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六年一月十二日 顾颉刚先生谈史料学与考古学的结合
清朝前期重视整理古经古书,清朝后期则重视整理古器古物。逐渐地把史料学同考古学结合起来了。
乾隆时期,有一个人叫程瑶田,著有《通艺录》,专讲用实物以整理史料。自此开始了史料学同考古学相结合的新阶段。为了考察古物,程瑶田曾经先后四次去全国各地的农村和各处存有古物的巨家,进行访问考察。接着他的,有吴大澂继续这样努力。
关于如何把史料学同考古学结合进行,我们分别说说。
第一,玉器。玉器在我国古代很通行,这实际上是石器时代的遗留。
商代、周朝的人们,流行着用玉作为装饰品及礼节用品,身挂的都是些玉,见了人,赠送的礼品也是玉。帝王任命官吏,没有印,就用玉当作信物。诸侯去朝见天子,也是带一块玉来,天子再用另一块玉,对照一下,就承认下来。还有,人死之后,口中含上玉,再埋葬。因此,就要大量的玉。要这么多玉,从那里来?中原地区产玉不多,西北的和阗这个地方产玉多些。所以,从这里也可以知道中原地带同西北地区之间的往来交通很早。
春秋时黄玉块
到了清代,吴大瀓著有《古玉图考》一书。他把古玉器的考据研究同古代历史的研究联系起来。在这本书中,画出了各种各样的古代玉器。《周礼》中,记载了天子的各种玉器都是什么尺寸,多么长短;也记载了诸侯及其以下各级官史的玉器的尺寸,长短。吴氏按照《周礼》书中所记的这些玉器的尺码大小,自己把当时所看到的古玉量一量,比一比。他考出周朝的一尺,只等于清明时一尺的六寸。大体上是古代的一尺,同现代的半尺差不多少。
吴大瀓又著《权衡度量实验考》。过去说,古代一个人耕种一百亩地。吴在这本书中,根抿考据知道古代的一百亩,等于后来的三十亩。
第二,印,古代帝王所用的印,叫做玺。清朝人大量收集古玺、古印。山东潍县有个陈介祺,在咸丰年间,同吴大瀓是朋友。他是个进士,但不做官,只收集各种古代器物。所以影响了潍县这地方不少人故意制造假的古物,一直到后来还有这种风气。
陈介褀收集的古印很多,又收藏了许多古代铜器,著有《十钟山房印举》一书,所谓“十钟山房”,就是表明自家收藏了十个古钟。陈氏常和吴大瀓通信,商讨古器物、古印同古史的一些问题。
西汉墓出土汉归义羌长印
汉将兵都尉司马印和别部司马印
在《十钟山房印举》这本书里,论述了战国时代到汉代的各种的印。他所列举的印中,官名甚多,可以考见古代的种种官职。
第三,封泥。又发现了许多“印泥”。周代以至汉代,人们写信,是写在木板上。司马迁写一信,要用许多板子。那时,在写好的信上,再加盖一个木板,然后再用绳子四方捆缚起来,打个绳结。结上放一点黏土作成的泥块,泥上再盖上一印,以防别人私自打开来阅看。这就收作封泥。
古人每一封信,都有一个印泥。古印都是阴文,是凹下去的字,一经盖到泥上,就成了阳文,凸起的字。
山东人吴式芬,著有《封泥考略》。作者得到了许许多多的古印印泥,加以考察研究之后,弄清楚了古代官吏制度。
《二十四史》各部史书里,只记载了各代大的官。所以封泥及对于封泥的研究,就能够补充这些史书的所缺所漏。
山东济南博物馆还收有四百块封泥。
新疆出土汉代版牍和封泥
第四,符。虎符,是铜质虎形的凭证。古代,这种虎符的一半放在帝王那里,另一半放在将军那里。要是帝王要发兵了,就派人持虎符作为命令。到了带兵的将军那里,将军要把自己所收有的另一半符,放到一起加以封合。相合,就承认是王的命令,就得照令行动。
虎符的剖切面不平,面上有若干高高低低的地方。所以,两半符就要封合一下,以辨别真伪。
古时一般官吏不用符。
研究古符,也是通过古物以考古代历史。
第五,节。节和符有其相同之处。古之帝王派出使者的时候,就把信写在节上。节是用铜制造的。
新近发现了楚国的《鄂君启节》。是一个人的名字。从这种古节上的文字,还可以知道那时代的山川道路及其他古代的事情。
第六,陶器。陶器,是古代工业上最早的发明。由于陶器可以放水,所以古人家家都用都有。这种家家用陶器的情况,表明人类已经可以定居,可以住在最早的洞里或房里。陶器的出现,约在新石器时期。所以最古的陶器,成为新石器时代的标志。
随着人类文化的进步,一代代人类社会的发展,陶器的制作也不一样。发展到仰韶文化时,制陶技术已经颇为成熟。早期的烧窑由于封密不严,常是烧出红色的、红褐色的,或者是杂色的陶器。到了仰韶文化时期,烧陶的窑里可以把温度烧到高达一千度,其成品以红色陶器为多,上面常有黑色的彩绘。所以叫“仰韶彩陶”。
