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客家话和江西话的近似点
在我研究江西临川 [1] 话的时候,我发现这种方言和客家话有许多类似的地方。若拿临川话和可以代表客家的梅县话来比较,我们可以指出下面几种相同点:
(1)古浊塞声一律变送气的清塞声。古浊塞声並定诸纽,在官话系的方言里,平声变送气的清塞声,仄声变不送气的清塞声。临川话和梅县话却不论平仄一律变送气的清塞声。例如:属于古並纽的“蒲”“部”,声母都念作,属于古定纽的“徒”“度”,声母都念作。
(2)古晓、匣两纽的合口变f。例如:属于古晓纽x的“呼”“火”“化”“忽”等字,属于古匣纽的“胡”“户”“活”等字,在别的方言里有的都变x,有的都变h;这两种方言把这些字都念成f声母。
(3)保存闭口韵尾-m、-p。例如“贪”“南”“三”等字都是-m韵尾。“答”“杂”“纳”等字都有-p韵尾。这是和广府话、福佬话相同的现象。
(4)咸、山、蟹三摄在见系声母后残余一、二等分立的痕迹。
照近人所拟的《广韵》音,一等的覃、谈、寒、桓、咍、泰诸韵的主要元音是侈α,二等蟹、衔、山、删、皆、佳诸韵的主要元音是弇a。这种分别在多数方言里都混淆了。临川话和梅县话 (2) 都把“感”“甘”“鸽”“盍”“干”“喝”“官”“括”“该”“盖”等字的主要元音都念成o,把“减”“监”“夹”“匣”“奸”“瞎”“关”“刮”“皆”“佳”的主要元音都念成a。这虽限于在见系声母后边方保存,可是古代侈α和弇a的分别,总算反映出一点儿遗迹来。
(5)鱼、虞两韵的精组、见系、来纽字变i。例如:“居”“鱼”“句”“驱”和“饥”“尼”“冀”“欺”同音,“徐”和“齐”同音,“驴”“缕”和“黎”“旨”同音。
(6)侯韵读εu。例如:“头”“猴”“口”“走”的韵母,在外方人听起来颇可以表现这两个方言的特别腔调。
(7)庚、耕、清、青的话音读ang或iang。例如:“棚”“冷”“生”的韵母,这两个方言的话音都念ang;“饼”“井”“晴”的韵母,这两个方言都念iang。
这几点是临川话和梅县话近似的地方。可是临川话的章、昌两纽字和知、彻两纽字同变t、,以及来纽在今齐齿呼的前头变t之类,却是梅县话所没有的;梅县话的去声不分阴、阳,声母n、l不混,模韵的精纽和鱼、虞的庄组韵母变z,以及宕、江、通三摄的入声保存-k尾之类,也显然和临川音不同:然而从音系的全部来看,总算是大同小异的。所以我颇疑心这两种话是同系异派的方言。
固然,要断定两个方言的亲属关系单靠音韵的近似是不够的,除此之外,还得注意到词汇和语法的各方面。可是我现在很想从客家迁徙的历史上找出一线索来。
二、客家迁徙的动因
客家迁徙的动因,据正史和客族宗谱的记载,在南宋以前主要的有三:第一次是晋永嘉乱后元帝的渡江;第二次是唐僖宗末黄巢起义;第三次是南宋末年元人的南侵。关于这三次迁徙的背景和经过,罗香林在《客家研究导论》中论客家的源流一章已经有详细的记载 (3) 。他的结论说:
