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节 解释文底旨趣

解释文或称说明文,也称解说文。这一种文章底旨趣是在——

阐明普遍的关系,剖析疑似的界限,使人理解物体、事端以及别的意象。

所以彼底题目,共有三类:

(一)物体。

(二)事端。

(三)别的意象,如“文学”“教育”等等。

在这三类题目之中,第二类题目是和纪叙文底对象相同的,初看或疑容易与纪叙文相混。但两者对象虽同,方式其实有别。纪叙文所用的方式,是“什么人物,于什么时分,在什么处所,做什么事”;解释文所用的方式是“什么事是怎样,时分是何时,处所是何处,人物底关系又是怎样怎样”。而且,陈述的态度,也颇有点不同。纪叙文可以立主旨,因此可以带着作者个人的色彩;解释文是以“使人理解为旨趣”的,却该全然抛离了作者自己底趣味、倾向等等个人的色彩,全然站在公平无私的境地。因为有这两层不同,所以解释文的题目纵和纪叙文底对象相同,其实也还容易分别。

最难分别的,就是第一类的题目。这一类题目既和记载文同对象,方式上有时也很相似,实际上又常用彼来代替说明解释。因这缘故,所以解释文和纪载文——特别是科学的记载文——底区别,比之解释文和纪叙文实更难辨别。但也只是表面的关系。倘从根本上观察,其实也并不难区别,不过必须注意下列两方面罢了。第一,须注意对象底范围。记载文对象底范围是特殊的,是具体的;解释文对象底范围是普遍的,是抽象的。例如陈述花,记载文陈述的范围只是这朵黄的菊花那朵白的玫瑰;解释文陈述的范围却是花底全体,是包括了一切的花说的。就使所说是黄的菊花白的玫瑰,也必是关于黄的菊花白的玫瑰全体普遍的事实,而不是这朵那朵的菊花玫瑰;如只陈述这朵那朵特殊的花,那便是记载文了(至多是代替解释文的记载文)。第二,该注意陈述底旨趣。因为记载文在乎记载形状、性质,解释文在乎阐明关系、界限,旨趣显然不同;纵有疑似,也只要决定了旨趣便可辨别。例如本书第十八节中——

牵牛花清晨开着,一受日光便萎缩了。

的一例,固然可以有两种旨趣上的看法:看作记载牵牛花底性质是记载文,看作阐明日光与牵牛花底关系是解释文。但这等旨趣底辨别,都可以从上下文或全文底倾向上决定;决定了旨趣,文章底种类也便被决定了。所以倘若彻底寻究,解释文和记载文底区分,其实也并不难辨别。不过必须彻底寻究罢了。

第三十二节 解释文底效用

解释文底旨趣既在阐明普遍的关系、剖析疑似的界限,使人得着事物文章明确的理解,彼所陈述,当然应如上节所说,不是特殊的事实,而是某一事件全体的概念了。彼所陈述,既是某一事物全体的概念,那么我们看了自然也不止对于过去曾经经验了的事物可以得着充分的知识,就是不曾经验,或者还在未来的事物也可以有了预知的知识。所以这种文章底效用,这种文章在教育上的价值,颇觉极其浩大;凡要使复杂的看似简单,高远的看似低浅,玄奥的看似显明,都非用这种文章不可。所以现今凡是科学家报告观察或研究,先觉传授旧知或新得,言语学家注释言语底意义,批评家说明书籍论文以及小说底内容和梗概,翻译家译外国语为本国语,或翻文言文为白话文,以及议员说明提案,商人传达商情,一切凡是需要解释使人理解的事物,所用的都是这一种解释文。这种文章效用底浩大,也便可以想象了。

第三十三节 解释文底条件

解释文底效用固然这样浩大,但彼底基础却极简单,全然只是一群单词界说底集合。因为解释文只是单词界说底集合,所以解释文所具的条件也无非是一些单词界说中所具的条件。

单词界说中所具的条件共有七项:

一、类名——即指明被解释事物所属的大类。如说:

马是兽类。

修辞是文章底技术。

标明类名,有下列两条原则:

A.须标举切近本名的类名——例如解释“马”时,说“马是动物”,不如说“马是兽类”。

B.须标举适合本文的类名——例如在法律论文中解释“马”时,说“马是兽类”,又不如说“马是动产”。

二、特色——即指明被解释事物和同类中别种事物特异的几点。这有下列两种方法:

A.标明特异的属性——如说:

人是能造器具的动物。

B.标明特异的发生、成分或功用——如说:

圆是一点在别一点周围始终隔着同一距离运动所成的平面形。(发生)

硫酸是H2SO4。(成分)

画笔是绘画用的笔。(功用)

三、分类——即指明准据或一标准所为的分类。指明分类必须同时指明分类底标准与子目,如下:

教育,可以依施教的处所(标准)分为家庭教育,幼稚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子目);又可以依所教的事项(标准)分为普通教育,专门教育(子目);也可以依历史的时代(标准)分为古代教育,中世教育,近代教育(子目)。

标明分类,有下列两条原则:

A.所用标准,须适合本文底目的或趣味——如区分“人类”,在人类学上应以皮肤底色泽或头骨底形状为标准,在统计学上应以性属(男女)或年龄为标准。又如中国语法上区分词类应以中国语言底性质及作用为标准,不应列入些无谓的分类;如现今国语中分名词为有形名词、无形名词等等,并不适合语法上目的或趣味的,便全然只是一种言语上的游戏,不能称为分类。