“仰韶”是个地名,在河南渑(读免)池县,仰韶是渑池县内一个村名。这种仰韶彩陶,是史前时代的,是夏、商以前的器物。这是地质学家发现的。
这种彩陶上的色彩与花纹跟后来的陶器上的色彩与花纹都不同,却是和中亚细亚的阿那(现已属于苏联境内)的古陶很相同。这说明那时候东西方的交通已经通达。
这种仰韶彩陶上,有花卉,有几何图案,还有简单而整齐的示意符号。有的陶器甚大。
后来,又发现了“龙山黑陶”。这是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时期的陶器。这个地带,在山东济南附近。龙山黑陶,是在山东、河南一带出的。彩陶可以在西边一些地方及西北一带找到,而黑陶则是在东边地带找到。
“龙山黑陶”,由于人类文化又进了一步,制陶技术又有了新发展,烧出来的多是灰色陶器和黑色陶器。这种陶器很薄,也很光,是黑亮光滑的蛋壳陶。
又发现了殷墟的陶。就是河南安阳所发现的古殷墟白陶。南方苏州也发现过白陶。烧制白陶的窑内温度,要高达一千二百度到一千四百度方可。这证明社会文化又有了发展。
彩陶在先,更早一些;黑陶在它之后,居中;白陶在后。商代人已经把彩陶看作古物。在这之上,更无别的古物。
白陶上面有凸起的花纹;黑陶无有花纹;彩陶的花纹,是画上去的:表现了三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即是:彩陶时代,黑陶时代,白陶时代的社会文化。
到春秋战国时,陶器上有了文字。可是陶器粗了。这是因为此时社会文化又有了更大发展,很多器物用了铜器。这个时期的陶器上面,每家都刻上自己的姓名。
时代越是古,陶器色彩越好。古时,帝王也用陶器,寻常百姓更不用说了。
汉朝以后,陶器演变为瓷器。瓷器上有彩釉。
汉陶楼陶畜
明器,或者叫冥器,是给神或者死去的人所用的陶器。在这种陶器当中,有小房子,有马以及什物等品。这些也都反映古人各时代的生活。现在已经发现了明器中,以新石器时代的为最早。
据《孟子》记载,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这个意思就是说,开始作俑的人将没有后嗣,因用像人的俑来殉葬。实际上则是,用俑作为殉葬品,证明了古代是活人殉葬。有一个商朝的古墓,开掘后,发现墓很大,是有百人生生被杀而殉葬的一个大墓。到后来,为了少杀人,改为以陶做的俑去殉死者。
汉代说唱陶俑
俑,可以表示各时代的文化。
最美的是唐代的俑。唐代的彩马,官吏的俑与歌、舞的俑,都好。这些俑的上面都有彩釉。
在洛阳曾发掘一古墓,墓里有几百个俑。表示死者的殉葬奴隶有男、有女很多。从这些俑可以考证出那时的衣服,而古代衣服是最不易保存下来的。但看见唐之俑人装束,便可以知道唐时的人,穿短装的多,衣服的长短刚到膝部。
从以上的叙说,我们就可以明白,考证古史,就不能忽略对于古陶器的研究。
第七,碑与墓志铭。铭在墓中,碑在墓外。古代大墓,有石阙,在墓的二侧。阙上有文字,表明墓内埋的什么人。阙,有警卫的意思。
碑,把死者的事,记载在上面,汉代的碑,有一人高,上面的字不多。碑上都有一个孔洞,这是因为在祭祀的时候要用羊,这个孔洞用以结绳。
墓前有碑、有阙都是从汉代开始有的。所谓“天阙”,乃是皇宫宫门两边的大楼。
墓志铭也是汉代以后才有的。
铭很考究,都是石质。其形状像龟。要上、下切开作两半,下面的一半,刻上文字,然后再把另一半盖在上面。再到后来,这种铭就不再切开了,只是方石一块。
在河北省的临漳县,是曹操建都的地方。这里有一铜雀台,附近古墓颇多。传说是曹操七十二疑冢的所在,说是曹操故意伪造的。实际上,现在已经弄清楚了,那些全是后来北魏人的老墓。这些墓内,有铭,上有文字记载,就证明了。
魏墓志铭
北魏的时候,人死后,墓前不准有碑。所谓魏碑,多是庙宇里的碑。
从铜雀台的北魏古墓中,看到铭,从文字记载上知道这些墓中人,姓元,原先姓拓跋,这是些贵族,所以墓很高很大。
考释这种古铭文,对于研究北魏皇朝和贵族情况有用。如他们为了要汉化,对其少数民族的原来祖传的拓跋姓,也一律要改。这些铭文,就是这一史事的物证,是可靠的文字证明。
唐代以前,贵族才能在墓中用铭。可是一到唐朝,改变了,不是贵族的人,也在死后的墓内用铭了。就是说,死了人,都可以用铭。一般的墓,用砖做铭,上面写朱砂字。
有的宫女,死了之后,要为之作铭,又不知其事,所以铭上就这祥写:
×氏(要有个姓),但不知何许人也。
