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六年一月十五日 顾颉刚先生谈到中国古代社会

今天,正是一夜好大雪之后。天乍放晴,曙日刚刚升起来。我走进顾老的病房,见到他的脸上红扑扑的,带着他惯常的温和的微笑。坐在沙发上,像似正在等待着客人。我首先开了口,说道:“顾老,你一连谈了十多天,使我受益匪浅。你已经谈了中国正史;中国杂史;中国古籍的整理与研究;讲了经学,汉学;讲了考据学;以及史料学与考古学等大题目大学问。我想是否可以请你谈谈中国古代社会;中华民族的渊源;和中国的哲学、文学、宗教诸方面的概要情况呢?”

“好!很好!那么今天我们就谈中国古代社会吧!”顾老说下去,我就赶紧作笔记。

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是怎么一个样子?研究这个题目有些难处。关于我国古代社会的史书,现今没有。只有物,古代社会遗下的器物。那么,我们史前社会数十万年的史,怎么办,如何研究?只好找社会发展史。

外国人先研究了罗马、希腊所保存的西洋氏族社会末期的痕迹。后来,又研究了美洲印第安人的氏族社会全盛期的制度。关于印第安人早期的社会制度,也无有资料了。

美国人摩尔根作了古代社会研究。知道了人类古代社会许多情形。认识到人类的古代,先有血族婚姻制,即是本氏族内部的兄弟姐妹互相通婚。后来,有了群婚制,即是这一个氏族的男人和女人,不许同本氏族的男女通婚,而要和另一个氏族的男人、女人去通婚。这一氏族的每一女人,是另一个氏族的每一个男人的妻子。没有谁是谁的固定的妻子,谁是谁的固定的丈夫。比起血族婚姻制来,这是一个进步。

群婚制以后,又发展进步了,有了对偶制。一个女的只能和一个男的配婚。改变了同时许多女人和许多男人交互婚配。可是,这种一女一男的婚配,也不是长期固定。此时是此女,彼时换彼男。常常变,配偶常换,不断变换。

这样,古代社会时候的人,不认得谁个是父亲,只知道母亲。那个先古时代,就是氏族社会,是母系社会。母系社会就是一切以母性为主。

再发展下来,就实行一夫一妻制。一个女人作为妻,固定下来,长期地固定为一个男人的妻子。这个男子,也固定下来,长期地固定为一个女人的丈夫。

一夫一妻制出现了,人类就不再是只认识母亲,不认得谁是父亲了。再加上劳动分工的发展变化,男人是主要劳动者,作用大,关系大,地位也高了。所以,母系社会也渐渐发展变化成了父系社会。

母系社会,父系社会,在最古老的年代里,仍然全是氏族社会。氏族社会时代,人类相互间是平等的、自由的。这时代生产很不发达,生产的东西刚够吃,没有剩余。没有剩余财物,当然也没对于财产的私有观念。

实行了一夫一妻制以后,儿女认识了母亲,也认得了父亲。父亲可以支配儿女。男人比起女人更有力量,男人们在打猎中,在作战中,作用是很明显的。又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的劳动所得,除了吃、穿、用而外,有了剩余。剩余财物的出现,是个大事情。因为有了多余下来财物,有了私人所有的财物,有了对于财产的私有观念和私有制度,人类社会发生了大变化。

这样,氏族社会就走到奴隶社会。奴隶最初的来源,是战争中的俘虏。这一氏族同那一氏族之间不断发生争执,直到爆发战争。作战的结果,有了俘虏。俘虏要劳动,劳动的多,消费的少。劳动所得,不许本人所享有,要交出来。奴隶主出现了,奴隶出现了,奴隶社会出现了。

