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本篇强调广译的重要性。晚清中西大通以来,随着双方接触渐频,翻译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欲求超胜,必先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这是明末时徐光启的名言。在欧风美雨驰而东的现实中,张之洞意识到在学堂中,仅靠专门的语言翻译,难以完成西方教习与中国学生之间良好的沟通,由是所带来的对西学、新学的认知也极为有限。在机器制造局、条约缔结、知晓西政、商业贸易上,如果不懂西文西语,不仅有碍诸项事业的推进,还会受到欺骗蒙蔽,因此,必须注重翻译之学。

但是,翻译之学有深有浅,翻译之才也非常难得。特别是能在会通层面上中西对译者,至少需要十年之功,其对于紧迫的时局显然无法起到作用。在此种情形下,张之洞认为广泛地翻译西方书籍为我所用,是救时的急务。如何翻译西方书籍?大概有三种途径,一是在各省多设专门的译书局,用以编译西方政学各书;一是出外使臣根据自身学养和眼光,择取国外重要的书籍进行翻译;一是鼓励上海等通商口岸的书局,以商业模式翻译西书,书商得利,天下得其用。张之洞所提出的这三种译介西书的途径,实际上当时都已存在了,尤以第一第三种最为流行。值得注意的是,此时张之洞认为在翻译外国书籍过程中,对来自日本的书籍应格外看重,即“译西书不如译东书”。

十年以来,各省学堂尝延西人为教习矣[1],然有二弊:师生言语不通,恃翻译为枢纽。译者学多浅陋,或仅习其语而不能通其学,传达失真,毫厘千里,其不解者则以意删减之,改易之。此一弊也。即使译者善矣,而洋教习所授每日不过两三时,所教不过一两事。西人积习,往往故作迟缓,不尽其技,以久其期,故有一加减法而教一年者矣。即使师不惮劳,而一西人之学能有几何,一西师之费已为巨款。以故学堂虽建,迄少成材,朱子所谓“无得于心而所知有限”者也。此二弊也。前一弊,学不能精;后一弊,学不能多。至机器制造局厂用西人为工师,华匠不通洋文,仅凭一二翻译者,其弊亦同。

【注释】

[1]教习:教练。

【译文】

十年以来,各省学堂都曾经聘请过西方人作为教练,然而有两个弊端:老师和学生之间言语不通,依靠翻译为交流纽带;翻译之人学问多浅显鄙陋,有的人仅仅学习外国语言却不能通晓外国学问,传达失去真意,相差巨大,那些不了解的地方就根据自己的意思删减它们,改变它们。这是一个弊端。即便翻译之人学问很好,但是外国教练所讲授的每天不超过两三个课时,所教的不过一两件事。西方人习惯故意拖延,不会完全施展他们的技艺,以此来延长他们的期限,所以有加减法教授一年的情况。即便老师不担心劳累,然而一个西方人的学问能有多少呢,而聘请一位西方老师的费用已是巨款了。因此学堂虽然建立,始终少有成才的学生,这就是朱子所说的“内心无所获且所了解的极为有限”的情况。这是第二个弊端。前一个弊端,学习不能精确;后一个弊端,学习不能广泛。至于机器制造局使用西方人作为工程师,华人工匠不了解外国语言,仅仅凭借一两个翻译,其弊端也是一样的。

尝考三代即讲译学:《周书》有舌人[1], 《周礼》有象胥诵训[2],扬雄录《别国方言》[3],朱酺译《西南夷乐歌》[4],于谨兼通数国言语[5]。《隋志》有《国语杂文》《鲜卑号令》《婆罗门书》《扶南胡书》《外国书》[6]。

【注释】

[1]舌人:古代司通译之官。《国语·周语中》:“故坐诸门外,而使舌人体委与之。”

[2]象胥:古通译官名。《周礼·秋官·象胥》:“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谕说焉。”诵训:诵,述说。训,解释。

[3]扬雄(前53—18):西汉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曾著《方言》,记述西汉时代各地方言,为研究古代语言的重要资料。

[4]朱酺(pú):东汉人,曾官居益州刺史。

[5]于谨:字思敬,小名巨弥。曾上宇文泰论策。官至太傅,封燕国公。

[6]《国语杂文》:系北魏人所撰,记拓跋氏本部的语言。《鲜卑号令》:《隋书·经籍志》载此书目。约为记述鲜卑人的语言政令。《婆罗门书》:《隋书·经籍志》:“后汉得西域胡书,以四十字贯一切音,文省义,谓之婆罗门书。”扶南:古国名,在南海大湾中,是中国古代史籍上出现的东南亚国家。