河南洛阳以北有北邙山。这里是好多朝代的葬地,古墓多,出土的铭也多。有两个人下功夫去加以收集。一是张钫,这人早先在民国时期,是军阀,解放后还活着。此人收集了二千多块铭。第二人是于右任,国民党的元老,他收集了不到二千块铭。
这些铭捐献出来了。一部分存在陕西博物馆,一部分藏在河南博物馆。这些铭的文字,有的可以校正《二十四史》的错误。例如,关于某代某大官,是哪年生的,哪年死的。
第八,石刻、画图,文字。
在汉墓中,有刻的画,发现了武梁祠、孝堂山(在山东长清),把古代忠孝节义的故事刻在墓里边的壁上。其上,还有文字。汉以前没有墓内画。
图,已经发现的有天文图,是在苏州见到的,宋人所刻。
还有地理图,是在西安发现的,也是宋人所刻。这份地理图有两部分:一为《禹迹图》,画的是禹的行迹。二是《华夷图》,是画中国及其四方各夷国的图。
关于地图,我国自晋代就有很好的地图了,那时的地图上,就能够分出等高线来。晋代的裴秀、唐代的贾耽,都能画出好的地图来。这种古地图上,都打着格子,每格表示一百里。
宋朝石刻的天文图、地理图,是世界上又早又好的图。
又发现了石刻都市图。有《平江城坊图》,这儿的“平江”,是指苏州。在这个石刻图上,街道和河道,都画出来并刻在石上,也是宋人刻的。
石刻的文字,就更多了。
古代石刻的文字,传到现今的,有儒家的古经古籍;有释家的经典;有道家的古经。
关于道家的古经著作,有《老子》共五千字,是最少的了。它刻在幢上,就是六角或八角的石柱。
关于儒家的古籍,刻有十三经。在后汉熹平刻了七部经于石上,传说是蔡邕书写的,后人称之谓一字石经。到了魏代,又刻了两部经:一是《尚书》,一是《春秋》。叫做“魏三体石经”。为什么叫三体?就是书写时用了三种字体:古文字、小篆、隶。刻这两部经书,用的石碑很多,刻写了四万八千字。
到了唐代,把二十经都刻了,叫做开成石经或唐石经。宋代补刻了《孟子》。这些现在都存于西安的碑林,但已有残缺。
秦石鼓文
关于释家的经,刻的最多。
北京房山,有自唐代到明代的石刻经文。先后刻了几百年。房山的佛经,由于都在山洞里,在古塔中,现在还没法子看,没有开发出来。①
①校订者按:文物出版社已出版《房山县云居寺》一书。
古代所刻的佛经,究竟总共有多少万块,不知道。泰山有金刚经石刻,一个字,有小桌面大。河北省磁县有个响堂寺,这里的石刻佛经,至为巨大。
上述这些佛经,多是刻在山上。
不用说,古石刻文字,古石刻画,古石刻图,对于研究古代史,都是富有价值的。
第九,书画。
先说说书,即古人所写的字。
我们向来知道中国古代书写的字,流传下来的,人们把它分做两派:南派——唐;北派——魏。
可是,现在发现的新疆存有三国时代、西晋时代所书写的字。这是写在纸上的。这一珍贵文物,已流到了国外。
所谓南派,是帖;所谓北派,是碑。帖者,信也,古人所写的信件。
写魏碑的,可以参考墓铭的字。
南派的古帖,在宋朝重新集了许多部帖,宋太宗时刻了《淳化阁帖》在石上,然后,再从石刻上拓出来,这部帖的石刻已经没有了。
熹平石经残片
到清代,乾隆时刻了《三希堂法帖》。这件古帖石刻,现在北京北海公园的阅古楼。“三希堂”是乾隆皇帝御书房的名。三希,是三样稀有的古宝,全是王羲之父子弟兄所写的字。
王羲之得到世世代代的大名,是和唐代李世民,以及宋代皇帝极力收集王羲之书写的信分不开的。
还有一部描的帖,叫《万岁通天帖》。这儿的“万岁”,是指武则天。这部帖是唐代的,一直没有刻出来,自唐朝传到了明朝,又传到了清朝。最后,经溥仪带着到了东北。现在存在沈阳博物馆。这部帖也是些王羲之的字,是勾下来的。
古人所书写的真迹原品,只有汉简是最古的了。晋代的则有在新疆发现的纸上的古字。另外,在故宫博物院藏有西晋时的陆机所写《平复帖》。这件陆机所写的信上,有“平复”二字。
另外,还有许多古人书写的真品,已经被运到台湾。
历代传到今天的古人书写的真迹,以宋人所书写而流传下来的为最多。
接着下来,我们说说画,古人的画保存到今天的,除了石刻的画而外,最古最早的是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这是展子虔的手迹,到现在已有一千二百年了。
唐代人画在纸上的少些,很多是画在壁是,叫做壁画。这样,传下来的唐画也就少。有的是画在屏风上,叫做屏画。由于这些屏风是丝织品,也容易毁掉。所以,唐代画留下来的少。
宋代人的画,传下来的就要多些。这是因为宋徽宗很喜欢画。在宣和年间,他成立了“宣和画苑”,集中了不少画家在宫里作画。所以,画的多,存的也多。宋代的画,多为工笔画,即细描细写的画,有的人就说这种画叫“匠人画”。
