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本篇强调出洋留学考察的重要性。张之洞认为“出洋一年,胜于读西书五年”, “入外国学堂一年,胜于中国学堂三年”,究其原因,除了“百闻不如一见”之外,更是因为此时中西之间彼强我弱的大形势。为了论证“游学之益”,张之洞从中国历史中找出晋文公、赵武灵王、袁崇焕等先代英主与贤士的事例加以佐证;又放眼世界近代历史,以日本明治群雄游学海外,归来让日本雄视东方,俄皇彼得一世乔装学师英、荷船厂,终使俄国为四海第一大国,以及泰国国王变法游学终使国存的例子,来加深论说游学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至于去何国游学,张之洞文中推崇的是“西洋不如东洋”。对留学日本的积极倡议,一方面是通过甲午之战看到日本迅速强盛的学习心理。另一方面,也是张之洞综合当时留学的实际情况所得出的现实之论,他认为游学日本有诸多优长条件。1898年,清政府派出56名赴日留学生学习陆军,其中湖北一省在张之洞力主下派出的人数即达20名,主要选自两湖书院和湖北武备学堂。张之洞的孙子张厚琨就在这20名赴日留学的湖北籍学生中。
出洋一年,胜于读西书五年,此赵营平百闻不如一见之说也[1]。入外国学堂一年,胜于中国学堂三年,此孟子“置之庄岳”之说也[2]。
【注释】
[1]赵营平:即赵充国(前137—前52)。善骑射,通兵法,为人沉勇有方略。武帝时,以破匈奴功,拜为中郎将。宣帝时,以定册功封营平侯。西羌起事,充国年七十余,犹驰马金城,招降罕,击破先零,罢兵屯田,振旅而还。《汉书·赵充国传》载,充国对宣帝说:“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2]此孟子“置之庄岳”之说也:见《孟子·滕文公下》:“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庄岳,春秋齐都临淄城内的街里名。
【译文】
出国学习一年,胜过读西方书籍五年,这符合赵营平“百闻不如一见”的说法。进入外国学堂学习一年,胜过在中国学堂学习三年,这符合孟子“引而置之庄岳”的说法。
游学之益,幼童不如通人[1],庶僚不如亲贵[2]。尝见古之游历者矣,晋文公在外十九年[3],遍历诸侯,归国而霸。赵武灵王微服游秦[4],归国而强。春秋战国最尚游学,贤如曾子、左邱明[5],才如吴起、乐羊子[6],皆以游学闻。其余策士杂家不能悉举。后世英主名臣,如汉光武学于长安[7],昭烈周旋于郑康成、陈元方[8]。明孙承宗未达之先[9],周历边塞;袁崇焕为京官之日[10],潜到辽东[11]。此往事明效也。
【注释】
[1]通人:指学识渊博的人。
[2]庶僚:众官。亲贵:王室至亲。
[3]晋文公(前671? —前628):春秋时晋君,名重耳,献公之子。献公宠骊姬,杀太子申生,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以秦穆公之力得返为君。用狐偃、赵衰、贾佗、先轸等为辅,尊周室,平王子带之乱,纳周襄王,救宋破楚,遂霸诸侯。
[4]赵武灵王(前?—前295):战国时赵国君,名雍。前325—前299年在位。他于前302年进行军事改革,改穿胡服,学习骑射;又曾诈为使者,入秦,观察秦国地形及秦王为人。灭中山国,破林胡、楼烦,国势大盛。微服:为了隐藏自己的身份而改穿平民的服装。
[5]曾子(前505—前435):春秋鲁国人,名参,孔子弟子。其事迹散见《论语》各篇及《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大戴礼记》中有《曾子》十篇。左邱明:今作“左丘明”。春秋鲁国人,左氏,名丘明。相传曾任鲁太史,为《春秋》作传,成《春秋左氏传》,省称《左传》;又作《国语》。
[6]乐羊子:战国魏将。曾于路得遗金一饼,其妻谓志士不应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于是乐羊子远出从师求学。一年后思家归来,妻子又以织布为喻,织不能中断,学不能中辍。乐羊子感其言,复出,七年不归,终成学业。
[7]汉光武:即刘秀(前6—57)。高祖九世孙。少长民间,王莽末年,他和兄趁机起兵,受命于更始帝刘玄,大破莽军于昆阳。玄既杀,秀以行大司马定河北。更始三年(25)即帝位,定都洛阳,是为东汉。
[8]昭烈:即刘备(161—223),三国蜀汉政权的建立者。字玄德。家贫,与母贩履织席为业。东汉末,募兵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先后任安喜尉、高唐令。后依公孙瓒,领豫、徐两州牧。得诸葛亮辅佐,联合孙权,大败曹操于赤壁。因取荆州,并得益州和汉中,与魏、吴成鼎足之势。谥昭烈帝。郑康成:郑玄(127—200),字康成,东汉末年经学家。陈元方:东汉末年名士。《三国志·后主传》引《华阳国志》曰:“丞相亮时,有言公惜赦者,亮答曰:‘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故匡衡、吴汉不愿为赦。先帝亦言吾周旋陈元方、郑康成间,每见启告,治乱之道悉矣。……'”