【译文】

曾经考察夏商周三代时期就讲求翻译之学:《周书》有通译之官,《周礼》有象胥述说解释,扬雄记录《别国方言》,朱酺翻译《西南夷乐歌》,于谨同时通晓数国语言。《隋志》有《国语杂文》《鲜卑号令》《婆罗门书》《扶南胡书》《外国书》。

近人若邵阳魏源[1],于道光之季译外国各书、各新闻报为《海国图志》[2],是为中国知西政之始。南海冯焌光[3],于同治之季官上海道时[4],创设方言馆,译西书数十种,是为中国知西学之始。迹其先几远跖[5],洵皆所谓豪杰之士也[6]。

【注释】

[1]魏源(1794—1857):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进士,官至高邮知州。读书精博,熟于政典掌故,尤精舆地史学。所著书遍及四部。

[2]《海国图志》:魏源撰。有六十卷本、一百卷本。该书叙述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自序谓据西人玛吉士《地理备考》、高里文《合众国志》二书纂辑而成。是采集西人材料介绍列国概况的最早作品之一。

[3]冯焌(jùn)光:字竹儒,咸丰进士,同治中授苏松太道。创求志书院,课诸生以经史有用之学。书室名“读有用书斋”。

[4]上海道:行政区划名。道,明、清时在省、府之间所设置的监察区。有分巡、分守等道之别,长官称为道员。

[5]迹:追溯。先几:少数前人。远跖(zhí):远迹,曾经走过的道路。跖,践。

[6]洵(xún):诚然,实在。

【译文】

近代人如邵阳的魏源,在道光末年,翻译外国各种书籍、各种新闻报纸,编为《海国图志》,这是中国了解西方政治的开始。南海的冯焌光,在同治年间任职上海道时,创设方言馆,翻译几十种西方书籍,这是中国了解西方学问的开始。追溯少数前人曾经走过的道路,诚然都是所谓的豪杰人士。

若能明习中学而兼通西文,则有洋教习者,师生对语,不惟无误,且易启发;无洋教习者,以书为师,随性所近,博学无方。况中外照会、条约、合同,华洋文义不尽符合,动为所欺,贻害无底。

【译文】

如果能够明白地学习中国学问并能同时通晓西方语言,那么有外国教练,老师和学生交流,不仅没有失误之处,而且学生容易受到启发;没有外国教练,学生把书籍作为老师,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以广泛学习各种知识。况且中外照会、条约、合同,华语和西洋文字的意义不完全符合,中国动辄就被外国欺骗,贻害无穷。

吾见西人善华语华文者甚多,而华人通西语西文者甚少,是以虽面谈久处而不能得其情。其于交涉之际,失机误事者多矣。

【译文】

我看到擅长中国话中国文字的西方人非常多,但是通晓西方语言西方文字的中国人非常少,因此即使当面谈话相处很久也不能了解对方的真实情况。到了交涉的时候,失去机会耽误事宜的情况很多。

大率商贾市井,英文之用多;公牍条约,法文之用多。至各种西学书之要者,日本皆已译之,我取径于东洋,力省效速,则东文之用多。

【译文】

大概商业和市场中,英文的用处多;公文条约,法文的用处多。至于各种重要的西方书籍,日本都已经翻译了,我们从日本选取过来,省力气且见效快,那么日文的用处多。

惟是翻译之学有深浅,其仅能市井应酬语、略识帐目字者,不入等;能解浅显公牍书信,能识名物者,为下等;能译专门学问之书,如所习天文、矿学,则只能译天文、矿学书。非所习者不能译也,为中等;能译各门学问之书,及重要公牍律法深意者,为上等。下等三年,中等五年,上等十年。我既不能待十年以后译材众多而后用之,且译学虽深,而其志趣才识固未可知,又未列于仕宦,是仍无与于救时之急务也[1]。是惟多译西国有用之书,以教不习西文之人,凡在位之达官,腹省之寒士[2],深于中学之耆儒[3],略通华文之工商,无论老壮,皆得取而读之,采而行之矣。