中国工笔画中,最有名的古画是《清明上河图》。作者张择瑞,是北宋人。此画画的是北宋时代的都城汴梁(开封)的城内外风景及运河边上的情景。宋代的京城也叫东京开封府,是水陆枢纽。这时,有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等水道,以沟通南方经济富庶区和山东与西安各地。有些街道十分繁华,有些大街是沿着河道形成的。
《清明上河图》是一个长的画卷。图中描会了自郊区,经城区,汴河的两岸风光。有农田、村舍、酒店,有河中船只与纤夫。行人、骡马熙熙攘攘。卷上画的“虹桥”,桥上桥下,人群接踵。有饮食摊、刀剪摊、杂货摊,有茶座,有酒店。图中人物有数百人之多。有买花的,有卖剪刀的,有卖弓的,有卖卦的等等各类人物的形象。在街上的行人中,有穿短衣的劳动者,有骑马的官员,有乘轿的仕女,表现了宋代社会的风俗。宋画表现风俗的多。
这一画卷共有五米多长,由于是北宋的风俗画,就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有极高的研究历史的价值。
清明上河图(局部)
第十,织锦刺绣。
古人的织锦刺绣,留存到现今的,有宋朝的织锦和明朝的刺绣。我们见到这些古物,有助于考察历史。
刺绣,有名的是“顾绣”。因为在明代,上海有个顾家(露香园),父亲和女儿都能刺绣。绣得极好,出了名,所以有“顾绣”的称谓。现在故宫博物院藏有这些古代艺术品。
第十一,古代档案。
毫无疑问,古代档案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现在,我们只有明代和清代的档案,就是明、清内阁大库的档案。共有存档文字几十万件。
清朝末年,皇朝统治者想要加以清理。当时有人主张全部烧掉。罗振玉力主要保存下来。结果,就装了八千麻袋,保藏在故宫午门楼洞里边。
其后,又有人把这些挡案当成废纸,卖到了造纸厂。这事又被罗振玉知道了,他用二万两银子买了回来。再后,到民国时期,为当时的中央研究院买到。现在,一部分被带到台湾去了,可是大部分还留在北京,存于西山温泉的档案局。
总起来我们可以说,研究历史的史料学和考古学必须结合好,要求考古学家和史学家配合得好,要把古代留存于今世的各种古物、各种史料,一一加以考证。古玉也好,古节也好,古陶也好,古碑古铭也好,古石刻也好,古书古画也好,直到古代存档,都需要更多专门的人、专门家、专门学者,进行研究,并跟史学研究紧密结合。
可以看出來,历史的研究,一代比--代有更多的发展进步。
一九六六年一月十三日 顾颉刚先生续谈考古
顾老接着昨天的话题,继续谈了关于考古。
说到考古,还有些值得谈的。
一、我们先谈古钱币。
战国时代以前,人与人间的交易,是以物易物,人类最古最初的交换,是用真的刀,真的铲。后来,改为用小的刀、小的铲,有了“钱”。
“钱”字,就是“铲”,是一种农具。随着交换的频繁,交易的发展,就有了“钱”。
钱币的出现,开始在战国年代。古代钱币,最初有刀形、有铲形。
战国各国货币统一为秦朝货币
钱币,到秦汉以下,变得不同了。其形状是外圆中方。
秦朝的钱,是半两重。汉朝的钱,是五铢的重量。一铢为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
五铢钱
以后各朝代的钱,形状没有变化,只是在上面刻铸了各个朝不同的年号。比如,唐朝有“开元通宝”,宋朝有“宜和通宝”等都是金属制造。
到了清代后期,把铜钱,改为“铜元”,中间就没有方孔了。因为这时的物价高了。
顾颉刚讲史时手绘的古钱币图
古人如果用钱数量很多,就用银子。战国时的楚国,是用金子作钱币。那时他们叫“郢爰”。其形有如棋盘格,一小块一小块的,都可以在用时剪下来。
金子,因为佛教要造很多的金佛、金塔等,用得过多。每个寺院都有许多金子、金器。佛教造金塔,要把和尚的骨灰放在里头。
中国古代曾经是产金,不产银。银在汉代的时候,就开始用。
银的钱币,是用两来计算。把银子做成元宝形状。用的时候,可以剪下一块,再用秤称一下分量多么重。
到清代光绪年间,改元宝为银元。银元来自墨西哥,所以又叫“洋元”,后来中国自己铸造银元。
清代后期和军阀执政时期,他们自造铜元,大开铜币厂。一个铜元,最初是十钱,后来升高到了二十钱;又升高到五十钱、一百钱。这时的铜元,从中国东部往西部,愈向西所铸的铜元愈大。这都是表示这时期的物价高了,西边更高些。这全是军阀们造成的恶果。
我国东南各省,那时又用小银元。有一角的,有二角的。
钱的发展,可以作为考史的一个途径。从钱的变化,可以看到商业、经济的发展,比如可以看到古代的物价低。
