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本篇简要介绍了外国学校学制的大概情形。张之洞在开篇中指出,外国学校有专门之学和公共之学,前者注重研究专业学问,程度较深,后者是注重实用的一般教育,有固定的课程、固定的师资和固定的学期,即今天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普及性教育。
在本篇中,张之洞特别强调了外国学制中关于经费问题的处理。外国学堂经费,一般多由地方绅商捐助,政府少量补助,来学校学习的学生要缴纳学费。张之洞认为,这样的好处是政府不必背上沉重的财务负担,又可以广设学堂培育人才。因为学生要缴纳学费,也就不会出现中国传统书院中学生懒惰、混膏火钱的局面。在现实中,张之洞也吸收了外国学制的优点,在其创办的两湖书院中废除了书院膏火。
外洋各国学校之制,有专门之学,有公共之学。专门之学,极深研几[1],发古人所未发,能今人所不能,毕生莫殚[2],子孙莫究,此无限制者也;公共之学,所读有定书,所习有定事,所知有定理,日课有定程,学成有定期。或三年,或五年。
【注释】
[1]极深研几:探索深奥,研究细微。几,隐微,细微。
[2]殚:竭尽。
【译文】
国外学校的制度,有专门的学问,有公共的学问。专门的学问,探索深奥,研究细微,阐发古人所未能阐发的,成就今人所不能成就的,一生不能竭尽,子孙不能穷究,这是没有穷尽的专业之学;公共的学问,所阅读的有固定的书籍,所研习的有确定的内容,所了解的有明确的义理,每天学习确定的课程,学成有明确的期限。有的三年,有的五年。
入学者不中程不止,惰者不得独少,既中程而即止,勤者不必加多;资性敏者同为一班,资性钝者同为一班,有间断迟误者附其后班;生徒有同功[1],师长有同教,此有限制者也。无事无图,无堂无算;师无不讲之书,徒无不解之义,师以已习之书为教,则师不劳,徒以能解之事为学,则徒不苦。问其入何学堂而知其所习何门也,问其在学堂几年而知其所造何等也[2]。
【注释】
[1]同功:一样的课业。
[2]所造:所达到的水平。
【译文】
进入学堂的学生不学完全部课业不能停止,懒惰的学生不能单独减少课程,就是学完全部课业,勤奋的学生也不必增加多余的课程;资质聪敏的学生同在一个班级,资质迟钝的学生同在一个班级,有些间断学习、迟到耽误的学生附在后一班级;学生有一样的课业,师长有一样的教导,这是有限制的学制。任何课程都有图式和算学;任何课程都有安排,老师没有不教授的书籍,学生没有不理解的义理,老师根据自己研习的书籍教导学生,那么老师就不会劳累,学生根据自己能够了解的内容学习,那么学生就不会辛苦。询问别人进入哪个学堂就知道他学习哪种门类的课程,询问他在学堂几年就知道他达到哪一等级的水平。
文武将吏,四民百艺,其学无不皆同。
【译文】
文官武将,普通百姓,他们学习没有不相同的。
小学堂之书较浅,事较少,如天文、地质、绘图、算学、格致、方言、体操之类,具体而微。中学堂书较深,事较多。如小学堂地图则极略,仅具疆域山水大势,又进则有府县详细山水,又进则有铁路、电线、矿山、教堂,余书仿此。方言则兼各国,算学则讲代数、对数,于是化学、医术、政治以次而及,余事仿此。大学堂又有加焉。
【译文】
小学堂的书籍较为浅显,内容较少,像天文、地质、绘图、算学、格致、方言、体操之类,具体而细微。中学堂的书籍较为深入,内容较多。像小学堂的地图则极简略,仅仅有疆域山水大致的走势,中学堂更进一步则有府县详细的山水走势,更进一步则有铁路、电线、矿山、教堂,其他的书籍与此相仿。外语则兼及各国,算学则讲授代数、对数,于是化学、医术、政治依次推及,其他门类与此相仿。大学堂又加深内容。
