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六年一月二十六日 顾颉刚先生谈中国历代京都和北京小史
今天下午,我们香山疗养院的全体疗养人员在饭厅里,听顾颉刚先生讲北京的历史。我们这些听众,都是从北京医院转到这里来疗养的病号。这些病号、这些听众当中,有画家吴作人,佛学家并诗人赵朴初。其余大多数人,都是中央各部的老干部、老党员。这时,人们像学生一般坐在凳子上听讲,顾老站在一个小黑板之前,还张挂了一幅他自己画的北京城图,他在讲说北京建都史。当场作笔记的少,多数人都兴味盎然地静静听着。
我现在(一九八二年二月二十七日)打开蓝皮书,这个十五年前的笔记本上面,在记叙北京史的前面,记载着“历代京都”。我回想这乃是顾老同我个人之间的一次谈话。我把这次所谈的,整理一遍,并按顺序放在北京史之前。
中国古时历代京都,表列如下:
夏朝——在河南洛阳;
商朝——在河南安阳;
周朝:
西周——在陕西西安,又以河南洛阳为陪都;
东周——迁都到河南洛阳;
秦朝——在陕西西安;
汉朝——西汉在陕西西安;东汉在洛阳;
(秦、汉把西安定为京都,是因为西安这地方,易于防守。它容易被西北来的敌人所攻破,而不易为东南来的敌人所攻破。)
西汉彩绘骑兵俑
三国:
魏——在河北的临漳和河南的洛阳;(以河北的临漳为都,是因为这地方的地势高。)
吴——一在南京,二在武昌;
蜀——在四川成都;
西晋——在河南洛阳;
东晋——在南京;
北朝——北魏在洛阳;北齐在河北临漳;北周在陕西西安;
(洛阳古城,先后在这里建作京都,大致有一千年。)
南朝——所有南朝各皇朝的京城全在南京,包括:宋、齐、梁、陈。
隋朝——在陕西西安,隋炀帝迁都到河南洛阳;
唐朝——在陕西西安;
(西安古城,先后在这里建都一千年。唐代又把河南洛阳作为陪都,称为东都、神都。武则天作皇帝在洛阳。)
五代——除后唐在河南洛阳外,其余均在汴梁(开封);
宋朝:
北宋——在河南汴梁(开封);
南宋——在浙江杭州;
金——开始在北京,后来迁到河南汴梁(开封);
元朝——北京;
明朝——先在南京,后来迁到北京;
清朝——在北京;
民国初年——在北京;
(北京古城,先后建都,共有一千年。)
综上可知,中国历代古都,以洛阳、西安、北京三个古城,作为京都的时间最长,都有一千年之久。
以下是顾老讲北京沿革。顾先生的演讲开始了。
在北京建作京都已有一千年的历史。以什么地方作京都,是有条件的:要有山可以防守;要有水可以生活。
北京有永定河,又有西山,另外还有昆明湖、什刹海、中南海,这些水都相通连。所以,这个地方就具有了建都的条件。
北京在古代是怎样的?《史记》说:周武王封黄帝后于蓟。“蓟”在北京。还有,说周朝封功臣召公于燕。燕不是北京,因为燕把蓟灭掉了。可知燕和蓟原本不是一个地方。可是,燕国自春秋直到战国时代,都是在北京这一带区域。
北京过去发掘出来的文物,都无有燕国的器物,可以知道燕国京都不在北京。燕国京都在哪里?在易县。所以,说北京为燕京,燕国的京城,是错的。说易县为燕国的下都,都是错的。易县,今日仍然留有不少燕国时代的文物。
清代乾隆皇帝这个人,好事,他到处题字。乾隆在香山写了“金台夕照”四个字。金台,即黄金台,原为燕昭王所建造的。在易水东南十八里。在香山写这么四个字,是无根据的。燕国被灭亡了,燕太子丹派荆轲去刺杀秦王。人们为荆轲送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件事,这首歌,也可以证明,燕国京都始终在易县。(记录者按:以上论断是顾老在一九六六年初所讲。关于北京是否为燕国的京都,另有些历史学家、历史著作,是认定北京为燕国京都。而且,有后来北京附近出土的文物为证。这个问题,算是有两种意见。一九八二年二月十六日人民日报公布了《全囯首批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时,附有新华社对于这二十四个名城的简介。简介中关于北京,说它是燕国“重镇”。也许关于这个问题,至今尚未作出统一的定论。顾老的说法,是一家之言。)
当然,北京是属于燕国领域内的一个地方。
第一个建都在北京的,是晋朝晚期五胡十六国里的“前燕国”。前燕国王叫慕容儁,建都在北京。慕容儁是鲜卑人,前燕国只存在了几十年就亡掉了。北京没有留下他的遗物。那时这个城很小,作为京都的时间也短,又不曾起过大的作用。