钞票。
说到中国的钞票,这是从宋朝才开始有的。那时的名字叫做“交子”、“会子”。宋代也罢,元代也罢,明代也罢,都使用钞票。钞票的通行使用,最容易引起通货膨胀。
交子
会子
宋、元、明时期所用钞票,有所谓“贯”。一贯,就是一千钱。
人们打牌玩时,在牌中,有“一万”、“二万”,又有一种玩的“索牌”,这种牌里有的叫“一千”、有的叫“二千”,“千”就是“贯”。
钞票里的“圆”是什么?就是“通”的意思。
钞票,到了蒋介石统治时期,改成了虚的本位。在民国二十多年的时候,他把全国的银元统统收回。只有钞票一纸。就随意印票了,爱印多少,就发出多少,物价越来越高。
(记录者按:各国钞票,有的是以金子作本位;有的是以银子作本位。都要按照实际拥有的金子或银子的数量,来有限制地印发纸票。蒋介石时,就没有些了。他是虚本位。)
考钱币,是从经济的变异看历史的变化。从经济看历史。
二、书。
接下去说古书。古书当然和古史更是大有关系,要分开来说它。
第一,是皇帝的日记。
古代各朝皇帝,由他的史官把他每一言,每一动,每一事,都记载下来。待到这个皇帝死了以后,再给他编《实录》。这种实录专记皇帝的事情、行动。还有《圣训》,专记皇帝的言,他的一切文告。
我国古时皇帝的《实录》与《圣训》,现今都保藏在北京的南池子大街的“皇史宬”,“宬”这个字,其他地方见不到。
可是,宋朝以前的皇帝《实录》已经失去,明朝、清朝皇帝们的《实录》还都有。明代《实录》是抄本;清代《实录》是原本。这些,都已经印出来了,是日本人印的。
最早见于记载的实录,是周兴嗣等写的《梁皇帝(武帝)实录》。自从有了实录,历代修史,在撰写过程中,都要从《实录》和《圣训》里边去抄原始史料。
当然,所谓《实录》,不会把皇帝的一切真事都记下来。例如说,清代顺治皇帝的母亲,后来改嫁给顺治帝的叔父多尔衮。这件事是属于叔嫂结婚,《实录》里就不记了。在多尔衮死了以后,后代称他是“成宗义皇帝”,“义”,是假的。
第二,是国史馆的记载。
各皇朝都有“国史馆”,负责把那个朝代的普通的史事和一些官吏的事,记录下来,再记载一些外交方面的事、内政方面的事。
往昔编史时,就是下一个朝代,把他上一朝代国史馆的记载,加以编写,而成为史书。《宋史》,为元朝所编写;《元史》,为明朝所编写。下一朝编写上个朝代的史书,所根据的就是《实录》、《圣训》,再有国史馆的许多资料。
第三,皇家编辑的书。
武英殿是为皇帝编辑并印刷书籍的地方。
清朝专为皇帝编书,是从康熙开始的,所编的书就是《古今图书集成》。它把从前的书,分类编纂,是一种类书。
所谓类书,是古代百科全书式的书。它广泛采集各方面的书籍,再按类别进行编辑。这就是为什么叫做类书的原故。
我们前几天讲过的《册府元龟》、《太平御览》、《太平广记》这几大部宋太宗、宋真宗命臣子们编纂的大书,就都是类书。明朝成祖又下令编了百科全书式的类书《永乐大典》。《永乐大典》共有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共集有当时古今图书七八千种,包括经、史、子、集,以及释家的、道家的、医药的、戏剧的、平话、工艺技术、农艺等各类著作。举凡天文、地理、人伦、政治制度、奇闻奇见都收入其中。在编辑时,永乐皇帝朱棣很重视,很严格,不止是集得特别广,而且又特别严,对于所收人的书籍,不许任意删节、涂改。只许一字不差照原书原文分别编进去。所以这部大书最完整地保存下不少佚文秘典。
可惜的是,明代皇帝一直没有采纳刻版印刷的意见。所以只有这么一部手抄本。嘉靖皇帝时,怕被火烧掉,才要人们抄写了一部副本,这样共有正副二部。到了明朝灭亡,《大典》的正本也随之毁掉。到了清代,经过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的攻掠北京,这部世界文化的瑰宝《大典》的副本,有的烧毁,有的被帝国主义盗走。现今,我们还留有一点残余。
我们还是把话再拉回到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这部大类书。《集成》,在康熙时,由陈梦雷编成。先后编了十年,到了雍正皇帝时,又命蒋廷锡主持其事,经最后地增删润色,方告完工,加以出版。
《集成》分作六编:历象、方舆、明伦、博物、理学、经济。有三十二典,就是三十二类,是最大的类书。共六千一百零九部。有书一万卷,五千本,每本二卷。它的内容,雍正皇帝有个评价说:“贯穿古今,汇合经史,天文地理,皆有图记。下至山川草木,百工制造,海西秘法,靡不具备。洵为典籍之大观。”所以可以算得上是一部百科全书了。
