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本篇言及铁路的重要性。中国境内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是在1876年,由英国商人在上海建成,是上海至吴淞一条全长15公里的窄轨铁路。自此之后,修建铁路成为晚清有识之士谈及富强的必然议题。张之洞早在两广总督任上就认识到铁路是西方各国富强的助力,而他1889年调任湖北,也与要主持修造芦汉铁路有关。据《申报》所载,张之洞去世前的两天,还在与前来探视病情的大臣论及铁路路政。
张之洞认为,铁路可以连接士、农、工、商、兵五种学问,对这五个行业的变革都能产生巨大作用。实际上,就是说铁路的修建会引起整个社会的变革,因此,他将铁路比作人体的气脉,气脉畅通,则国家的富强可期。
有一事而可以开士、农、工、商、兵五学之门者乎?曰:“有,铁路是已。”士之利在广见闻;农之利在畅地产[1];工之利在用机器;商之利在速行程,省运费;兵之利在速征调,具粮械。三代以道路为大政,见于《周礼》《月令》《左传》《国语》诸书。西法富强,尤根于此。
【注释】
[1]畅地产:使农副产品畅销。
【译文】
有一件事可以开启士、农、工、商、兵五种学问的门径吗?说:“有,就是铁路。”铁路对士的益处在于丰富见闻;对农业的益处在于使农产品畅销;对百工的益处在于使用机器;对商业的益处在于加速行程、节省运费;对兵家的益处在于使征调便捷、粮食军械完备。夏商周三代把道路之事作为国家大政,可见于《周礼》《月令》《左传》《国语》等书。西方的富强之法,尤其根源于此。
中国道路之政,久已不讲。山行则荦确[1],泽行则泥淖[2],城市芜杂,乡僻阻绝[3],以故人惮于出乡,物艰于致远。士有铁路,则游历易往,师友易来;农有铁路,则土苴粪壤皆无弃物[4];商有铁路,则急需者应期,重滞者无阻[5];工有铁路,则机器无不到,矿产无不出,煤炭无不敷[6];兵有铁路,则养三十万精兵,可以纵横战守于四海。凡此五学,总之以二善:一曰省日力,一日可治十日之事,官不旷[7],民不劳,时不失。一曰开风气,凡从前一切颓惰之习自然振起,迂谬耳食之论[8],自然消释泯绝而不作。至于吏治不壅[9],民隐不遏[10],驿使不羁[11],差徭不扰,灾歉不忧,皆相因而自善。夫如是,故天下如一室,九州如指臂,七十万方里之地皆其地也[12],四百兆之人皆其人也[13]。如人之一身,气脉畅通而后有运动,耳目聪明而后有知觉,心知灵通而后有谋虑[14]。
【注释】
[1]荦(luò)确:山多大石貌。
[2]泥淖(nào):泥泞的洼地。
[3]乡僻:偏僻的乡村。
[4]粪壤:秽土,肥土。
[5]重滞者:笨重得难以搬动的货物。
[6]无不敷:无不运往各地。敷,布,施。
[7]不旷:不荒废时日。
[8]耳食:人云亦云,自己没有真知灼见。这就好比以耳代口,只听信别人所说,却不曾亲自品尝一下滋味,所以称“耳食”。语出《史记·六国年表序》。
[9]吏治不壅(yǒnɡ):官员治理地方,不能再欺上瞒下,另搞一套。壅,障蔽,遮盖。
[10]民隐:人民的隐情。不遏:不会被阻遏上达。遏,抑止,压抑。
[11]驿使不羁:驿使,驿站传送文书的人。不羁,不再被耽误。羁,系住。
[12]七十万方里:泛指整个国土。
[13]四百兆:四万万。
[14]心知:即心智。
【译文】
