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敬以此文哀悼陶云逵先生
在解释什么叫做“父子连名制”以前,让我先讲一个故事:
在文康所作的《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三回里,安家的那位舅太太讥讽安老爷好引经据典地转文,曾经说了一个下象棋请人支着儿的故事,原文说:
有这么一个人下得一盘稀臭的象棋,见棋就下,每下必输;没奈何请了一位下高棋的跟着他在旁边支着儿。那下高棋的先嘱咐他说,支着儿容易,只不好当着人说出来,直等你下到要紧的地方儿,我只说一句哑谜儿,你依了我的话走,再不得输了。这下臭棋的大乐,两个人一同到棋局,和人下了一盘。他这边才支上左边的士,那家儿就安了当头炮;他又把左边的象垫上,那家又在他右士角里安了个车。下来下去,人家的马也过了河了,再一步就要打他的挂角将。他看了看士是支不起来,老将儿是躲不出去,一时没了主意,只望着那支着儿的。但听支着儿的说道:“一杆长枪”;一连说了几遍,他没懂,又输了。回来就埋怨那个支着儿的。那人说:“我支了那样一个高着儿,你不听我的话,怎的倒怨我?”他说:“你何曾支着儿来着?”那人说:“难道方才我没叫你走那步马么?”他说:“何曾有这话?”那人急了,说道:
“你岂不闻一杆长枪通天彻地 ,
地 下无人事不成 ,
城 里大姐去烧香 ,
乡 里娘 ,
娘 长爷短 ,
短 长捷径 ,
敬 德打朝 ,
朝 天镫 ,
镫 里藏身 ,
身 清白 ,
白 面潘安 ,
安 安送米 ,
米 面油盐 ,
阎王要请吕洞宾 ,
宾 鸿捎书雁南飞 ,
飞 虎刘庆 。
庆 八十 。
十 个麻子九个俏 ,
俏 冤家 ,
家 家观世音 ,
因 风吹火 ,
火 烧战船 ,
船 头借箭,
箭 箭射狼牙 ,
牙 床上睡着个小妖精 ,
精 灵古怪 ,
怪 头怪脑 ,
恼 恨仇人太不良 ,
梁 山泊上众弟兄 ,
兄 宽弟忍,
忍 心害理,
理 应如此,
此 房出租 ,
出租 的那所房子后院种着棵枇杷树 ,
枇杷树 的叶子像个驴 耳朵。
是个驴 子就能下马。
你要早听了我的话,把左手闲看的那个马别看象眼,垫上那个挂角将,到底对那个一步棋,怎的就输呢!你明白了没有?”
那个臭棋的低头想了半天,说:“明白可明白了;我宁可输了都使得,实在不能跟着你二鞑子吃螺蛳,绕这么大弯儿!”
这段故事里包含一个所谓“顶针续麻”的文字游戏,就是上一句的末一字或末两三字和下一句的前一字或前两三字同字或同音。例如:“一杆长枪通天彻地”的末一字和“地下无人事不成”的头一字是一样的,而这第二句的末一字“成”和第三句“城里大姐去烧香”的头一字是同音的。又如“此房出租”的末两字和“出租的那所房子后院种着棵枇杷树”的头两字相同,而这句的末三字又和下句“枇杷树的叶子像个驴耳朵”的前三字相同。这种游戏在民间文艺里普遍地流行着。诗词曲里有一种“顶真体”,又叫做“连珠格”,性质也和这种文字游戏一样。例如,《中原音韵》载无名氏《小桃红》云:
断肠人寄断肠词 ,词 写心间事 ,事 到头来不由自 ,自 寻思 ,思 量往日真诚志 ,志 诚是有 ,有 情谁似 ,似 俺那人儿。
乔梦符也有效连珠格《小桃红》,见《乐府群玉》 [1] 。又郑德辉《梅香》首折的《赚煞》 [2] ,马致远《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和《收江南》 [3] ,还有《白雪遗音》中“桃花冷落”一首也用此格。现在再举“桃花冷落”为例:
桃花冷落被风飘 ,飘 落残花过小桥 ,桥 下金鱼双戏水 ,水 边小鸟理新毛 ,毛 衣未湿黄梅雨 ,雨 滴红梨分外娇 ,娇 姿常伴垂杨柳 ,柳 外双飞紫燕高 ,高 阁佳人吹玉笛 ,笛 边牵线挂丝绦 ,绦 结玲珑香佛手 ,手 中有扇望河潮 ,潮 平两岸风帆稳 ,稳 坐舟中且慢摇 ,摇 入西河天将晚 ,晚 窗寂寞叹无聊 ,聊 推纱窗观冷落 ,落 雪渺渺被水敲 ,敲 门借问天台路 ,路 过西河有断桥 ,桥 边种碧桃。
更往远里说,像《毛诗·既醉》自二章至末章, [4] 《宋书·乐志》卷三所载,“平陵东,松柏桐,不知何人刼义公”歌, [5] 曹子建《赠白马王彪诗》 [6] ,李白《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 [7] ……或重每章末句,或重每句的末几字,也都算是“顶真体”。我为什么在这篇文章的抬头儿先啰啰嗦嗦举这一大堆例子呢?因为这里所要讲的“父子连名制”正好借顶针续麻的例子来说明它。
父子连名制是藏缅族(Tibeto-Burman family)的一种文化特征(cultural trait),靠着它可以帮助从体质和语言两方面来断定这个部族里许多分支的亲属关系,并且可以解决历史上几个悬而未决的族属问题。综括说起来,在这个部族里,父亲名字末一个或末两个音节常和儿子名字的前一个或前两个音节相同。它的方式大约有底下几种:
在各分支里虽然不免有小的参差,大体上很少超越上面所举的几个方式以外。
我研究这个问题的兴趣起初是由纸上材料引起的。1943年春天我到云南西部的鸡足山上去游览,在一个叫做悉檀寺的庙里发现一部丽江木土司的《木氏宦谱图像世系考》,当时颇发生浓厚的好奇心。回来整理游记,曾参考陶云逵、董作宾、凌纯声各家的说法写成一篇《记鸡足山悉檀寺的<木氏宦谱>》,发表在《当代评论》第3卷第25期上。后来由自己调查和朋友供给,陆续得到些个现实的活材料。现在综合这两方面的材料写成这篇论文,希望对这问题发生兴趣的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和语言学家格外予以补充或修订,好让这个问题更可以得到圆满的解决。
我对这个问题想分三纲六项十三目来叙述它:
壹、缅人支
(一)缅人(Burman) 对于这一部族,我自己并没得到什么直接材料,只在缅甸的历史里发现有父子连名的事实。当公元2世纪到4世纪的时候,缅甸孔雀王朝的世系也是父子连名的。例如:
① Thayer,History of Burma ,p.279,据凌纯声《唐代白蛮乌蛮考》所引,见历史语言研究所《人类学集刊》第1卷第1期。
另外还得希望精通缅甸掌故的加以补充。
(二)茶山(A-chit) 茶山是住在滇缅北界一带的一个部族。1944年春天我曾亲自得到这一支的两个谱系:一个叫孔科郎的数了46代;另一个叫董昌绍的数了9代。现在分列于下:
(甲)孔氏世系:
① 茶山语的音标暂照韩孙(O.Hanson)的“山头文”略加修订,但调号是另加的。
以上46代,除一、二为平辈外,其余都可以表现父子连名,但第十三代以上和第十四代以下不衔接。据孔科郎说:“第十三代以上可以和牛狗草木讲话,还没有完全变成人。”那么,这或许只是远古的传说,还不能算是孔氏的直系宗谱吧?