客家先民东晋以前的居地,实北起并州上党,西届司州弘农,东达扬州淮南,中至豫州新蔡、安丰;换言之,即汝水以东,颍水以西,淮水以北,北达黄河以至上党,皆为客家先民的居地。上党在今山西长治县境,弘农在今河南灵宝县南四十里境上,淮南在今安徽寿县境内,新蔡即今河南新蔡县,安丰在今河南潢川、固始等县附近。客家先民虽未必尽出于这些地方,然此实为他们基本住地,欲考证客家源流,不能不注意及此。客家先民第一次迁移的途径,远者自今日山西长治起程,渡黄河,依颍水,顺次南下,经汝颍平原,达长江南北岸;或者由今日河南灵宝等地,依洛水,逾少室山,自临汝,亦经汝颍平原达长江南北岸。要之,客家先民第一期的迁移,大抵皆循颍、汝、淮诸水流域,向南行动,这可是从该地自然地理推证出来的。至于第二次的迁移,则远者多由今河南光山、潢川、固始,安徽寿县、阜阳等地,渡江入赣,更徙闽南;其近者则径自赣北或赣中,徙于赣南或闽南,或粤北边地。第三次的迁移则多自赣南或闽南徙于粤东、粤北。 (4)
此外,清初因为人口膨胀,和咸、同之际因为“土、客相仇”的两次迁徙,都和本题没有什么关系,所以这里不去引它。
三、客家三次迁徙和江西所发生的关系
现在且把罗君书中和江西移民有关系的材料略加订补,分别叙述如下。
关于第一次迁徙的记载,据《兴宁温氏族谱》说:
我温族发源于山西、河南,子孙蕃衍。逮东晋五胡乱华,怀愍帝为刘渊所掳,我峤公时为刘琨记室。晋元帝渡江,峤公奉琨命,上表劝进。
又《崇正同人系谱》“温氏”条:
后峤出镇洪都 [2] ,子孙因家焉。
又同书“赖氏”条:
今赖氏郡望亦称松阳。遇子匡,显于义熙时。后见晋室凌夷,遂告归。其子硕,字仲方,晋末丁世变,避居南康。
又同书“钟氏”条:
其族皆处中州。东晋末,有钟简者,世居颍州,生三子:长曰善,次曰圣,三曰贤。元熙二年,避寇南迁……贤则徙居江西赣州。
若拿正史来印证,则《晋书·地理志》“司州”条说:
元帝[317—322A.D.]渡江……后以弘农郡 [3] 人流寓于寻阳者侨立为弘农郡。
又“扬州”条说:
及胡寇南侵,淮南百姓皆渡江。成帝[325—342A.D.]初,苏峻、祖约乱于江、淮,胡寇又大至,百姓南渡者转多,乃于……寻阳侨置松滋郡 (5) 遥隶扬州。
到安帝时,何无忌以(司州之弘农,扬州之松滋)二郡,寄在寻阳,人户杂居,并宜建督,安帝从之。后又省松滋郡为松滋县,弘农郡为弘农县,并属寻阳郡。《宋书·州郡志》“江州寻阳太守”下也说:
江左流民寓寻阳,侨立安丰、松滋二郡,遥隶扬州,安帝省为松滋县。寻阳又有弘农县流寓,(宋)文帝元嘉十八年省并松滋。
徐文范《南北朝舆地表·郡县表》卷十一“东晋浔阳郡”下,参合晋、宋两志说:
元帝侨立弘农郡,成帝侨置松滋、安丰二郡,遥隶扬州 (6) 。安帝末领松滋、弘农二郡为二县,旋又省安丰郡为县,并属郡。
又《晋书·地理志》“豫州”条:
(孝武)因新蔡县流人于汉九江王黥布旧城置南新蔡郡。
《宋书·州郡志》以南新蔡太守隶属江州,东晋时领有褒信、慎、宋三县 [5] ,徐文范《南北朝舆地表》依照《宋志》的说法,也把南新蔡郡附在东晋的浔阳郡下。当时为安插河南、安徽一带的流民,既然在浔阳郡所属的地方侨置郡县,可见他们逃到江西的很多了。此外刘铎所修《江西通志·舆地略》论广信的风俗:
信自永嘉东迁,衣冠避地,风气渐开。
又同书“吉安府”条引《通典》说:
衣冠所萃,文艺儒术为盛,闾阎力役,吟咏不辍。
那么,我们就可以说:东晋永嘉以后,中原流民逃到江西的,北自九江,东至上饶,南经吉安以达赣州、南康,都有他们的足迹。这就是客家第一次迁徙和江西所发生的关系。
