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六年一月二十日 顾颉刚先生谈中国宗教史略
今天早饭后,顾老叙说了中国的宗教之史。这是我曾经请教过的一个题目。所以,听得津津有味。
顾老说:说到中国的宗教,真正算得上是中国自己土生土长的宗教,只有道教。其他的教,都是从外国传进来的。
宗教在上古之时萌生了它的初芽。先古时候的人极其迷信,所以那时的巫事很盛,巫者的权力很大。为什么?因为,古人对于许多风、雨、雷、电等等自然现象不懂得。这就觉得神秘,无法解释,也感到可怕。还有,在同大自然斗争时,感到人力之不足,就想借天神的神力去办自己办不到的事。
商王有两个相:一叫巫贤,二叫巫咸。这二位可能不是姓巫,而是他世代为巫。总之表明商朝时的王和人都很迷信。
孔子的时代及其以后,巫的地位才下降。巫的地位下降了,孔子才可能成为圣人。
“诬”字,是什么意思?是巫者之言,即巫者的谎言。
先古的宗教,是崇拜“图腾”。“图腾”是个外国词。从氏族社会时起,人就拜图腾。这是最早的神,其实是些动物、植物、太阳、矿物。既然动、植物也是神,就图之为画。在最古的时代,人们都相信他的祖先是出自于某一图腾。
中国的龙与凤,大概都是图腾。《左传》中说:“太昊,以龙为祭。少昊,以凤祭。”太昊、少昊都是王。这里就记载了古代的王祭拜龙和凤。
伏羲举日
商代对于祖先的崇拜最是盛行。这时的拜祖比起拜图腾来是进了一步。祭拜祖先要用三百头牛,可谓隆重之极。可是他们要祭拜的第一个祖先是图腾。
再进一步,商朝时候又相信有上帝,说天上有一个最高的神,能管理天上的许多神,也管理人间的许多人。
这个时候,也说:当代的王是上帝派到人间的代表,所以人间的王权力更大了。
又后來,人对于山、川、木、石的崇拜发展成这些也都各有它的神。山神、水神、大树的神,等等。《山海经》里记这些很多,很多是记载各地山川的神。还说是有的神好,人见了就得福;有的神坏,人见了就得祸。把神分做好的和坏的。
比如说,四川的三峡,很容易沉船,所以就出来一个“巫山神女”。是山神,还是个女神。人们乘船经过这里,要祭拜这位女性山神,以求平安渡过。
还有一位水神,是“湘君”、“湘夫人”。有一次,秦始皇到了洞庭湖,突然遇到暴风雨。秦始皇就问他的“博士”,这是什么神?博士答道:这是“湘君”之神,她原是尧帝的女儿,舜帝的妃子。秦始皇听了以后,十分愤恨,下令砍掉树木。
古代大水中,最可怕的是黄河。所以,战国时代的魏国,就用女郎来祭祀河。河的神叫“河伯”,要为河伯娶妇。有个故事说:西门豹这个人,到邺县(今天河北临潭)当县令。到任以后,他听到当地老百姓说:“本地有一桩人们最苦恼的事,就是因为河水泛滥,所以县吏、乡官、巫婆就索要巨额的钱,为河泊娶妇。每到这个节日,就把百姓家长得好看的女儿,强行投到河里。”
西门豹要为百姓去掉这个灾难。有一次他到了这个河伯娶妇的地方,正看见巫婆硬要杷一个少女投到河里。这时西门豹说道:“我看这个女郎不好看,请你自己到河里向河伯报告一声,说要换一个女人。”于是,他把这个巫者投进河中。接着又把乡官也投进河里。还要把县吏和其他的办事人也往河里投。大家都怕了。从此,也不办河伯娶妇了。
这是战国时魏国的事。秦代也有这种风俗,甚至于用公主去祭黄河。这件事见于《史记》。
这些事都说明古人于自然之神的迷信。
到战国时代,有了对于仙人的崇拜。仙是超人。齐王、燕王都想要成为仙。他们想要得到一种长生不死的药,这原本是要长期享受的想法。
秦始皇、汉武帝,都曾经派人到四海去求长生不老的药。他们听到有人告诉说:
东方的大海里有三个神山:一是蓬莱(在山东);二是方丈;三为瀛洲。这三处是仙人岛,岛上有长生不老的药。
秦始皇派了徐市(音父)带了五百个童男、五百个童女,到东海的外国去求仙药。结果是一去未归。
这个时代,迷信又有了新的形式。
佛教是东汉初年,明帝时传到中国来的。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是古印度的一个王子叫做悉达多·乔答摩所创立。后来他的教徒称呼他为“释迦牟尼”。这个称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释迦牟尼不是印度王子的真名,只是一个尊称。
汉朝,首先有了佛教的传入。东汉明帝时,派人到印度,请了印度人来中国传播佛教。使臣是蔡愔。他和二位印度人摄摩腾和竺法兰,用白马驮着佛经和释迦佛像,来到都城洛阳。朝廷在洛阳修了白马寺。这是中国的第一个佛寺。
佛教是禁欲主义。讲究吃素,不结婚,自己此生不享受,用今生之苫换得来世之享受。
这和仙人不一样。仙人是相反的,是享乐主义的,讲究“长生不老”。前头巳经谈过,求仙从战国时候开始的。
汉朝以后,战乱严重,战争频繁。人民生活,异常困苦。所以,不少人都希望着能把今生的痛苦换个来生的幸福。今生不行图来生。佛教更加大盛。这时的统治者大力提倡,崇拜佛教。因为,佛教的道理,是要人们这一辈子,无论受多大苦,多么受穷,多么受欺侮,也要忍受,以便转生到下一辈子,有个好日子。佛教有“生死轮回”之说,有“因果报应”之说,认为“人皆可成佛”,“顿悟成佛”。
这些佛理都便于皇帝的统治。南朝的宋文帝说,要是老百姓全皈依了佛,那么“则吾坐致太平,夫复何事!”