中国关于道路的政事,已经很久不讲求了。行于山中则道路山石崎岖,行于水畔则道路泥泞不堪,城市中荒芜杂乱,偏僻的乡村与外界隔绝,所以人们害怕出门,物品很难运到远方。士有了铁路,那么就容易出外游历,老师朋友也容易前来;农有了铁路,无论贫瘠还是肥沃土地都是有用的;商有了铁路,那么急需的物品可以如期而至,笨重的难以搬动的货物流通起来也没有阻碍;工有铁路,那么机器不会运不到,矿产不会运不出,煤炭不会不运往各地;兵有铁路,那么养三十万精兵,可以在中国境内或战或守纵横自如。以上五个方面,总括起来有两大益处:一叫做省时省力,一天可以办理十天的事,官不荒废时日,民不过于劳顿,时机不失。一叫做开风气,凡是从前一切颓废、懒惰的习气会自然地振作起来,迂腐、荒谬而又人云亦云的言论也会自然消逝泯灭。至于官员治理地方不再欺上瞒下,民众的隐情不会被阻遏而上达,驿站所传文书不会被延误,民众不再受到徭役的困扰,发生灾害不再忧虑,都会因此而得到改善。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天下如同一间屋子,九州就像手指手臂,整个国土都是中国的土地,四万万人皆是中国人。如同人的身体一样,气脉畅通之后才有运动,耳朵好使眼睛明亮之后才有知觉,心智灵通后才有谋略思虑。
耳目者,外国报也;心知者,学堂也;气脉者,铁路也。若铁路不成,五学之开未有日也。至铁路所不到之处,则先多修马路及行手车之小铁路[1],阜民敏政,亦其次矣。
【注释】
[1]手车:即手推车。
【译文】
所谓的耳目,就是外国的报纸;所谓的心智,就是学堂;所谓的气脉,就是铁路。如果铁路修不成,那么士、农、工、商、兵五学的兴盛遥遥无期。至于铁路所达不到的地方,可以先多修马路和小推车行使的小铁路,至于勤政富民则在其次了。
综观东西洋各国,自三十年来,无不以铁路为急,日增月多,密如蛛网。大国有铁路数十万里,小国有铁路二、三万里。东西洋各国设公有铁路会,考求铁路利病,新法三年一举。
【译文】
总体来看,东西洋各国三十年以来,无不把修筑铁路当成急务,日积月累,渐渐铁路密如蜘蛛网。大国修有铁路数十万里,小国修成铁路二、三万里。东西洋各国设有公有铁路会,考察搜求铁路的益处与弊端,新法三年一出。
今中国干路,北起卢沟[1],南达广州,已归总公司建造。以后分造支路,工尤省,利尤厚。其尤便者,凡借洋款,皆须抵押,独修铁路一事,借款即以此路作抵,无须他物。商为之则利在商,国为之则利在国。况方今东海之权我已与西洋诸国共之,门户阻塞,如鲠在喉[2]。若内无铁路,则五方隔绝,坐受束缚。人游行于海上,我痿痺于室中,中华岂尚有生机乎?昔魏太武讥刘宋为无足之国[3],以此较两国胜负之数,谓北朝多马,南朝无马也。若今日时势,海无兵轮,陆无铁路,则亦无足之国而已。
【注释】
[1]卢沟:桥名,现属北京。
[2]鲠:鱼骨。
[3]魏太武:即后魏太武帝,名焘。聪明雄断,尤善用兵。即位后,逐柔然,灭北燕、北凉,并夏地,逐吐谷浑,降鄯善,通西域。在位二十八年。刘宋:南朝宋的别称。因宋王朝的建立者为刘裕,以别于后来赵匡胤建立的赵宋王朝,因称“刘宋”。
【译文】
当今中国的铁路干线,北起卢沟桥,南达广州,已经归铁路总公司建造。以后修建铁路支线,工时会特别省,利润会特别丰厚。特别方便的是,凡是向外国借钱,都需要抵押,唯独修筑铁路一事,向外国借款就用铁路做抵押,不需要其他的东西。商人去修筑铁路则对商业有好处,国家修筑铁路则对国家有好处。何况当今我国与西洋各国共同拥有东海,出海门户受到阻塞,就像鱼骨卡在喉咙内。如果国内没有铁路,那么就会各地隔绝,坐受束缚。别人在海上自由行驶,我们则窝在一室之中,中华怎么会有生机?昔日北魏太武帝讽刺刘宋是没有脚的国家,以此来比较两国的胜负,是因为北朝多马匹,南朝没有马啊。像今日的时势,海上没有兵轮,陆地没有铁路,那么也是没有脚的国家。
及今图之,为时已晚。若再因循顾虑,恐尽为他人代我而造之矣。
【译文】
等到现在才去谋划铁路之事,为时已经晚了。如果再因循守旧有所顾虑,那么恐怕中国的铁路都被他人代我们修造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