到了隋朝和唐朝,全国又重新统一了。北京属于隋、唐的版图之内,定名叫幽州,在永定河畔。唐太宗东征回来的时候,经过北京。在这里建造了一个寺院,曰“悯忠寺”,以纪念东征战争中的死者。悯忠寺,就是现今的法源寺。此寺在北京城西南。在这之后的辽朝,在北京也建造过“天宁寺塔”。这个建筑在广安门外,是北京最早的建筑,至今已有一千年。
北京孔庙内辟雍
五代时候的辽国,是第二个建都在北京的。辽是契丹人。五代时的“后晋”石敬瑭,把燕(河北)、云(山西)十六州让给契丹人。于是契丹人强大起来,杨家将就是同辽作战的。
辽在这地方建都时,定名叫“南京”。这是因为契丹原来在北边的热河。现在辽所遗留的东西,有中山公园的辽代古柏,这是活了一千年的柏树。还有,在西山的辽陵,辽代皇帝的陵墓,是抗日战争以前发现的,有墓志,其文字是契丹文,看不懂。现在巳经有人弄懂了是辽的帝王与其皇后的墓。
辽时的北京城,在现今城市的西南,在永定河畔,为正方形。
后来,辽继续向南边发展。到宋真宗时,丞相寇准建议真宗到澶渊这个地方,去同辽人见面,然后订了盟。澶渊之盟规定了年年都要送金帛给辽。澶渊是什么地方,是今日的濮阳,在河南。河北地区全部都在辽的管辖之下。
第三个建都于北京的是“金”。定名“中都”,这时的城仍是辽时的位置,在今天北京的西南。
女真起来灭掉了辽。女真原在吉林。那时契丹人要女真进贡一种“海东青鸟”,金受不了,就起来作战,灭了辽。女真建国“金”。北京这个辽的京都,就为金所占据。
金灭了北宋,并继续南下,到淮水。领域更大了,就把北京的辽代名称“南京”改换叫“中都”,而把汴京(河南开封)称为“南京”。
北京现有的不少文物,就是这个时候从河南汴京(开封)迁移到这里来的。今天北海公园的太湖石,即是宋朝汴梁的东西。宋朝的徽宗皇帝很喜欢玩,爱好写字、画画、歌舞,还拜道教。他造了一个大花园,叫“寿山艮岳”,园中的石头是从江苏太湖搬到河南开封的。宋朝有一个花石纲机关,专门负责搬运花石到汴梁。北宋亡了,金人又把这些石头,从汴梁运到北京来。他们何以这么喜欢太湖石呢?因了这种太湖石孔多。说它的好处是:一瘦、二皱、三透。现今在颐和园中,也有这种太湖石。
宋徽宗《芙蓉锦鸡图》
金留有卢沟桥在永定河上。这座石桥很长,桥上刻有许多石狮,这些石狮的神态又各有不同。桥的整个工程很大。元代有个意大利人叫马可·波罗,到了中国北京,看了卢沟桥。他回去以后,写了一本游记。从此以后西洋人知道了中国有多么富,多么美。他们也知道了有这么一个桥,西洋人有的就叫它“马可·波罗桥”。
卢沟桥上的狮子
金的遗物还有一个玉钵,在团城。清代乾隆为玉钵建造了一个亭子。
辽与金的京城都在今北京的西南。他们在北海、中南海一带造了离宫。
第四个建都于北京的是元朝。
辽、金以后,元人起来了。元人就是蒙古人。蒙古原先本是一个小的部落,它先先后后打掉了许多小国,并且一直往西打,攻到了莫斯科。元世祖忽必烈重新统一了中国,建都在北京,名叫“大都”。元曲作家关汉卿就是大都人。
关汉卿
元朝的京都,在中南海一带,大体上如同今天的北京城,就是把辽、金的都城往东北移了一些。那时的城南到天安门,并且从这里往北伸展,成一个方形。因为元朝皇帝要“建中立极”,皇宫必须在城的中心点。所以,元朝皇宫在后来明代故宫的西边一些。距离北海较近。元代造一宫殿叫“广寒殿”在北海,皇帝在这里避暑。每到暑热季节,把北海的水汲上去,喷洒开来,所以就凉快。
元代的粮食,从南方运到北京。过去历代也多半是南粮北运,例如唐朝把运河修到长安,宋朝的运河修到汴梁,元代的运河就修在北京,主要的都是为了运粮食等物品。
那时,运河从南方通到通州,再从通州到什刹海。运粮船舶就停泊在什刹海。这里有许多米仓,如“禄米仓”、“海运仓”……至今还留有这些地方的老名。元代时,船只可以经过北新桥直达什刹海。这时有水利学家郭守敬给元人搞水利。西山一带的水,通过高梁河流入什刹海。
北京自元代开始,巷称作胡同。胡同是蒙古话,意思是井。井对于蒙古人来说,原是人们聚居之处。北京叫小巷作胡同是元代以后才有的。
元代的北京城,在元末的元顺帝逃回蒙古的时候,把当时的北京烧掉了。
元代遗留下的,有阜成门内妙应寺的白塔。元代人信喇嘛教,白塔寺乃是喇嘛教的建筑。这个白塔是为了记念元朝国师八思巴而造。八思巴为元人制定了文字,他死了以后,就给他造了妙应寺内塔。
元代遗物又有耶律楚材墓。这座墓在颐和园入口处的南方。耶律楚材很有功。那时元人到处杀人,杀的人太多。每打到一处地方,就把当地居民全部杀光。耶律楚材就劝元人不要杀人。
元代建筑,在八大学院附近还有元大都西北城墙的遗迹,乾隆在这里写了“蓟门烟树”碑,实际上不是蓟门而是元门。
明代定名“北京”。