(乙)董氏世系:
这个谱里,第四代有兄弟二人,第五代有兄弟三人,那么,这一支应该是长房传下来的。据董昌绍说,约在400年前,片马还是林莽丛芜的时候,他的第一世祖才来到这里做“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荒工作。这位拓荒者的坟在下片马,坟地内有汉文碑和刻像。第四世祖的坟在下片马山上;第五世祖的坟在下片马:这两个坟都没有碑。拿孔、董两家比较来看,董氏似乎比孔氏晚得多;如果昌绍的话可信,那么董氏似乎从明朝嘉靖的末叶才搬到片马去的。
贰、西番支
(三)么或那喜(Moso和Na-khi) [8] 据余庆远《维西见闻录》说:
么无姓氏,以祖名末一字,父名末一字,加一字为名递承而下,以志亲疏。
其实,若照上文所举连名制的四种方式和下面所举么族的三种世系详加审核,咱们就可以发现余氏所说的话似是而非了。我所得到的四种材料是:
(甲)丽江么经典中所记大洪水后的6代:
① 据董作宾《爨人谱系新证》所引,见中山文化教育馆《民族学研究集刊》第2期。
照余氏的说法,这里的第三代便应作“恩糯培”,第四代应作“糯培呙”,显然是跟事实不符的。
(乙)“玉龙山灵脚阳伯那”《木氏贤子孙大族宦谱》里所记传说的12代:
② 参看Joseph F.Rock,The Ancient Na-khi Kingdom of south-west China ,Cambridge,1947,PP.81-85。
从此以后便接续木氏的历史世系。据说木氏的第一代祖先是叶古年。叶古年以前11代是东汉时的越雋诏,他以后的6代改为筰国诏。杨慎《木氏宦谱序》说:叶古年是唐武德时的军官,他的后裔秋阳却在唐高宗上元时才袭职。可是,若据父子连名制的系统来讲,哥来秋以后就应和秋阳系联,中间不该有叶古年间隔。我颇怀疑叶古年就是哥来秋或秋阳两人中之一的汉化姓名。自然这一点还需要更多的证据才能断定。
(丙)丽江《木氏宗谱》:
木氏是从唐武德年间到清初时候世袭的丽江土司,关于这一家的宗谱共有四种:
1.杨慎《木氏宦谱序》 明嘉靖二十四年撰,今藏丽江木氏家。
2.《木氏宦谱图像世系考》 与杨《序》合装一册,有二本:一有清道光二十年[1840]海南陈钊钟所题“木氏归命求世之图”的标签并后序及诗跋,藏丽江木氏家;一题《木氏宦谱》,藏云南鸡足山悉檀寺。
3.《木氏历代宗谱碑》 在今丽江县城东南十里蛇山木氏坟地,清道光二十二年初镌。
4.《续云南通志稿·南蛮志》 么诏附注之《木氏宦谱》。《志稿》系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王文韶等修成。
这四种材料的异同,详陶云逵《关于么之名称分布与迁移》和我的《记鸡足山悉檀寺的<木氏宦谱>》两篇文章,这里且不多赘。现在只据《木氏历代宗谱碑》列其世系如下:
① 据J.F.Rock The Ancient Na-khi,Kingdom of south-west China ,pp.136-153,木懿以后为阿春阿俗(木靖)、阿俗阿胃(木尧)、阿胃阿挥(木兴)、阿挥阿住(木钟),仍用连名制。木钟以后,木德、木秀、木睿、木汉、木景、木荫、木标、木琼、木松奎始废弃之。所据与《宗谱碑》不同。
以上39代的连名制,第一代和第二代是用第一式,第二代到第十六代用第三式,第十七代到第三十四代用第四式。到了明初虽赐姓木,但原来父子连名的风习一时不易更改,只在木姓后加上原名的末一名作为姓名,例如阿甲阿得也叫做木得。直到清康熙时,从木榽以后这种文化特征才看不出来了。
(丁)永宁土司的世系:
据《永北直隶厅志》(卷三,页三十六下到四十一上)所载永宁土司世系的前两代也是采用父子连名制的:
可是从第三代卜撤(1413)、第四代南八(1425)以后这种文化遗迹已经消灭;从第五代阿直(1458)起,子孙就都以“阿”为氏了。这种汉化的趋势是从明永乐时候才开始的。 (2)
叁、倮倮支
(四)倮倮(Lolo) 就已经得到的材料说,这个部族的谱系我曾经看见过七种:
(甲)丁文江(V.K.Ting)《爨文丛刻》(A Collection of Lolo Writings )《帝王世纪》中洪水以前的30代:
