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本篇强调矿学和矿权的重要性。步入近代,西方在工业革命之后,格外重视对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这其中矿业尤为重要。诚如张之洞在文中所言:“英国之富,以煤矿兴。”19世纪末,当西方开矿业已经极为发达之时,中国还处在刚刚认识到矿业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操作层面还几乎一穷二白的局面。张之洞撰写《矿学篇》,是想阐述学习西方兴办实业,通过开矿达到兴利富强的目的。在诸种矿产中,他最为重视对煤的开采和利用,这是因为蒸汽机时代的原动力来自于煤。

值得注意的是,张之洞在本篇中尤为重视矿学和矿权。他在文中一再念兹在兹的除了兴利之外,就是培育中国自己的矿学人才,建立矿学堂,以谋求长远、科学地采矿。另一方面,他极为看重维护中国的矿产权,打破外人的垄断,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在他的推动下,清政府于1907年出台《中国矿务章程》。

矿学者,兼地学、化学、工程学三者而有之,其利甚溥[1],而其事甚难。夫以浑浑土石[2],略见苗引,而欲测其矿质之优劣,矿层之厚薄,矿脉之横斜[3],施工之难易,是何异见垣一方人之神术矣[4]。西国矿师之精者,声价极重,不肯来华,其来者,中下驷而已[5]。方今兴利之法,诚无急于此者。然华商既无数百万之巨资,矿之易开者,一矿亦须数十万。又无数十年之矿学,但凭西师一言,岂能骤集巨股?且无论何矿,非深不佳,水源不止一孔,石隔不止一层,资费耗尽,亦必中作而辍。若略备微资,姑用土法,遇水遇石,即已废然而返,是矿利终不可兴也。是惟有先讲实学[6],缓求速效之一法。

【注释】

[1]溥(pǔ):巨大。

[2]浑浑:浑厚质朴貌。

[3]矿脉:系沿着各种岩石裂隙充填而成的,其形状呈板状或近似板状的矿体。

[4]见垣一方:谓能隔墙窥见墙外之物。方,边。

[5]中下驷:中等或下等的马。此喻人的等级。驷,古代一车套四马,因以称一车所驾之四马。

[6]实学:实用之学,实践躬行之学。

【译文】

矿学这门学问,兼有地学、化学、工程学三种学问,它的好处特别巨大,但是开矿之事又特别难。从浑厚质朴的土石中,仅凭观察到的一点征兆,就想推测矿质的优劣、矿层的厚薄、矿脉的横斜和施工的难易,这与隔墙能看见墙外之物的神奇之术有什么区别呢?西方国家矿师中的佼佼者,声望和身价极高,不肯轻易来华。那些来华的矿师,只不过是其中的中下等而已。如今兴办有利之事、增加经济收入的方法,实在没有比开矿更急的了。可是华商既没有数百万的巨资,即使是比较容易开的矿,开一矿也需耗资数十万。又没有积累数十年的开矿之学,仅凭外国矿师的一句话,怎么能一下子筹集巨额股份呢?而且无论是什么样的矿,不深不好,地下水源不只是一孔,石隔不只是一层,假如开矿资费耗尽,那必定半途而废。要是只筹集到微薄的资金,姑且沿用土法开矿,那么遇到水和石头就会败兴而归,因此开矿之利一直利用不起来。所以只有先讲求开矿的实用之学,这是缓求其利但能达到速效的一种方法。

今山东之矿,已为他人所笼[1],山西之矿,亦为西商所觊。若东三省之金,湖南、四川、云南以及川滇边界夷地、番地之五金、煤炭[2],最为丰饶,他省亦尚不少。有矿之省,宜由绅商公议,立一矿学会,筹集资斧,公举数人出洋,赴矿学堂学习数年,学成回华,再议开采。察矿之质性,而后购机。水有开通运道之法,陆有接通大小铁路之法,而后采矿。能不用西师固善,即仍用西师,我亦可辨其是非而不为所欺。如是则得尺得寸,不等于象罔求珠矣[3]。

【注释】

[1]笼:包举,垄断。

[2]夷地、番地:泛指少数民族居住的区域。

[3]象罔求珠:指漫无目标地寻求。《庄子·天地》记载黄帝遗失玄珠,派知、离朱、喫诟求之而不得,派象罔求得之。

【译文】

如今山东省的矿产已经被他人所垄断,山西省的矿也被外国商人所觊觎。像东北三省的金矿,湖南、四川、云南以及四川、云南边界少数民族地区的五金、煤炭储藏最为富饶,其他各省也不少。有矿的省份,应该由绅商公开讨论,创建一个矿学会,然后筹集资金,公推数人出国留学,赴外国的矿学堂学习,几年后学成回到中国,再讨论矿产开采之事。勘察矿产的资质和特征之后再采购开矿机器。水上有开通航运河道的方法,陆上有接通大小铁路的方法,然后再采矿。在开矿的过程中,能不用外国矿师固然好,即便还要用外国矿师,我方也可以分辨其中的对错而不为外国矿师所欺骗。像这样就会得尺得寸一步一步向前推进,不会漫无目标地寻求了。

窃谓今日万事根本,惟在于煤,故煤矿较他矿尤急。而开煤尤非凿井深入不为功。凡近地面之煤,其灰质必较多,其磺气必较重[1],其煤质必不甚坚结。土法之病,斜穿而不能深入,遇水而不能急抽,或积水淹,或架木圮[2],或煤气闭,或地火发。是四者皆足以坏井。即使浅尝可得佳煤,而所得无多,其井已废。数月必弃一井,一年必易一山,人力已竭,而佳煤未动。虽凿遍九州之山,而断不能得一可用之煤矿。锅炉气机止用烟煤、白煤。若炼铁炼钢,必须焦炭,非佳煤不能炼焦炭,非西炉西法所炼,亦不能精。此又煤矿之相因递及者。尝考英国之富,以煤矿兴,故西人谓煤矿之利国利民,实在五金以上。五金若乏,可以他物代之,煤则孰能代之?煤源一断,机器立停,百举俱废,虽有富强之策,安所措手哉?