明朝时,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在南京,南京就叫“京师”。向来各朝历代都是把本朝的京都叫“京师”。“京”字的意思是高门楼,“师”字的意思是众人。
朱元璋的太子早早死去,就把皇位传给长孙。朱元璋死后,孙子当了皇帝。可是朱元璋的儿子,小皇帝的叔父燕王起来造反,打到了南京,推翻了刚就位的小皇帝。燕王朱棣在南京当了皇帝,以后决定定都在北京。为什么选了北京作京城,因为:一、朱棣原本被封在燕地;二、南京作京城,向来是偏安。南北朝时的南朝,全都把他们的京都立在南京,都是偏安的局面,不能统一管辖南北各地。
中国古代建都,多是在西安、开封、洛阳。这几处地方,都在北纬二十五度,在一条线上。在定都于西安、开封、洛阳的时候,都是全国南北统一的时候。这样的时候,这几处地方正好处在全国之中央部位。而南京就不是,南京在北纬二十二度。北京是北纬四十度。
明成祖朱棣是第一个把汉人皇朝立都在北京的人。在此之前的“后燕”、辽、金、元,都是少数民族的族人当皇帝。
朱棣立都在北京,还有军事原因。在这以前的皇朝建都在南京,也有其经济上的原因。所谓经济原因,是说江苏、浙江都是雨水充足,沿着太湖一带物产丰饶,所以那时说:“苏杭熟、天下足”。
明成祖从军事上看,当时的敌人是蒙古。由于这个原因,他建筑北京城,又在北京城北边建筑长城。所以,他着眼于要把他的京都建立在国防最前线上。秦代的古长城在明代新造长城的北边。秦的长城,城墙是土泥筑成。明成祖的长城改用大砖大石,坚固得多。朱棣死后,他的坟墓也设在这个国防前线的北京,而不葬到南京的明陵。这样,使他的子孙们来祭祀的时候,可以看到长城,看到蒙古人。
明朝初年,朱元璋的大将徐达带兵攻破元朝的这座都城——“大都”。把“大都”改名为“北平”。明成祖迁都到这里以后,才正式改名“北京”。
明成祖用了很长时间,费了许多财力,在元代都城废墟上,重新建造都城。这一新的城,同元代的城差不多。
皇帝的宝座必须在全城的中央,所在大内皇宫要在城的正中间。
明代城门的名字,多半沿用元代老城门的名字。南城墙改丽正门叫正阳门,改文明门叫崇文门(这个城门元朝也叫哈达门,是个蒙古大将的名字,又讹为海岱门),把顺承门改为宣武门(也叫顺直门,以为又顺又直的意思),南面城门共有三个。东城墙一边,改齐化门叫朝阳门,改崇仁门叫东直门。西边城墙,改平则门(又叫平秩门,意思是西方平秩)叫阜成门,改和义门叫西直门。北面城墙,改健德门叫德胜门,改安贞门叫安定门。以上共有九个城门。
明朝又在迁都前,想把内城四面向外,再建一外城,因为财力不够,就没有实现。只在南城墙外边筑了外罗城。从此,北京城成了凸字形。
明朝皇帝住在乾清宫,皇后住在坤宁宫。又有交泰殿,意思是帝与后交之泰,是皇帝结婚的大殿。
皇宫有东、西二宫。每一皇帝都各有六个妃子,共是一后六妃,直到十二妃,后来的妃子就更多了。东宫住太子,西宫住皇后。
北京故宫
三大殿是皇帝和大臣们举行各种典礼的处所,当时三大殿是: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明朝后期改叫: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到了清朝,改名叫: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明朝没有宰相。因为发生过一个左丞相胡惟庸造反的事。从此以后,就只建立大学士。大学士在阁内办事,故称之为“阁老”,“内阁”一词就是这么来的。
实际办公的有六个部,这六个部的机关,设在紫禁城午门以外,府门以内:有东三部、西三部。东边的三个部是:吏部(管官吏);户部(管内务和财政);礼部。这三部的地址,现在是公安部的处所。
又,西三部是:兵部(现在是人大会堂);刑部(管法律);工部。管治安的有九门提督。当时内城只有九个城门,而外城是后来加的,所以称作九门提督。行政官有顺天府尹。
皇帝同宗教是分不开的,皇帝是教主,民众因信教就更加信皇帝。所以,皇帝要设立一些坛,如天坛,意思是天是皇帝的父亲;如地坛,意思是地是皇帝的母亲;如日坛,意思是太阳是皇帝的哥哥;如月坛,意思是月亮是皇帝的姐姐。又有先农坛,是要食的坛;如蚕坛是要衣的坛。另外有风的庙,雷的庙,雨的庙。
内城不只是皇帝吃、住、办事的地方,也是皇帝祭祀的地方,有的坛就设在内城。天坛和先农坛在南城。皇帝在祭先农坛时,要亲耕籍田。
明朝皇帝的陵墓,除了南京的皇陵以外,在北京有十三陵。现在,还有十二陵的墓室,不知其所在。若是长陵的墓室能发掘出来,那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因为这长陵是明成祖朱棣的葬墓。现已经开掘的是定陵。长陵内有祾恩殿,殿有巨柱,柱可二人合围。这种巨木来自四川、云南。
