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本篇言及农、工、商三业与三学的重要性。农、工两业事关国家的根本,在张之洞看来,劝农劝工的关键之处是注重农学、工学,以学兴业。在谈及劝农之要时,张之洞认为化学是兴农的关键,但是传统社会中的农民不可能掌握现代的化学知识,因此需要培养农业人才。1898年,张之洞在湖北创立农务学堂,选址武昌东门外的卓刀泉。张之洞为农学堂题写一副楹联:“凡民俊秀皆入学,天下大利必归农。”新设的农务学堂计划开设农、林、牧三科,教授化学、农机、植物、土壤诸学。同样,张之洞认为工业需要培养工程师,创办工业学堂,他于1898年创设湖北工艺学堂。

注重工学、农学之外,工业、农业、商业三者之间彼此联合,互相贯通也十分重要。茶、棉、丝、麻是中国传统农业的大宗货物,张之洞主张仿效西方模式,与西方争利。现实中,张之洞总督两湖之后,陆续建立了著名的湖北纺织四局:织布局、纺纱局、缫丝局、制麻局。这四局采取官商合办的方式,在近代中国纺织业史上留下重要一笔。

对于商业,张之洞除了看到商业与农业、工业三者之间的联系之外,还特别提到了翻译外国商法、商人自治和出外游历增长见识,这在19世纪末的中国无疑是相当有前瞻性的。

“石田千里,谓之无地;愚民百万,谓之无民。”《韩诗外传》语[1]。不讲农工商之学,则中国地虽广,民虽众,终无解于土满、人满之讥矣[2]。

【注释】

[1]《韩诗外传》:汉韩婴撰。汉初传《诗》者有鲁、齐、韩、毛四家。《汉书·艺文志》著录,韩婴撰《内传》四卷、《外传》六卷。南宋后仅存《外传》。此书援引历史故事以解释《诗义》,与经义不相比附,所述多与周、秦诸子相出入。

[2]土满:土地的利用到了极限。讥:《广雅·释言》:“讥,怨也。”这里引申为患。

【译文】

“方圆千里的贫瘠石田,可以说是没有土地;数目百万的愚昧民众,可以说是没有人民。”《韩诗外传》里的话。如果不讲求农工商的学问,那么中国虽然土地广阔、人民众多,终究无法解决地力耗空、民力用尽的忧患。

劝农之要如何?曰:讲化学。田谷之外,林木果实,一切种植、畜牧、养鱼,皆农属也。生齿繁[1],百物贵,仅树五谷,利薄不足以为养。故昔之农患惰,今之农患拙[2]。惰则人有遗力[3],所遗者一二;拙则地有遗利[4],所遗者七八。欲尽地利,必自讲化学始。《周礼》草人掌土化之法[5],实为农家古义。养土膏[6],辨谷种,储肥料,留水泽,引阳光,无一不需化学。又须精造农具。凡取水、杀虫、耕耘、磨砻[7],或用风力,或用水力,各有新法利器,可以省力而倍收,则又兼机器之学。西人谓一亩之地种植最优之利,可养三人。若中国一亩所产能养一人,亦可谓至富矣。然化学非农夫所能解,机器非农家所能办,宜设农务学堂。外县士人各考其乡之物产,以告于学堂,堂中为之考求新法新器,而各县乡绅有望者、富室多田者,试办以为之倡,行而有效,民自从之。上海《农学报》多采西书,甚有新理新法,讲农政者宜阅之。

【注释】

[1]生齿:人丁。

[2]拙:笨拙,不会操持农务。

[3]遗力:多余的力气。

[4]遗利:余留下来的利益。《汉书·食货志》:“地有遗利,民有余力。”

[5]《周礼》:原名《周官》。西汉末列为经而属于礼,故有《周礼》之名。分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篇。草人:周官名。《周礼·地官·草人》:(草人)“掌土化之法,以物地,相其宜而为之种”。

