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节 诱导文底旨趣
诱导文底旨趣,全在——
感化别人底言行。
就是诱导别人依了我们底意思去实行。要人依了我们意思去实行,大抵先须传染了真切的情感。因为单被理智开发,无论怎么透澈[1]晓得,必仍在事物底轮廓外彷徨,而不能真切体会得事物底核心与生命。如是这样,事物底生命决不会在佢心中活着,渗透在意识深处,鼓动了实践的决心。所以凡是诱导文十九[2]都是偏向在情感一面,而诱导文底成功与失败,也大抵关系着能否感动别人情感的一点。
第四十四节 诱导文底分布
诱导文在社会上有某种情热燃着的时候或对于心奥[3]里有某种情热燃着的人们,因为只须略略触动便得奏效,自然可以独立成文。但在平常,却须参杂[4]在记载、纪叙、论辨等等文章之间,才可以和别人通性灵底呼吸。因为事实如此,所以现今凡是诱导捐款赈饥的,大抵先记载或纪叙了一大篇触目伤心的惨状,凡是劝勉捐躯从戎的,又大抵先论辨了一大篇理直气壮的义理,然后接连了诱导文;而诱导文,就常杂列在各种文章中间。当今实际上,除了纯属科学的记载或解释之外,差不多每篇都有某种意义的诱导文底分子糅杂在内。顺便举几个例:如新兴的记载像《新村记》之类,便是含有诱导文的记载文;如新兴的纪叙像《李成虎小传》之类,也便是含有诱导的纪叙文。诱导文在文章中,已经散布在文章底全世界了。
第四十五节 诱导文底条件
然而我们做这种文章时,却极须注意。切不可听信了迷误的书籍,怀抱了恶劣的心理,利用人类底暗面来作诱人入彀的原动力。因为诱导文纯正的奏效,不在一时,乃在永久,不在浮面,乃在深处,不在局部,乃在普遍。
诱导文最好能够具备下列七条件:
一、具体——少用抽象的词句。
二、从容——说得婉转从容。
三、庄重——也不卑鄙,也不轻薄。
四、素朴——不用丽词艳句。
五、适应——选词造句,恰称读者程度。
六、变化——避去文章的单调和板滞。
七、递进——先轻后重,秩序井然。
第四十六节 关于文体的两件事
我们解释文体的话,将要告终了。以下请再告诉诸位关于文章体制的两件事,结束了以上的这五章。
第一,我们这一种文体分类法,是我们怀抱确信的新方法。我们所以要采用这种新分类的理由有二:一、因为以前流传的文体分类法,至少有阶级的(如分奏议与诏令为两类)与凌杂的(如序跋依据文章排印的处所分,奏议与诏令又依据作者与读者底关系分)两个缺点,今后决难存在,也且和今后作文方法绝无关系;二、因为在确立文章修辞界限(如解释文重明晰,论辨文重统一之类)与练习程序(即先练习记载文,次练习纪叙文,又次练习解释文、论辨文和诱导文)的两点上,都有采用这种分类法底必需。我底意思,就是说:为要分类切合实用和为要一种免入迷途并且免得步次凌乱起见,都须采用这一种分类法。我们确信依了这一种分类法分别加功研究,必定比较容易走到文章通顺的境界。
第二,我们这一种文体分类法,是作文法上的分类法,并不是文章作品上的分类法。实际做成的文章,大抵一篇文章中含有两种以上的文体。如先解释题义,然后论辨论旨之类。要将每篇文章,归入哪一类,实际几乎不可能;至多,只能看彼全体底旨趣接近哪一种便将彼归入哪一种。然而从文章作法上看,这种分法,却确乎不可移动。譬如一篇文中含有解释和论辨两种文体时,作解释体一部分,便必须依作解释文的方法,作论辨体一部分,便必须依作论辨文的方法,这都断然不得逾越。因为这样,所以在读本方面最好能够注意“甚么兼甚么体甚么体”,不要囫囵地说这一篇文章是甚么体。
以上两件事都极明白,在读了上文的诸位也许早已了解,我不过为要所说意义确定起见,重复提出来说说就是了。
【注释】
[1]透澈:今写作“透彻”。
[2]十九:十分之九。
[3]心奥:内心深处。
[4]参杂:今写作“掺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