明十三陵石牌坊
十三陵以外的明皇帝陵墓,有景帝陵,在洪山口,地居北京西郊,卧佛寺附近。为什么景帝陵偏偏在这个地方?原因是兄弟之间的矛盾造成的。先是,明英宗与蒙古人作战,战败,他被俘。这时候朝里有位兵部尚书于谦,立了景帝主政,继续同蒙古打仗,景帝是英宗的弟弟。后来,元人被迫放回了英宗,他回到朝廷后作为一个王,住在皇宫。几年之后,他通过太监,在一夜之间,打翻了景帝,自己重新当了皇上,便把弟弟景帝废掉。景帝死后,葬在西郊。
明朝皇家所建花园不多,就只有三海,叫西苑,因为这里在皇宫之西。在嘉靖当皇帝时,他三十多年不上朝,不理政事,就住在西苑,一心修道。还专门修造了一个大殿,以求长生不死。这时有个户部主事叫海瑞,就上书批评。
皇帝不管事,宦官太监就横行。清朝的康熙皇帝说:明朝有十万太监,又有九千宫女,所以明朝要灭亡。
大宦官魏忠贤是明熹宗的太监,本是个无赖,因赌输了钱,就抛下妻子儿女,入宫当太监。熹宗不读书,不理事,魏忠贤就引诱这个皇帝去搞“倡优声伎,狗马射猎”,一味乱玩。更加上这个太监和熹宗的奶妈相勾结,得到了皇帝的特殊信赖,逐步替皇帝作“朱批”,操纵朝政。时人称魏忠贤为“九千九百岁爷爷”!他在六部、内阁,以至四方总督、巡抚当中,遍设党羽。他还兼掌东厂这个特务机关,这是魏忠贤死党的秘密机关。史称“阉党”。阉,是阉人,是太监的意思。
王府井北面,有个奶子府,原名迺兹府。这就是明熹宗的奶妈客氏的府第。熹宗非常宠信这个奶妈,又宠信魏忠贤。奶妈同魏忠贤勾结起来,作尽了坏事。
明朝的太监权大,也很有钱,他们出钱造的庙很多。庙建成以后,太监就请皇帝题字,伪称敕建,成了皇帝要他们造的,太监和庙都光彩。香山的碧云寺就是魏忠贤所造。熹宗死去之后,崇祯皇帝继位,就把魏忠贤这个太监逮捕治罪,他畏罪自缢而死。西山的八大处,就是八个大寺,都是太监所建造。太监何以喜好造庙呢?因太监没有儿子,他造庙以作为他老了时候的住处。
明朝时在北京的人民所居住的地区:凡是读书人,大半住在宣武门外。那里的会馆林立。会馆是专供各地来京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居住的地方。
凡是商人,那时多住在崇文门外,所说的“花市”、花市大街是棉花市,附近还有磁器口,是买瓷器的地方。这些地名至今犹存。
凡是住在东城的,或住在西城的市民,要互相来往,都得绕过皇城。或是走过前门一带,或是走过后门一带。从东到西距离长,交通又不便,所以有的市民来往于东西之间,往往要带上行李。东长安街、西长安街,天安门广场一带地方,全是禁止通行的,北海公园前面的大桥也是不许走的。
明代遗留的铺子,一是“六必居”,传说它的匾是明代的严嵩所写。二是“砂锅居”,可能那时的铺子都叫居。
明代的遗物有天文仪器。八国联军攻掠北京时,为德国人拿走,以后又送回来了。又有大钟,在“大钟寺”(即觉生寺)。钟上铸有《华严经》、《金刚经》、《金光明经》等几种佛经。此外,还有金刚宝座塔在五塔寺(原名真觉寺,后改为大正觉寺)。宣德炉和景泰蓝都是明朝的工业。景泰蓝,是明景帝时所留下的。景泰是景帝的年号。
一九六六年一月二十八日 顾颉刚先生讲清朝和北洋军阀时期的北京
今天,我们继续讲北京沿革,讲讲清朝时候的北京。
明朝被清兵灭亡了。崇祯皇帝到煤山上吊而死。煤山,在今天的景山公园,是因在土山附近堆煤又称煤山。这么做是为的防备北京一旦被敌人包围,还可以有煤烧。
李自成进入北京以后,在宫内武英殿,称大顺皇帝。
明朝镇守山海关,同清兵作战的大将是吴三桂,他为了他的美妾陈圆圆,反过来叛了明朝,“借”了清兵攻打北京。清朝灭了明朝,仍然立都在北京。
清代的北京,城内无大改变。清朝帝王不想在宫内长住,西郊的风景好,所以在西郊大造花园。先造“圆明园”,此园很大,四周有四十里,是康熙时建造的。又造“畅春园”,园中有山,在燕京大学(现在北京大学)的对面。据记载,造圆明园时,请了法国人设计建造。园中有很大的湖水,造了东、西洋楼,洋楼的建筑全用石头,在上面刻着西洋图案画。
圆明园遗址
乾隆时候,造了“清漪园”,后改叫颐和园。又造了“静明园”,就是玉泉山;又造“静宜园”。自此以后,皇帝就不入城内的皇宫。一个原因是皇宫里的房子太大,冬天室内太冷。但在每年的冬至以后,皇帝也进城入宫,住在西宫的养心殿。因为皇帝大部分时间住在西郊的御花园里,所以在海甸这个地方设有军机处。这里是大臣要人们居住的地方,因为海甸距离皇家大花园很近,所以,朝廷办公移到这里来。