[6]土膏:土地的膏泽、肥力。

[7]磨砻(lónɡ):碾磨。砻,磨。

【译文】

鼓励农业发展的关键是什么呢?回答说:研究化学。除了田地、谷物之外,森林、树木、果实,一切与种植、畜牧、养鱼有关的,都属于农业的范畴。人丁众多,物品昂贵,如果仅仅种植五谷,利润微薄不足以养育民众。所以以前农民的毛病在于懒惰,当今农民的毛病在于笨拙(农艺不精)。如果懒惰,民力就会有所剩余,剩余的是十分之一二;如果笨拙,地利就会有所剩余,剩余的是十分之七八。想要充分利用土地的作用,一定要从研究化学开始着手。《周礼》中“草人”掌管改良土壤的方法,实际上是农学的传统之义。培育土壤肥力、辨别谷物种子、储存肥料、留蓄水分、利用阳光,没有一项不需要化学。鼓励农业发展还需要精心制造农业用具。但凡取水、杀虫、耕耘、碾磨,有的利用风力,有的利用水力,各自都有用新方法制造的利器,可以使人力节省、收益倍增,那么又涉及机器的学问。西方人认为如果种植得到最优化,一亩地所获利润可以养活三个人。如果中国一亩地的产出能养活一个人,也可以说是非常富饶了。然而化学不是农夫能够理解的,机器不是农户能够制造的,(因此)应当设立农务学堂。外县的读书人各自考察他们家乡的物产,把这些告知学堂,学堂中(的人)为他们探索研究新方法、新机器,各县有名望的乡绅和田产众多的富户尝试实施,以此来提倡,如果实践产生了效果,人民自然追随他们。上海《农学报》大多摘取西方书籍,很有一些新原理、新方法,研究农事的人应当阅读它们。

昔者英忌茶之仰给于华也,印度、锡兰讲求种茶,无微不至。自印茶盛行,茶市日衰,销路仅恃俄商。大率俄销十之八,英、美销其一二。绿茶中含有一质,涩而兼香,西人名曰“胆念”[1],印茶惟“胆念”较华茶略少,故俄尚食华茶。若再数年,印茶日精,恐华茶无人过问矣。此茶户种茶不培[2],摘芽不早,茶商不用机器烘焙,无法之弊也。光绪二十年[3],湖北、湖南两省合力以官款买茶三百二十箱,附俄公司船运赴俄境自销之。西路水运销阿叠萨[4],托出使许大臣交俄行带售[5]。东路陆运销恰克图,托俄商佘威罗福代售,除茶价、运费、关税外,西路赢余得息一分,东路赢余得息五分。若使我自有公司在彼,其利必更饶余可知也[6]。

【注释】

[1]胆念:今译“单宁”。

[2]不培:不施肥。培,养。

[3]光绪二十年:1894年。

[4]阿叠萨:今译敖德萨,乌克兰第二大城市。

[5]许大臣:许景澄(1845—1900),1884年曾任驻法、德、意、荷、奥公使,1890年任驻俄、德、奥、荷公使。“大臣”指清末所设“出使某国大臣”,即大使、公使。

[6]饶余:丰厚。

【译文】

以前英国顾虑茶叶依靠中国提供,于是在印度、斯里兰卡研究种植茶叶,无微不至。自从印度茶叶盛行,中国茶叶市场一天比一天衰落,销路仅仅依靠俄国商人。中国茶叶大体上在俄国销售了十分之八,而英、美茶商销售了十分之一二。绿茶中含有一种物质,味涩而香,西方人称为“胆念”,印度茶只有“胆念”比中国茶略少,因此俄国人崇尚喝中国茶。如果再过几年,印度茶叶日益精细,恐怕中国茶叶就没有人过问了。这是茶农种茶不施肥、摘芽不趁早,茶商不用机器烘焙茶叶,方法不得当的弊病。光绪二十年,湖北、湖南两省用官方钱款合力购买茶叶三百二十箱,搭乘俄国公司的船运到俄国境内自行销售。西路水运销往阿叠萨,委托出使的许大臣交给俄国商行代售。东路陆运销往恰克图,委托俄国商人佘威罗福代售,除去茶价、运费、关税外,西路盈余得到利润一分,东路盈余得到利润五分。假如我国在那里自己有公司,获利必然更加丰厚是可以知道的。

丝之为利,比茶犹多。十年以前,西洋各国用华丝者十之六。三年以内,日本丝销十之六,意国丝十之三[1],华丝仅十之一。且本贵则价难减,价昂则销愈滞。此由养蚕者不察病蚕,售茧者多搀坏茧,茧耗既多,成本自贵之弊也。

【注释】

[1]意国:意大利。

【译文】

丝绸获利,比茶叶还要多。十年之前,西方各国使用中国丝绸的占十分之六。三年之内,日本丝绸销售十分之六,意大利丝绸十分之三,中国丝绸仅占十分之一。并且中国丝绸成本高昂价格就难以降低,价格昂贵销售就越发受阻。这是由于养蚕的人不能明察患病的蚕,售卖蚕茧的人大多掺入坏掉的茧,蚕茧损耗多了,成本自然就昂贵的弊病。

