太祖实录》。非愚民也。自隋以词章取士,沿袭至今,此不过为荐举公私无凭,词章考校有据耳。谓立法未善则可,谓之愚民则诬。
【注释】
[1]“老子曰”几句:引文语出《道德经》。原文为:“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
[2]遗书:散佚之书。《汉书·艺文志》:“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
[3]博士:六国时有博士,秦汉相承,诸子、诗赋、术数、方技,都立博士。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置五经博士。
[4]贤良:贤良文学的简称,为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汉书·东方朔传》:“武帝初即位,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
[5]茂才:汉代举用人才的一种科目,即“秀才”。《汉书·武帝纪》元封五年“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注引东汉应劭曰:“旧言秀才,避光武讳称茂才。”绝国使才:能出使极远邦国的人。
[6]武学:教习军事的学校。始于唐,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置武学,旋止。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复置,生员以百人为额,选文武官知兵者为教授,习诸家兵法等。
【译文】
老子说:“有道的人,不是教导人民有智识,而是教导人民朴实无知。”这是李斯、韩非的学说,残暴的秦朝的政治,与历代有什么关系呢?汉代广求散失的书籍,尊崇儒家的六经,设置博士,选拔贤良文学之才,举用德才特出的秀才和能出使极远邦国的人才,这不是愚民。唐代分科取士的名目,多达五十余种;宋代广泛地建立学校,并且设置教习军事的学校;明朝洪武三年开科举考试,阐明经书文句的义理的考试之外,兼考六书(指汉字造字的象形、指事等六书)、算数、骑术、射术、律法。《日知录》引自《明太祖实录》。这不是愚民。自从隋代用文章来选拔人才,沿袭至今,这一做法不过因为推荐选拔是出于公还是出于私无法判断,考核文章则公平有据可依。说所制定的法则不完美是可以的,说它是愚民那就不是事实了。
至我朝列圣,殷殷以觉世牖民为念[1],刊布《数理精蕴》《历象考成》《仪象考成》[2],教天算西学也[3];遣使测经纬度,绘天下地图,教地舆西学也[4];刊布《授时通考》[5],教农学也。纂《七经义疏》,刊布十三经、二十四史、九通[6],开四库馆修书[7],分藏大江南北,纵人入读,教经史百家之学也;同治军务敉平以后[8],内外开同文方言馆[9],教译也;设制造局,教械也;设船政衙门,教船也;屡遣学生出洋,赴美、英、法、德,学公法、矿学、水师、陆师、炮台、铁路也[10];总署编刊公法、格致、化学诸书,沪局译刊西书七十余种,教各种西学也。且同文馆三年有优保,出洋随员三年有优保,学堂学生有保奖,游历有厚资。朝廷欲破民之愚、望士之智,皇皇如恐不及。无如陋儒俗吏,动以新学为诟病,相戒不学,故译书不广,学亦不精,出洋者大半志不在学,故成材亦不多。是不学者负朝廷耳。且即以旧制三场之法言之[11],虽不能兼西学,固足以通中学。咎在主司偏重[12],士人剽窃,非尽法之弊也。
【注释】
[1]殷殷:恳切貌。
[2]《数理精蕴》:清何国宗、梅瑴成等纂,为康熙敕编《律历渊源》的第二部分,专讲数理,五十三卷。上编五卷,以立纲明体;下编四十卷,以分条致用;表八卷。《历象考成》:清康熙年间官撰,为《律历渊源》的第一部分,四十二卷。上编题《揆天察记》,阐明理论;下编题《明时正度》,详述方法,其后有所增补。《仪象考成》:清乾隆九年(1744)戴进贤等撰。三十二卷,考究岁差,阐明仪器。
[3]天算:天文算法的简称。清朱骏声著有《天算琐记》四卷,李善兰著有《天算或问》一卷。
[4]地舆:大地。地载万物,故比作车舆。这里指地理。
[5]《授时通考》:清鄂尔泰等撰。从旧文献中辑录有关农业资料,分类编成。内分天时、土宜、谷种、功作、劝课、蓄聚、农余、蚕桑八门,共七十八卷。
[6]九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旧称三通。清代又以《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合称九通。