北京颐和园后山
清代贵族们,一人有许多房子和花园。例如多尔衮,清兵入关后,是第一个摄政王,就在朝阳门内造了“九爷府”。这些王府现在还保留下来了一些遗迹。
多铎杀人如麻,他率清兵到江南一带,进行大屠杀。他在扬州有十日大屠杀;到了江阴县,把人杀光了;到了苏州也要杀光,后来民众把关公像抬出来,他才收兵。他在北京的王府就是现今协和医院的地方,那里的“帅府园”,就是他的花园。王府井就是指的他的王府一带。
清代汉人住在城外,只有四品以上官员的汉人才可以居在城内。
清代的王,分三级:一亲王、二郡王、三是贝勒。三贝子花园(现在的动物园)就是贵族大花园。还有清花园(现在为清华大学),朗润园(后为燕京大学,现改作北京大学);这些全是清代贵族的大花园。
十九世纪,先有一八六〇年英法联军、一九〇〇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打进北京,大肆杀掠。西郊五大花园,都被英法联军这些帝国主义侵略者烧光了。这些外国强盗还抢走大量皇家所藏的珍贵文物。
北京城,从前门到崇文门这一繁华地带,共有三里长,外国强盗全部给烧光了。他们在这个地方,建造起他们的使馆和医院,把东单的一片广场变作他们玩乐的跑马场。
在文物的损失上,更是令人痛心。翰林院及其中文物,全部失去。明朝那部集明以前古典书籍之大成的《永乐大典》,这是一部抄写本,没有印刷过,经这次的灾难,大都丢失。帝俄抢走许多,后来苏联送回六十本。
清代的老百姓,可以到哪里去走走呢?一是什刹海,一是陶然亭。其他的玩处都是清皇帝,贵族的。如北海、中南海、中山公园,现今的动物园、颐和园、香山等等地方,老百姓根本不可能望一望的。去西山,可以去八大处。
什刹海这地方蚊子多、水臭,又是埋葬死人的所在。陶然亭这里原先并没有亭,有个辽人遗下的庙,后来有个新疆的御史来造了个亭。陶然亭距离一些会馆较近,住在会馆的一些士人,常到这个地方去走走,去时往往携带了吃的东西。然而,这里也是个埋葬死人的地方。
北京人无处可以走走,所以当时听戏的风气就盛。
北洋军阀与北京。
到了清朝覆灭以后,换上北洋军阀,继续把北京当作京城。
清朝晚期,八旗、八旗子弟都变得异常腐败了。
“旗”,是清的军制,也是它的民制。它是全民皆兵,每一个男子都是兵,分作八个旗。最初,八旗子弟们很凶,原本在长白山下。后来他们攻打下辽宁。所以清人第一个皇帝和第二个皇帝,都埋在辽宁的沈阳。清人利用了吴三桂,才进到关内。若是没有吴三桂因圆圆的事情,去请清兵人关的话,清人本来很难进到关内来的。那时,李自成的兵力虽然很强,可是他没有骑兵,所以打不过清人八旗兵,以致失败,李自成从北京逃回到陕西。清兵继续南下,占有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并到达了新疆和西藏。
乾隆皇帝以后,清朝的八旗军力就滑向下坡,逐渐衰落,渐渐地一切都不行了。旗人,按他的老规矩,不许经商做生意;不许做农业;只许做官,只许当兵、打仗。所有的旗人,每月只靠发饷生活。
清兵初始就有不小的问题,到一地方乱抢财物,还抢妇女,把黑布罩了女人的头去卖了。到后来,旗人做官,没有本领、没有知识。另外,旗人还不许随意离开北京,只能奉命出京,这自然是极少的人。渐渐旗人是既不能做官,也不能当兵了。八旗子弟腐化了。
到太平天国起义的时候,有了湘军、淮军,这是地方军。清皇朝此时,只能靠了这些地方军去作战,去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左宗棠去打新疆白彦虎之乱,也是率领的湘军。岑春萱的父亲去打云南的回人,是带领淮军。镇压苗沛霖的捻军,也是曾国藩所率领的湘军。
那时,军权已经在曾国藩手里,八旗军转到了湘军、淮军。以至于有人曾劝曾国藩当皇帝。只是由于曾国藩是个儒家,他有君君臣臣的思想,所以他才不敢这么做。
清朝末期,湘军、淮军也不行了。于是又用袁世凯,用西洋新式武器练新军。
袁世凯是个大奸雄。他耍尽了奸猾计谋,利用许多机会,搞他自己的势力。他当了清朝的山东巡抚、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专管同外国人通商做生意)。直隶总督的官职大,势力大。
袁世凯手下有三个人给他出主意。就是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这三员大将,有主意、有办法。有人说这三员大将当中,王士珍是龙,段祺瑞是虎,冯国璋是狗,最贪。