外国种棉,分燥土、湿土两种。长茎宜湿地,短茎宜燥地。种植疏阔,故结实肥大,种子三粒为一窠,长至四、五寸,留壮者一株,其余拔去,每茎相距横三尺三寸,纵一尺三寸。洋布、洋纱为洋货进口第一大宗,岁计价四千余万两。自湖北设织布局以来,每年汉口一口进口之洋布,已较往年少来十四万匹。特是洋纱最精,有四十号者,而华棉绒短纱粗,以机器纺之,仅能纺至十六号纱止,以故不能与洋纱洋布敌。购洋棉子种之,多不蕃茂[1]。此由农夫见小,种棉过密,又不分燥湿之弊也。

【注释】

[1]蕃茂:同“繁茂”。

【译文】

外国种植棉花,分为燥土、湿土两种。长茎的棉花适应湿地,短茎的棉花适应燥地。棉花种植得比较稀疏,所以结出的果实比较肥大,种子三粒为一窠,长到四、五寸时,留下一株比较壮硕的,拔去其余几株,每一棵之间的间距,横为三尺三寸,纵为一尺三寸。洋布、洋纱成为洋货进口的第一大商品,每年总价共计四千余万两。自从湖北设立织布局以来,每年仅汉口一个口岸进口的洋布,相比往年已经少了十四万匹。特别是最精细的洋纱有四十号的,而中国棉花绒毛短纱线粗,用机器纺织它们,仅仅能纺到十六号,因此不能和洋纱洋布匹敌。购买外国棉花种子来种植,大多不能茂盛生长。这是由于农夫见识短浅,种植过于密集,又不能分辨燥土、湿土的弊病。

麻为物贱,南北各省皆产。然仅供缉绳作袋之用[1]。川、粤、江西仅能织夏布耳。西人运之出洋,搀以棉则织成苎布[2];搀以丝则织为缎[3],其利数倍。此由沤浸无术,不能去麻胶[4],又无搀丝之法之弊也。湖北现设制麻局于省城外,以西法为之,若有效,各省可仿行。

【注释】

[1]缉:织,编结。

[2]苎(zhù)布:用苎麻织成的布。

[3]缎:绢织物的一种。

[4]麻胶:苎麻中所含的一种胶质。

【译文】

麻是比较廉价的物品,南北各省都出产。然而仅仅能够用来编织麻绳和麻袋。四川、广东、江西的麻仅仅能够织出夏布罢了。西方人把它运到国外,掺入棉花就织成苎布;掺入丝绸就织出缎,利润翻了几倍。这是由于中国没有沤浸的方法,不能去除麻胶,又没有掺丝方法的弊病。湖北现在在省城外设立了制麻局,使用西方的办法制造,如果有效,各省可以仿照施行。

丝、茶、棉、麻四事,皆中国农家物产之大宗也,今其利尽为他人所夺,或虽有其货而不能外行,或自有其物而坐视内灌[1],愚懦甚矣。惟种稻,西人谓其勤力得法。西法植物学谓土地每年宜换种一物,则其所吸之地质不同[2],而其根叶坏烂入土者,其性各别,又可以补益地方[3]。七年一周,不必休息,而地力自肥。较古人一易、再易、三易之法更为精微。此亦简显易行者也。

【注释】

[1]内灌:由国外输入。

[2]地质:土地的养分。

[3]地方:土壤。

【译文】

丝、茶、棉、麻四项,都是中国农家物产的大宗产品,现在这些领域的利润都被别人夺去,有的虽然有货物但不能对外销售,有的自己拥有产品却坐视外国货涌入,非常愚蠢懦弱。只有种水稻这一项,西方人认为我们勤劳且方法正确。按照西方植物学的理论,土地每年应当换种一种作物,那么植物吸收的土地养分不同,而植物根叶腐烂进入土地的性质也各有差别,又可以滋养土壤肥力。以七年为一个周期,不需要休耕,土地自然会变得肥沃。这种方法比古人一易、再易、三易的方法更加精细微妙。这也是简单、容易施行的方法。

工学之要如何?曰:教工师[1]。工者,农商之枢纽也。内兴农利,外增商业,皆非工不为功。工有二道:一曰工师,专以讲明机器、学理、化学为事,悟新理,变新式,非读书士人不能为,所谓智者创物也。一曰匠首,习其器,守其法,心能解,目能明,指能运,所谓巧者述之也。

【注释】

[1]教工师:培养工程师。

【译文】

工业学问的关键是什么呢?回答说:培养工程师。工业,是农业和商业的枢纽。在内兴农业之利,外增商业之利,没有工业都不能够成功。工业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是工程师,专门以研究机器、科学原理、化学为本职,发现新原理,发明新方法,只有读书的士人能做到,这就是所谓智慧的人创造事物。一是工匠,练习使用机器,遵守科学法则,心智能够理解,眼睛能够明察,手指能够操作,这就是所谓灵巧的人遵循成法传承它。