【注释】

[1]与:参与。

[2]腹省:腹内少食。

[3]耆(qí)儒:年老博学的儒者。

【译文】

只是翻译的学问有深浅之分,那些仅仅能够在市井中作应酬谈论的、浅略地认识账目文字的,不列入等级;能够理解浅显的公文书信、能够认识名物的,是下等;能够翻译专门学问的书籍,像所研习天文、矿学,就只能翻译天文、矿学的书籍。不是所研习的门类就不能翻译的,是中等;能够翻译各种门类学问的书籍,以及重要的公文律法背后所蕴含的深意的,是上等。达到下等需要三年,达到中等需要五年,达到上等需要十年。我们既然不能等到十年以后翻译人才众多然后再任用他们,况且他们的翻译学问虽然深厚,但他们的志趣才识本来就不知道,又没有列入官员之中,这仍然没有参与到拯救时势的急务之中。因此只有广泛翻译西方国家有用的书籍,来教导不学习西方文字的人,凡是在位的显达之官,腹内少食的寒门士人,中学深厚的年老博学的儒者,浅略通晓中国文字的工匠商人,无论老人或壮年,都应该选取翻译的书籍阅读它们,采取并施行。

译书之法有三:一各省多设译书局,一出使大臣访其国之要书而选译之,一上海有力书贾、好事文人广译西书出售,销流必广,主人得其名,天下得其用矣。此可为贫士治生之计,而隐有开物成务之功[1]。其利益与石印场屋书等[2],其功德比刻善书则过之。惟字须略大,若石印书之密行细字,则年老事繁之人不能多读,即不能多销也。今日急欲开发新知者,首在居官任事之人,大率皆在中年以上,且事繁暇少,岂能挑灯细读?译洋报者亦然。

【注释】

[1]开物成务:开通万物之志,成就天下之务。

[2]石印:用石版印刷书籍的一种方法。

【译文】

翻译书籍的方法有三种:一为各省广泛设立译书局,一为外派大臣访求西方国家重要的书籍并选择翻译它们,一为上海有财力的书商、好事的文人广泛翻译西方书籍出售,销售途径必定广泛,主事之人获得名声,天下之人获得书籍传播的效用。这可以成为寒士谋生的方法,并且暗中有开通万物之志成就天下之务的功劳。翻译书籍获得的利益和石版印刷场屋书籍差不多,功德比刊刻善本书籍还胜一筹。只是字体须略微放大,如果像石版印刷的书籍行距紧密字体细微,那么年老事多的人不能大量阅读,就不能广泛销售。现在急切想要开发新知的人,首要就是当官任职的人,大概都在中年以上,并且事情繁多闲暇时间少,怎么能挑灯仔细阅读?翻译外国报纸也是这样。

王仲任之言曰[1]:“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沈[2];知今不知古,谓之聋瞽[3]。”吾请易之曰:“知外不知中,谓之失心;知中不知外,谓之聋瞽。”夫不通西语,不识西文,不译西书,人胜我而不信,人谋我而不闻,人规我而不纳,人吞我而不知,人残我而不见,非聋瞽而何哉?

【注释】

[1]王仲任:王充(27—约97),东汉哲学家,字仲任。下文语出王充《论衡·谢短篇》。

[2]陆沈:昏昧不解世事之意。

[3]聋瞽(ɡǔ):聋子和瞎子。

【译文】

王充说:“了解古代不了解现在,称之为昏昧不解世事;了解现在不了解古代,称之为聋子和瞎子。”我请求改变王充的说法:“知道外国不知道中国,称之痴癫;知道中国不知道外国,称之为聋子和瞎子。”不通晓西方语言,不认识西方文字,不翻译西方书籍,别人胜过我却不相信,别人谋划我却听不到,别人规劝我却不采纳,别人吞灭我却不知道,别人残害我却看不见,不是聋子和瞎子又是什么呢?

学西文者,效迟而用博,为少年未仕者计也。译西书者,功近而效速,为中年已仕者计也。若学东洋文、译东洋书,则速而又速者也。是故,从洋师不如通洋文,译西书不如译东书。

【译文】

学习西方文字的人,见效迟缓但用途广博,这是为尚未做官的少年考虑。翻译西方书籍,功用近而见效快,这是为已经做官的中年人考虑。如果学习日本文字,翻译日本书籍,那么见效快而又快。因此,跟从外国老师不如通晓外国文字,翻译西方书籍不如翻译日本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