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前七章的初稿是1949年1月28日深夜,就是夏历戊子除夕,才完成的。当时北京虽已和平解放,但人民解放军还没开进城内;煽惑性的恐怖流言还在传播着。在我写完末一个字把笔撂下的当儿,真没想到在北京解放的周年纪念日,它会全稿印就,将要跟学术界见面了!
1943年夏天,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主办的文史学讲演会,我曾经用“语言与文化”这个题目公开讲演过一次,并且由马汉麟同学把讲演纲要记录下来:这本书的间架从那时候就建立起来了。
1945年旅居北美西岸的客来而忙(Claremont),每周末忙里偷闲地补充了一些材料,可是一直被别的事情打岔,始终没机会写定。1948年过完北京大学50周年校庆后,围城中无事可做,除了对于沙滩区同人的安全问题略效微劳以外,集中精力来写这本书。炮声和冷弹并没影响我“外愈喧而内愈静”的心理。记得当年长城战役促成我的《唐五代西北方音》,卢沟桥烽火促成我的《临川音系》;那时的心境虽然跟前年岁暮迥不相同,可是忠于所学的态度前后是一致的。解放以后我的思想意识逐渐地起了转变,对于这本书的看法也放弃了“为学问而学问”的旧观点。所以经过相当时期的酝酿和学习,直到前七章都快印好了的时候,才把第八章“总结”做成。
全书的内容、旨趣和观点,在“引言”和“总结”两章里已经交代过了,这里无须再多说。材料虽是从各方面搜集来的,但贯串编排却是我自己的初次尝试。不用说,形式和实质上的缺陷当然很多,还希望读者们切实批评,好让它能有进一步的改善。
让我首先谢谢吴玉章、陆志韦、向觉明[向达]、季羡林几位先生!承他们详细地校阅原稿并给了很多有价值的批评或改正。吴、陆两位先生为鼓励著者,还分别给这本书题字、作序。其他对于这本书的完成,直接间接有所帮助的,除了在书里已经声谢的以外,我还得郑重地谢谢王利器、吴晓铃、周定一、俞敏、殷焕先、张清常、陈士林、喻世长、杨志玖、齐声乔诸位先生!他们对于补充材料、审核内容、校对印件各方面,分别尽了相当的力量。全稿的抄写是由许建中、张立仁两个同事协助完成的。
本书的刊行承北京大学出版委员会曾昭抡先生、出版部李续祖先生和诸位工友们帮了很大的忙。它现在所以能够和读者提早见面,完全靠他们的鼓励和合作。我在感谢之馀同时觉悟到个人力量的渺小和集体力量的伟大!
1950年1月31日,北京解放周年纪念日,罗常培序于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语音乐律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