所以南北朝的统治者都极力提倡信仰佛教,佛教大大兴盛起来。例如梁武帝,定佛教为国教。他自己几次到寺院里出家当和尚,而每一次又由他的臣子们拿几万万的钱去赎他回来。
南朝宋明帝、陈后主都尊崇和尚,北朝前秦的苻坚,后秦的姚兴、北魏的文成帝都崇敬佛法,对于佛教极力支持、提倡。
南朝梁武帝时,只是南京一地,就有寺院四百八十个,和尚、尼姑有十万多。南方有的寺院,比王宫的宏丽也不差。
北魏对于兴办佛事更加卖劲。为了铸造天宫寺的一座佛像,用了十万斤铜,六百斤黄金。为了开凿洛阳龙门石窟雕造石佛,费了八十万,先后二十三年。北魏所建成的寺院庙宇有三万多个,和尚、尼姑约有二百万人。
南北朝皇帝、宰相、官吏大事兴佛的结果,佛教从这时开始,在中国南方和北方普遍发展起来。
再说道教。
道教是中国原来各种迷信者的联合。这个联合起来称为道教的本身,是为了同佛教对立。佛教先传入,道教后建立。道教的建立是在东汉末期,佛教的传入是东汉的初期。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把图腾、上帝、祖先、山川等崇拜全都并到了一起,成为中国各民族原来分散零星的迷信的总体。
道教以老子为祖师。但《老子》这本书无有迷信。汉文帝、汉景帝时候,曾经崇拜老子。那个时候,只是想着“清净无为”。
创立道教的人,是东汉末年的人,叫张道陵,也就是张陵。他是四川大邑县鹤鸣山人。即是:“张天师修道于鹤鸣山”。
到三国的时候,出来一位叫张鲁,是陕西汉中人。他倡立“五斗米道”,为人治病。治一治病,要给五斗米。这个五斗米道,一时在汉中、四川一些地方传播开来。又有张角倡立太平道,在北方山东、河南、河北诸地也广泛流传。汉末的黄巾起义曾经利用过初立起来的道教。张鲁也曾自封为汉中王。
道教作了一部经,叫《老子化胡经》。化胡就是感化胡人,这里的胡是指的古印度,说是老子感化印度人。这经中讲:老子出关到印度,同印度人释迦氏讲道,自此以后印度才有佛教,说是中国道教先于佛教。佛教徒们非常愤恨,每一代帝王都要禁止这部道教经书。如今,这部经已经不全了,只是在敦煌莫高窟还留有一部完整的道经。
道教建立以后,许多农民造反都同道教有联系。赤眉起义,同它似无关系。
再后来,道教有变化。葛洪、寇谦之等人曾先后修改过道教本来宗旨。晋人葛洪,使儒、道合流,作《抱朴子》,把古代养生延年的仙方作了整理。北朝的嵩山道士寇谦之,“修张鲁之术”。他宣传过“修身炼药,学长生之术”,又制定出坛位礼拜、衣冠仪式一大套形式。
道教宜扬过“羽化成仙”,“长生不老”。又进一步把儒家的“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和佛家的“若有罪重之者,转生虫畜”的生死轮回说,掺杂到一起。所以,又是清净修道,服丹修炼,希望到一个虚幻的仙境仙界,长生不死;又是死生有命;又是祈求来生。
吕纯阳等“八仙”本是唐朝的人物,都归入道教。
我们还要说个拜火教。这个宗教是唐朝时候,从古波斯传进我国的。这个教的经书,现在失传了。只有敦煌石窟留存着一部。
这个拜火教的教名,叫做“火祆(音仙)教”。祆是指的仙,火祆是火仙,倡言崇拜火,崇尚光明,所以又名“明教”。今天在福建泉州,还有明教的遗址、遗迹。泉州,在隋唐的时候,甚是繁荣,有如现在的上海。
明朝之所以叫做“明”朝,同明教有关系。因为朱元璋起义之时,其中不少的人本是信仰明教的。所以他的国号叫“明”。
再就要说到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来自阿拉伯,从唐朝开始传入中国。先在我国西北一带传布,而后进入内地。因为首先是在西北的回纥人当中传开的,所以中国就又叫它为“回教”。在西北各地很是盛行,及后又到了云南。
回教之中有八大门宦,就是分做八派。八派互相对立。
回教同回族是两个不同的含意:族就是回族,回教则是宗教。
回族尚勇,有这么一种说法,说是凡能杀死七个仇人、坏人的,可以升入天堂。