中国局厂良匠多有通晓机器者,然不明化学、算学,故物料不美[1],不晓其源,机器不合,不通其变,且自秘其技,不肯传授多人,徒以把持居奇、鼓众生事为得计。此《王制》所谓“执技事上[2],不与士齿”者耳[3]。

【注释】

[1]物料:原材料。

[2]《王制》:指《礼记·王制篇》。执技事上:用掌握的技能为君王服务。

[3]不与士齿:为士人所不齿。

【译文】

中国局厂里的优良工匠中,有很多人通晓机器,却不懂得化学、数学,因此原材料不好却不懂得它为何不好的原因,机器不合适却不通晓它的变化,并且隐瞒自己的技术,不肯传授给太多的人,只是把垄断独揽、鼓动众人制造麻烦当做成功。这就是《王制》所说“用掌握的技能为君王服务,被士人所鄙夷”的人。

今欲教工师,或遣人赴洋厂学习,或设工艺学堂,均以士人学之,名曰“工学生”。将来学成后,名曰“工学人员”,使之转教匠首。更宜设劝工场。凡冲要口岸,集本省之工作各物[1],陈列于中,以待四方估客之来观[2],第其高下[3],察其好恶,巧者多销,拙者见绌。此亦劝百工之要术也。

【注释】

[1]工作:这里是制造的意思。

[2]估客:商人。

[3]第:定其次第。

【译文】

现在想培养工程师,或者派人到外国工厂学习,或者设立工艺学堂,都让读书人去学习,称为“工学生”。将来学成后,称为“工学人员”,让他们转而去教育工匠中的佼佼者。另外应该设立劝工场。凡是位置重要的口岸,都要聚集本省制造的各类物品,在其中陈列,等候各地商人来观看,评定产品的高下,观察产品的优劣,优良的产品销售得多,拙劣的产品就显得不足。这也是鼓励工业发展的重要方法。

商学之要如何?曰:通工艺。夫精会计,权子母[1],此商之末,非商之本也。外国工商两业相因而成,工有成器[2],然后商有贩运。是工为体,商为用也。此易知者也。其精于商术者,则商先谋之,工后作之,先察知何器利用,何货易销,何物宜变新式,何法可轻成本,何国喜用何物,何术可与他国争胜,然后命工师思新法,创新器,以供商之取求。是商为主,工为使也。此罕知者也[3]。二者相益,如环无端。

【注释】

[1]权子母:即子母相权。这是一种调节货币流通的措施。货币之重者、大者为母,轻者、小者为子。币轻物贵,推行重币以市贵物,称母权子;币重物轻,推行轻币以市贱物,亦不废重,称子权母。轻重并行,子母相权,使货币和商品维持一定的平衡。

[2]成器:制造的产品。

[3]罕知:很少的人知道。

【译文】

商学的关键是什么呢?回答说:通晓工艺。精通财务会计,平衡商品货币关系,这些是商学的末流,不是商学的根本。外国工业和商业相互依赖而形成,工业有了制造的成品,然后商业才能够贩运。因此工业是体,商业是用。这是很容易明白的道理。那些精通商业之术的国家,商业先谋划,而后工业进行制造,先考察探明哪些器具方便使用,哪些货物容易售出,哪些物品应当改进出新的样式,哪些方法可以减少成本,哪些国家喜欢使用哪些物品,哪些策略可以用来和别国竞争,然后使工程师思考新的方法,研制新的机器,来满足商人的需求。这是商业为主人,工业为使者。这是很少有人明白的道理。这二者相得益彰,相合得像环一样没有开端和尽头。

中国之商,惟听其自然而已。所冀者,亿中之利,如博塞求赢[1],但凭时运。所分者,坐贾之余[2],如刮毛龟背,虽得不多。虽有积货如阜[3],日赢千金,犹为西商役也。

【注释】

[1]博塞:古代六博和格五等博戏。六博,共十二棋,六黑六白,两人相博,每人六棋,故名。格五,清翟灏通俗编·俳优·格五》:“今儿童以黑白棋子各五,共行中道,一移一步,遇敌则跳越,以先抵敌境为胜。即此。”

