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六年一月十八日 顾颉刚先生浅谈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时的文学作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能够唱出来的;第二类是不能唱的。
不论是能够唱的,还是不能唱的文学作品,都又分为两种:一种是长、短句;第二种是整齐的句子。
下边我们分开来叙谈。
第一,先说能唱的古文学。
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是《诗经》。这里边的古诗都能唱,大都是四个字一句,很少有三言、五言的诗篇。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当时唱诗歌的时候,唱得很慢。
《诗经》的诗虽然短,但可以重新再唱,反复唱,所以唱得可以长。
还有《楚辞》也是可以唱的,七字一句,句尾加个“兮”字。加“兮”字,以便唱的时候,可以把声音拖长。
楚辞插图
再有就是汉、魏乐府。乐府可以唱,是长短句。例如曹操作的《苦寒行》,就是可以唱出来的。举凡是“行”,都可以唱。
乐府是接续了《诗经》而来的。《诗经》是采集了十五国的国风而成的。所谓国风,就是那时的一些调子、曲调。十五国,比方说魏国、晋国等,这些都是黄河流域的国,没有南方的诗篇,因为,那时不去吴国、楚国这些南边地方去采“风”。《诗经》是周朝的乐官称作“太师”的,派人到各地采风,把各地所谓的歌词记载下来,收集起来,成了一部古文学作品。
乐府的情况有所变化。汉也好,魏也好,朝廷都设有“乐府”机关。这个机关的主管官吏,称作“协律都尉”。由“乐府”机关的官员,到四方去采集诗歌,记载下来,成了乐府。《陌上桑》是这时留下的。乐府中有南方的诗歌,这和《诗经》不同。在《汉书·艺文志》的目录中,有吴、楚的作品。如属于楚地“汝南”这个地方的古诗歌,在目录中就有的。看样子,那些南方诗歌,同北方《乐府》的诗歌,在格律风格上也差不多。只是没有词文留下来。
在《汉书·礼乐志》中还留有一点汉的乐府,这是些在祭祀的时候所唱的歌。
在《晋书》中有一篇《乐志》,其中也记载了一些汉、魏的乐府。
乐府之下说到唐诗。唐诗也是能唱的,所以唐人的诗篇,有的叫做“五律”,有的叫做“七律”,这就是音乐。例如李白的《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李白写出此诗以后,唐太宗立即命音乐家李龟年唱出来。
又例如唐代诗人王维的《阳关三叠》一诗,也是唱的。每到送行的时候,人们要唱一唱。“西出阳关无故人……”三叠,可能是每唱到最后一句,就重新唱三回,所以叫三叠。古代《诗经》中的诗也是要重唱的。
宋代的诗与词。
宋代的诗不能唱了,可是宋代的词可以唱。
元代,词的调子失去了,有了元曲。这一时代的文学,主要是元曲,元曲是唱的。唱的时候,不再唱诗,也不再唱词了,而是唱元曲。
元时有“北曲”主要是戏,叫“杂剧”;又有“南曲”,叫戏文。都是戏,但调子不同。
明代。这时不唱诗,也不唱词,又不唱曲。到了明的中期,在嘉靖皇帝以后,有了昆曲。昆曲是从昆山起来的,明代是全国盛行。
清代。清代道光年间以前盛行昆曲。这时候,连北方的保定等地也都唱起昆曲来了。道光后头,有了京戏。京戏是汉剧与徽调二者合起来形成的。清末到现代,京剧普及于全国,同时各地方也都有许多地方戏。京戏如同古诗中的“雅”,是官话;地方戏就如同古诗中的“风”,是方言。
戏曲里的唱词不一样。京剧的唱词有个规律,多半是三个字、三个字、四个字组成句子。昆曲里的唱词都是整齐的字句。
“古颂”是古人在祭祀大典时唱的歌,如同今日之国歌。还有一种旁枝,是只唱并不表演,不似戏曲那么边演边唱的。这种旁枝自古以来一直就有。宋人陆放翁作诗,有过描写,说道:
“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
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唱蔡中郎。”
这诗叙述了一位盲人,敲着鼓,唱说蔡中郎故事。这个故事当是《琵琶记》。蔡中郎即是汉代大文学家蔡邕。故事说,蔡邕中举以后,其妻赵五娘寻上他的官邸,他却拒绝收认。实际上,蔡邕根本没有这桩事,真是“身后是非谁管得”!