清朝统治者猛烈屠杀回族,造成民族仇恨极深。回教内部虽有八门宦相对立,但反抗清朝屠杀却是一致的。清代时候,西北回教盛行区域,演变成了五年一小乱,三十年一大乱。这当然是清朝统治者大屠杀造成的结果。当时,在西北一些地方“白骨塔”、“万人冢”到处都有。
关于基督教。
接下去要说到基督教。唐朝也有叫做“景教”的,这是基督教的一派。现在西安存着一块石碑,“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这儿所说的“大秦”是汉朝人所称呼的罗马。
到了明代末年,有意大利人利玛窦来到中国传播基督教。
利玛窦首先到达广东,后来到了南京。他认识了徐光启。徐光启是明朝的礼部尚书,是大学士,但他是大科学家。
利玛窦为了传教,先结识中国的读书人和官吏,他和徐光启谈西方科学,接着就共同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在他来说,是为了传教,在徐光启来说,为的介绍西方科学。
他们合译了《几何原本》。这是西方数学在中国的最早介绍。以后,徐光启又有译著《勾股义》、《古算器释》等数学著作。从此,中国在原有的筹算、珠算的算法外,又有了笔算。
利玛窦和他一起同来中国的另一些人,又同中国的李之藻合译《名理探》一书。这是一部西方的逻辑学。
所以,我国在明朝,西方科学已经传了进来。只是到了清代康熙,出现了一个怪现象。康熙本人研究西方科学,他却不许在民间流传这些科学知识。康熙作为一个皇帝来说,他是既有中国学问,又懂得一些西方科学。
回过头来还是说基督教。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帝的继位者永历皇帝信了天主教,皇帝的母亲亦信奉天主教。
基督教在中国,真正在民间传播开来,那是清末鸦片战争以后,发生了洋人到处强行建立教堂,有些地方的土豪劣绅又借了洋人势力用教堂来压迫人民。还有的穷人也要信基督教,是因着教堂给米。这些情形使基督教渐渐发展起来。河北省有这样的民歌:
“为什么受洗,为了八斗米,
为什么信教,为了钱八吊。”
受洗是信教的一个入教仪式,所以又有一个说法,入基督教是“吃教”。这当然是有的穷人信教的一个原因。
关于喇嘛教。红教、黄教。
前边说过,佛教是从外国传来的,后来又加上了中国的创造,发生了佛教的变化、变质。
佛教传到中国之后,分了两派:
一曰“净土宗”,是专念佛经;二曰“禅宗”,这一支派,加入些中国老庄哲学,有思想体系,而又善辩。有时候,人们听不懂他们的话,他们就打人家一下,叫做“当头棒喝”。让你自己去“悟”,去“禅悟”。佛教在内地分出这么两派,是从唐朝就开始的。
在我国的边疆,有了喇嘛教。在唐朝,佛教传到了西藏。它和西藏本地原有的“黑教”混合了,成立了“红教”。后来,红教又演变成“黄教”。
黄教是明代初年藏人宗喀巴所创立。他有三大弟子:一是达赖;二是班禅;三是哲布尊丹巴。
达赖在前藏,班禅在后藏,哲布尊丹巴在蒙古。黄教中的和尚称为“喇嘛”,“喇嘛”是藏语,所以汉人称呼黄教为喇嘛教,黄教信奉者自己还是称为佛教。
在这个宗教当中,供有“欢喜佛”,都是人与兽相交接的佛像。这是因为西藏自古以来就认为:人不是人生的,人是人与兽相交合而生的。这是上古之时崇拜图腾的遗留。
红教许可和尚结婚,黄教不许可和尚结婚。红教从明代以后越来越少了,黄教越来越盛行起来。
喇嘛教是政、教合一的。它本身包括了宗教、政府、军队、司法四种大权。这四大权力是合一的。
在喇嘛教盛行的地带,小孩子到了年龄就要去当喇嘛,就好像到了年龄就应当去读书一般。所以,凡是一家有两个孩子,就送一个去当喇嘛。若是一家有三个孩子,就送两个孩子去当喇嘛。当然这么一来,这些地区人口的繁殖,也受到影响,繁衍很差。因为,当了喇嘛就不许再结婚。
此外,在青海等地还有“白教”、“花教”,是喇嘛教的支流。白教同黄教有些小的不同。
中国宗教的简略情况,就说这么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