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所说,是本书第二章中第三类的问题。要领已在第六节中说过。这里只是申说一番。
第四十七节 文章美质底意义及种类
本书第六节中已经说过,这类问题是探问文章怎样才是美妙的问题。诸位想必已经知道所谓美质就是指文章上美妙底一个属性了。但是美妙两字,实也含义极多。从美学上说,固然可以举出二千余年以来很多的解释,就只依据惯习,也未尝不可以疑为指骈辞丽句等与内容无关的技巧而说。为避免误会起见,实有另下解释底必要。这个解释可以从第一第二两节推得。就是:指传达意思上能够尽职的一个属性而说。我们以为:文章在传达意思的职务上能够尽职就是“美”,能够尽职的属性,就是美质。这个美质,也并不一定要显现在文章上,如显现在言语上也未始不可能;单就显现在文章上的而说,就是“文章底美质”。
这个意义的美质,正如第六节所说,我们可以将彼分别为三:第一要别人看了就明白,第二要别人看了会感动,第三要别人看了有兴趣。第一是关于知识的,所以有人把彼叫作“知识的美质”;第二是关于感情的,所以有人把彼叫作“感情的美质”;第三是关于人底嗜好的,所以有人把彼叫作“审美的美质”。知识的美质就是“明晰”,感情的美质就是“遒劲”,审美的美质就是“流畅”。
第四十八节 明晰
明晰就是能够使人看了就明白,就是能够把意思清清楚楚地传达给别人。这须具备两个要件:一,是周到;二,是显豁。
一、周到
周到,就是文章上显出的意思和作者心里的意思没有大小、轻重的差别。譬如说,“俄国冬天很冷”,这话固然可以懂得,但“俄国究竟冷到怎样”这一个疑问,却也未尝不可以发生。这原因就在只说“很”,不曾说“很”至怎样的一个境地,换句话说,就是因为不周到。假使说得周到,譬如说,“俄国冬天很冷,流了泪成为冰条,喷了气成为浓雾”,这就不会再有疑问了。所以要文章周到,必须注意下列三件事:
A.酌量附加限制或解释的字眼——如上文“俄国冬天很冷”的一句话,如若自始附加了“流了泪成为冰条,喷了气成为浓雾”,将“冷”字限定,疑端将必无从发生。因为这样限定,文章显出的意思和作者语气间表出的心里的意思已经没有轻重的差别了。又如,只说“父亲有病,请你回来”,我们对于话中所谓“有病”,所谓“回来”,有时固然也要发生疑问;倘若对这两点,预先附加了限制解释的字眼,疑问也必无从发生。所以要想文章周到,无从致疑,在必需时必须附加限制解释的字眼。
B.酌量用类似语来对照——如说“古文难能而不可贵”,又如说“他敬伊,却不爱伊”,就很周到。因为说到“难能”,很容易想到“可贵”;只说“敬伊”,很容易疑为“爱伊”。这样用类似语对照说明出来,界限已清,便不致晦昧不明了。
C.酌量少用宽泛语——譬如说“我想编出一本文法书”,这“想”字就太宽泛。因为“想”字范围太大,也可以解为决定,也可以解为计算筹备。如果是决定的,我们便说“我决定编出一本文法书”,那就周到,也就没有肤泛的毛病了。
二、显豁
显豁,就是平易,毫不费解。要文章平易,约须注意下列四件事:
A.一样的事物用一样的名词——譬如说“章太炎”就全体用“章太炎”,不再说甚么“章余杭”等等。
B.避去前名(Antecedent)不明的代词——譬如说“他从北京到南京去,在那里买了许多土产”,“那里”两字底前名,究竟还是“北京”呢,还是“南京”,就暧昧不明,不如设法避去。
C.意义接近的词句放在接近的地位上——就是语词同主词、止词、补词,或修饰词和被修饰词,最好放在接近的地位上。譬如说“某人十年前在美国某学校毕业,回国后就在某学校教书,学生都很信仰他,但他自己还以为经验不够,要到各地视察教育情形,今天来到上海住在振华旅馆”,这样主词“某人”同语词“来到上海住在振华旅馆”就隔离太远了。我们不如说“某人今天来到上海住在振华旅馆……”。
D.避去有种种解释的词句和结构——譬如“合作和工业底将来”,这就是“斗鸡眼的结构”(Squinting Construction),我们不容易明白彼到底是说合作和工业两种东西底将来,还是将合作一种东西同将来的工业相提并论?