[9]孙承宗(1563—1638):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天启初,累官兵部尚书。时清兵攻破辽阳广宁,承宗自请以原官督理诸处军务。既至,练兵屯田,修筑城堡,遣将防守锦州松山和大小凌河。以忤魏忠贤意,去职。清兵入关,攻取高阳,承宗率家人拒守,城破自缢。
[10]袁崇焕(1584—1630):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慷慨有胆略,好谈兵,以边才自许。天启二年(1622),擢兵部主事,单骑出山海关,查阅形势,还朝具书言之,廷臣称其才。后金兵攻宁远,崇焕激励士卒死守,危解,擢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然为魏忠贤所厄,乞归。崇祯立,逐忠贤,复起用崇焕任兵部尚书,督师蓟辽。崇祯二年(1629),清兵越长城陷遵化而西,崇焕急引兵入护京师,被诬通敌,下狱,磔于市。
[11]辽东:都指挥使司名。明置,治所在定辽中卫(今辽宁辽阳)。辖境东至鸭绿江,西至山海关,南至旅顺口,北至开原。
【译文】
出国留学的好处,幼童比不上学识渊博的人,众官比不上王室至亲。曾经在史籍中看到的古代游历者,晋文公在外十九年,遍游诸侯各国,回国后成为霸主。赵武灵王打扮成平民的样子游历秦国,回国后使赵国强大。春秋战国时期最崇尚游学:像曾子、左丘明这样贤能的人,像吴起、乐羊子这样有才华的人,都以游学闻名于世。其他的谋士和杂家不能全部列举。后代英武的君主著名的臣子,像汉光武帝在长安游学;刘备在郑康成、陈元方之间周旋。明代的孙承宗没有到达辽阳之前,周游边塞;袁崇焕做京官的时候,曾一个人到辽东查阅形势。这是古代游学具有的显明效果。
请论今事:日本小国耳,何兴之暴也?伊藤、山县、榎本、陆奥诸人[1],皆二十年前出洋之学生也,愤其国为西洋所胁,率其徒百余人,分诣德、法、英诸国,或学政治、工商,或学水、陆兵法。学成而归,用为将相,政事一变,雄视东方。
【注释】
[1]伊藤:伊藤博文(1841—1909),日本首相。长州藩士出身,早年曾参加“尊王攘夷”和明治维新运动。山县:即山县有朋(1838—1922),日本首相,陆军将领。长州藩士出身,早年参加维新运动。榎(jiǎ)本:即榎本武扬(1836—1908),原为幕府方面的舰队司令、海军副总裁,明治时期任外相、文相、农商务相。陆奥:即陆奥宗光(1844—1897),明治维新参加者,后任外务大臣。
【译文】
请允许我讨论现在的事:日本本来是小国,为什么兴起得如此迅速?伊藤博文、山县有朋、榎本武扬、陆奥宗光这些人,都是二十年前出国的学生,愤怒于他们的国家被西方列强威胁,率领跟随他们的百余人,分别到德、法、英诸国,有的学习政治、工商,有的学习水、陆兵法。学成后回国,被任用为将相,政事一经变革,便称雄东方。
不特此也,俄之前主大彼得[1],愤彼国之不强,亲到英吉利、荷兰两国船厂,为工役十余年,尽得其水师轮机驾驶之法,并学其各厂制造。归国之后,诸事丕变[2],今日遂为四海第一大国。
【注释】
[1]大彼得:即彼得一世,又称彼得大帝(1672—1725)。俄国沙皇。
[2]丕(pī):大。
【译文】
不仅仅如此,俄国以前的沙皇彼得一世,愤慨于他的国家不强大,亲自到英吉利、荷兰两国的船厂,做工人十余年,学到英荷两国水师轮机驾驶的所有方法,并学会了他们各种工厂制造的技术。回国之后,诸事大变,现在俄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国。
不特此也,暹罗久为法国涎伺[1],于光绪二十年与法有衅[2],行将吞并矣。暹王感愤[3],国内毅然变法,一切更始,遣其世子游英国学水师[4]。去年暹王游欧洲,驾火船出红海来迎者,即其学成之世子也。暹王亦自通西文、西学,各国敬礼有加,暹罗遂以不亡。
【注释】
[1]涎伺:垂涎窥探。
[2]光绪二十年:即1894年。
[3]暹王:暹罗国王。暹罗即今泰国。
[4]世子:这里指暹罗王的嫡长子。
【译文】
不仅仅如此,泰国长期被法国垂涎窥探,在光绪二十年与法国爆发战争,将要被吞并。泰国国王感到愤慨,国内毅然变法,一切重新开始,派遣他的嫡长子游历英国学习水师。去年泰国国王游历欧洲,驾驶火船出红海迎接他的,就是他学有所成的嫡长子。泰国国王自己也通晓西方语言、西方学问,各国对他尊敬礼遇有加,泰国因此没有灭亡。
上为俄,中为日本,下为暹罗,中国独不能比其中者乎[1]?