辛亥革命起来了。清廷派袁世凯去镇压。袁世凯派冯国璋带兵到武汉去打仗。他攻下了汉口就停下来,不再打武昌。袁世凯用这个办法来压清朝末代皇帝,要清政府逊位。
接着有所谓南北议和。南方,辛亥革命的一方,以伍廷芳为谈判代表;北方,清朝、袁世凯,用唐绍仪为谈判代表。谈判当中,南方坚决举孙中山做临时大总统,于是谈判破裂,袁世凯就继续打仗。孙中山因为自己没有强大军队,没有法子,所以表示愿意用清皇朝的退位作为条件,把大总统让给袁世凯。这样,才使袁世凯满意,实现了南北议和。清皇帝退位,哀世凯当上了大总统,北京还是京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开始了,叫做中华民国元年。北京没有因清朝覆亡而受到损伤,没有受到大破坏。
清朝倒台后,宫内珍宝丢失不少。北洋军阀,就偷国宝。如袁世凯的内阁总理熊希龄,先是作热河都统。承德,有清皇帝的避暑山庄,这里是清代皇帝的行宫。熊希龄在清皇朝倒台以后,他到这个宫中,偷偷拿了许多宝物。他把最珍贵的留给自己,而把次一些的皇家文物给袁世凯,又把最次的,交给故宫。到后来,熊希龄到了北京香山,借着要办香山慈幼院,到处去捐款,人称“香山王”。
有个李石曾,他从法国归来后,关于八国联军庚子赔款的事,关于清政府答应要赔给法国和比利时的钱,就由李石曾管。他趁此机会,把北京的许多学校都收管起来,改为“北平大学”的各院。
故宫博物院也是李石曾办的。有个院长叫易培基,他常借院长的方便去买些假的文物,再到故宫博物院里,偷偷换走真的珍贵文物,然后又以高价卖给外国人。
窃国大盗袁世凯偷的就不止是文物、财宝。他偷的是整个国家。
国民党初时同袁世凯的斗争很剧烈。国民党当时自以为很强大。有个领袖人物宋教仁,还很年轻,很善于演讲。他以为只要国民党掌握了国会的多数,就可以压住袁世凯,使袁世凯成为空名义的大总统,是个虚位,而宋教仁自己则可以成为有实权的内阁总理。然而结果是袁世凯用暗杀手段,干掉了宋教仁。当宋教仁从上海乘火车北上时,他刚一上火车,就被袁世凯派的人,连击三枪而亡。
那时,要说国会议员,的确国民党占了多数。
民国二年,各省许多都督如江西都督李烈钧、安徽都督柏文蔚、江苏都督程德全以及湖南等省的都督,都起来讨伐袁世凯。袁世凯派了段棋瑞、张勋、冯国璋等人带上持有新武器的北洋新军去镇压。李烈钧等人的“二次革命”失败了。
袁世凯派人纠集了些流氓地痞,组成所谓请愿团,强迫国会选举,自早上八点到晚间深夜,才选出袁世凯当大总统。
接着,袁世凯又把国会中国民党议员的聘书全部收回。国民党的什么多数,就更加说不上了。
袁世凯进一步又想当皇帝。民国四年,他组织筹安会,由杨度负责,提倡君主立宪。说中国搞民国,无有程度。又请了个美国顾问古德诺,此人作了一篇文章《共和与君主论》。
袁世凯把辛亥革命的重要人物黎元洪,封作“武义亲王”。又封了其他人叫做“公”、“侯”、“伯”、“子”,以示拉拢。他觉得这样一来,就没有反抗者了,全都成了他的私人。还把这般私人派到各省去当都督。在各省又策动一些当地劣顽绅士,向袁世凯上“劝进表”,请求他作皇帝。民国五年一月一日,袁世凯在北京故宫太和殿,接受他的臣子们的朝贺,穿起了龙袍,当了皇上。年号叫洪宪。
这时蔡锷和梁启超策划,由蔡锷到云南去发动讨伐袁世凯。云南督军唐继尧是云南人,不是袁世凯圈子里的人物。蔡锷是湖南人,先曾于清朝末年在云南练过新军。蔡锷和唐继尧之间的关系甚好,他们就一同组成“护国军”,北上讨伐袁世凯。从云南往北攻打四川、贵州。可是云南是个穷省,无有力量继续北上。而这时各省的督军也觉得袁世凯当皇上不对,就先后响应蔡锷,声讨袁世凯。袁的心腹看看大势不好,也有劝袁下台的。于是袁世凯肝火大旺,一气之下,不过几个月的功夫就死掉了。
袁世凯一生一世用尽手段,是个奸诈阴险的家伙。他耍了许多奸计,害死了倡导维新的光绪。
当初,康有为主张实行新政,要维新,创立“强学会”。袁世凯表示赞成,也加入了强学会。后来光绪闹戊戌变法,慈禧不喜欢,她想乘着阅兵时,废掉光绪这个皇帝。光绪得到了这个消息,就与谭嗣同商量。谭嗣同就找袁世凯商议如何办法。因为这时候光绪、慈禧两宫不和,只有袁世凯手里有新军,可以出来挽救光绪,谭嗣同向袁世凯表示,如果袁不肯出来挽救局势,保住光绪,实行新政,就请袁杀掉自己。袁世凯这时正色庄重地说:“我杀荣禄(慈禧的亲信),有如杀掉条狗,这事我全都承担了,包在我手,我负全责,皇上可以放心。”
第二天,袁世凯到天津去,向慈禧走狗荣禄告了密,说是光绪要如何。荣禄立即动身到北京,报告给慈禧。慈禧立刻把光绪禁锢起来,并且自己垂帘听政。维新倡导者谭嗣同等慷慨就义,康有为、梁启超逃到外国去了。