据译者罗文笔的序文说:“从人类始祖希母遮之时,直到撮侏渎之世共有30代人。此间并无文字,不过以口授而已。流于29武老撮之时,承蒙上帝差下一祭司宓阿叠者,他来兴奠祭,造文字,立典章,设律科,文化初开,礼仪始备。但此间当有洪水略解,余无此书,不能备载。”所谓“洪水”是一个阶段,往前推溯到他们传说中所认为人类的始祖希母遮,而第三十代撮朱渎又和水西安氏的始祖渎母吾连起名来了。
(乙)《爨文丛刻·帝王世纪》中的“后天渎母”世系,即贵州水西倮倮安氏世系,从安氏的始祖渎母吾到一分明宗共计84代:
据罗文笔说:“余详考我宗祖母齐齐之谱系,直至我主安昆被吴三桂掳掠之时,共计84代,其间治乱兴衰,不及详载。”从吴三桂灭水西安氏到罗文笔还有6代,若从他的始祖希母遮算起一共是120代,一贯相承,都用父子连名制。
(丙)武定夷族古史
这部分材料是马学良从武定凤土司家里得到的。一种是相连的6代:
另一种是相连的10代:
第二种的前三代完全和水西安氏的第二代到第四代相同。在马君所得的材料里,像这样的谱系共有二十几种,现在只选列两种作例。
(丁)四川冕宁倮倮的父子连名制:
这是傅懋根据冕宁小相公岭黑倮倮的报告写下来的。他曾写成《倮倮传说中的创世纪》一文在成都出版的《边疆服务》上发表,并先把这些材料抄寄给我。他所抄的原文是:
这个例里每句除名字外还有表示意义的字眼,凡字下加曲线的都是。它的世系虽然只有6代,但连名的制度很显然,并且夷、汉、番的关系在夷人心目中是怎样也表示出来了。
(戊)西康倮族阿合和罗洪两氏家谱:
这也是傅懋在川康调查时所得材料的一部分。阿合和罗洪都是当地倮族的大支,他们的世系,前一种是12代,后一种是14代,完全采用父子连名制:
(1)阿合家谱(见附表一)
附表一 阿合家谱(12代)
(2)罗洪家谱(见附表二)
附表二 罗洪家谱(14代)
以上这两个家谱是傅君根据阿合和罗洪两家后裔口头背诵,先以倮文记录然后再译成汉字的。在川、滇、黔以外,我们现在又加上这种从西康得到的可贵材料,可见这种制度是流布很广的。
此外,据凌纯声说:“1935年在云南时,遇四川大凉山附近的罗罗 [9] 青年曲木藏明,曾告余,他的父亲能背家谱,上下世连名,数十代相承,丝毫不爽。”证以傅君所记,咱们可以知道这种制度在川康夷族中是一样通行的。
(五)窝尼(Wo-ni) [10] 窝尼亦作和尼,是汉人对于住在云南南部操倮倮方言各部族的称呼。他们住的地方没有越过北纬24º以北的。据毛奇龄《蛮司合志》卷八说:“诸甸本土,罗罗和尼人好相杀,死则偿以财。家无姓名,其有名者,或递承其父名之末一字,顾无姓。弘治(1488—1505A.D.)中知府陈晟以《百家姓》首八字司分一字,加于各名之上,诸甸皆受,惟纳楼不受。”可见窝尼一样沿用父子连名制。1943年和1944年高华年和袁家骅前后到云南新平、峨山两县去调查窝尼语,可惜他们对于这一方面没有注意到,使我不能证实毛奇龄的话,像对于倮倮那样真确。
(六)阿卡(A-ka) 阿卡也叫卡人,人数甚多,住在景栋 [11] 东部、云南南部和老挝。1935年陶云逵到云南南部调查,在从孟连(Mong Len)到孟遮(Mong Chieh)途中经过一个叫酒房的阿卡村落,他由两个阿卡老人的口中记录出下面两个世系来:
(甲)卡罗赛的世系,共56代:
① 记音照陶氏原来的系统。
(乙)欧赖的世系,共47代:
(*号表示不衔接)
这两个世系的前20代完全相同;甲系第二十七代到第四十代,除去三十一、三十二两代外,也和乙系第三十一代到第四十三代相同。只是甲系的第二十一到第二十六代,第四十一到第五十六代,乙系第二十一到第三十代,第四十四到第四十七代,是各成系统的。因此咱们可以知道这两系的宗属很近。至于甲系的第三十七代和第四十七代,乙系的第四十代、第四十四代和第四十七代何以各和上代不衔接,那或许是传诵的讹漏,也或许另有别的原因,现在还不能断定。
以上所说,是就我现在所能找到的材料来讨论的。自然,在藏缅族以内的其他部族或以外的旁种部族具有这种文化特征的,也许不在少数,将来需要补充的地方正多。这篇文章只在用磁石引铁式提出问题,希望引起各方面注意,慢慢地材料越凑越多,便可让它得到圆满的解决了。
这种制度有什么用处呢?照我想,第一是帮助记忆。以上所举各支除倮倮、么外,都没有文字,即使有文字也不是日常应用的。有了这种“顶针续麻”式的连名制便容易背诵得多了。其次,因为容易记忆,每个人便可以把他祖先的名字从始祖到自己都记在心里,借此可以知道凡是能推溯到同一始祖的都是同族的人,并且从这承先启后的链索,还可以分别世次,像汉人宗谱里的字派一样,这在种姓的辨别上是很关重要的。
