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根本的成分原是词;但只是一个个分散的词,也并不能表示完满的意思。如要表示完满的意思,必须配合了若干个词,表出一个完全的意义来。这完全意义底单位,便是句。所以我们既经研究了用词,又该研究造句。

第十节 句底长短

从长度方面看,一切的句可以分为长句和短句两种。长句,是形体长、词数多的句;短句是形体短、词数少的句。

短句,形短而简单,颇宜于记录简单的事端。凡是给儿童读的文章及通俗用的文章,都该多用这一种句。记儿童及知识肤浅人的话,也常用到这一种句。如鲁迅先生底《故乡》中记闰土的话:

月亮底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用了这些短句,便极像儿童底口吻神情。短句也宜于记录迅速的变动。如沫若先生译的《瞬间》诗,便是一个极端的例。短句又宜于描写急促的语言。如《池边》中——

什么?怎么说?

还拖延些什么呢,赶紧去,要迟了!

等几句,也便是一个例。至于普通的时候,这等短句,大抵用在特须劲拔即语句顿挫的处所。

然而短句,实在难以表明繁复的意思。所以表明繁复的意思的时候,终是免不了要用繁复的句子,即长句。因为繁复的意思,内中各部分底意思,大抵有互相牵连的关系;这等牵连的关系,又大抵须用长句才能明白表示。在这时候,自然须用长句。例如《儒林外史》中王冕母亲对王冕说的——

我儿,你历年卖诗卖画,我也积聚下三五十两银子,柴米不愁没有;我虽年老,又无疾病,你自放心出去躲避些时不妨。

这一句话,是针对上文王冕那“只是母亲在家,放心不下”一句话说的,主意是在“你自放心出去……”一截,其余都是从属的话。那些从属的话,我们若要使彼各各分离成句,原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只是彼底关系,怕不能这样一目了然了。所以遇着这种情景,又以用长句为宜。

然而句子过长,却又容易使人看到下半句,忘了上半句,反而不能一目了然。所以斟酌长短,固然是造句的一件要事,同时也是一件难以概括说明的事。但过于五十个字的长句,总以不用为是。

第十一节 句底骈散

从结构方面看,一切的句又可以分为骈句和散句两种。骈句,就是句中各部分互相对偶的句;散句就是各部分不相对偶的句。

骈句,句法整齐,用得适当,实能引起读者一种快感;不过过于求偶,也容易使人起了嫌恶的情感。从前有些文章,实在过于求偶了,所以文学革新动议的时候,曾有人提出废骈之说。但废骈之说,其实只是一种反动。正当的解决,自该如钱玄同先生所说,“一文之中,有骈有散,悉由自然。凡作一文,欲其句句相对与欲其句句不对者,皆妄也。”就是所谓听其自然。所谓自然,不外乎随顺内容和语言。内容同量,语言又还整齐,正不妨造为骈句;不然,正也无须硬凑。

第十二节 句底张弛

但从气势方面看,句又可以分为张句和弛句两种。弛句,是句中有终止词或有可以终止处的句;张句,是句中没有终止词又没有可以终止处的句。

文中多用张句,容易雄直而有力,只怕流于急促。文中多用弛句,容易从容而不迫,只怕陷在拗晦。两面都有一利一弊,全仗作者用得适宜。

我们且看这几个例:

你不曾听见别人说过改造社会须得改造了你自己么?

(张句,句中无可终止)

你不曾听见别人说过么,改造社会须得改造了你自己?

(弛句,“么”是终止词)

说话既然不用文言,作文也就无须用那之乎者也。

(张句,句中无可终止)

说话并不用文言,作文也就无须用那之乎者也。

(弛句,言字处可以终止)

我们看了这几个例,两种句法体势的不同,也就可以知道一点了。不过这还不足以说明急促或拗晦。说明急促和拗晦,应该引用长文,这且放下,等讲选文时再说。

第十三节 句底宾主

还有,二个[1]以上的词所成的句,句中各词一定可以分出轻重宾主底差等。我们造句,必须将彼各各位置在适当的处所。词在主位的,该摆在重要的处所;在宾位的,该摆在不重要的处所。

句中重要的处所,约有下列三种:

一、起首——一句起首底一个词,大抵可以给与读者一个深的印象,所以一句底起首,在句中是一个重要的处所。

二、结末——每句结末底一个词,大抵也可以给与读者一个深的印象,所以这在一句中也是一个重要的处所。

三、奇突的处所——将词摆在出乎读者意料之外的处所,也很可以引起读者底注意。所以这种出乎读者意料之外的奇突的处所,在句中也是一个重要的处所。

凡是句中重要的词,即主位的词,都该摆在这等重要的处所。

例如——

(1)今天梅花开了。

“今天”两字便是主了,我们看了仿佛觉得含有不是昨天、也不是明日的意思。但如——

(2)梅花今天开了。

却又觉得侧重在梅花了。这便可以知道句首实是一个重要的处所。

又如——

(3)今天开的是梅花。或

(4)今天开了梅花。“梅花”两字,也便觉得有点注目。这便可以知道句末也是一个重要的处所了。

再如——

(5)梅花开了,今天。一句,读者大约觉得“今天”两字很著重罢[2]?这又可以知道词摆在奇突的处所的效力怎样了。(这“今天”两字恰在句末,也是一个原因)

要达到这宾主分明的境地,共有三种方法:

一、改变结构——如(1)变为(3)。

二、变换位置——如(1)变为(5)。

三、省略成分——如(1)省略了“今天”,“梅花”两字便特别惹目。

第十四节 句底断续

还有,句底断续,也该注意。一句通常只表一个意思。凡不是一个意思上或依附在一个意思上的,切不可将彼混入句中;凡是一个意思上的,也不可将彼分成几句。

如——

天气很冷,电车狂风似地[3]走著。

这不能算是一个意思,我们应该改为两句:

天气很冷。电车狂风似地走著。

又如——

他每天很忙,在各种事务上,至少要费去七八点钟。有时竟要费去十二三点钟。有时竟要费去十五六点钟。

这三句话不过是一个意思,又不如将三句合为一句了。

总之,几个意思,决不应混成一句;一个意思,决不该分为几句。这是造句上最紧要的一件事,万不能随便或疏忽。我们也不可将彼与长短、骈散等等一样看待。上文所述的那长短、骈散等等是可以随意用的;这一条却是一个经常的规律,拿了笔便该遵守。

(附注)一个意思还是两个意思,有时颇不容易决定。凡逢着这种情状,都该从材料底看法及用法上审察,该作一句或两句。如“中国劳工工作时间太多,工作报酬太少”,作记述劳工苦楚看,自然合为一句,作记述劳工苦楚的诸方面看,也可以分为两句。又如“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句意不足取),也可因用法(前后底关系和作者底情感)合成一句或分为两句。

【注释】

[1]二个:通俗称“两个”。此类后同。

[2]罢:今写作“吧”。此类后同。

[3]似地:今写作“似的”。此类后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