可是《古今图书集成》比之于《永乐大典》,所收书籍要少一些。但比《永乐大典》编得要好,《集成》是按类编书。《大典》是按字的音韵来分书,这个编法不好。可是《大典》集的书多,有二万多卷,《集成》是一万卷。
《集成》是用铜活字印成的。但印数极少。清代时候,如蒙皇帝赐给一部这部巨著,那就光荣之极。
到光绪帝时,外国人想要这部书,可是皇帝已经没有了。就重新石印,印了五百部。再到后来,上海集成图书公司铅印了。自此之后,普通人民方能购买得到。铅印本有一千六百本。
第四,皇家编书之二——《四库全书》。
清代的乾隆帝,下令编修《四库全书》。他命令郡王和大学士作总裁,又命六部尚书、侍郎为副总裁。专门开了“四库全书馆”负责编修这部大书。纪晓岚是大学士、汉学家,担负了主要责任。另有不少著名学者如戴震、姚鼐(桐城派古文家)、大学士翁方纲等三百六十人担任编修。
为什么叫做《四库全书》?“四库”是在唐朝玄宗时,把那时所有的经、史、子、集四个大部的古书,分别藏在四个大书库中间。所以,后人也沿袭了这个作法和称谓。
《四库全书》把我国古代传下来的图书典籍,不论已经刊印和未经刊印的书都广泛搜集起来。包括如下几种书:
一是“敕撰本”,二是“内府本”,都是宫中藏书;三是《永乐大典》本;四是各省采集来的书;五是私人进献本,是各省藏书家献出的好书;六是一般通行书。
虽然,不能说把全国古今所有的书,都一一收集完了。但总是由皇帝、宫廷、官家尽了最大力气加以搜集的。其中有不少珍本秘籍。这对于保存我国古典图书,对于文化与学术的发展,很有价值。
《全书》总共收进三千四百七十种书,每种书平均有十本,共可有三四万本。先后编纂了十年才完成。
这部书的编法,又和前面所说的两部大书,即明之《永乐大典》和清代康熙、雍正时的《古今图书集成》,很不相同。前两部大书,都是要把原书拆开,再按类分编或按韵分编。这样一来,原书的面貌就看不到了。《四库全书》这部巨著,编法不是这样的。它是照原书分门别类,整部整部地进行编辑,不变原书原有的样子。凡是这么编的书,就叫做“丛书”。此书分为经、史、子、集四个“库”。
《四库全书》整齐美观,一律手抄。先后只抄了七部。第一部存在北京皇宫内“文渊阁”;第二部存在北京圆明园的“文源阁”;第三部藏在热河行宫的“文律阁”;第四部藏在沈阳清朝故宫的“文溯阁”。以上四部,都在我国北方地区。
另外,藏在我国南方的有三部:一在扬州行官的“文汇阁”;二在镇江行宫的“文宗阁”;三在杭州西湖畔的“文澜阁”。那时,南方所存的三部大书,是可以借阅的。后因太平天国同清代统治者发生战争,在战争中,南方的这三部书都毁了。只杭州“文澜阁”所存的一部,还留下半部。
北方的四部呢,由于英法联军攻北京,烧圆明园,就烧去“文源阁”的一部。
今日仍有三部还完整保存着:一是清宫“文渊阁”所存的一部;二是热河行宫“文律阁”的那一部,现在北京图书馆;还有第三部,即在东北沈阳故宫“文溯阁”的那一部。
现在,杭州的那半部,经过补抄,又成了完整的一部。所以,目下在我国大陆一边仍有《四库全书》三部。
顾老说道:《全书》是一部很有价值的书。它保留着许多失去的书。《永乐大典》所收集的书,有些就为《四库全书》抄存下来。
但是这部书也有坏处,就是改书。对于凡是骂了少数民族的话,全都改过。又,凡是违背封建道德的话也改了。例如,我国宋朝时期,女人可以再嫁。对于这样的记载,《四库全书》都改了。这种再嫁的事,在我国历史上,只是到了明朝,才变为一女不许嫁二夫,给守寡的女性立贞节牌坊。
另外,《全书》对于不合胃口的书,就不收录,而只存下一个书的目录。还有,在《目录》当中,有书评,评得不好。
再有,清朝借着整编书,又禁了一些书,烧毁了一些书。所禁书的目录有一千种。清代禁了明朝的许多书。
所以说,《四库全书》有好处,也有坏处。
纪昀(纪晓岚)是全书的总编纂官。他把其中的每一书,都作提要,说明该书的著作者及对于该书评价等。纪平生只编著了这部巨书,这使他有学术地位。
纪晓岚为《四库全书》作提要,也作了十多年。这些提要也非他一个人写的。又作《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这里边主要是些目录,也略有书评。
乾隆又把《四库全书》中的一部分书籍,编成《武英殿聚珍版丛书》,用木活字排印出来。这部许可人买。
后来,有些人把南方所藏的三部《全书》借来抄一些,再加上一些其他的书,编成许多丛书。并且也仿照纪晓岚,为他所编的每一书,写上一个跋。