此外的功用,便是可以帮助咱们解决些个历史上的族属问题。
关于云南的古史,中国的史书像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常璩的《华阳国志》和樊绰的《蛮书》虽然都有记载,但嫌语焉不详。直到元、明的时候,中国人得到土著用白子文所写的《白古通》以后,对于云南古史知道的才比较多一点儿。于是元张道宗著有《记古滇说》,明阮元声著有《南诏野史》,杨慎著有《滇载记》,对于南诏先世的世系都有记载。不过和《后汉书》所载哀牢夷的沙壹故事,和佛教输入后的阿育王(Acoka)故事往往牵混不清。1941年董作宾在他所作的《爨人谱系新证》 (3) 里,曾经把《白古记》所载低蒙苴的九子和《帝王世纪》中渎侏朱(董校作渎武朱)的十二子互相比较,颇有很好的意见,这里且不多谈。我们现在还是单从南诏的世系说起。
有些历史学家和西洋人研究东方学(sinology[汉学])或摆夷(Shan)民族史的,像Hervey de Saint-Devis,Parker,Rocher,Cochrane等,认为南诏和摆夷的亲缘很近,应该属于泰族(Tai famlily),并且说南诏就是摆夷所建的王国。据王又申翻译的达吗銮拉查奴帕原著的《暹罗古代史》上说:
据中国方面之记载,谓汰人之五个独立区域合成一国,时在唐朝,称之曰南诏。南诏王国都昂赛,即今日云南省大理府。南诏之汰人素称强悍,曾多次侵入唐地及西藏,但终于佛历一千四百二十年(公元877)间与唐朝和好。南诏之王曾与唐朝之公主缔婚。自此以后,王族之中遂杂汉族血统,汰人亦逐渐忘却其风俗习惯,而同化于中国。虽则如此,汰人尚能维持独立局面。直至元世祖忽必烈可汗在中国即皇帝位,始于佛历一千七百九十七年(公元1254)调大军征伐汰国,至入缅甸境内。自彼时起以至今日,汰人原有土地乃尽沦落而变成中国。
对于这个意见,咱们且不提出别项驳议,单就世系来推究,已然足够证明它不对的了。
据杨慎所辑的《南诏野史》引《白古记》,南诏先世的世系是:
骠苴低—低蒙苴—蒙苴笃……
从此以下传36世至
假如咱们承认父子连名制是藏缅族的文化特征,而且据陶云逵说,他所得到的车里宣慰司的摆夷宗谱又绝对没有这种现象,那么,看了南诏蒙氏的世系以后,上面所引的意见当可不攻自破了。
至于南诏以外其他五诏的世系大部分也用父子连名制。如:
蒙雋诏凡4世:
雋辅首—佉阳照(弟)—照原—原罗
越雋诏或么诏凡2世:
波衝—于赠(兄子)
浪穹诏凡6世:
丰时—罗铎—铎罗望—望偏—偏罗矣—矣罗君
邆赕诏凡5世:
丰哶—哶罗皮—皮罗邓—邓罗颠—颠文托
施浪诏凡4世:
望木—望千(弟)—千傍—傍罗颠 (4)
后来大理段氏汉化的程度较深,这种文化特征已不显著。可是段智祥的儿子叫祥兴,孙子叫兴智,无意中还流露出父子连名的遗迹来。至于创立“大中国”的高氏也还保持着这种风俗。他的世系是:
高智昇—高昇泰—高泰明—高明清
高氏的子孙,清初做姚安府同知,仍然沿用父子连名制。光绪二十年所修《云南通志》卷一百三十五,页十七,引旧志说:
顺治初,高奣映投诚,仍授世职。奣映死,子映厚袭;映厚死,子厚德袭,雍正三年以不法革职,安置江南。
又《云龙记往》的《摆夷传》里也有一段记载说:
先是夷族无姓氏,阿苗生四子,始以父名为姓:长苗难,次苗丹,次苗委,次苗跖。苗丹子五人:曰丹戛,丹梯,丹鸟,丹邓,丹讲。五子中惟丹戛有子戛登。 (5)
他们的世系应该这样排列:
这显然也是属于父子连名制的。不过原书所谓《摆夷传》应该是僰夷或白夷的错误,也就是白子或民家。因为我在上文已经说过泰族并没有这种文化特征,而且从现代民族分布来讲云龙也只有白子而没有摆夷,所以我才有上面的校订。如果我所校订的不错,那么拿这条材料同大理段氏、“大中国”高氏和姚安高氏的世系比较,我们对于民族的族属问题,似乎更可以得到解决的曙光了。然而证据却还不止于此。
1944年7月我们一行三十三人应马晋三(崇六)、阎旦夫(旭)、陈勋仲(复光)、王梅五(恕)诸位的邀请,同到大理采访县志资料,门类分析的细密,参加人员的繁多,颇极一时之盛。吴乾就专攻杜文秀 [12] 史实,但因为他兴趣广博,功力勤劬,所收获的副产品极为丰富。例如双姓问题,同姓相婚问题,他都到处留心,随手摘录。没想到他比我晚回昆明十天,竟在大理下关给我搜到了关于父子连名制的史料。这真使我大喜过望!