如明代有个冯梦龙,他作《挂枝儿》、《数落山坡羊》,都是这种只唱不演的文学作品。
又如南方的弹词,北方的大鼓,也都是唱的。
以上所述说的历代文学作品,都是可以唱的。
然而历来可以唱的文学品类,又可以分别一下。一是唱的时候,不用器乐来配唱的韵文。例如唐代以后的诗作和宋代以后所作的词,还有民歌,这都是只唱而不伴之以乐器。
而另一品类,在唱的时候,又配着各种器乐,想或有个大、小不同的乐队来伴唱。这中间,如唐代的诗,宋代的词,汉、魏的乐府和古之《诗经》,唱时就都是以器乐伴唱。
总之,以上我们说的,全是同一个古代文学品类,即诗歌和戏曲等等能够唱的。
第二个文学品类,说一说“赋”。
赋是用韵的文学作品,是韵文,一般认为开始于战国时候。其实,更早些就有了赋。到了战国时候,《荀子》一书中就有《赋篇》。秦代也有赋的。
汉代重赋。到了这一时代,作赋很盛行。汉代著名大赋家是司马相如。
赋这种作品,是用韵的,虽然不歌唱,却要朗诵出来。
据《汉书》说:“不歌而诵谓之赋,赋是用有韵的文字,对于一件事,一个物品,铺开来描写,要加以夸大。每一篇赋很长,不只是要有韵,而且韵也常变。
到后来出现的四、六骈文,其源头来自赋。
第三种古代文学品类,是不用韵的文,散文。古人的散文,也可以分别来说:
第一类散文,是用整齐的字句。例如《左传》,全书很多是四个字一句。这类散文,是把《诗经》的句法用于写文章。这就是文言文的初始。
第二类散文,是用不整齐的字句写文章,例如《战国策》和《史记》。所谓《战国策》,就是辩士、说客们到各国去作的高谈阔论。《史记》之后,盛行骈文。
骈文,从汉代起始,以至于唐代,都很盛行,而以南北朝时为最盛。庾信、徐陵都是骈文家。魏晋南北朝所流行的骈体文,讲究声韵、排偶,是四、六句法,要辞藻华丽,要用大量典故。可是内容空洞,不切实用。这样的文体很束缚人的思想。
唐代、宋代的散文。
到了隋代开始,就反对骈体文了。唐代、宋代,出现了韩愈、欧阳修、苏轼的散文。有了所谓“唐宋八大家”。这个八大家,都是谁们?他们就是:
韩愈
唐代的:韩愈,河南人,祖籍东北辽宁的昌黎,所以人称“韩昌黎”;还有柳宗元,山西人。
属于宋代的有:苏洵、苏轼、苏辙,这个“三苏”,全是四川人;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这三个人则都是江西人。
“八大家”,唐人二,宋人有六,共八人。韩愈为首,提倡“古文”。他们所说的古文,乃是周、秦时代的文章。周、秦文章是有什么就说什么。这种“古文”,没有描绘,不尚辞藻,写些朴实话。
曾巩
欧阳修
王安石
苏洵
苏轼
苏辙
韩愈等唐、宋著名文学家最反对四、六对偶的骈体文,主张改革文体,提倡以古代散文为典范,写朴素的语言。经过“八大家”的努力,终于形成写古文的风气,从而取代了专务华丽辞藻的骈文地位。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破除了传统的祭文格式。在这篇文韋里,说家常、道身世,充分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写得凄楚动人。
柳宗元写了《黔之驴》、《捕蛇者说》、《封建论》等著名文章,世世代代传下来,成为文章的典范。
唐宋八大家的文章,接近了白话文。自然这种白话文,是周、秦时的白话文,可是这却是唐宋时代的古文。八大家的散文,句子短。
写这种文体的文章,到清朝末年,民国初年,有位梁启超,他作的文章,是介乎八大家文体与现代白话文之间的文体。
现代的中国散文,不光是用白话,而且讲究文法,又进了一大步。这种新散文,应该说是从章士钊开始的。他在民国三年,编辑《甲寅杂志》,很讲究语法。
我国解放后,所通行的散文,完全是白话化,且又语法化。这就容易译为外文。
我们把前边所谈的,概括一下,已经说过的古文学,分为:
一是韵文,是配乐器的;
二是韵文,不配乐器的;
三是非韵文,即散文。
下面该谈到用方言写的文章。
第四,用方言写的文章。
用方言来写文章,是自宋代的小说开始的。写小说,在唐代是用文言。唐人小说,都是短篇、文言。
苏东坡品砚图
宋代有不少的说书人。这些说书的人,首先从汴梁发展起来,再到达其他许多城市,后来又到了杭州。