B.所举子目,须没有遗漏而又不相交错——例如从前把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经史交错之间却有《春秋三传》;把船分为用帆、用汽、用桨、用篙,而用电的船却不曾列入,这就是子目相交错有遗漏底例,尽该设法避免。

四、例证——即指明实例。如说:

显花植物是松、杉、芭蕉之类,隐花植物是藓、苔、菌、藻之类。

五、对称——即标举同类中互相对待的名称来解释本名。如说:

显花植物是隐花植物底对称。

六、类似语或同义语——即揭出类似语,或更指明其异同,来解释本语。如说:

节俭并不是吝啬。

社会主义和社会思想不同:社会思想是含混指一切以社会为中心的思想;社会主义是分明指一切以经济的正义为理想的思想。

或揭出同义语来解释本语。如说:

解释文就是说明文。

但这种同义语,在同时代同地方的语言中其实很少存在,所以这种解释法,通常也只用在同一时代语言解释别一时代语言,或用一地方语言解释别一地方语言的时候。如说:

卿云是五色云气。

民治主义是德谟克拉西(Democracy)底译语

七、语义底变迁——即指出语义历史的变迁来解明本语界限。如说:

“经济”这两字原是经世济民底意思,但在经济学上,却是指利用财货满足欲望的活动而说。因为利用财货满足欲望贵乎费用小而效力大,所以近来又以俭约省便为经济了。故浪费就称为“不经济”,简便的方法就叫做“经济的手段”。

以上七项是界说所具条件底全体,无论怎样完备的界说想也不会更有别的条件参加在内了。

第三十四节 解释文底组织

上列七条件可以用下列两种方法组成解释文:一是减略的方法,即省略了界说底几个条件;二是加详的方法,即对于界说底几个条件附加界说。

一、省略界说底条件——一个界说中固然可以同时具备上列七条件,但这七条件全然具备的界说,实际上是很少的。实际存在的界说,多半把条件省略了。省略条件的原因,是:

A.因为事物底本质上不能标明——如“本体”这一类最高意象,“时间”“空间”这一类范畴,因为彼本质底关系,并不能标明彼底类名,又如可以看作最低意象的特殊个体,也因为彼本质底关系几乎不能标明彼底特色,在这时候就只得把类名或特色的条件略去了。

B.因为实际的需要上不必标明——如上举“德谟克拉西”一个名词,虽不是本质上不能标明,但如对中国普通人说,其实不必完全标明,只要标举同义语说“德谟克拉西就是民治主义”,也就很满足了。

以上两个是解释文中省略条件的原因。凡有这两原因存在的事物,条件尽可省略,解释文底组织自然也很简单。

但逢着被解释事物很难懂的时候,却须

二、对于界说条件附加界说——这样,解释文底组织就繁复了。如标明论理学[1]类名说“论理学是一种规范科学”,对于初学就须附加科学底界说(如说“科学是合理的,有组织的,有系统的学问”),规范科学底界说(如说“规范科学是研究我们应当遵守的法则的科学”);或者竟至于对于“合理”“组织”“系统”,也须附加界说。这样,界说中又有界说,于是解释文底组织便繁复了。

所以我们晓得:

解释文组织底简单是因为界说条件省略,繁复是因为界说条件附加界说;解释文组织上有种种的形相,是因为这简单和繁复的种种形式有种种的配合法。

第三十五节 解释文底明晰

但无论组织繁简如何,总之是要使人理解。要人理解,必须明晰。所以明晰一项,乃是解释文最必要的性质。这明晰底一项,我们做解释文时应该绝对尊重彼;为彼起见倘需[2]牺牲其余,也只得牺牲其余。

要解释文明晰,当注意下列两方面:

一、字句适合读者的程度

文章不明晰的原因有二:一是字句底本身晦涩;一是字句不适合读者底程度。在这绝对要求明晰的解释文中,这两种不明晰的原因都须使彼消灭无存。但第一种,上文已经说过(参看“选词”“造句”等章),所以这里只说第二种字句不适合读者底程度——从正面说,就是字句适合读者底程度。

要字句适合读者程度,约略有以下三项应该注意:

A.参用读者常用的词面——如对高等(院校的)学生解释参用外国语,对小学生解释参用方言之类。这虽违背“纯粹”底条件,但为绝对明晰起见,有时只得从权采用。

B.估量读者底理解力——对有的读者解释须简单,对有的读者解释须详明。如果倒用,程度高者必至厌倦不堪,程度低者必至模糊不明。

C.勿因顾忌而含胡[3]——普通人对于有些事物不敢明白解释,往往想法含胡过去,但作解释文的人决不应有这浪费的羞涩。

二、段落按照自然的顺序

字句能够适合读者底程度,段落还须按照自然的顺序,切不可杂乱,也不可任情雕琢。杂乱固然损害明晰;任情雕琢,勉强排成递进法,也必至反而使人不易理解:这都须努力避免。

自然的顺序有二:

A.依普通的习惯的顺序——如依第三十三节顺序从第一项到第七项,或将第三十三节底第七项摆在首位,然后从第一项到第六项,按次写来。

B.从读者易知的写到难知的——如先写读者已知事物底类似处,然后写差异处,或先写根干后写枝叶。因为先写类似,读者比较地容易想象,先写根干,读者比较地容易领会。

【注释】

[1]论理学:当作“逻辑学”。此类后同。

[2]需:今一般用作“须”。

[3]含胡:今写作“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