母系社会很长,很久远,约有几十万年。可是,关于这个长时期的古人类的历史过程,没有记载,没有史料,更没有史书。

母系社会的形成,主要原因是孩子不知道父亲是谁人。只知道生他和哺育他们长大的母亲。

母系社会,没有史的记载,所以不能有个清楚的了解。人们只知道父系社会及其演进。

原始氏族社会的情况,怎么去研究,就只好依靠社会发展史,从这里去找寻。

下边我们说下去,要说到中国古代社会。

中国社会在最古老的年代,人们那时有姓、有氏。姓和氏是有区别的。女人用姓,男人用氏。姓是母亲的,女人的,是代代传下来的。

一姓之中,又有不同的氏,因为氏是男人的。古代的氏,有的是官名,有的还可以是个地名或者是用“号”。

中国古人的姓,现在所发现的,有“姬”、有“姜”、有“妫”、有“姒”……都有个女字。

古代男人的氏,其氏的后边,加上个名字。女人的姓,其姓的后边,也加上个名字,她们常以她们的排行为名,如二、三、四……待到她们出嫁之后,就不用这个了。

又,侄娣从嫁。就是一个女人出嫁,她的妹妹,她的侄女也随同出嫁,嫁给同一个王,同一个侯。这大概是群婚制的遗留。这种情形,在我国西周和春秋时期,都是有的。

在《诗经》中,有西周时的诗《韩奕》云:

“韩侯娶妻……诸娣从之,祁祁如云。韩侯顾之,烂其盈门。”

这古诗所写的,证明男方是一夫多妻,女人仍有群婚制遗留。

关于中囯这一古老时代,我们没有洋细的资料。

一九六六年一月十六日 顾颉刚先生继续讲述中国古代社会

顾老说道:中国的古代社会的氏族社会,母系社会时代,每一氏族,都有他自己的祖先。这时的氏族所谓自己的祖先,乃是神。这个神却并不是这一氏族真正的老祖宗。

那时候的“氏族”,是一种宗教式的联合,并不完全是血统的代代相传的。一个氏族,可以再召另一氏族來,几个氏族的联合称为“胞族”。胞族同胞族又可以联合,许多个胞族的联合称为“部落”。许多个部落的联合称为“联盟”。联盟发展为“国家”。

“国家”的形成,也就脱离了氏族社会。因为,氏族社会是流动的。国家是地域的,固定的。

氏族社会时期,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国家的出现,人类相互间的平等就消失了,出现了人间的不平等,人民被贵族奴隶主所统治。

贵族奴隶主统治者中的最尊贵者为国王。说这是天之子,这是一个“神”,是至尊的。

国家的统治者,不一定和氏族是同一的。统治者自称是天的儿子,认为上帝也管许多小的神,把自己当作是至尊至贵的神。

国王成为神权、族权和军权的混合体。例如,周代,周王分封各族,他自己成为各族的尊长。王的权力很大,一切权力集中于一个人。从此,奴隶社会制度产生了。

奴隶社会制度的产生,在经济上的原因,是生产力发展了。有了剩余物品,有了私有财产。同时,在作战中,有了俘虏,俘虏成了奴隶。

氏族社会时期,初期是以女的为首。到了后来,氏族社会的首领也改为男人。

现在,我们要谈到中国母系社会的遗迹。

中国母系氏族社会,没有史料,没有文字记载,那是史前时代。但是,我们也可以找到一些这一历史时代的某些遗迹。

从《诗经》的古诗、古民歌中,可以找到一点点。有两首古诗,是关于商代的:

第一首诗是《玄鸟》,诗云: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

第二首诗是《长发》,诗云:

“洪水茫茫,禹敷(敷,是填土的意思)下土方,外大国是疆。幅陨既长,有娀(国名)方将(大的意思),帝立子生商。”

这个时代,人类已经是男子作了尊长,首领了。

这两首《诗经》里的古诗歌,说了商王是天上下来的。他有母亲,但没有父亲。

在《吕氏春秋》里也说道:

有娀氏有两个女儿。因为长得美,父亲说:女儿应当嫁给上帝。于是,就建造了一个高台,让上帝来看看自己的这两个女儿。上帝就派了“玄鸟”(就是燕子),从天上下来,衔着两个卵,放在高台上。大女儿吞吃了卵。后来,她生了个儿子,名叫“契”。“契”是儿子,是男人。契这个人没有父亲。契的母亲是有娀氏。商以为契是他的始祖。

这里的意思,和前边说的《诗经》所说的事是一样的。都是说,天命玄鸟,降落大地,自此生下了商的王。而商王只知其母,母亲是“有娀氏”。父亲呢?不知道。就是说他父亲应当是上天、是神。