他所得到的材料有两种:一个是《善士杨胜墓志并铭》,大明成化三年“龙关习密僧杨文信撰并书咒”,原碑在大理下关斜阳峰麓么坪;一个是《太和龙关赵氏族谱叙》,天顺六年二月吉旦“赐进士第南京国子监丞仰轩山人许廷端顿首拜撰”。 (6) 在前一个材料里我们发现:
杨贤—杨贤庆—杨庆定
祖孙三世都是父子连名,庆定以下则不然。据乾就所加按语说:“庆定,明洪武间人。洪武十五年左右副将军蓝玉、沐英率师克大理,设官立卫守之,庆定遂为都里长。是则元代段氏之世,杨氏仍沿风习,行父子连名制。至是汉人移居者多,当地土著渐濡汉化,杨氏之放弃其父子连名旧习,盖其一端也。”在后一个材料里我们又发现:
赵福祥—赵祥顺—赵顺海
祖孙三世也是父子连名,自赵赐以下这种文化的遗迹就不可复见了。乾就所加按语说:“赵氏自赵福祥而赵祥顺、赵顺海,祖孙三代亦父子连名,其始祖永牙至福祥数世当亦如此,惜其名讳失传,无可考按耳。降及赵顺海子赵赐,父子连名制始废。赐,元末明初人,以习密宗,洪武间曾随感通寺僧无极入觐。此与龙关杨氏自洪武间杨胜始不以父名连己名,正可参考。是则大理土著在元以前皆行父子连名制,迨明洪武十五年蓝玉、沐英等戡定大理后,汉人移殖者日众,当地土人始渐渍汉化,举其远古之惯习而废弃之,当无可疑也。”
拿以上两个实例和我在上文所举的大理段氏、“大中国”高氏和姚安高氏三个例来互相勘研,我们可以提出三条新的结论:
第一,从这个文化遗迹我们可以推测大理乃至迤西各县的一部分土著曾经和藏缅族有过关系。
第二,善士杨胜墓志的所在地是大理下关斜阳峰麓的“么坪”。拿这个地名和余庆远《维西闻见录》所记么姓氏制度及丽江《木氏宗谱》的三十四代父子连名互相参证,我觉得这绝不是偶然的巧合,至少可以说杨胜的先世和广义的藏缅族有过血缘关系。况且据“玉龙山灵脚阳伯那”所载木氏传说中的第七代祖先“草羡里为为”的第三个儿子就是民家(么语“Lä-bbu”)的祖先,那尤其确凿有据了。
第三,从前赖古伯里(Terrien de Lacouperie)、戴维斯(H.R.Davies)、丁文江、凌纯声等关于民家族属的推测,由这个文化特征来看,我认为都值得重新考虑了。截至现在,只有李方桂所说民家语言和倮倮语相近的假设还离事实不远。
在中国古史里也有一种以祖父的字或名为氏的制度,郑樵《通志·氏族略序》说:
七曰以字为氏:凡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之子不可复言公孙,则以王父字为氏。如:
郑穆公之子曰公子,字子驷,其子曰公孙夏,其孙则曰驷带、驷乞;
宋桓公之子曰公子目夷,字子鱼,其子曰公孙友,其孙曰鱼莒、鱼石。
此之谓以王父字为氏。
八曰以名为氏:无字者则以名。如:
鲁孝公之子曰公子展,其子曰公孙夷伯,其孙则曰展无骇、展禽;
郑穆公之子曰公子丰,其子曰公孙段,其孙则曰丰卷、丰施。
此诸侯之子也。天子之子亦然:王子狐之后为狐氏,王子朝之后为朝氏是也。无字者以名。然亦有不以字而以名者,如樊皮字仲文,其后以皮为氏;伍员字子胥,其后以胥为氏:皆由以名行故也。
《氏族略》二又说:
亦有不以王父字为氏,而以父字为氏者,如:
公子遂之子曰公孙归父,字子家,其后为家氏;
公孙枝字子桑,其后为子桑氏。
亦有不以王父名为氏,而以父名为氏者,如:
公子牙之子曰公孙兹,字戴伯,其后为兹氏;季公字子弥,其后为公氏。
以名为氏者不一而足,左氏但记王父字而已。
这种氏族制度乍看起来似乎也像是父子连名或祖孙连名,也可以由子孙的氏推溯他的宗系由来,但定氏以后父子或祖孙的名字间就不再有链索关系,所以和藏缅族的父子连名制是不能强为比附的。
最后,我想起胡适1914年7月20日在他的《藏晖室札记》卷五里曾经记了一条“印度无族姓之制”说:
与印度某君谈,其人告我,印度无族姓之制,其人但有名无姓氏也。其继承之次,如父名约翰·约瑟·马太,则其子名约瑟·马太·李却,李却为新名,其前二名则父名也;其孙则名李却·腓立·查尔斯,其曾孙则名腓立·查尔斯·维廉,以此类推。
原文所谓约翰、李却等等,自然是借用西洋人的名字来说明印度的这种制度,并不是说印度人当真用这几个名字。我对于这个提示颇感兴趣,可惜对于印度所知道的太少了,所以关于这一点还得希望印度友人的帮助,好使我将来有订补本文的机会。至于波斯、阿拉伯和俄国的姓名制度虽然也含有表现世次的特征,但是因为和这里所讨论的父子连名制并不相同,所以本文不再赘及。
[民国]三十二年十二月十日初稿,次年二月二十五日重订;
[民国]三十八年三月二十日续纂“再论”“三论”两篇,以成全文。
案,此文属稿时,承陶云逵先生惠赠阿卡族之世系两种,并予以数点宝贵之商订。十二月二十一日余在西南联合大学文史学讲演会宣读此文,复承亲自莅场切磋,且为《边疆人文》索稿。乃修订未竟,君突为病菌所袭。比及辗转床褥,犹谆谆以此为念,嘱其夫人林亭玉女士翻箧检寻。经余笺告待君痊可后呈正,始克安心。今此文虽勉强写定,而君已不及见之矣!悬剑空垄,衔恨何如?君所作《西南部族之鸡骨卜》方刊布于《边疆人文》第2期,综合勘究,胜义殊多。倘假以岁年,则其有造于斯学者,讵可限量?今竟奄忽溘逝,则岂朋辈之私痛而已哉!君以[民国]三十三年一月二十六日下午五时病殁于昆明云南大学附属医院,次月十六日各学术团体相与开会追悼之。余挽以联语云:
谵语病帏间念念不忘连名制;
痛心遗笥里孜孜方竟骨卜篇。
盖纪实也。呜呼云逵!君如有知,当因知友之践约而怡然瞑目耶?抑因赍志谢世而永怀无穷之悲邪?