梁启超
民国四年春,日本提出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要灭亡中国。日本公使就去面见袁世凯,说希望袁能“高升”。暗示日本支持他当皇帝。袁世凯就全部应诺了日本吞并中国的二十一条。只是由于全国一致坚决反对,最后没有能够签字。
袁世凯在北京,住在中南海。他造了一所石室。石室中放了个钱柜,柜里有三个人的名字。他原想作终身总统,说他死了以后,可以打开这个钱柜,看看名字该是谁来继承他当总统。这三个名字当中,一个就是他的长子袁克定。袁克定时常劝说他父亲当皇帝,自己当太子。
袁世凯死了之后,袁克定很有钱,住在颐和园外的一个大花园,叫“承泽园”(现在是北大的宿舍)。北洋军阀们无论换了谁执掌政权,也都要给袁克定许多钱。只是到了抗日战争起来了,他才穷困下来。解放后,每月还要给他二十元。解放几年后,他死去。
袁世凯对于黎元洪,才是用尽了手段。黎元洪原本是清朝的一个官,在武汉任协统,相当于旅长。辛亥革命时,由于要利用他的社会地位,就把他抬出来,充当头面人物。袁世凯施用狡计拉拢黎,把黎元洪拉到北京来。黎离开辛亥革命的发祥地武汉市,到了北京。一到北京,袁世凯就把他安置在中南海瀛台。黎元洪自然不高兴。因为,慈禧曾在这里幽禁过光绪。
袁世凯在北京的办公所在,先是在铁狮子胡同。第二年,搬到中南海,在宝月楼办公。
袁世凯死掉之后,徐世昌把他葬在河南的彰德(安阳),这里是他的原籍。为他造一大墓,如同皇帝陵一般,气势很大。解放后,在此墓地立了二碑。一碑在墓的门前,碑曰:“窃国大盗袁世凯”。另一碑立于墓前,其文仍然是:“窃国大盗袁世凯”。
他死了以后,由段祺瑞负责统领北洋军。段祺瑞兵权在握,主张武力统一,凡不是北洋军占据的地方,他就去攻打。段祺瑞有日本人作后台,借给他钱买枪炮。那时,年年打仗。
张勋也是袁世凯北洋军的头面人物,他比段棋瑞的资格老,原在段的上头。段祺瑞就想打倒张勋。这时,张勋想复辟,还要溥仪来重作皇帝恢复清朝。段祺瑞故意作出同意复辟的假姿态。张勋就在徐州召开各省督军的会议,正式提出复辟的主张,大家也签了字,段祺瑞也派了代表签了字。
然后,张勋就到北京,逼迫黎元洪下台。因为袁世凯死亡以后,由黎元洪当大总统。张勋带上他的辫子兵,进了北京,把黎元洪弄掉了,在一夜之间奉了溥仪到故宫的乾清宫,重新登基,再当皇帝,还是大清国,民国又吹了。
但段棋瑞却在马厂誓师反对复辟。梁启超在段祺瑞这里写文章,痛骂张勋。先后经过十二天,张勋复辟宣告失败。
梁启超原和康有为十分亲密,同为保皇党。但在张勋复辟时,康有为、梁启超分裂了。康有为追随张勋闹复辟。梁启超则刚从日本归来,表示进步,就组织“进步党”,反对张勋复辟。
梁启超先是拥护袁世凯以取代清朝。后来,又同蔡锷在云南搞“护国军”反对袁世凯当皇上。袁世凯死去以后,他拥护段祺瑞。民国初年,曾经通缉梁。后来,约在一九二六年前后,梁启超在清华大学教课。
段祺瑞以冯国璋为大总统,冯国璋为人贪婪。段祺瑞自己当国务院总理,实权在自己手里。总统府与国务院不和,有所谓府、院之争。其结果是冯国璋下台。段祺瑞又要徐世昌当大总统,徐世昌是个文人,府院矛盾可以缓和些。
直、皖之争爆发了。直就是直系,直隶(即河北省)这个派系,皖就是安徽这个派系,两个派系都是北洋军阀。直系头面人物是曹锟,有个大将吴佩孚替他领兵作战。曹锟的姊妹,嫁给袁世凯为妻,自然也是袁的手下人物。皖系以段祺瑞为首。双方大战结果,吴佩孚获胜,段祺瑞只好下台。
吴佩孚,本人是山东人,却属于曹锟的“直系”。他请曹锟出来当大总统。曹锟搞了一个国会贿选。凡国会议员,投曹锟一票,就私下奉送五千银元支票一张。有个议员叫邵瑞彭,就以一票为证,告到了京师地方检察所。这么一闹,社会上全都知道了这个丑剧。
直、皖之战后,北洋军权掌握在吴佩孚手里。但张作霖率奉军从东北进关,发生直、奉之战。
民国十三年,张作霖用一百五十万元银元收买冯玉祥。冯玉祥原是直系曹锟的人。冯玉祥回到北京,把曹锟关在中南海后边一个楼上。冯玉祥就要黄郛作总理,而实权是在张作霖、冯玉祥的手中。
后又请段祺瑞出来作“执政”,就改了名号不叫大总统了。可是,大权依旧在张作霖之手,段祺瑞这时己经无能为力。段祺瑞手下有个亲信人物,叫徐树铮,在廊坊被冯部驻军抓起来杀掉。这是冯玉祥示意部下去干的。“段执政”只有一年光景,后来退居到天津和上海的外国租界里。有人说蒋介石是段祺瑞的学生,实则也不是,蒋介石是看管段祺瑞的。
继此之后,张作霖亲自出来作陆海军大元帅,一脚踢开冯玉祥。从此,北洋军阀完结。这是民国十六年的事。