[2]坐贾(ɡǔ):在固定的店面中经商。转运贩卖者为行商。

[3]积货如阜:堆积的货物像土山一样。

【译文】

中国的商人,只不过任凭他们自然发展罢了。他们希望得到的,是猜测而得的利益,如同赌博求赢,只是凭借时运。他们所分得的,不过是坐贾的余利,如同在乌龟背上刮毛,虽然有所收获但并不多。这样即使有堆积如山的货物,每天盈利千金,仍然被西方商人所奴役。

至劝商之要,更有三端:一曰译商律[1]。商非公司不巨,公司非有商律不多。华商集股,设有欺骗[2],有司罕为究追[3],故集股难。西国商律精密,官民共守,故集股易。

【注释】

[1]商律:商业法律。

[2]设:假如。

[3]究追:追究,追查。

【译文】

至于鼓励商业发展的关键,又有三个方面:一是翻译商法。没有公司商业就不会发达,没有商法公司就不会众多。中国商人募集股金,假如有欺骗行径,有关部门极少去追究,因此募集股金较困难。西方国家商法精细严密,政府和民众共同遵守,因此募集股金较容易。

一曰自治。近年茶市虽敝,然仍是芽嫩无烟者价高而速售,霉湿搀杂者,样盘抵换者价亏而难销。若不求自治之方,而欲设总行以为合群持价之计,西商固必不听,群贩亦必不从。

【译文】

一是自治。近年来茶叶市场虽然凋敝,但仍然是叶芽鲜嫩、无烟的茶叶价格昂贵并且销售迅速,发霉潮湿、杂质较多、样盘调换的茶叶价格低廉并且难以售出。如果不寻求自治的办法,却想设立总行来作为整合群商、维持价格的计策,西方商人一定不会听从,众多的商贩也一定不会顺从。

一曰游历。各省宜设商会,上海设一总商会。会中自举数人出洋游历,察其市情货式,随时电告,以为制造、贩运之衡[1]。此较设外洋公司为易。夫学问之要,无过阅历,各国口岸即商务之大学堂也。

【注释】

[1]衡:秤,这里引申为依据。

【译文】

一是游历。各省应当设立商会,上海设立一个总商会。商会自己选拔一些人到海外游历,考察外国的市场行情、商品样式,随时用电报向国内报告,作为制造、贩运的依据。这比在海外设立公司要容易。学问的要旨,莫过于阅历,各国通商口岸就是商务的大学堂。

大抵农、工、商三事互相表里,互相钩贯[1]。农瘠则病工[2],工钝则病商,工、商聋瞽则病农。三者交病,不可为国矣。

【注释】

[1]钩贯:勾连,联系。

[2]农瘠:农业不发达。

【译文】

大概农、工、商三项事业互为表里,相互联系。农业贫弱就会伤害工业,工业发展迟滞就会伤害商业,工业、商业信息闭塞就会伤害农业。这三项事业同时出现问题,国家就无法维持下去了。

至如驼、羊之毛,鸡、鸭之羽,皆弃材也;马、牛之皮革,皆贱货也。西商捆载而去,制造而来,价三倍矣。水泥、西人名“塞门德士”,华名“红毛泥”。火砖、以中国观音土和砖屑烧成之。火柴、火油、洋毡、洋纸、洋蜡、洋糖、洋针、洋钉[1],质贱用多而易造者也。事事仰给外人,而岁耗无算矣。然而以上诸事非士绅讲之、官吏劝之不可。

【注释】

[1]洋毡:外国用羊毛或其他动物毛加工制成的块片状材料。

【译文】

至于像骆驼和羊的毛,鸡、鸭的羽毛,都是废弃的材料;马和牛的皮革,都是低价的货物。西方商人把它们成捆地运载出去,制造成品运回来,价格就翻了三倍。水泥、西方人称为“塞门德士”,中国称为“红毛泥”。火砖、用中国观音土和砖屑烧制而成。火柴、火油、洋毡、洋纸、洋蜡、洋糖、洋针、洋钉,都是材质低廉、应用广泛且容易制造的东西。各项事物都依赖外国人供应,那么每年的花费就(多得)无法计算了。然而以上各种事业都必须由士绅去讲求、官吏去鼓励。

荀卿盛称儒效[1],而谓儒不能知农、工、商之所知,此末世科目章句之儒耳[2],乌睹所谓效哉[3]?

【注释】

[1]儒效:儒者的作用,也指儒学的功效。《荀子》有《儒效》篇。

[2]末世:近于衰亡的时期。科目章句:只会应付科考写文章。章句,章节与句子,这里指文章。

[3]乌睹:哪里看得到。

【译文】

荀子特别称赞儒学的效用,却说儒者不能知道农、工、商所通晓的知识,这是衰亡时代只会应付科考写文章的儒者,哪里看得到所谓效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