第四十九节 遒劲
文章能够明晰,看的人自然可以懂得,而且可以清清楚楚地懂得,不致发生甚么误解,但只注意这一点,却是难说看的人必定不厌倦,必定会感动。如果看的人要厌倦,不感动,这便无论说得怎样明晰,也只能把作者底意思传达出来,却不能传达到别人心神底深密处。这样,在传达意思这一个职务上,也并不能说是十分尽职。所以文章有了明晰的美质,也还应该逼进一步,使彼能够栩栩动人,能够咄咄逼人。要人不能不看,不能不注意地看;看了又不能不信任,不能不感动。这样,才算是有力。这个有力的美质,我们就称彼为遒劲。要文章遒劲,须从以下两方面用力:一是思想方面;二是词句方面。
一、思想方面
思想方面是使文章有生气、有生命、能够感人动人的根本,这面如若失败,注意词句也必无效,我们最该留神。对于这面应该着重的是深刻与新颖两件事。深刻就是作者确有所见、确有所感,而且所见所感也极深邃,并不是甚么表面涂饰。表面涂饰的文章,如替别人做的哀词,请人做的寿序,只是些假哭假笑,决不能感动别人底心奥。新颖就是自己说自己的话,并不专心抄袭前人。世上有一班好古家,往往欢喜教人想古人所想的事,说古人所说的话。佢们自己喜欢那样,我们原也不能禁止;但那“舍康庄而走狭径”的文章想要动人,怕就是佢们所常说的“缘木求鱼”一类事罢。
二、词句方面
词句方面要人得到深刻的印象,除注意第三、第四两章之外,约须注意下列三项:
A.须用简明语——切勿调弄烂调[1],铺陈僻典,涣散了读者底注意力。
B.务用专用语——这就是所谓“具体的写法”。如——
人 男人 男青年
这三个词中间,“男青年”和“男人”比较,“男青年”是专用语,“男人”是泛用语;“男人”和“人”比较,“男人”又是专用语,“人”是泛用语。倘要文章遒劲,务宜在可能的范围内,采用专用语;切勿烂用[2]些泛用语,模糊了读者底印象。
C.酌用切当的譬喻——如鲁迅先生《故乡》中“圆规”底譬喻,就像画出了一个杨二嫂,这样用比喻实能使事物浮现在读者眼前,在读者心板上铭刻了一个极深的印象。
第五十节 流畅
文章能够做得明晰,又能够做得遒劲,文章底目的总算可以达到了。但要使人不厌百回读,却还须注意最末的一件事,就是流畅。
文章怎样做才会流畅,本来不是简单几句话所能说明。但我觉得诸位不妨从下列两方面用力:
A.是自然的语气。
B.是谐和的声调。
所谓自然的语气,就是语句像水流就低一般,毫没有艰涩的一种模样。初学的要做到这一步,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将意义相近的字安排在第一句末尾和第二句起首,就是将相近的意义安排在相近的地方。譬如说“昨天早晨我接到一册《小说月报》第三号,那时我才从床上起来,一手就翻到《猎人日记》”,内中“接到”同“翻到”是自然相联的事情,我们最好将彼接联安排起来。这种接联安排的方法,很能够帮助我们文章底流畅,也是名文自然必有的手段,请诸位于读名文时,时时留意。
所谓谐和的声调,就是文章读起来很顺口,轻重缓急又与意义很相调和。这不是简单所能说明,如要修养这一层,只有将名文时时朗读,带着参究彼底音节,然后才能懂到,做到。
【注释】
[1]烂调:今写作“滥调”。
[2]烂用:今写作“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