【注释】
[1]比:并列,紧靠。
【译文】
俄国最强,日本居中,泰国稍弱,中国难道不能与居中的日本并列吗?
至游学之国[1],西洋不如东洋,一路近省费,可多遣;一去华近,易考察;一东文近于中文[2],易通晓;一西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中东情势风俗相近[3],易仿行,事半功倍,无过于此。若自欲求精求备,再赴西洋,有何不可?
【注释】
[1]至:至于。
[2]东文:日文。
[3]中东:中国和东洋(日本)。
【译文】
至于游学的国家,西洋不如东洋,一者路近节省费用,可以多次派遣;一者距离中国近,容易考察;一者日文与中文相近,容易通晓;一者西方书籍非常繁杂,凡是西学中不切中要害的,日本人已经删节并酌量修改。中国与日本情势风俗相近,容易仿效实行,事半功倍,没有比这更合适的了。如果自己想追求精准追求完备,再赴西洋,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或谓昔尝遣幼童赴美学习矣,何以无效?曰:失之幼也。又尝遣学生赴英、法、德学水陆师各艺矣,何以人才不多?曰:失之使臣监督不措意,又无出身明文也[1]。又尝派京员游历矣[2],何以材不材相兼?曰:失之不选也。虽然,以予所知,此中固亦有足备时用者矣。若因噎废食之谈,豚蹄篝车之望[3],此乃祸人家国之邪说,勿听可也。
【注释】
[1]明文:明确的文字规定。
[2]京员:京都任职的官员。
[3]豚蹄篝车:意为予人者少而望厚报和条件虽差却寄予厚望。《史记·滑稽列传》:“今者臣从东方来,见道傍有禳田者,操一豚蹄,酒一盂,祝曰:‘瓯窭(lóu)满篝,污邪满车,五谷蕃熟,穰穰满家。’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故笑之。”豚蹄,猪蹄,设以敬神祈求丰年。篝车,即“瓯窭满篝,污邪满车”的省语。
【译文】
有人说昔日曾经派遣幼童赴美国学习,为什么没有效果呢?说:失误在于派遣之人年幼。又曾经派遣学生赴英国、法国、德国学习海军、陆军各种技艺,为什么人才不多呢?说:失误在于使臣监督不用心,又没有学历的明确文字规定。又曾经派遣在京中任职的官员外出游历,为什么才能之士与无能者兼有呢?说:失误在于没有选择。即使这样,根据我所知道的,这些人中必然有才能足以被时势选用的人才。像因噎废食的谈论,豚蹄篝车的奢望,这些都是祸害他人家庭、邦国的邪说,不听就可以了。
尝考孟子所论,圣贤帝王将相历险难[1],成功业,其要归不过曰“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而已[2];曰“生于忧患”而已[3]。夫受侮而不耻,蹙国而不惧[4],是“不动”也;冥然罔觉[5],悍然不顾,以效法人为耻,是“不忍”也;习常蹈故,一唱百和,惮于改作,官无一知,士无一长,工无一技,外不远游,内不立学,是“不增益所不能”也。无心、无性、无能,是将死于忧患矣,何生之足云!
【注释】
[1]险难:危险灾难。
[2]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语出《孟子·告子下》。
[3]生于忧患:语出《孟子·告子下》。
[4]蹙(cù)国:国事紧迫。蹙,急促,紧迫。
[5]冥然罔觉:昏昧而不觉悟。
【译文】
曾经考察孟子所论述的,圣贤、帝王、将相经历危险灾难,成就功业,要点不过称为“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罢了;称为“生于忧患”罢了。受到侮辱却不感到羞耻,国事紧迫却不害怕,是所谓的“不动”;昏昧而不觉悟,蛮横不顾,把效法别人当做耻辱,是所谓的“不忍”;习以为常循规蹈矩,一人唱百人应和,害怕变革,官员没有智慧,读书人没有所长,工匠没有技艺,对外不去远方游学,对内不设立学堂,是所谓的“不增益所不能”。没有进取的心、没有向上的本性、没有才能,这将要死于忧患,活着还有什么可称道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