殷商的甲骨文中有一个妣乙,可能就是特别祭祀这个母性的,也许是祭的有娀氏,也可能是说玄鸟。所以说契无父而生,是上帝的儿子。

这些都是母系社会的痕迹,说明了母系社会时代的人,只认识母亲,不知道父亲。

上边是关于商的。再说说关于周朝的。关于周朝,在《诗经》中,有两首诗。

一首诗是《生民》。这诗云: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祓求神)无子。履帝武(足迹)敏(拘指)歆(动)。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指周的祖先)。”(记录者按:上边所记的诗及解释,都是顾先生边说边写边解的。以下所记,同样都是这样)。

又有一首《闷宫》诗,也是写“周”的。诗云:“赫赫姜嫄,其德不冋(冋,是邪)。上帝是依(上天的神看中了姜嫄),无灾无害。弥月不迟,是生后稷(生下周的祖先后稷)。”

这诗是说,周王及其祖先,乃是天上的神,看中了一个女性姜嫄,让她生下來的。那么,周王及其祖先,都是按神的意旨而降生。也都只提了母,未说到父,

这在《史记》里也讲了。《史记》说:姜嫄是帝喾的后妃,她同帝喾散步,(后人说帝喾是人类的帝王。实际上没有这个人,没有这个帝王。)见到巨人的足迹踏上去而身动,如孕者。

顾老说道:周王自以为他最初的母性祖先是姜嫄。周王又自以为他最初的男性祖先是后稷。看来这个所谓的男、女祖先,都是没有的。

后稷是什么?是管农事的神。稷是精米。

姜嫄是怎么回事?周王常常同姜姓的氏族通婚,所以,就推想最早的女祖为“姜嫄”。嫄者,源也,是周的来源。

从上面所说的《诗经》里的古诗所记载的:商与周两个朝代的帝王祖先都是女性。商的女祖是有娀氏。周的女祖是姜嫄。

但,商与周的父系男性祖先,就无有可靠依据。连商与周帝王自家也不大清楚。

这个时候,商也好,周也好,都已经是国家了。已经不是“氏族”、“部落”、“联盟”那种上古的时期了。这个时期,距离氏族社会已经很远了。但还可看到一点点母系氏族社会时所遗下的痕迹。

一九六六年一月十七日 顾颉刚先生谈“中国”、“中华民族”的渊源

今日,香山虽在隆冬季节,可是,当朝日刚刚出山,那曙光透过山林中的淡薄云霭,这冬晨山景仍然另有一种美。没有寒风,空气清新,似乎还有点儿松林的馨香。我遇见顾老持着手杖,漫步在山坡小道上。我走向这位老人,渐渐地又谈起了史。

我问他:“顾先生,你说为什么称呼叫‘中国’呢?又为什么称呼叫‘中华民族’呢?”

我还问了“炎黄子孙”,“黄帝子孙”的原由。他和我一边漫步,一边漫谈着。

早饭后,我按惯例和约定,又走进他的病房,他老先生还是继续谈述这些方面的话题。

在室内所谈的,我立即一句句笔记下来。山间小道上的早晨漫步时所讲说的,就靠记忆加以追忆。

先说“中国”。“国”字古意是城,方的城。城有方的四边,中间有王。古代的城,意思是王的都城、京都。城外有原野、领域、土地和人民。

“中国”古代的地域不大。夏代只有河南西部、山西南部这么一片地方。后来,逐渐有了河南、河北、陕西、山西、山东等地区,是黄河中、下游流域,也就是中原之地。

中国古代,把自己的区域以外的四方,称作东夷、西羌、南蛮、北狄。四方全是“蛮夷”之地,自己居其中,叫“中国”。

在四五千年以前的史前时代,古中国处在原始社会。是氏族、部落、联盟,接着有了国家。夏代可能是我们祖先的第一个“国家”。

黄河流域的中、下游一带地方,土质好,雨量好,气候好,适合于农牧业。所以,有的古老氏族部落,就从西边沿着黄河向东部发展,到了山西、河南、河北、山东这些地区。

经过各氏族、部落、联盟之问的互相战争,互相兼并,和在政治、文化、习俗、语言上的互相混合交融,氏族、部落、联盟、小国,渐渐成了较大的、更大的国家。

古中国原本只有很小的疆域、较少的人民。以后,一个时代、一个时代地变大了。起初,只有河南、山西的区域。到西周时候,就北部到燕山;南边到淮河;西部到陇山;东边到大海。中国幅员相当大了。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小民族,小国家之间的战争与合并又进一步急剧展开着。