自唐僖宗乾符二年(875)濮州 [6] 王仙芝在长垣倡乱,有众三千余,破曹 [7] 、濮两州 [6] ,又裹胁了一万多人,所在抢掠,声势很大。曹州人黄巢遂和他的徒党八人,募集了几千人来响应仙芝。这两股合起来,转寇河南道十五州,不久就聚集了好几万人。于是分兵进扰淮南道的申、光、安、舒、庐、寿、和、黄、蕲等州 [8] ,山南道的邓、郢、复、隋、朗等州 [9] ,江南道的江、洪、岳、潭、宣、润等州 [10] 。五年(878)仙芝授首后,尚让率仙芝溃党归黄巢,推黄巢为王,号冲天大将军。从此黄巢驱河南、山南两道的百姓十几万,进掠淮南,被官军所阻,乃转寇浙东。旋收众逾山西,破虔、吉、饶、信等州 [11] ,刊山伐木,开道七百里,直趋闽西建州 [12] 。六年(879),由别道围福州。旋又出湖、湘,陷桂管 [13] ,进寇广州。不幸赶上大瘟疫,部下死亡很多,不得已领众北还。从桂州 [14] 编大木排,沿湘水,下衡、永 [15] ,破潭州,进逼江陵,十月遂据荆南,号五十万众。在荆门被曹全晸、刘巨容所败,巢惧,渡江东走,部众被俘虏的很多。后来又整顿残部攻入鄂州 [16] ,转掠江西,再入饶、信、杭州,攻临安,为戍将董昌所败。又回来扰乱宣、歙等十五州,数受挫折,乃退保饶州。乘机会陷睦、婺 [17] 、宣州,又和仙芝党刘汉宏的残众合起来,渡采石,侵扬州。所过居民逃散,官兵望风而降。广明元年(880)九月,全军渡淮,犯申、光、颍、宋、徐、兖、汝 [18] 等州,十一月攻陷洛阳,进取陕、虢 [19] 。遂破潼关,入长安,称齐帝。 (7) 总计黄巢从倡乱到称帝,中间曾被他抢掠屠杀的,拿现在的省份来算,前后几乎达十省。其中尤以今日河南西南部、湖北东南部、湖南东南和东北两部、广西东北部、广东中部、江西中部北部、福建西北部和北部、安徽西南部、浙江西北部等地方,受祸最厉害。这些地方恰好是客家第一次迁徙后所居住的,他们为避免浩劫,只好再向别处奔逃。这时候全国扰攘,民无宁居,只有江西东南部(即上饶以南,赣水以东)、福建西南部(即旧汀州八属) [20] 、广东东部和北部(即惠、潮、嘉、和、清、南、韶、连各属),侥幸没受黄巢的祸害。于是东晋永嘉以后迁移到河南西南部、江西中部北部和安徽南部的客家,到这时候就有一大部分迁移到上面所说的乐土。其中有由江西迁到别处的,如始兴《平阳堂饶氏重修族谱》说:
始祖讳元亮,世为饶之鄱阳人,仕唐德宗,晚寓南城(建昌府)。生五子……后遭兵燹,迁徙无常,不能悉数。
始兴《范阳卢氏五修谱》说:
至于有唐,有讳富公者,南京分脉,而迁江右虔州虔化 [21] 县。富生广,广生卓,卓生光稠公。僖宗乾符二年,王仙芝、黄巢操谋不轨,剽掠州郡,远近震骇。公独以虔、韶二州请命京师,愿通道输贡。……稠公生三子:长希一,次延昌,三孟坚。……益公(延昌八世孙)与县尹公(孟坚八世孙)筮出闽省,令莆田,考满,次永定,属上杭大塘坳瓦子乡而居。
《江西罗氏大成谱》说:
迨下唐僖宗[873—888A.D.]之末,黄巢作乱,我祖仪贞公,至仕隐吉,因家吉、丰。长子景新从赣州府宁都州,历数十年,又迁闽省江州府宁化石壁村,成家立业。
又《崇正同人系谱》“罗氏”条说:
历代相承,繁殖中土。自东晋南渡,罗之族人遂有南来而奠居于江、浙之间者。据《罗氏族谱》称:唐末有铁史公之子景新,因避黄巢之乱,与父分散于虔州,乃迁于豫章,之闽省汀州宁化县石壁洞葛藤村紫源里家焉。
《松口钟氏族谱》说:
向公为江阳(?)太守,时因军乱大变,自颍川逃难,在江西雩都 [22] 县竹子坝穽乡住。后流在福建宁化县白虎村安家乐业。
《崇正同人系谱》“温氏”条说:
至九郎公(原住江西南昌)因避黄巢之乱,转徙闽汀之上杭。
又同书“古氏”条说:
……五代至古蕃(原住洪州),生于唐乾符[877],曾任窦州 [23] 都监,有子六人,当五季之世,中原扰攘,遂南迁岭表。长曰全交,居古云;次全规,居江下;三全则,居白沙;四全望,居增城;五全让,居惠州;六全赏,居高州。