附:吴乾就所录“父子连名制”文件二种
(一)善士杨胜墓志并铭
龙关习密僧杨文信撰并书咒
窃以孝子之事丧亲也,先以明堂之为重。此庆杨氏之茂族者,是大理龙关邑之贤也。高祖杨贤,元朝於知管掌方面,可行明令丛万民为乡里。曾祖杨贤庆,接任仓官,有大行之威势。祖考杨庆定,洪武年间,建立苍洱府县,封为本都里长,生於三男:曰长,曰平,曰胜。胜取杨氏,生於三男:长曰山,次曰禄,三曰惠;后取何氏,曰兰,生於海能,男妇曰好,曰才,曰春,曰音姐。续孙按从上下文观之,“续孙”盖“续弦”之音误,详下。 曰温,曰圭,曰坚,曰旻。有三女:曰丑,适杨圭,曰朱,适赵四,曰善,适苏禾。四男三女之数,各生子孙聪俊按原刻如此,当为“俊”之误笔。 续代贤绣,按当为秀之误。 连绵不期。按殆为“绝”之音误。 成化二年闰三月,年至耳顺,大限寿终,卜择吉地,葬之斜阳。长男杨山,起大孝心,投之先生,请文赞文按当为“父”之误,从下句“高曾”对举父之上似落一“祖”字,当作“祖父”或“父祖”。 之厚德,题高曾祖之扬名,兴后绍子嗣,示现现按原钞如此,盖现世之意或衍一“现”字。 从所遗之本,配□按此字漫漶难辨,据上文当为“杨”字。 修善之门,乡党举之尊见;按原文如此。 盖亲族怜按当为邻之误。 里,广布田地粮食,可以接济贫人。是以生男好学,明晓三端六艺,或文或武;女有三从四德,守闺守室。
大哉宗枝,可以彰也!
铭曰:元姓宏农,表德讳胜,生之晓月,有名有行。
贤子贤孙,体师习仁,胤嗣报恩,立石刻铭。
孝男杨山,杨三十禄,杨惠,杨海能。
大明成化三年孟春三月吉日立。
石匠何嵩刻
乾就谨按:原碑在大理下关斜阳峰麓么坪。坪上诸墓,元、明为多,元以前者皆火葬,以瓦瓮载骨灰埋地下,上平放石一方,立石幢其上,幢高三尺许,顶有藏文咒语,盖么人之习俗也。明代则垒石为坟,前立石碑。碑盖自右而左……志碑为汉文,碑阴皆藏文横书,字体至工致,诸明代碑皆然,此碑亦如之。
此墓志有堪注意者数事:
一、自杨贤而至杨贤庆,而杨庆定,祖孙三世,皆父子连名,而庆定以下则否。庆定,明洪武间人,洪武十五年左右副将军蓝玉、沐英率师克大理,设官立卫守之,庆定遂为都里长。是则元代段氏之世,杨氏仍沿风习,行父子连名制。至是汉人移居者多,据《明史》列传第二百一,“云南土司一·大理”条:洪武“十六年……命六安侯王志、安庆侯仇成、凤翔侯张龙督兵往云南品甸,缮城池,立屯堡,置邮传,安辑人民。……二十年诏景川侯曹震及四川都司选精兵二万五千人,给军器农具,即云南品甸屯种,以俟征讨。”则汉人于大理府属,大规模移民屯种,乃洪武二十年事。 当地土著,渐濡汉化,杨氏之放弃其父子连名旧习,盖其一端也。原碑云:“高祖杨贤,元朝于知管掌方面,可行明令丛万民为乡里。”虽仅溯至杨山之高祖,元时居于龙尾关,未及其始祖所自出。惟碑南复有大理府学儒士杨永撰《故处士杨公墓志》曰:“按状:公讳脚,姓杨,为龙尾世家,其始所自出莫考。……时成化二年龙集丙戌春三月良日,孝妻施氏,孝子杨德、杨明等同立。”此碑亦立于成化间,先《杨胜墓志铭》一年。杨胜殆与杨脚同族,而“其始所自出莫考”,但“为龙尾世家”。则杨氏盖久居大理之土著,当可置信也。
二、杨胜娶杨氏,女杨丑复适杨圭,则婚媾不讳同姓,盖大理土著之习尚。今大理人之同姓相婚,其所从来远矣。
三、就文体言,“于”字凡四见,“元朝于知管掌方面”之“于”字,殆与“以”字同义;其余二“生于三男”,“生于海能”,三“于”字,皆无义,可删,而三句句法皆同有此“于”字;岂其时土人之口语虚字欤?
四、碑文惯例,以至汉人礼俗,妇人皆称氏而不名,而此则题杨胜后妻曰何兰,其媳曰好,曰才,曰春,曰音姐,按原碑下云:“续孙曰温,曰圭,曰坚,曰旻。”所谓“续孙”于义难通。若谓杨胜有此四孙,但下文云:“四男三女之数,各生子孙聪俊。”男女皆总其数,于孙则否。则非谓杨胜有此孙辈四人于文义甚明。杨胜有子四,男妇四,“续孙”四名,复紧接于男妇四名之下,则所谓“续孙”盖“续弦”之音误,谓杨胜四子,娶妇四,后复娶四妇也。杨山等之续孙,殆犹其父之“后取”耳。若此悬拟为可信,则杨胜八媳皆尽举其名,而略其氏也。 皆举其名而反略其氏,亦可异也。意者,么人有较原始之种姓,而无较后起之氏从姓出之氏,姓不常用,如满人之姓爱新觉罗,亦不常冠于名上也。盖全族一姓,诸人皆同,自无须此赘称耳。 即以父名冠己名,表示某人之子某,以当汉人之所谓氏。杨氏自杨胜始,始去父子连名制。明初距其旧习未远,故此所起之氏,盖汉化后仿汉人而立者。 每为时人所忽略,今杨胜诸子妇于碑文中举名略氏,殆以此故欤?
