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六年一月十一日 顾颉刚先生讲清代古学整理,关于考据学

清代皇帝不许清代人讲谈清代事。尤其是清代初期,清人刚入关后几代皇帝屡次兴起文字狱,对待文人采取严酷政策,使得一般文人学士不敢抒发自己意见,不敢议论时政。即使是诗文中有一字一句的不妥,也有遭到杀身灭族惨祸的可能。例如,凡说到蛮夷,都不准许;说到古之蛮夷,也得换换字,“夷”字要改为“彝”。

一般儒家学者,便不敢多论微言大义,特别怕联系当时现实的义理、经济的研究讨论,改变为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对于古代典籍的寻章摘句上,以求逃避现实。

于是考据学因此发生。

考据是研究古书的方法,即是以此书对校彼书,而把这一本书和那一本书的矛盾之所在找出来,加以査考。这是整理古代史学、史料的方法。清代人们擅长用考据方法以读古书。

考据作为治学的一种方法,各代都有。但是,到了清代,特别是乾降当皇帝的时候,大力提倡经学的考据。对于古经古典的考据使清皇朝感到放心,他们感到文人们坠入到故纸堆里,对于他们较为安全。在朝廷的鼓励下,一些达官贵人如阮元毕沅等,就出来倡导经学的考据学。于是考据学大为盛行。乾隆时,翰林钱大昕就著有《二十二史考异》一书。

最早的考据学的书籍是清初顾炎武的《日知录》。顾炎武的治学方法,的确可以说是清代考据学的先河,他每到一个地方或见到一块古碑,或见到一处古迹,他都要考据一番。所以说是“读万卷书,走万里路”。只是一味的关在屋子里读书还是不行。

顾炎武

乾隆、嘉庆年间的许多学者,是把自己的学术研究全部都从事考据。他们在学问和考据之间划个等号,以为研究即考据,学问即考据,考据以外并无学问。

中国古书很多,真是浩如烟海。经过几千年的代代传抄,便有了不少错误、漏失、混乱的地方。有的古籍简直已经没法子读下去,考据家们用十分精密细致的校勘方法,几乎对于所有重要的古经古籍,都进行了详细的考订,使后人读起来省却了许多精力。有些已经变得难读通的古老典籍,也变得比较容易读得通。这总得说是考据家们的功绩。

有一位叫徐松的,是道光时人。他因事获罪,被皇帝充军到新疆。他看见古书中所记载的水道,和他一路亲见亲闻的实际状况多有不合之处,就写了一部《西域水道记》的书。

清代先后有考据方面的著作,达数百部之多。

以上所谈都是关于对于古书的考据。

下面再谈对于古器物的考据。

对古代器物的考据,自宋朝开始,而其盛行则是清代乾隆朝。乾隆皇帝收集的古代器物很多。

乾隆时编了一部《西清古鉴》。"西清”是皇宫里的一个殿的名字。在这本书中,把许多古代器物一一画出来,上面的文字一一细描出来。这对于考据古史大有用场。

对于古器物的考据,一开初也只是考释这些古器物上的文字。

这一风气,在皇帝倡导影响之下,就传及于大官、巨富和大儒之家。风气极盛。这样,后来就有了描摹古字的风,叫做“彝器款识”(顾老说:识、音著)之风。“彝器”,指青铜器中钟鼎一类的礼器。

到了近百年,考据学已不是重在考释古字,而是偏重在考据古物。

接下去,我们要说考据学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对古代文字的考释。

顾老说道:古代文字都是象形。古埃及文字,也是一样,是象形字。后来,中国文字既有象形,又有声。例如,我所姓的这个“顧”字,“雇”为声;“頁”为头,是形。你所姓的这个“何”字,“人”为形,“可”为声。

中国文字的书写,在古代,在后来,到今天,变化很多、很大。

清朝人注释《说文解字》的很多,这就是要研究东汉时代的小篆,知道了小篆字体,便能认得大篆,从而容易认识古钟鼎文。

战国陈纯釜及铭文

清朝末年,有一位大学者叫吴大澂。他是中、日甲午之战中的败将,作过湖南巡抚。他对于钟鼎文很有研究,著有《字说》,把古文古字的原理,剔出了一些来。又著有《说文古籀补》。(顾老说:籀,读宙)

原先的古文古字有三种:一是小篆;二是古文;三是籀文。因为,汉代有一本书叫《史籀篇》,是用大篆书写的,所以叫做籀文。

吴大澂虽然是清人,但他收集到的古文家的资料多,比之于汉朝人的资料还多些。所以,他就可以用手头的资料来校勘汉代的《史籀篇》。这样,有了《说文古籀补》一书,钟鼎文也就系统化了。能识得钟鼎文,便能弄清古钟鼎古铜器上所记载的周代前后时期古史古事。

卫盉

卫盉铭文

说考释古文古字,我们要专门讲一下对于甲骨文的考释和研究。

在六十年前(记录者按:这是六十年代的话,至今,应为九十年了),中国发现了殷墟的甲骨文。

什么叫“殷墟”?“殷”是个地方,在河南省安阳市的西北郊。这地方在殷商之季曾长期作为京都。商朝被周武王打败灭掉之后,这地方就没有多大用处,时间长了,渐渐由荒芜到变成一片废墟,慢慢地被埋到地下,以后人们称它为“殷墟”。