[7]开四库馆修书: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开馆纂修四库全书,经十年始成。共收书三千五百零三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卷,分经史子集四部,所以称四库,保存整理了大量历史文献。
[8]同治军务:此指清朝统治者对太平军的围剿和对捻军的镇压。敉(mǐ)平:安抚,安定。
[9]同文方言馆:同文馆以英、法、德、俄各国文字及天文、格致、算、医诸学教授生徒。后仿京馆例,在沪设立上海广方言馆,在粤设广东同文馆。
[10]公法:法律术语。规定国家与国民间权力关系的法律,如宪法、刑法、行政法等。水师:水上军队,犹海军。
[11]三场之法:详见《变科举第八》。
[12]主司:主考官。
【译文】
我清朝历代皇帝恳切地以启发世人觉悟、开启民智为念,刊印发行了《数理精蕴》《历象考成》《仪象考成》,这是教天文算法的西学;派遣使者测绘经度纬度,绘制天下的地图,这是教地理的西学;刊印发行《授时通考》,这是教农学。编纂《七经义疏》,刊印发行十三经、二十四史、九通,开馆编修四库全书,书编成以后分别收藏在大江南北各地,供人阅读,这是教经史百家的学问;同治年间平灭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后,京师内外开设同文方言馆,这是教翻译的学问;创设各类制造局,这是教机械的学问;创设船政衙门,这是教舰船的学问;多次派遣学生出洋留学,赴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学习公法、矿学、海军、陆军、炮台、铁路各种学问;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编辑刊印公法、格致、化学各种书籍,江南制造总局翻译刊印西方书籍七十余种,这是教各种西学。在同文馆学习满三年有优先保荐的机会,跟随出国三年也有优先保荐的机会,新式学堂的学生有被举荐、奖励、擢用的机会,出国游历也会给予重金支持。朝廷要打破民众的愚昧习气,期望读书人增长智识,惶惶然就害怕达不到目的。无奈那些学识浅陋的读书人和庸俗的官吏,动不动就对新式学问有所指责,互相提醒不去学习,所以翻译的书不多,新学学的也不好,那些出洋留学的人志向大半也不在学习上,所以能够学有所成的也不多。这是不学的人辜负朝廷啊。就算拿科举旧制三场之法来说,虽然不能兼顾西方的新学,但也足以通晓中国本土之学。过错在于主考官有所偏重,参加考试的士子抄袭他人文章,并非全是科举规则和制度的弊病。
果能经义、策问[1],事事博通,其于经济大端、百家学术,必能贯彻,任以政事,必能有为,且必能通达事变,决不至于愚矣!譬如子弟不肖,楹有书而不读[2],家有师而不亲,过庭入塾,惟务欺饰,及至颓废负困[3],乃怨怼其父母[4],岂不悖哉[5]?大率近日风气,其赞羡西学者,自视中国朝政民风无一是处,殆不足比于人数。自视其高、曾、祖、父亦无不可鄙贱者,甚且归咎于数千年以前历代帝王无一善政,历代将相师儒无一人才。不知二千年以上,西国有何学,西国有何政也?
【注释】
[1]策问:汉以来试士,以政事、经义等设问,写在简策上,使之条对。也称对策。
[2]楹:计算房屋的单位,一列为楹。这里指屋。
[3]负困:亏欠,困顿。
[4]怨怼(duì):怨望,不满。
[5]悖:不合情理,错误。
【译文】
假如真能在阐明经书文句的义理的考试和对答策问的考试中,事事都渊博通晓,那么对于经世济民的大义、各个流派的学术,一定能贯通,委任给他政治事务,一定能有所作为,而且能够根据当下情势灵活处理问题,绝不可能愚昧无知。比如子孙不贤,没有才能,屋中有书而不读,家中有老师却不尊敬,父辈的教诲、入私塾学习只是一味欺骗掩饰,等到颓废困顿之时,就对父母怨恨不满,这岂不是大错特错吗?大概近日的风气,那些赞美羡慕西式新学的人,自认为中国的朝政、民风一无是处,大概和西方相比不好的地方太多了。自认为他的高祖、曾祖、祖父、父亲都是可以轻视的,甚至指责数千年以来历代帝王没有什么良善的政策和法令,历代的文武官员和儒者、经师里没有一个人才。不知道两千年以前,西方的国家有什么学术,西方的国家有什么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