说书的人,最初是说些民间传说、民间故事。他们说的时候用的是地方口语。其后,把这些说书人用方言口语所说的故事编写成“话本”。
例如,宋代的话本《错斩崔宁》和《碾玉观音》,都是很好的短篇方言小说,《大宋宣和遗事》、《五代史平话》是讲历史故事的小说。
方言小说,宋以后不断发展。
明代方言白话小说,有了长篇大部头的书。例如《水浒传》、《金瓶梅》,是用山东方言白话写作的。
《水浒传》写宋江故事。宋江是实有其人的。宋代有《大宋宣和遗事》,记了宋江故事的大轮廓。以后,从南宋以来,尤其是元代很多年,民间流传了许多口头故事。明代初年,江苏人施耐庵,把长期流传的宋江故事,写了一百回的小说。这部小说由于经过文人把方言口语进行了艺术加工,所以写人叙事、语言文字,都是生动而精炼的。
孙二娘
明代陈洪绶绘《水浒叶子》
林冲
明代陈洪绶绘《水浒叶子》
《金瓶梅》大概是山东人写的,用山东方言写西门庆的恶霸生活极其糜烂。该书文字颇为工细。
到清代,用方言白话写小说更有进步。例如《红楼梦》就是用的北京话。
清末有《海上花列传》,是用苏白写成的。还有招子庸的《粤讴》,是用地方韵文写成。
第五,中国古代文集。
中国古代文集甚多。文集不像春秋战国时诸子的著作,要有思想体系。所以,各种诗文都可以成集。
我国古代,朝朝代代都有著名文学家和他们的著名作品编成文集。
一、汉、魏人的文集,是后人编的。当时最大的文学家为司马相如、蔡邕、张衡。
司马相如是汉赋最著名的作家,有《子虚赋》和《上林赋》等作品。
张衡是汉代天文学家,也是文学家,著有《二京赋》等名作。
二、三国,三国时的最大文学家是“建安七子”。“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七子”是孔融、王粲、刘桢、阮瑀、徐干、陈琳、应场。
建安七子都是曹操的手下人物,是“三曹”的幕府中人。“三曹”也是大文学家,是曹操、曹丕、曹植。“三曹”的诗、赋都好。
曹操名作,如《龟虽寿》、《蒿里行》;
曹植名作,如《白马篇》、《送应氏二首》;
王粲名作,如《七哀诗》;
陈琳名作,如《饮马长城窟行》;
阮瑀名作,如《驾出北郭门行》。
建安七子和三曹的文学作品,成为汉代以后到三国时期的文坛中兴。建安文学放出了异彩。
三、晋代文学。有个所谓竹林七贤,他们的诗文很好。这些所谓七贤,为什么要说是竹林呢?原来,这时期清谈风甚盛。这七位“贤”都是些清谈家。由于当时政局混乱,这样才产生了些清谈之士。他们为逃避现实,走向了坐而论道,谈玄说玄,净谈老庄哲学;但不外乎是主张“无为”,主张“心”应在“山林之中”。
这些人使人“望若神仙”,标榜“清高”、“旷达”,生活上放荡无羁。有个叫刘伶的,整天价纵酒豪饮,醉了就脱衣裸形,他说他是以天地作房屋,以房屋当衣裤。这般人终日长醉不醒,脱衣裸体为乐。
这些清谈家,主要人物是:嵇康、阮籍、山涛、阮咸、向秀、王戎、刘伶。
但他们的诗文都很好,文学成就也极一时之盛。晋人陶潜的诗好。他一名渊明,东晋时浔阳柴人,这地方就是现在的九江。他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去县令官职,归隐田园。专门写田园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是我国古代田园诗的鼻祖。他的名篇《桃花源记》,是他晚年之作,以抒写其理想中的乐园。
又有谢灵运,以用诗写山水见长。
大约在这个时代,有著名文学作品《孔雀东南飞》,这位作者,却不知谁何。
四、南北朝时,南朝的文学家是鲍照、江淹、昭明太子萧统、梁简文帝萧纲、梁元帝萧绎、徐陵、庾信等人。
他们的骈文和诗都好,这时期的诗文都尽力写得十分美丽精巧。
昭明太子萧统延揽了一些才学之士,由他主持,编纂了一部古代诗文选集,叫《昭明文选》。一直到现在,还很著名。这部书对于唐、宋各代文学,都有很大影响。
在这个年代里,还有一部大著作《文心雕龙》。作备刘勰(音协),山东人。他这部书是专门讲文学创作的。这部书有五十篇。对于各种文体和文学作品进行了系统深人的分析与评论。但它主要是针对骈文来进行评述。刘勰主张:文学著作,根本的是内容好,不能片面追求辞藻之华丽。另一方面,作者主张好的作品,还是应当注意文字修饰。