【注释】

[1]磺气:含硫黄的成分。

[2]圮(pǐ):毁坏,倒塌。

【译文】

我私下认为今日万事的根本在于煤,所以开采煤矿要比开采其他的矿紧急。开采煤矿一定要凿井深入,否则达不到功效。凡是接近地面的煤,其中灰质必然比较多,硫黄之气也必然比较重,煤质必然不太坚固结实。土法开采的弊端,是只能斜穿而不能深入煤层,遇到地下水不能急抽,或者被积水所淹,或者架木倒塌,或者煤气被封住,或者引发地火。这四者都足以毁坏矿井。即使浅尝辄止可以得到好煤,但是所得不多矿井就被废弃了。几个月间就要废弃一个矿井,一年就要更换一座山开采,人力已经用尽,但是好煤还没有采到。即使凿遍中国的大山,也不可能得到一个可用的煤矿。锅炉蒸汽机只用烟煤、白煤。若是炼铁、炼钢,必须用焦炭,不是好煤不能炼焦炭,不用西炉、西法去炼也不能炼好。这又是和煤矿环环相扣之处。曾经研究英国的富强,是从开采煤矿开始的,所以西方人认为煤矿利国利民的程度实在在五金之上。五金要是缺乏,可以用其他的东西代替,煤用什么东西能替代呢?煤的来源一断,机器立刻就停了,什么事都干不成了,即使有让国家富强的方法,到哪里去着手实行呢?

大抵西法诸事,皆以先学艺、后举事为要义。学将而后练兵,学水师而后购舰,学工师而后制造,学矿师而后开矿。其始似迟,其后转速,其费亦必省。

【译文】

大概西方各国诸事的方法,都是主要先学该事的技艺,然后再去做事情。学习带兵之法然后开始练兵,学习水师之法然后购买战舰,学习培养机械工师然后开始制造机器,学习培养矿师然后再去开矿。这种方法开始的时候似乎很迟缓,但随着其后功效加速,所需的费用也必然会节省不少。

或曰:必待学成而后开矿,如时迫效远何[1]?无已,则有一变通之策焉。就本省内择取一矿,募西人之曾办矿厂确有阅历者,与议包办。一切用人购器,听其主持,不掣其肘[2],约定出矿后优给余利,限满而不得矿有罚。即于局内设矿学堂,矿成获利以后,我之学生及委员、工匠,皆已学成。此藉矿山为矿学堂之法也。但须严定限制,止开此处。若全省包办,则其害甚大,不可行。

【注释】

[1]时迫效远:现时需要迫切,而取得效益却需很长的时间。

[2]不掣其肘:不限制其行动,给予自主权。掣,牵引。肘,上臂与前臂交接部分。

【译文】

有人说:“必须等待矿学学成之后才去开矿,那么现实需要迫切,可是取得效益要很长时间怎么办?不得已的话有一个变通的折中办法。在本省内选取一处矿山,招募外国人中确实有开办过厂矿经历者,和他商议承办之事,一切有关用人、购买机器事宜,都听该人主持,不对其做出限制,双方约定出矿之后给予优厚的利润,但是约定限期已满却仍未能开成矿要进行惩罚。就在矿务局内设立矿学堂,开矿成功之后,我方的学生以及办事委员、工匠,也都学成了。这是依靠开采矿山建成矿学堂的办法啊。但是需要严格进行限定,只开此处矿山。如果在全省都允许外人进行承办,那么危害特别大,不可进行。

《记》曰:“地不爱其宝,人不爱其情。”若人无湛深之思、专一之志,而欲乞灵富媪,安坐指挥,以侥大利,盖不可得之数矣。

【译文】

礼记》说:“大地不吝惜自己的珍宝,人们不吝惜自己的感情。”如果人没有精深的思考,专一的意志,而是想向地神乞求帮助,安然坐在那里进行指挥,以侥幸获得巨大的利润,那么不太可能多次成功。

更有一策:与西人合本开采,本息按股匀分,但西本止可十之三四,不得过半,尤为简易无弊,较之全为西人所据,及佳矿而不能开者[1],不远胜乎?此策在前三年则必梗于时议,此时或可行矣。

【注释】

[1](bì):关闭,闭塞。

【译文】

还有一个办法:和外国人合资采矿,本息按照股份平均分配,但外国资本只能占总资本的十分之三四,不能过半,这种办法尤为简单易行又没有弊端,较之开矿全部被外国人所垄断,好的矿关闭而不能开采,不是远远胜出吗?这个办法在三年前必然会被当时的舆论所阻止,现在或许可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