小学、中学、大学,又各分为两三等。期满以后,考其等第,给予执照。国家欲用人才,则取之于学堂,验其学堂之凭据,则知其任何官职而授之。是以官无不习之事,士无无用之学。
【译文】
小学、中学、大学,又各自分为两三等级。学期学满之后,考试相应的等级次第,给予相应的凭证。国家想要任用人才,就在学堂中选取,检验学生在学堂所拿到的等级凭证,就知道他应该任什么官职并授给他相应职位。因此官员没有不学习的情况,士人没有无用处的学习。
其学堂所读之书,则由师儒纂之,学部定之[1],颁于国中。数年之后,或应增减订正,则随时修改之。
【注释】
[1]学部:清末掌管全国教育的中央官署。光绪三十一年(1905),各省次第兴办学堂,因设学部统理。
【译文】
学生在学堂学习的课本,则由学官编纂,学部确定,在全国颁发。数年之后,有的书籍应该增添或减少内容加以订正,就随时对其修改。
其学堂之费,率皆出地方绅富之捐集,而国家略发官款以补助之。入学堂者但求成才,不求膏火;每人月须纳金若干,以为饮食束脩之费;贫家少纳,富家多纳。其官绅所筹学堂之费,专为建堂、延师、购书、制器之用[1],不为学生膏奖[2]。亦有义学,以教极贫子弟,学生出资甚微。然义学甚少,所教极浅。来学者既己出费,则必欲有所得而后归;学成之后,仕宦工商各有生计,自无冻馁,此以教为养之法也。是以一国之内,常有小学数万区,中学数千,大学百数,由费不仰给于官[3],亦不尽仰给于绅故也。其善有三:出资来学则不惰,志不在利则无争,官不多费则学广。苏子瞻沮新法学校之说曰[4]:“必将发民力以治宫室[5],敛民财以养游士[6]。”如西法所为,可无多费之虞矣。王介甫悔新法学校之误曰[7]:“本欲变学究为秀才[8],不谓变秀才为学究。”如西法所为,可无变为学究之患矣。
【注释】
[1]延师:聘请教师。
[2]膏奖:奖励。膏,润泽。
[3]费:费用,经费。
[4]沮:阻止。新法:指北宋王安石拜相(1070)后推行青苗、均输、市易、免役、农田水利等新法。
[5]宫室:古时对房屋的通称。
[6]游士:游说的读书人。
[7]王介甫:即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8]学究:这里指腐儒。
【译文】
学堂的经费,大都出自地方士绅富商的捐助汇集,国家只是略微拨发一些官款来补助一下。进入学堂的学生追求的是成才,不是求学的膏火;每人每月须缴纳若干费用,将其作为伙食和致送老师的酬金的费用;贫穷之家少缴纳,富裕之家多缴纳。那些官员士绅所筹集的学堂经费,专门为建立学堂、聘请教师、购买书籍、制造器具的用途,不作为学生奖励。也有义学教授非常贫穷的子弟,学生出钱非常少。然而义学非常少,所教授得也很浅显。来学习的学生既然已经缴纳费用,就一定想要学到知识后回家;学成之后,官员、工匠、商人都各有生计,自然没有受冻挨饿的,这是通过教育供养自己的方法。因此一国之内,常常有小学几万,中学几千,大学一百多,是因为经费不依靠官府供给,也不全由士绅供给的缘故啊。这样做的好处有三点:学生出钱来学习就不会偷懒,志向不在于利益就不会争斗,官府不费巨资就使学堂广泛兴建。苏轼阻止王安石新法中学校变革之条说:“一定要征民力来修治房屋,聚敛民财来供养游说的读书人。”像西方这样做,可以没有耗费巨资的担心了。王安石悔恨新法中学校变革的失误说:“本来想要变腐儒为秀才,不料却变秀才为腐儒。”像西方这样做,可以消除变为腐儒的忧患了。
凡东西洋各国,立学之法,用人之法,小异而大同,吾将以为学式[1]。
【注释】
[1]学式:学习的法式。
【译文】
大概东西方各个国家,建立学堂的法度,任用人才的法度,小处相异大处相同,我将把它作为学习的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