五、原文云:“此庆杨氏之茂族者,是大理龙关邑之贤也。”此“庆杨氏”之“庆”字,于文义颇难索解。苟释为形容词,实扞格难通。考杨氏自杨胜始不连父名以为己名,其父曰杨庆定,祖曰杨贤庆,皆同具一庆字,方诸春秋时;以王父字为氏之习尚,则杨胜今不复连父名以为己名,而取祖父名之末字以为氏,则庆字正其选也。故窃谓“庆”字为一专名:杨氏固氏杨矣,亦可氏“庆”,故亦可合称为“庆杨”氏也。兹仅聊备一说于此,以待先进教正,未敢遽为断论,强作解人!
六、杨胜配□,乡党举为“尊见”;杨禄又作杨三十禄。按“三十”当非“禄”之字,杨山、杨惠、杨海能皆未字名连书,且碑中人名,亦尽有名无字,盖时人尚无此习也。 此“尊见”“三十”果何取义,俱待考。
(二)太和龙关赵氏族谱叙
宇宙间无穷止,无测量,大无内,小无外者,佛法僧也。其设教不一,惟秘密一宗,为三宝中最上乘也。教始燃灯,如来传释迦文佛,释迦于涅槃会上传金刚手尊者,尊者传五印度诸国王,金刚乘师波罗门,遂成五祖因缘。今阿左力皆中印度之秘宗也。蒙晟罗时,天竺人摩迦陀阐瑜珈教,传大理阿左力辈,而赵氏与焉。自是法派分流南渡矣。赵氏之先讳永牙者,福应万灵,不可尽述。凡几世传至赵福祥、祥顺、顺海,世居大理太和龙尾关白蟒寨。蒙时关中有白蟒吞人为害,适启赤城者,义士也,手持利刀,舍身入蟒腹,蟒害遂除。居人德之,取赤城葬于灵塔寺,建浮屠镇之,煅蟒骨灰之,遂名曰白蟒寨。今人误名白马,非也。顺海公资性颖敏,慕道精勤,驱役鬼神,召风至雨,禳役(疫)救灾,可谓德服众望者。公之大父与考,宗眼慧明,运风雷,伏龙虎,旱求必澍,淫求则止,咸为蒙诏国师。顺海生子一,曰赐,赐生三子:曰寿,曰均,曰护,亦习先业,咸以德著。洪武十五年天兵克服云南,取大理,赐如京款贡,均请从焉。时禁宫崇按当为“祟”之误。 乱,公深入宫闱默坐课功,不旬日而祟除。天颜有喜,给羊皮旨,免世差,钦赐人头骨、水盂、法鼓、宫绣、袈裟等宝,并御制诗十八章。驰驿遗按当为“遣”之误。 还。护迎公于滇,滇人留护治孽龙,遂家于滇池海口。其后莫考。公抵家与师无极勤按“勤”当作“勒”。 御制诗于感通寺悬之。乃健按当作“建”。 寺于山之左腋,屡被水患,再迁于荡山之巅,名曰宝度。公生于元至正戍按当作“戊”。 子,寿七十二。永乐十八年不疾跏趺坐化,时有白气自泥瓦上冲,饭顷方息。茶毗之日,舍利莹然,葬于斜阳麓。从葬者如归市,咸睹瑞鹤回翔,彩霞呈秀,莫不称奇。兹天顺六年适长子寿再应第二次钦取诏,恐祖迹沦没,以族谱谋于余,恳余叙诸首,可谓光前裕后矣。余不似,姑述其略,以传不朽,以识岁月云。
时天顺六年二月吉旦
赐进士第南京国子监监丞仰轩山人许廷端顿首拜撰。
太和赵氏渊流
草木子作
赵永牙 公唐末宋人也,与董细师、杨会舍、王玄兴六人游行于渠酋之间。
西竺神僧出永牙,随求随应果无涯;天水流传公命脉,至今衣钵染烟霞。
敦素子天目山人高季赠
赵福祥 公生于蒙段时,永牙之玄孙也。
西天佛种,蒙诏师封,坐招风雨,伏鬼屠龙,噫嘻吁,孰能与之追踪。
翰林院修撰银溪王岳赠
赵祥顺 公生于元,福祥之子,有孝行。
口吐白毫毛,毛内见佛像,霪求立可晴,旱求立可降,鬼神服其灵,日月失其亮,功行超今古,皜皜不可尚。
监察御史西淙杨瑄赠
赵顺海 公生于元,祥顺之子,寿八十二,娶杨氏。
人世妖魔作崇按当做“祟”。 殃,神师驱伏敢猖狂,任他风雨能呼至,天地阴阳自主张。
巡城御史萃峰张鹏题
赵赐 公生于元,顺海之子,洪武龙兴十五年,天兵征云南既平,以西平侯泍按乃“沐”之误。 公保厘之,于时感通僧无极率徒入觐,公携子均从焉,献白驹一骑,白山茶一本。高皇纳之,山茶忽开一朵。上喜,命翰林大学士李翀应制赋诗赠之。赐御制诗十八章并序记,驰驿遣归。遇子护,迎公于滇,滇人留护治昆海龙,遂家焉。公寿七十二。
竺皇秘毗求种轮,自款灵阙山三月,来纳法德到归功行满朋,西土精阐不特千一,国都教卢紫菰狐。
编修车泉杨慎赠
(下略)
乾就谨按:太和龙关赵氏族谱为黄纸手卷,上有红朱长印多颗,文为:“皇帝圣德,奉戴玄珠”,纸多断烂,以棉纸裱之,今仍断为大小二卷。全谱纸张如一,惟有新旧之分,故色素有赭黄、嫩黄之别而已。手卷一面工楷钞写“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四十一”,题云:“大理国灌顶大阿左犁赵泰升敬造《大般若经》一部,聊申记云。”末有“时天开十九年癸未岁中秋望日,大师攸清奇识”等字。字体工整,出自一人手笔。手卷之另一面,则为《赵氏族谱》,字体或工或拙,出自多手,盖时有补缀,及经卷既尽,复续纸为之也。