又胡曦《宋乡贤罗学士遗事考略》引《兴国州罗氏家谱》说:
昌儒(世居豫章)唐昭宗朝进士,官循州 [24] 刺史,因黄巢乱,道路梗塞,流寓不归。
也有由别处迁到江西南部或东部的,如《崇正同人系谱》“萧氏”条说:
……至三十世孙萧觉,仕唐,值乱,举族出逃,分居湖广及江西泰和、庐陵等县。
兴宁《吴氏族谱》引其上世《文福公实录》说:
吾祖宣公,随公任,居蜀阆州。……吾祖夫妇有深远之虑,挈眷回籍。于后晋高祖天福元年丙申,时吾年四岁,吾祖年六十有三,偕祖母与父纶公,叔经公、绍公合家渡江,徙今江西抚州府临川县之石井。留二叔经公居此,又与父纶公,三叔绍公,易居江西建昌府南丰县。……时后汉乾祐元年戊申岁九月。
这些客家巨族,或从赣北移到赣南(饶氏),或从赣南移到汀州(廖、卢、罗、钟诸氏),或从赣中移到广东(古氏和兴国罗氏),还有由外省移到赣南或赣东的(萧、吴二氏):这就是客家第二次迁徙和江西所发生的关系。
在客家第二次迁徙后,将近四百年的光景,元兵大举伐宋,端宗德祐二年(1276)二月,临安陷落,帝“率百官拜表祥曦殿,诏谕郡县,使降大元”。五月,陈宜中等立益王昰于福州,改元景炎。九月,元兵从明州 [25] 、江西两路进迫。招讨也得迷失会东省兵于福州,元帅吕师夔、张荣实将兵入梅岭。景炎二年(1277)正月,元军破汀关,是时宋臣文天祥、张世杰、陈宜中、陆秀夫诸人,犹力谋抵抗;闽、粤、赣的义民也纷纷的起来勤王。于是闽、粤、赣的交界地遂成为双方辗转攻守的场所。向日住在这些地方的客家,或辗转逃窜,流入广东东部、北部;或愤起勤王,随从帝昰、帝昺战死于碙州或崖门 (8) [26] :结果遂成了客家的第三次迁移。我们现在从客族谱牒中也发现一些关于当时江西移民的记载。如《五华魏氏谱》说:
三十九(世)淑玉公(原住江西石城县),生四子,曰元、亨、利、贞。时值宋末,天下混乱,有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三人扶宋主在赣州霸截水道。元主起兵二十余万,从建昌 [27] 而来,杀戮人民,在此经过,是谁敢当?我祖兄弟惊恐流涕,商议只得移别处逃生。以是兄弟行经宁化,不得已号泣分袂,移居三郡。元公至惠州长乐(今五华),为一世开基祖。……亨公迁福建汀州上杭,后迁惠州龙川县。……
兴宁《黄陂曾氏族谱》说:
惇官封鲁国公。宋政和壬辰年[1112],由南丰徙福建宁化县石壁下居焉。生子仲辉,辉子桢孙、佑孙,因宋、元兵扰,不能安居,由宁化徙广东长乐县家焉。现居兴宁、梅县、平远、镇平 [28] 、五华、龙川、惠州、河源、和平、广州、新宁等县之曾姓,皆为此祖之后。
和平《徐氏族谱》说:
吾祖德隆,实积之六世孙。王父曰暄,为宋宁宗时都统,扼于权奸,去位,卜居于豫章之吉水。孙男二:道隆,德隆,均先后为度宗时提刑。解组未几,元兵南下,道隆起兵勤王,力战而父子俱殁。德隆则随宋帝度岭而南。迨宋祚已绝,义不臣元,遂择龙川乌龙镇(案乌龙镇即今和平县)居之。
又《崇正同人系谱》“徐氏”条,述徐氏别派的迁徙经过说:
宋末有徐一郎者,自江西宁都迁福建上杭,其弟二郎迁连城,传五世,曰真人,迁居长乐(今五华)。
又同书“谢氏”条说:
宋景炎年间[1276—1278A.D.],有江西赣州之宁都谢新,随文信国勤王,收复梅州,任为梅州令尉,时景炎二年三月也。新长子天祐,遂家于梅州之洪福乡。
又同书“饶氏”条:
宋末其族人有世居永丰之名四郎者,父为福建汀州推官,丁世变,因家于汀之八角楼。及四郎复迁于潮之神泉乡,即今大埔境。