乾隆以后,丛书比前多了,也好了。
到民国时期,又印过一部《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就是把只见于《四库全书》中的,外边所没有的书,收集起来,编纂而成。还有个《二集》,因着抗日战争起来了没有出。这是商务印书馆作的。
军阀统治时,徐世昌原也想要印刷《四库全书》。但,那时商务印书馆因见全国也没有这么多纸张,所以只好印《珍本》。徐世昌时,印了《释藏》、《道藏》,“藏”,是佛教和道教经典的总称。这两部经,是明代刻本。
我们考古,考古史,就必须去査考有重要价值的古书。古代皇帝所编纂的几部著名巨书,收集了大量古代典籍,就要去研究、去阅读。
第五,古书中的地方志。
我们说到古书的查考,是考古的重要方面。这当中,我们万万不可以轻视历代编撰的地方志。
在古书里,大量的未经整理的是地方志。地方志,也叫地志,或叫方志。各县有县志,各省有省志。
我国古代从战国时开始,以后代代都重视编写地方志。秦汉时期,编地方志就开始盛行成风。有风俗传、异物志、风土记、山水记、州郡地志、外域传记和图文并茂的图经。
我们前面说过,晋代有常璩编著的《华阳国志》,它就是今之四川省的古志。我们前些天也谈到《越绝书》,是东汉初年袁康所写。它就是今日浙江省的古志。
隋朝,皇帝下令各地都要编各地的风俗、物产、地图。《诸郡物产土俗记》这样大部头的书出来了;《区宇图志》和《方物志》等书都编出来了。
到唐代,地方志的编写,更加发展。有的著作,记了地方的政府机关、天象、河流、堤堰、湖泽、驿道、古城、古墓、寺庙、学校、歌谣。我们前天也曾说到过樊绰编写的《蛮书》,它是今日云南省的古志。
宋代,全国普遍编修地方志,保存到现在的也还有三十多部。
元、明、清代,越发重视方志的编修。清代达到高峰,省有省志,府有府志,州有州志,县有县志。此外,各地还编写了关志、卫志、屯志,以及所的、镇的、乡的志;还有山、水、湖、海、堤、塘的专门的志书;并有一楼、一亭、一寺、一庙、一庵、一塔、一祠、一桥、一家书院等等的志书。清代真是自古以来编修地方志的鼎盛时代。
清代初年,有位大学者顾炎武,著了《天下郡国利病书》,就是从明朝各地方志中抄出來的,其内容主要是些经济史料。
又有位顾祖禹,著作了《读史方舆纪要》。此书是写军事地理,指出何地可以攻,何处可以守。
上述这两位顾先生,都是要革清皇朝的命的。
我听说毛泽东主席熟读古史书中的两部书,一为《资治通鉴》,二为刚刚讲过的《读史方舆纪要》。这个话是毛主席的表兄对我说的。
地方志书,明代以前的很多失掉;保存到今天的大部分是清代的,有八千多种。明以前的方志书,多亏了宋编《太平御览》,明编《永乐大典》,清编《古今图书集成》这些大类书,才保存了一些。
对于地方志的研究,极其重要。从这些书里可以研究政治史、军事史、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发展史等。方志里还有大量关于气候、天象、地形、土壤、水文、物产的记载。所以,清代就有人专门从事方志的研究了。逐渐地形成了一个专门的新学科——方志学。
现代有一位张国淦,是湖北人,收集了二千部地方志书。编了地方志的目录,著作了《中国古方志考》。还有位朱士嘉,正在编写《中国地方志综录》。朱先生现在湖北,他收集了张国淦所收的古地方志;之后,他自己又到各省、各地去看那里的方志。他在著作里,说了那一地的方志,现在存于何处,等等,便于人们进行查考和研究。
美国图书馆大量收买中国地方志,他们收得最多。这是为的画军事地图。
第六,家谱。
说了地方志之后,我想到要说说家谱。
我国家谱中,有许多封建社会的材料。我们研究家谱,就能把封建年代的父权、族权、家法、家规等的资料,全部找到。
有所谓“义庄”,这是族田。族中无有饭吃的,可以去到义庄找吃的。义庄也可以发米给穷人吃。
有家谱里,还能看到族长的地位是又高、又掌握经济大权。
研究封建社会,应当看些家谱。
原先潘光旦研究家谱,后来大概不再研究了。
其他,还有我们对于古代的传说,对于古代神话故事,过去不以为意。现在认识到,古之传说、神话,都和古代社会发展有关系。所以,现代学者也要注意这方面。例如,我们研究少数民族,就见不到这方面的史书,只有神话与传说及民歌。对于这些,就都得要看,都得收集,都得研究。
所以,我们说历史学,关于历史的研究,其范围越来越大。这跟在古时的研究不同了,过去只有《二十四史》。
三、考古,关于古代器物的复原。