民国十七年北伐军打败张作霖,张从关内退出去,到东北的沈阳,在皇姑屯就被日本军人炸死了。因为张作霖要把葫芦岛开辟作商埠,这样就抢了日本在大连的生意,日本人渐渐恨起他来。
冯玉祥原为北洋军人,但他有了些新思想,参加了国民革命军,响应北伐。
蒋介石、阎锡山、冯玉祥发展成对立局面。民国十九年打了一仗,阎锡山、冯玉祥被蒋介石打败。当时是下雨天,阎锡山的军队很多人吸鸦片,要用火柴。可天在下雨,不能用火柴烧鸦片,兵士就变得无力气作战。
冯玉祥退军到西北一带地方,到绥远、陕西、甘肃等地。他很穷困,那时当个冯玉祥的县长,每月只有二十元。
蒋介石用钱收买冯玉祥的人,韩复榘就这祥被蒋介石买了去,在山东省当了主席。冯玉祥变成了光杆,他到山西去,又被盘踞在山西省的阎锡山扣留起来,关禁在阎氏老家。半年以后,才被释放,他到山东住在泰山上。末后,又去了南京。
蒋介石派大舅子宋子文去拉拢张学良。宋同张学良一起游玩跳舞,在打麻将牌的时候,宋子文只输不赢。蒋介石用这类办法贿买张学良。结果,张学良也打起了蒋介石的军旗。日本人害怕中同的统一,就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出兵我国东北三省。
北京城,从民国元年到民国十五年,始终在北洋军阀手中。军阀们靠着向外国帝国主义者借款为生,谁是主子,谁给钱。段祺瑞靠的是德国和日本给钱,但主要是日本人作靠山,因为他的亲信徐树铮是日本留学生。在北洋军阀执政并混战的年代里,北京城是杀人如麻,天天有处决人的告示张贴全城。
之后,北洋军人此起彼落,东起西落,这般人常常逃到外国使馆以及外国医院(如德国医院、日本的同仁医院,还有法国的医院)里边去躲避。所以,通缉令连同他的头像张挂在东交民巷的巷口,可被通缉者就在巷内逍遥自在,很保险。
黎元洪、徐世昌当大总统,政府没有什么权。只是把战胜者任命作巡阅使,管辖几个省。而战败者就免职。总统就干这个,无有啥权力。
广西巡阅使陆荣廷到北京,黎元洪请客,就要谭鑫培唱戏。谭氏,这时已经老了,而且正在病着,也硬是要他来唱戏。谭鑫培只好到场唱了《洪洋洞》《杨六郎归天》。据说唱的好,但过了不久,谭氏死去。这是民国六年的事。那时谭鑫培唱一出戏要三百银元。
《定军山》中的谭鑫培
北洋军阀盘据北京时期,城市交通很不便。进出前门,只在中间开一门。后来,北洋政府袁世凯时代,朱启衿作内务部长,在前门开了五个门,交通方便了些。朱氏创立了“营造学社”,请梁思成研究古建筑,梁到城的四面去察看,画了许多古建筑,还出了本书即《营造学刊》。
朱启衿喜欢玩,民国三年他开放了中山公园,这个花园原本是社稷坛。
北海公园是民国十一年开放给市民的,这是在黎元洪当大总统的时候。
颐和园,是溥仪出走以后,作为公园,开放给人看的。原来,曾经说好了,清朝皇帝退位以后,溥仪应当离开皇宫,到颐和园去住。①颐和园就成为溥仪的私人产业。这时,凡要去颐和园的,都得要到外交部去办护照。因为这个园是外国皇帝的花园。这是在清帝退位约定书上写明了的;今后要给以外国皇帝的待遇。按照这一约定,袁世凯写信给溥仪,就写:中华民国大总统向大清皇帝问好。
民国十三年,溥仪出走,颐和园就开为公园。②那时门票是一块钱。自从慈禧死去以后,颐和园一直不曾修缮,这时已经破烂了。
①校订者按:溥仪退位后,并未根据“清室优待条件”移居颐和园,而是一直住在宫内,直至一九二四年十一月五日冯玉祥派鹿钟麟驱逐溥仪出宫。
②校订者按:根据一九二四年十一月五日的《修正清室优待条件》,溥仪“即日移出宫禁,以后得自由选择居住”。颐和园不再是溥仪的私人产业。
北洋军阀时,开放新华门。又开和平门。还开放东、西长安街和北海、中南海之间的金鳌玉蝀桥,城内东西南北的交通就大大方便起来。又把南长街,南池子,都开了南门,使行人可以在这里通行。把清朝内城、紫禁城的原有禁地,渐次开放,破掉清代的禁令。御花园成为公园。一些禁道禁街,许可市民通行了。这都是民国时期的事。
迁京,北京要改名北平,不是京城了,京城迁到南京。这是孙中山的主张,为什么孙中山想把京城改在南京呢?这是因为他嫌那时的北京封建气氛过浓。还有一个他没有公开说明的理由,就是他想继续洪秀全立南京为京都的作法。中央政府迁到了南京以后,南京的官员,每到星期六就去上海玩一天。
北京经历过北洋军阀的此兴彼灭。北洋军阀蹂躏过北京城,他们的走马灯,也可以表列如下:
袁世凯——黎元洪(为张勋赶走)——冯国璋——徐世昌——黎元洪(又为直系军阀赶走)——曹锟——段祺瑞——张作霖(奉系军阀)
北京立都一千年的简史,就概要说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