何谓“甲骨文”?甲,是乌龟的甲壳;骨,是牛的肩胛骨或其他大型动物的大骨。殷人在这些甲和骨上用刀刻上古文字,有的用笔写一下,再用刀子刻下来。

商王每做一事,都要先占卜。怎么占卜?是先把一些龟甲和牛骨整治一下,刮薄弄平,再钻个圆窝。然后用火烧烤,甲与骨经火一烧,便出现裂纹,这叫卜兆。商王根据这些裂纹、卜兆来判断吉凶,以便决定某事可否去作。这些裂纹常常是“丫”,“卜”。

商王的管占卜的官,就把这些卜兆问疑的结果,刻在甲骨上。它很不易毁坏,经过三千多年,还能保留下来。

甲骨文

甲骨文除了一些卜辞之外,还有的是其他记事的文字。

甲骨文巳经是有着严密结构和有一定规矩的字体。它除了象形字以外,还有些假借字。甲骨文还不是系统研究的最古文字。

关于商的正史、周的正史典册,都已经失去,没有留存。因为那时是写在竹简上,而竹简易于腐烂。

自从有了甲骨文,商代的史事,就有了文字依据。

甲骨文怎么发现的呢?

其实,在历代本草纲目一类的药书上,就有“龙骨”,也说过龙骨上有字,但早先不了解。

到清朝末年,我国的古文字学,有了长足进步。到吴大徵时,他还未见到这种甲骨文,也未曾研究过。

有一位山东人叫王懿荣,在北京当官,病了服中药,他见到药里有“龙骨”,上有文字,认得一点,于是开始去四处收集龙骨,得到了大量甲骨文。①

①校订者按:有人认为是传闻,不可信。因为北京的中药店按中医药方拣出的龙骨,都是捣碎后包装的,从捣碎的龙骨上不会发现甲骨文。

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王懿荣自杀而亡。他所遗下的大量甲骨,先是归到著作《老残游记》的刘鹗那里,他著《铁云藏龟》,为第一部甲骨书。后来有一部分甲骨又为末代皇帝溥仪尚书房行走——罗振玉所得。

清朝覆亡了,罗振玉跑到日本。他在那里把甲骨文印出来了。因此,世界轰动。他又派自己的亲属去安阳找过甲骨文。

商代在这里——安阳的殷墟,曾建都二百多年。所以商的占卦、问卜、记事的甲骨文,多出在这里,由于商王很迷信,凡要行事,都要先祭神占卜来作出决定。办理祭神和占卦、问卜的人,设有专职的官,就是史官。官虽不大,权力不小,能代神鬼说话。同时,史官掌握刀与笔以刻写甲骨卜辞。

甲骨文有一定的格式,多是这样子:某某日卜,某史官问,要做某事,是吉?是不吉?某月。

甲骨文的内容,大概有三方面:一是记载祭祖的事;二是为了征伐的事;二是商王出行的事。其他,还有商王疾病、出猎、生子……故从甲骨文中,知道商王的事甚多。

甲骨文至今已经收集到二十万片(记录者按:一说是十多万片)。最初是私人发掘,后来政府去发掘,有许多还没有印出来,科学院准备全部都要印出来。①

①校订者按:现在已编成《甲骨文合集》,由中华书局出版。

对于甲骨文的研究,已经进行了六十多年。(按:这是一九六六年的话)开始,只是要认识这些字。后来有个王国维,是清末皇帝溥仪的尚书房行走,对甲骨文做了许多研究,从而对于商的历史弄清了很多。有些《史记》里所记的商代帝王、商代地理状况、商的制度……他又重新研究一遍,进一步搞明白了。

研究甲骨文,在我国历史科学和古文字学中,是一项新的学科,叫甲骨学。

近四十年来,甲骨文的研究,又有了很多进步。甲骨文约有近五千字,在王国维时,只识得八百多字,现在已经能认识两千字左右,有些字,不大固定,要猜才成。有些字,只懂得意思,不知读音。有些字,猜也猜不出。

现代的甲骨文的研究者,有郭沫若;于省吾,在吉林大学;商承祚,在中山大学;及唐兰,在故宫博物院,为副院长。①

①校订者按:这里所举的甲骨文研究者,仅限于顾先生同辈的学者,不包括他后一辈的学者。

考释古文字,包括考甲骨文和考钟鼎文。六十年来,钟鼎文的发现越发多了。最大的铜器是从商墓中出土的司母戊大鼎。所谓“司”就是祭的意思,“戊”乃是人的名字。商代人常常用他自己的生日来命名。所以才有“戊”这样的人名。

这件商代大鼎,重有一千七百斤。大鼎里可以住下一只牛。

商代、周朝,最初铸造各种钟和鼎的铜器,是为了祭祀的时候,作为礼器。以后逐渐多了起来,就制成了一些日用器皿;还有专供欣赏的“弄器”。

这些钟、鼎铜器上,不仅有精美的花纹图画,还有一些文字。这就是“铭文”或叫“金文”。这些钟和鼎上的铭文,有的只有几个字,有的几十字,有的几百字。有的铭字是书写当时的历史。