这部书是对西周以来的文学著述的全面总评。这书一直是大有名气。刘勰晚年当了和尚。
五、隋代,隋炀帝也能作诗,但他的诗作,没有什么新创造。
六、唐人,这时的文人能够自己编文集了。唐代文学有大成就、大进展。
一方面,初时有大诗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作。另一方面,有韩愈、柳宗元大散文家的文章革新。
李白,字太白。生在四川昌明(今江油)。①
①校订者按:后来,郭沫若考证李白生在唐朝境内的碎叶,在巴尔喀什湖南边,这地方现今已不在我国疆域之内,他五岁随父亲到了四川。
李白
李白诗意画
这位浪漫主义大诗人,也曾想过当官,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结果是受到挫折。他在四方游览时,写过大量咏颂祖国山河之美的著名诗篇:“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咏庐山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以及“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等名诗。
也有些诗作是抒发思想的:“尧舜之子不足惊”,“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另有些是抒情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谈友情的。还有思乡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些千古绝唱,至今很多人都背得。
李白,人称诗仙,他的诗对于后世影响大,留传下来的诗篇有一千首。
大诗人杜甫,人称诗圣。他的诗被当作诗史。他是河南人。
杜甫咏泰山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今日许多人都还用来鼓励自己和别人要立大志、有雄心。
他本人在长期贫困和战乱中,写了不少了不起的诗篇,如“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他写过“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还写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也写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还写过“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些著名诗句,是流传古今的。
他之所以被称作诗圣,他的诗之所以被当作诗史,主要是他写下一些反映唐代战乱中人民疾苦的诗篇。这之中就有《三吏》、《三别》。即是《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和《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这是他一生中的突出诗作,是古今诗坛上的不朽杰作。
杜甫留下的诗有一千四百首。
杜甫
我们再说白居易。他字乐天,陕西人。这位唐代大诗家,也是写社会生活,写人民疾苦的。他的诗篇中最突出的,是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和《琵琶行》。
他在十五六岁时,就写出了“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绝好诗篇,至今常为人们吟诵。他的《卖炭翁》等作品,十分出色。白居易的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白居易
唐代还有许多著名的大诗人和他们的大量诗章,代代相传,为世代读书人和诗人们所吟诵、学习。另一方面,唐代写文章的大名家有韩愈和柳宗元。
