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晚清知识界的弭兵话题,最早由来华传教士提出。1883年,李提摩太在《万国公报》上撰有《弭兵会记》,介绍西方的弭兵会。李提摩太之后,另有美国传教士林乐知也曾专门编译过西方弭兵会的介绍文字。中国知识界对弭兵会的探讨,主要是由倾向于变法的康有为梁启超、唐才常等人发起,对欧美的弭兵会和弭兵说多持赞赏态度。

本篇篇名为“非弭兵”,可见张之洞对弭兵会和弭兵学说是持批判态度的,他认为弭兵说“尤无聊而招侮”,其对弭兵说的非难,一方面是与康梁等维新党人划清界限,更多的是从当时中国的现实处境出发,认为强兵经武才是免除瓜分之祸的保证,弭兵之说不仅不能使中国免于战祸,而且会速亡。

兵之于国家,犹气之于人身也。肝藏血而助气,故《内经》以肝为将军之官[1]。人未有无气而能生者,国未有无兵而能存者。

【注释】

[1]《内经》:《素问》《灵枢》两种医书,合称《黄帝内经》。按《汉书·艺文志·医经》:“《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素问·灵兰秘典经》:“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译文】

军队对于国家的作用,就像气对于人的身体一样。肝脏贮藏血液而助气,所以《内经》中把肝作为内脏的将军之官。人无气就不能活,国家也没有缺少军队却能存在的。

今世智计之士,睹时势之日棘[1],慨战守之无具,于是创议入西国弭兵会[2],以冀保东方太平之局[3]。此尤无聊而召侮者也。

【注释】

[1]日棘:一天比一天危急。棘,通“急”。

[2]弭(mǐ)兵:息兵,停战。

[3]冀:希望。

【译文】

当今有智谋和才能的人,看到中国的时势一天比一天危急,感慨无论是战还是守都无从倚仗,于是倡导中国加入西方各国的弭兵会,以此希望保住东方太平的局势。这种倡议是特别无聊而且会招致自取其辱的。

向戌弭兵,子罕责其“以诬道蔽诸侯”[1],况今之环球诸强国,谁能诬之?谁能蔽之?奥国之立弭兵会有年矣[2],始则俄攻土耳其,未几而德攻阿洲[3],未几而英攻埃及,未几而英攻西藏,未几而法攻马达加斯加,未几而西班牙攻古巴,未几而土耳其攻希腊。未闻奥会中有起而为鲁连子者也[4]。德遂以兵占我胶州矣[5],俄又以兵占我旅顺矣[6]。廿年以来,但闻此国增兵船,彼国筹新饷,争雄争长,而未有底止。

【注释】

[1]子罕责其“以诬道蔽诸侯”: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子罕,人名,春秋宋大夫。姓乐名喜,以廉洁名。诬道,邪乱之道。

[2]奥会:即“奥国兵会”的省称。

[3]阿洲:即阿非利加洲,非洲。

[4]鲁连子:鲁连,即鲁仲连。子,是尊称。鲁仲连,战国齐人,高蹈不仕,喜为人排难解纷。游于赵,秦围赵急,魏使辛垣衍请帝秦,仲连力言不可,会信陵君率魏兵至,秦军却走。后燕将据聊城,齐攻之岁余不能下,仲连遗书燕将,聊城乃下。齐王欲爵之,仲连逃隐海上。

[5]胶州:州名,位于山东半岛。清为直隶州。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德国借口曹州教案,派舰来华,强租以为军港,租期九十九年。

[6]旅顺:地名,在辽东半岛南端。清时曾连续租于日俄。

【译文】

春秋时期宋国大夫向戌提倡弭兵,子罕指责他是“以邪乱之道欺骗蒙蔽诸侯”,何况当今环球各强国谁能欺骗呢?谁能蒙蔽呢?奥地利创议弭兵会很多年了,开始的时候就有俄国进攻土耳其,不久又有德国入侵非洲,不久又有英国进攻埃及,不久又有英国侵略西藏,不久又有法国进攻马达加斯加,不久又有西班牙进攻古巴,不久又有土耳其进攻希腊。没有听说过“奥国弭兵会”中有起而为鲁仲连的。德国以兵占据我胶州湾,俄国以兵占据我旅顺港。二十年以来,只是听到这个国家增加兵船,那个国家筹集新的军饷,彼此互相争雄争长没有止境。

我果有兵,弱国惧我,强国亲我,一动与欧则欧胜[1],与亚则亚胜。如是则耀之可也[2],弭之亦可也,权在我也。我无兵而望人之弭之,不重为万国笑乎?诵《孝经》以散黄巾[3],黄巾不听;举驺虞幡以解斗[4],斗者不止。苟欲弭兵,莫如练兵。海有战舰五十艘,陆有精兵三十万,兵日雄,船日多,炮台日固,军械日富,铁路日通,则各国相视而不肯先动。有败约者[5],必出于战,不恤孤注,不求瓦全。如是则东洋助顺[6],西洋居间[7],而东方太平之局成矣。