那时,燕国把今之河北省北部的各小民族、小国家,都兼并了。燕国极力向北和东北发展。后来灭了山戎族,又打败了东胡,就扩大到东北南部,有辽东与朝鲜为邻。

晋国在今日山西一带地方。它把当时的赤狄、白狄、长狄等小民族、小国家先后合并起来。

赵国在晋国的基础上,灭了中山国,打败了林胡,使它的国土到了今之内蒙古。

秦国灭亡了义渠、冀戎、郅戎这些陕西及西北地区的少数小族、小国,又并合了巴和蜀,极力向西扩展。

楚国、吴国、越国把长江、淮水流域和长江、汉水流域的小族、小国,如“荆蛮”、“縻君蛮”等蛮族、蛮国,逐一降伏、兼并。楚国,在战国时代,很大。它不止有了洞庭湖区域,又有湖北、湖南、安徽这些区域,还有“苍梧”地带,即广西、广东这些地方。

明代陈洪绶绘屈原

齐国把今之山东的各小族、小国也一统而为它的领域。

最后是秦国把齐国、楚国、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又一一合并而成了大一统的大局面、大国家。

秦代的国土领域很广大。这时期又北逐匈奴,南降南越,北自蒙古大沙漠,南到大海;西到甘肃、四川、云南;东到大海。在这一大范围里边,到处设立了官府,以便加以统辖管理,中国成了统一大国。在这一范围里的各民族,不断互相交触、交流、语言、文字、风俗也越来越接近和统一。

秦权

我们前边所讲的各种小民族、小国家逐渐相并合的过程,到了秦代也没有停止。到了汉代,继续进行着。

汉朝把新疆、西北地区的小族、小国如乌孙,楼兰等西北三十六国并到汉的版图,今日四川、西藏部分地区的白狼、槃木、唐菆等一百多个小族、小国也并了起来,东胡、月氏全归并到汉朝大国。

三国时吴人到了那时称作夷州的台湾。西晋年代又并了今之东北的乌桓人、鲜卑人,接着又并了匈奴、羯、氐、羌、高车等族及其领域。

隋朝统一管辖两晋时的各地区各民族。派兵到了台湾,又把今日蒙古与新疆的东突厥、西突厥,在今日青海的吐谷浑,东北的靺鞨等族及地带,进一步兼并到隋朝大一统的大国内。

唐代又有新的扩大。这时的大唐国,东到大海,北到贝加尔湖以北,西到中亚的咸海,南与越南为邻。这么广大的领土,又包容了不少新进来的小民族。

元代更大得不得了。

经过明朝,到了清代,就把中国的版图进一步固定下来。清代统治者自身是满族,首先统一了东北整个地区的各个小民族及蒙古的不少地域。进而入了关,占有了北方各地,中原各地,有了黄河流域各省,有了长江流域各省,有了台湾、西藏,成立了强大的清朝王国。

中国!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历史上它的地域是不断地由小变大的。

这就是我们要说的“中国”。

再说一说“中华民族”。从前边叙述历史的过程中,也就知道“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许多小的民族经过相互间靠拢与融合后的整体。“中华”不是单一的民族,而是许许多多,大大小小民族的汇合。“中华民族”自最古时代,到近古,到当代,是在中国领域共同生活的各族人民的总称呼。

“中华”的源流是怎样的呢?