除上所择录及历代世系外,先后复有成化间湖广 [13] 德安府 [14] 判云贵解元段子澄之《赵氏族谱后跋》;嘉靖辛亥三十年 后按原跋未题年月,惟文中谓嘉靖辛亥,以御史大夫致政家居,“于兹谱有感,复托中溪馆长名笔制后跋,以竟期终”云,则赵作当在嘉靖三十年后事。 族人赵汝濂之谱跋;隆庆元年李元阳之《赵氏族谱跋略》;万历丙申二十四年 昆明张养节之《昆阳赵氏族谱序》:凡此诸序跋,皆述及赵氏先世之所从出,而与许廷端之《太和龙关赵氏族谱叙》略同。
今按,赵氏自赵福祥而赵祥顺、赵顺海,祖孙三代亦父子连名。其始祖永牙,唐末人,自永牙至福祥数世,当亦如此,惜其名讳失传,无可考按耳。降及赵顺海子赵赐,父子连名制始废。赐,元末明初人,以习密宗,洪武间曾随感通寺僧无极入觐;此与龙关杨氏自明洪武间杨胜始不以父名连己名,正可参证,是则谓大理土著在元以前皆行父子连名制,迨明洪武十五年蓝玉、沐英等戡定大理后,汉人移殖者日众,当地土人始渐渍汉化,举其远古之习惯而废弃之,当无可疑也。
注释
[1] 乔梦符《小桃红·效联珠格》:落话飞絮隔朱帘,帘静重门掩,掩镜羞看脸儿嬱。嬱眉尖,尖尖指屈归期念。念他抛闪,闪咱少欠,欠你病恹恹。
[2] 郑德辉《梅香》第一折《赚煞》:你道信步出兰庭,庭院悄人初静,静听是弹琴的那生。生猜咱无情似有情,情知喒甚意来听。听沉罢过初更,更阑也休得消停。停待甚忙将那脚步儿行。行过那梧桐树儿边金井,井阑把身躯儿掩映,映着我这影儿呵,好着我嫌杀月儿明。
[3] 马致远《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与《收江南》相接连珠。《梅花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收江南》:呀,不思量,除是铁心肠。铁心肠也愁泪滴千行。……
[4] 《毛诗·大雅·既醉》全诗如下:(第一章)既醉以酒,既饱以德。君子万年,介尔景福。(第二章)既醉以酒,尔殽既将。君子万年,介尔昭明。(第三章)昭明有融,高朗令终。令终有俶,公尸嘉告。(第四章)其告维何,笾豆静嘉。朋友攸摄,摄以威仪。(第五章)威仪孔时,君子有孝子。孝子不匮,永锡尔类。(第六章)其类维何,室家之壶。君子万年,永锡祚胤。(第七章)其胤维何,天被尔禄。君子万年,景命有仆。(第八章)其仆维何,厘尔女士。厘尔女士,从以孙子。
[5] 《宋书·乐志》三载古词《平陵东》:平陵动,松柏桐,不知何人劫义公。劫义公,在堂下,交钱百万两走马。两走马,亦诚难,顾见追吏心中恻。心中恻,血出漉,归告我家卖黄犊。
[6] 曹子建《赠白马王彪》共七章,自第二章起,章与章之间回环,现录第二、三章与第四章开头于下:(第二章)太谷何寂寥,山树郁苍苍。霖雨泥我途,流潦浩纵横。中逵绝无轨,改辙登高冈。修坂造云日,我马玄以黄。(第三章)玄黄犹能进,我思郁以纾。郁纾将何念?亲爱在离居。本图相与谐,中更不克惧。鸱枭鸣衡轭,豺狼当路衢。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欲还绝无蹊,揽辔止踟躇。(第四章)踟躇亦何留?相思无终极……
[7] 李白《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称君早归。
[8] 那喜,即纳西族。
[9] 罗罗,即倮倮。
[10] 窝尼,史籍中对哈尼族的称呼。也作倭尼、窝泥。
[11] 景栋,今缅甸地名,又作“肯东(Kengtung)”,位于缅甸东部,东边是中国云南及老挝,南边是泰国。
[12] 杜文秀(1828—1872),清末云南回族起义首领,字云焕,号百香。咸丰六年(1856)在蒙化(今巍山)联合回族、彝族、白族民众起义,攻占大理,先后占领云南53州县,坚持15年,1872年失败被杀。
[13] 湖广,元朝设立的行省名,范围比较大,明朝时辖今湖北、湖南两省地区。
[14] 德安府,北宋宣和元年置,治所在今湖北安陆,1912年废。
————————————————————
(1) 这篇文章初稿原在南开大学《边疆人文》第1卷第3、4期合刊发表(1944年3月),后来续作《再论藏缅族的父子连名制》,在《边政公论》第3卷第9期发表(1944年9月),《三论藏缅族的父子连名制》,在《边疆人文》第2卷第1、2期合刊发表(1944年12月)。这段附录是综合以上三篇文章重订汇成的。
(2) 参看J.F.Rock前引书,pp.377-381。
(3) 中山文化教育馆《民族学研究集刊》第二期,页181—200。
(4) 六诏的世系是参酌樊绰《蛮书》、《新唐书·南蛮传》和杨慎《南诏野史》决定的。
(5) 《云南备征志》卷十九。此条承张征东于1944年夏自维西抄寄,特此声谢。
(6) 两种材料原文和吴君跋语载南开大学《边疆人文》第2卷第1、2期合刊,拙著《三论藏缅族的父子连名制》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