我们要说一位陈子昂。陈子昂在写作诗文上起了大变化。他反对南北朝时的靡靡之音和宫廷文学,提倡写自己的思想与语言,主张“直抒己见”,不必过于雕琢。自陈子昂以后,文学写作上起了大变化、大革新,成为士大夫文学,以代替宫廷文学。
韩愈、柳宗元的文章,有如陈子昂,有变革,有革新。
然而,到了唐代中期,有了李商隐等人,又变了,又写起靡靡之音来了。他们这些人,都是诗人,极力雕琢文字。
只是散文没有这个改变,还是倡行战国时代的“古文”。如像《孟子》这种古书,也是这时散文家们所倡导所仿照的文体。
唐代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个高峰时期,诗、文并茂。
七、宋代诗、词、文都有新进展。
这时期写文章还是继续倡行“古文”,欧阳修等大名家继承韩愈、柳宗元的文风。诗也变得拙朴些,苏东坡、黄庭坚、王安石都善于写诗。
北宋、南宋文学名家很多。唐宋八大家中,宋人有六位。
欧阳修,江西人,文章写得明畅生动。他作的《醉翁亭记》、《秋声赋》,为后人传诵。
宋代,词很突出,大词家有辛弃疾、李清照。这两位大词家,都是山东济南人。李清照是古代女性中极有成就的文学家。她的词婉约动人。
陆游,字放翁,绍兴人。他是南宋大词家、大诗人。陆放翁是爱国诗人,在死前写了一首《示儿》诗: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曰,
家祭无忘告乃翁。”
宋代在小说文学上,开创了白话短篇小说。
八、元代。元的文学主要是杂剧。可是元杂剧是用元人的话写的。现今我们看不大懂。
杂剧必须是四折。
普通所谓元曲;就是杂剧。元代杂剧,有唱词,有器乐配合,有舞蹈,有故事。
戏剧在唐代已产生,到宋代,不少地方有演戏。元代杂剧是吸收了宋、金以来的宫调发展起来的。
《窦娥冤》插图
《望江亭》插图
九、明代。明代文学又讲复古。这一代有李攀龙等人大倡复古,而且他们所要复的古,是比之韩愈等所要复的更其古。文章要学周朝的、学先秦诸子的。这一来文章就难懂了。
明代的诗,还是唐代、宋代的老格调。
元代盛行杂剧,这时变为盛行传奇。传奇增加为可以有二十折,也可以是四十折。
明代的戏剧,用骈文,所以现今更难懂。
明代在文学上的突出成就是长篇白话小说。
明初,有一位罗贯中,根据晚唐以来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有关三国的历史、遗文佚事和《三国志》里的“注”,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
还有施耐庵写成的宋江故事《水浒传》。又有吴承恩写成的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吴承恩是江苏人。《西游记》同《三国演义》、《水浒传》一样,也是根据宋代以来长期流传的民间故事,即唐僧取经的故事写成的。
此外,还有一部长篇小说《金瓶梅》。
四路劫法场
《水浒传》插图
明朝的文学主要是有几部长篇白话小说,这是明以前的文学所没有的。我国写作长篇小说自明代开始。
十、清代。清代文章,以考据学的文章力量最大。在研究学问上,考据文章好。文章里的话都有证据。
长篇小说有进展,有曹雪芹的《红楼梦》及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这两部小说,特别是《红楼梦》,影响大。自乾隆以来,研究这书的颇多。有一种叫“红学”的,就是对于这部书加以研究的专门学问。“红学”连外国也有。
还有一本《聊斋志异》,蒲松龄作。用文言写短篇小说。清末,出现了“谴责小说”。因为这种小说写得快,要赶着写,要天天登报,所以结构不好。其中以《孽悔花》较好些。
清代的文章,以桐城派古文影响最大。桐城派领袖人物是方苞、刘大榭和姚鼐。这三位都是安徽桐城人。他们是散文家。他们反对八股文,提倡韩愈等八大家古文。他们的文章,写得干净利索。清末,梁启超的文章风行一时。他的文章是在古文和白话之间的文字,读起来容易懂,生动而有兴趣。清代的诗,值得一说的是黄遵宪的诗。他是爱国诗人,在鸦片战争以后,写当时的事,很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