“中华”最古叫“华”族,或者叫“夏”族。

根据古书所记载的古代传说,上古之时,古人逐水草而居,有三个大的氏族部落进入到黄河的中、下游流域。一是西方来的,以“炎帝”为首的氏族部落;二是东方来的夷人氏族部落,以“蚩尤”为首领;三是西北来的,以“黄帝”为首的氏族部落。

炎帝大部落,来自陕西,沿着黄河向东而来,到了河南、山东。传说:炎帝,姓姜,是神农氏。

黄帝大部落,自陕西北部过黄河,到了山西,沿着太行山,到达黄河之滨的各地,到达了河北涿鹿地区。传说:黄帝,姓姬,号轩辕氏。

蚩尤,传说他是夷人,后称“九黎族”,这个大部落的首领,原在山东及东边的地域。他们自东向西前进。首先碰上了自西向东而来的炎帝大部落。双方发生了大的战争。经多年战争,炎帝失败了,炎帝部落群退到河北,就和黄帝大部落群相联合。黄、炎共同大战蚩尤。蚩尤被打败,一部分人往南方退去,到了南方荆楚的地方,从此,九黎人和南方的苗族人、蛮族人相并相合,共同居住生活下来。

北方的黄帝、炎帝两大部落群又争斗起来,大战了许多年。在河北地区,先后有三次大的战争。结果是炎帝失败。于是,这两大氏族部落群结合起来,共同开发黄河流域。创造了古老光辉的文化。

春秋时代,黄河两边的古人民,自称“诸夏”或“华夏”。有时单称一字:“华”或“夏”。所以,“华夏”就是汉族之老祖。

汉族人说自己是“黄帝子孙”,或说是“炎黄子孙”,“炎黄世胄”。“华”又叫“中华”,就是这个古代传说演变出来的称谓。

再下来,中华族人从北方、从中原地域,又向南去,和南迁的九黎族、苗族、各蛮族相并相合。

又向东,同东部沿海地带的夷人,相并相合。

又向西,同在西方的羌族等族,相并相合。又向北,同北方的各狄族人和其他各族的人相并相合。

经过各朝代,各时期,长时期的各族的相并合,相融化,相会聚,相汇拢,成了后来与现在的多民族的大整体,其总称呼叫做“中华民族”。这是经过长达几千年的演进、发展而形成的。

中华!中华!具有悠久历史与光荣辉煌的中华!世界人类最古是在帕米尔高原繁衍起来。以后,从这里分为去亚洲的,去欧洲的,去非洲的若干支。去欧洲的人,又分为亚利安人和盎格鲁撒克逊人。亚利安人,如法国人、比利时人、德国人等,其中有一支进入印度。

世界人类中,中华民族人口最多,最大。

顾老说:我们再把古代中国和中华民族史的历程,表列如下:

夏——原在中国古代的西部,是羌人。自陕西到了河南、山西。

商——原在中国古代的东方,即今之山东与河南东部。

周——原是羌人。自陕西,打到今之河南、山西、山东、湖北、河北。

秦——原是鸟夷人,从山东到了甘肃,又到今之陕西,末后统一了六国(韩、魏、楚、燕、赵、齐),得到了中国本部。

汉——原在东方,自江苏北部沛县起来。打到了陕南的汉中。然后,得到了秦地。再东与朝鲜为邻,西到今新疆。汉比秦大。

三国——汉地分成了三份:魏、蜀、吴。这时,没有西域了。西域成了许多小的独立国。

晋——把三国统一起来。

南北朝——五胡进来了。北边是五胡。南边是汉人。这时期北人南下,约占北人的三分之一。

魏晋北方民族放牧图(画像砖)

当时,北方的人口变化大。五胡人大量进到北方来。如大月氏人,他们原在甘肃,后来到中亚细亚。中亚原为大夏人。大夏人,也许是“夏”的遗族。后来大夏人和大月氏人并合了。还留在甘肃的人,叫做小月氏人。又如西夏人是后来的西藏人。

这时,北方人有一个大迁移、大混杂、大交流、大汇聚。

顾老继续讲道:

中国人口,自古以来,总是先自西向东来。这是因为水道流向是东西流的缘故。然后,才是一步步地又从北向南走去。①

①据考古发掘提供的材枓说明,到目前为止,在我国华北、华中、华南、西南、东北均发现了我国先祖活动的文化遗存。因此,对顾先生此说,有不少史学家持有不同看法。

古人先是到黄河流域。之后,黄河流域的北方人,再南往,到长江流域。而原先本来在长江流域的人,又向南迁移,到达两广、贵州、云南一带。那些原先本来生活在广东、广西的人,又向南迁移,去往东南亚。

中国人口的大迁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迁移有两次:一是南北朝时期;二是宋朝时代。

我们要说的中国古代社会,古中国,古中华,简略说说就这么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