以上这五姓由赣中或赣南迁移到福建西南部或广东东部北部的,这就是客家第三次迁徙和江西所发生的关系。至于清朝康熙以后,因为人口过剩,再从旧嘉、应、汀、赣各州所属搬到赣西的遂川、万载、萍乡、修水等县的客家,我们现在还不把他计算在内。
从以上这些材料里,我们可以从客家迁徙的踪迹找到他们和江西的关系。再从语音的系统来参证,我们就可以假定一部分江西话可以代表第二期客家所遗留下来的语言。
四、结论
这个假定虽然只是一个问题的发端,可是很值得有人来继续探讨。我常说,如果有人把客家问题彻底地研究清楚,那么,关于一部分中国民族迁徙的途径和语言演变的历程,就可以认识了多一半。从事这件工作,一方面固然可以拿语言的系统去推迹民族迁徙的途径,一方面也可以拿民族迁移的历史去联络语言的关系:我这次研究就是一个初步的试验。据罗香林君调查,江西省的纯客住县,还有寻邬、安远、定南、龙南、虔南 [29] 、信丰、南康、大庾、崇义、上犹等十县,住在这些地方的客族,有从唐、宋时就落籍其地的,也有从明、清以后才由闽、粤搬去的。至于已经知道的非纯客住县,则有赣县、兴国、雩都、会昌、宁都、石城、瑞金、广昌、永丰、万安、遂川、吉安、万载、萍乡、修水、吉水、泰和等十七县,住在这些地方的客族,和湘、赣系的人们错杂居住,交涉很多,可是他们的语言风俗,直到现在还是截然不混。 (9) 我觉得,我们现在不但对于罗君所举的“纯客住县”和“非纯客住县”要一一地调查,就是其他和客家话系统相近的江西方言也得仔细比较,为的是好找出各期客家话的流变,然后进一步再和广东、广西、福建、湖南、四川、台湾等处所有客家话去比较,同时再尽量多搜集客家的宗谱,作为推寻迁徙途径的帮助,那么,整个客家语组的纵横两方面或许就显豁地表现出来。到了那个时候,我这个假定才有证实的希望。
注释
[1] 临川,旧县名,在江西省东南部,汉设临汝县,隋改临川县,明清为抚州府治所,1949年设抚州市,1987年改临川县和抚州市为临川市。
[2] 洪都,即今南昌市。
[3] 弘农,西汉所设郡名,辖今河南黄河以南、洛阳以西地区。西晋都洛阳,弘农郡辖境缩小,名称未变,东晋南渡后,随之南迁的原弘农地区民众流落于寻阳(今江西九江)一带,遂于寻阳侨设弘农郡。
[4] 松滋郡,原在今安徽西南部,东晋侨置于今湖北荆州南今松滋市地。松滋郡原属扬州,这时虽然不在扬州领界,但行政关系仍属扬州,所以说“遥隶”。
[5] 褒信、慎、宋三县,褒信,原在今河南新蔡县南。慎县,原在今安徽肥东县北。宋县,原在今河南商丘市。
[6] 濮州,古地名,辖今山东鄄城和河南濮阳等地,1913年改为濮县,属山东省,1956年撤销,并入范县,1964年范县划归河南省。
[7] 曹州,即今山东西南部曹县。
[8] 淮南道,治所在扬州,辖长江以北,淮河以南,西至今湖北广水、武汉一线,东至黄海地区。申州,即今河南信阳市。安州,治所在今湖北安陆县。舒州,治所在今安徽庐江县境。庐州,治所在今合肥市。寿州,治所在今安徽寿县。和州,北齐置,治所在今安徽和县,1912年改为县。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市。蕲州,治所在今湖北蕲春。
[9] 山南道,辖今嘉陵江以东,秦岭以南,湖北郧水以西,河南伏牛山西南,至湖南西北部地区。郢州,治所在今湖北钟祥市。复州,治所在今湖北仙桃市。隋州,即随州,治所在今湖北随州市。朗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市。