我们谈到考古,谈了古钱币,谈了古书,再谈几句考古物时遇到的古器物的复原问题。
古物复原是很有意义的事。例如,汉代张衡所制的地动仪、天文仪,早已失掉了。现今,又根据古书记载,重新做出來。这样的事,岂不是很好的事。
张衡是我国东汉时代的科学家,是世界最早的天文学家之一。他对于天文、历法和地震,都有重大研究成果,他的突出成就是天文学。他有一部天文学著作《灵宪》,很有名,很有价值。
张衡为了观测大象,就创造了比之于在他以前就有的旧“浑天仪”更其精确,更其全面得多的一架新“浑天仪”。这是一个可以转动的铜球,上面刻了二十八宿和其他恒星的位置。铜球有轴,轴的两头象征着北极和南极,
球的外面,有几个铜圈,代表着地平圈、子午圈、黄道圈、赤道圈。在赤道和黄道上刻了二十四节气。
“浑天仪”在转动时,刻在它上而的天象,一一显示出来,就和天体星球的运转很相像。
张衡还创造了测定风向的仪器,叫“候风仪”。
张衡研究了地震。创造了我国第一架地震测报仪器。叫“地动仪”。这架“地动仪”,当时,曾对洛阳一千里外的地震,有过灵验的测报。
地动仪复原模型
把这种古代科学器物,重新复原,重新制作,就很好。
又如古人制造“指南车”和记里程的鼓车,都重新做出来了,现在北京的历史博物馆展览。
我们后人所用的指南针,是用磁石,这和古代的指南车很不同。
记里鼓车,那是利用齿轮的转动,来击鼓,记下里数。
四、古生物学。
古生物学和史学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发现了“北京人”的化石,可以研究中国北方人在五十万年以前的事。
“北京人”是在北京西南的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发现的。科学家曾经对几十具男、女人体的骨骼作过研究,如依照“头盖骨”的形状,作为北京人的头部复原的塑型,以研究“北京人”的脑同现代人有所不同。还研究其手与现代人的手的不同,以及身躯全体结构上与现代人的不同,从而得到了许多关于介乎猿与人之间时期的“人”是怎样的种种认识。“北京人”的发现,曾轰动了全世界。
中国猿人复原像
我们还曾发现了“蓝田人”,这是在陕西发掘的,是五六十万年以前的人。①
①记录者按:一九六五年,我国还曾发现过云南省的“元谋人”。这是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化石。对它的研究,使我们知道在一百七十万年以前,我国就有了人类,在亚洲来说是最早的。(一说,元谋人化石的年代应不早于距今七十二万年,可能为五十至六十万年。)
在“北京人”、“蓝田人”的生活遗址,既有人的骨骼的化石,使考古学家加以研究,同时,还有些石的工具和石的生活用具。如用作砍砸的石器,用来刮削的石器,还有另一些东西,如灰烬之类。
石器可以研究古代猿人的生活、劳动的方式。灰烬可以研究人类在这个时候就用火了,吃东西是熟食。这是古人类史上的大变化,大进步。
上述“北京人”、“蓝田人”的发现与研究,都是属于我国旧石器时代的发现与研究。
新石器时代,在我国河南渑池发现了许多文化遗留,由于是在仰韶村发现的,就命名为“仰韶文化”。这个时代的文化遗留,经研究后,知道了许多新石器时代的事。
在我国黄河两岸地带,发现了不少石器时代的遗址。像陕西、山西、河南、北京、河北、甘肃、青海,都先后发现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不少是五千年到七千年前母系氏族社会的人所遗留的。
还有山东“大汶口文化”遗留和山东“龙山文化”的许多化石及石器、骨器,是新石器晚期的遗留。研究的结果表明,在新、旧石器时代,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也被看作是“中华”的象征。
新、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分别很大。旧石器时代的石器,是以石击石,击打出来的,所以,不容易把石器同石头分得开。而新石器时代的石器,是磨出来的,很光滑。要是不懂得这种学问,不要说对石具、石器无法辨识,就是化石也看不懂。可是考古学者,古生物学者,古人类学者,他们都能懂得,可以看出人的化石,是男的、女的、老的、少的。
考古学家、古生物学家的研究成果,都是珍贵的历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