所以,历代留传下的铜器,和以后从商、周遗址古墓出土的铜器,它们上面所有的金文,就成了研究商代、周代社会历史的宝贵资料。在解放前,大量的铜器都被外国人弄走。我们只能见到个名字。例如,美国所存放的中国古物、铜器就很多。

史墙盘内有铭文

司母戊鼎

有寿春(今寿县)楚器。寿春这地方,在安徽,原是战国时代的蔡国的地方,后來成了楚地。这里,发现的楚物多,特别是解放后,出土很多。其中既有蔡国的,也有不少楚国的。

研究古史,考释古铜器钟、鼎文字很重要。竹简则又是一种古史资料,不能忽视。

竹简,有长沙楚墓的竹简。在竹片上,写了不少战国时的事。这座楚墓,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出土的。由于墓好,不通空气,所以竹简没腐烂。这些古竹简,一出土就得赶紧放在药水里,这样才能不烂,才能保存。

汉简,就是汉代的木简和竹简。汉代人主要是用简来书写文字。这些年来,考古工作者发掘出大量汉简。

武威汉简是一九五九年在甘肃武威出土的。已经整理出来的是手抄的《仪礼》,是西汉时所抄写的,是一部专讲礼节仪式的儒家经典。这对于研究汉代经学有价值。

又有居延汉简(居延在甘肃),是一九三〇年在汉代烽燧遗址发现的。在这批大量木简(少量是竹简)中,有许多书信、杂记和经籍。这批汉简所提供的资料,对研究汉朝的政治制度、土地制度、军事组织、边塞设施等方面,有重大价值。

多年来,各地发掘出许多汉简,对于研究汉代和汉代以前的历史,是不可少的第一手资料。自然应当重视,应当加以考据研究。

汉兵器薄编简

关于整理古史,要考据许多方面的古书。对于古书的考据与研究,有其特殊意义。我们现在说一点儿关于敦煌石窟中所藏古书的情况。

敦煌,在我国甘肃省的最西边。“敦,大也;煌,盛也。”这地方在汉代曾是交通要道上的繁盛之地。

在晋代,开始由和尚乐尊,在敦煌城东南的山脚下,召募了些人,开凿石窟。先后一千年,到隋、唐达到高峰。所开的洞有一千多,所以也叫千佛洞。这些洞里大多是佛教的神与人的塑像和壁画。

可是,在敦煌的洞窟里藏有大量古书。著名的是“藏经洞”,这里头藏有从晋朝到唐朝,到宋朝,先后十个朝代的大量佛经。还有各种文字的古书。有小说,有户籍,有契约,有词曲等。

这里所藏的古书,都是卷子,数量不少,有三万卷之多。北宋时代,这一带有兵灾、战乱,所以把这些古书放进山洞。这个“藏经洞”外面是墙壁封起来的,壁上有画,后人不知壁画的里头是个大书库。

敦煌石窟佛像

清代光绪二十六年(一九〇〇年),洞窟塌了,才知道内里有藏书。当地人不懂,有个道士叫王圆箓发现了,以为是仙人传下来的。每有病人,就把这些古书烧成灰,当作仙药,喝到肚中,治病。

后来,有个英国考古队,从新疆到了甘肃。该队领队斯坦因,为匈牙利人,他听到了这件事,赶到了这里,骗哄道士,并且用五百银子贿赂他。这个斯坦因就从这里盗去大量古书,其屮包括经、史、子、集很多书籍。当然,佛经最多。这些古代书籍中,还包括有吐火罗文字写的书,一种新疆古代文字。还有“火祆教”的经书,火祆教是古波斯人的教。我国明朝的明教,原本来在波斯的火祆教。书库里还有道教的经书。有民歌。有隋朝的刻版书,是我国最早的刻版书。现今,国内只有宋明的刻本。大书洞中,还有最早的拓本书籍,唐代拓的古书。例如欧阳询的《代度寺碑》拓本。欧阳询,是唐太宗时代的著名书法家。

斯坦因并不懂中文。他选走了一大部分,送到英国。

以后,法国也知道了。法国驻北京使馆的武官叫伯希和的,他懂中文。他到敦煌来选书,选走中国所久已失传的古籍。他是个有名的汉学家,把古书中的一些精华拿走了。

这时,消息才传到北京。清朝宫廷命令甘肃的官员把书运到北京来。这时尚有八千卷。却又因贪污成风,一路上偷了许多,就不到八千卷了。于是,官吏把所剩余的书,一分为二,一卷分做二卷,到了北京还是八千卷之数。这些书选是放在学部。这时,学部尚书又私自去选其精者,后来卖给日本人。最后,才归到北京图书馆。抗战前,又被国民党送到美国去。这些全都是国耻。

以上所谈,是关于清代的古史整理,关于考据古经书、古文字、古器物、古书,敦煌书库的一些简略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