[10] 江南道,辖今浙江、福建、江西、湖南等省及江苏、安徽两省长江以南等地区。江州,治所在今江西九江市。洪州,治所在今南昌市。岳州,治所在今湖南岳阳市。潭州,治所在今长沙市。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州市,隋唐以后为宣城县,1987年改设宣州市。润州,治所在今江苏镇江市。
[11] 山西,当为江西之误。虔州(治所在今江西赣州市)、吉州(治所在今江西吉安市)、饶州(治所在今江西鄱阳县)、信州(治所在今江西上饶市县)均属江西。
[12] 建州,治所在今福建建瓯市。
[13] 桂管,属岭南西道节度使。唐代在岭南地区设立特别行政区,岭南节度使分五管(又称经略军):广(州)管、桂(州,今广西桂林市)管、邕(州,今广西南宁市)管、容(州,今广西容县)管、安南管,桂管辖桂、梧、贺、柳、富、昭、环、融、古、思、唐、龚、象十三州,均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
[14] 桂州,治所在今广西桂林。
[15] 衡、永,衡州,治所在今湖南衡阳市;永州,治所在今湖南永州市。
[16] 鄂州,治所在今武昌。
[17] 睦州,治所在今浙江建德市。婺州,治所在今浙江金华市。
[18] 申、光、颍、宋、徐、兖、汝,州名,颍州,治所在今安徽阜阳市。徐州,辖今徐州一带。兖州,治所在今山东兖州市。汝州,治所在今河南汝州市。
[19] 陕州,治所在今河南陕县境。虢州,治所在今河南卢氏县。
[20] 汀州八属,指汀州府所属长汀、上杭、永定、武平、宁化、清流、归化、连城八县。
[21] 虔化,即今江西省宁都县。
[22] 雩都,改换地名生僻字,今作于都。
[23] 窦州,在今广西苍梧县境。
[24] 循州,在今广东惠州市东。
[25] 明州,治所在今浙江宁波市。
[26] 碙州,即碙洲,今作硇洲,岛屿名,在广东雷州湾外。崖门,在珠江三角洲西南侧。
[27] 建昌,旧县名,即今江西省南城县。
[28] 镇平,在今河南南阳市。但上下文多为今广东县名,新宁县在今湖南邵阳市,疑这里不是指今河南的镇平。广东另有连平县、饶平县、开平市,或为其中之一。
[29] 虔南,改换地名生僻字,今作全南。
————————————————————
(1) 这篇文章的初稿原来用作《临川音系》的叙论;后来又单独抽出修订,在《中国青年》第7卷第1号上发表过(页83-84,1942年)。
(2) 关于临川话部分,参阅罗常培《临川音系》,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单刊甲种之十六,1940年商务印书馆印行;关于梅县话部分根据赵元任两广方言调查记录。
(3) 参阅《客家研究导论》,页40-58[1933;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4) 参阅《客家研究导论》,页63-64。
(5) 晋松滋故城在今安徽霍邱县东15里。 [4]
(6) 《晋书·地理志》“扬州”条原文。
(7) 参阅《旧唐书》二〇〇下,《新唐书》二二五《黄巢传》。
(8) 参阅《宋史》四七《瀛国公纪》。
(9) 参阅《客家研究导论》第三章,页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