【注释】

[1]与欧:援助欧洲。下文“亚”指亚洲。

[2]耀:显示武力。

[3]黄巾:东汉末太平道首领张角等于灵帝中平元年(184)发动农民起义,徒众达数十万人,皆以黄巾裹头,称为黄巾军或黄巾。

[4]驺虞幡:标有驺虞的旗帜。晋制有白虎幡、驺虞幡,白虎幡用于督战,驺虞幡用以解兵。驺虞,传说中的仁义之兽,白虎黑纹,不食生物。

[5]败约者:背弃盟约的。败,毁。

[6]助顺:给予物质上的援助和道义上的支持。

[7]居间:居于两方当事人之间而调解其事。

【译文】

我国果真有雄兵,弱小的国家害怕我们,强大的国家亲近我们,我们一旦出兵援助欧洲,则欧洲胜,援助亚洲则亚洲胜。如果是这样,那么显示武力也行,息兵停战也行,因为主动权在我们手中。我国没有雄兵而希望他国息兵停战,这不是又被万国所嘲笑吗?诵读《孝经》来驱散叛乱的黄巾军,黄巾军不听;举驺虞幡来制止争斗,争斗不止。假使真要息兵停战,不如训练军队。海上有战舰五十艘,陆上有精兵三十万,军队日益强大,战船日益增多,炮台日益坚固,军械日益丰富,铁路日益畅通,那么各国都会相视而不肯先出兵。有背弃盟约的,必然会出于一战,不惜孤注一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像这样,那么东洋就会给予帮助和支持,西洋就会居中调解,东方太平的局势就成了。

管子曰:“寝兵之说胜,则险阻不守。全生之说胜,则廉耻不立。”[1]若弭兵之议一倡,则朝野上下,人人皆坐待此会之成,更不复有忧危图治之心、枕戈待敌之事。各省寥寥数军,裁者不复[2],存者不练,器械朽败,台垒空虚,文酣武嬉,吏贫民困,忠谏不入,贤才不求,言官结舌,人才消沮[3]。诸国见我之昏愚如此,无志如此,于是一举而分裂之,是适以速亡而已。山行不持兵而望虎之不咥人[4],不亦徒劳矣乎?

【注释】

[1]“寝兵之说胜”几句:语出《管子·立政·九败》。寝兵,停息干戈。全生,保全性命,同“全身”。《诗经·王风·君子阳阳序》:“君子遭乱,相招为禄仕,全身远害而已。”

[2]不复:不能恢复。

[3]消沮:沮丧。

[4]咥(dié)人:吃人。咥,咬。

【译文】

管子说:“息兵止战的说法占上风,那么国家的关隘险阻就守不住了。保全性命的说法占上风,那么廉耻就立不住了。”假如息兵止战的说法一经倡议,那么朝野上下,人人都会坐等加入弭兵会,就更不会有忧危图治之心、枕戈待敌之事了。各省所编练的寥寥无几的几支军队,被裁撤的不能恢复,得以保存的不进行训练,军器军械朽坏残败,炮台堡垒空荡虚设,文官贪图安逸,武官游荡玩乐,官吏贫困,民生艰难,忠诚的劝谏不能上达,贤良之才不能访求,谏议之官不敢说话,人才沮丧。各国见我国这样昏暗、愚昧、毫无志向,便会因此一举进攻瓜分我国,这正是招致国家速亡啊。在山中行走不带兵器,却寄希望老虎不吃人,这不是徒劳之想吗?

又有笃信公法之说者,谓公法为可恃,其愚亦与此同。夫权力相等,则有公法,强弱不侔[1],法于何有?古来列国相持之世,其说曰:力均角勇,勇均角智。未闻有法以束之也。

【注释】

[1]不侔(móu):不一样。侔,齐等。

【译文】

又有深信万国公法之说的人,认为公法可以依靠,持有这种想法的人的愚昧和相信弭兵会的人是一样的。如果各国之间实力相等,那么就有公法,各国实力强弱不同,哪有什么公法?自古以来各国彼此对抗的时代,流行的说法是:“实力均等就较量彼此的勇气,勇气相等就较量彼此的智慧。”没有听说过用法来约束的。

今日五洲各国之交际,小国与大国交不同,西国与中国交又不同。即如进口税,主人为政[1],中国不然也;寓商受本国约束[2],中国不然也;各国通商只及海口,不入内河,中国不然也;华洋商民相杀,一重一轻;交涉之案[3],西人会审,各国所无也。不得与于万国公会[4],奚暇与我讲公法哉[5]?知弭兵之为笑柄,悟公法之为言[6],舍求诸己而何以哉[7]?

【注释】

[1]主人为政:由进口的国家制定税率。为政,处理政务。

[2]寓商:外国商人。

[3]交涉:就彼此相关涉的事进行谈判。

[4]与:加入。

[5]奚暇:哪有时间。

[6](wèi)言:一纸空文。, 《正字通》:“,诈也。与‘伪’通。”

[7]诸:“之于”的合音。

【译文】

今日五大洲各国之间的交际往来,小国与大国之间的交往不同,西方国家与中国之间的交往又不相同。比如说商品进口税应该是进口商品的国家制定税率,中国却不是这样;外国商人应受到所在国的约束,中国却不是这样;各国之间彼此通商的船只只能到沿海通商口岸,不能进入内河,中国却不是这样;中国和西洋各国的商人、民众之间彼此产生矛盾纠纷,重洋而轻华;彼此就相关的纠纷事件进行谈判,由西方人进行公堂会审,这是各个国家所没有的。我们不能加入万国公会,人家哪有时间与我们讲公法?明白参加弭兵会之说实为别人的笑柄,醒悟所谓的公法只是一纸空文,放弃这些不切实际的想法,除了从自身上寻找办法外别无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