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文
《泰壹雜子星》二十八卷。
王先謙曰:“泰壹,星名,即太一也。見《天文志》。雜子星者,蓋此書雜記諸星,以太一冠之,猶下雜變星,以五殘冠之也。”
按:《兵書略》陰陽家有《泰壹兵法》一卷,亦以太一冠之。
《五殘雜變星》二十一卷。
顔師古曰:“五殘,星名也。見《天文志》。”
《黄帝雜子氣》三十三篇。
沈欽韓曰:“《御覽》八百七十八引《黄帝占軍氣訣》曰:‘攻城有虹,欲敗之應。’《晉書·天文志》:‘黄帝創受河圖,始明休咎,故其星傳,尚有爲焉。’”
姚振宗曰:“《隋志》天文家有《天文占氣書》一卷,《候雲氣》一卷,梁有《雜望氣經》八卷,《候氣占》一卷,皆是類之書,亦或是書之殘賸。”
《常從日月星氣》二十一卷。
顔師古曰:“常從,人姓名也。老子師之。”
按:或作常樅,見《文子》及《説苑》;亦或作商容,見《淮南子》。
《皇公雜子星》二十二卷。
姚振宗曰:“古天文家有此皇公一家之學,亦有徒衆傳其書,故曰皇公雜子。”
《淮南雜子星》十九卷。
姚振宗曰:“淮南之有是書,猶漢末劉表之有《荆州占》。皆欲以天文休咎,冀非分之望。本傳言外書甚衆,蓋不止三十三篇。此十九卷,亦外書之屬歟?”
按:淮南王劉安有《淮南内》二十一篇,《淮南外》三十三篇,見《諸子略》雜家;有《淮南王賦》八十二篇,見《詩賦略》。
《泰壹雜子雲雨》三十四卷。
姚振宗曰:“泰壹雜子旣有《星占》二十八卷,又有《雲雨占》三十四卷。《開元占經》所載《雲雨占》,容有或出於是書者。”
《國章觀霓雲雨》三十四卷。
王先謙曰:“國章,人姓名。國姓出鄭國僑之後,亦云齊國氏之後,見《元和姓纂》。”
姚振宗曰:“國章疑是人姓名,國章觀又似宫觀名,不可得而詳矣。”
按:王説是也。觀字應作觀測解,謂觀測霓虹雲雨以占吉凶也。
《泰階六符》一卷。
李奇曰:“三台謂之泰階。兩兩成體,三台故六。觀色以知吉凶,故曰符。”
沈欽韓曰:“《東方朔傳》:‘願陳《泰階六符》。’應劭以爲黄帝書。《郎顗傳》注引《黄帝泰階六符經》,《御覽》休徵部亦引之。”
按:此書作者,蓋亦託之黄帝,故原名有經字。漢志則用省稱。
《金度玉衡漢五星客流出入》八篇。
王先謙曰:“《律歷志》:度,其法用銅,故曰金度。斗杓爲玉衡。詳《律歷》、《天文志》。《御覽》八百七十五引《京氏易》、《五星占志》,凡漢代事,以漢統之五星,或爲客,或爲流及出入,皆有占也。”
姚振宗曰:“此言五星客流出入者,謂五星及客星流星出入於金度玉衡之間,度衡似即璇璣玉衡。”
顧實曰:“五星,歲星即木星,熒惑即火星,太白即金星,辰星即水星,塡星即土星也。”
《漢五星彗客行事占驗》八卷。
王先謙曰:“彗客五星之變,以行事占之。《隋志》有《京氏釋五星災異傳》一卷,其類也。”
顧實曰:“彗客,彗星客星也。凡測候占驗,依於土域氣候而異。故有當地而驗,出疆則無效者。古今氣候亦復有變,故占驗書久必失傳也。”
《漢日旁氣行事占驗》三卷。
沈欽韓曰:“《隋志》《京氏日占圖》三卷,《夏氏日旁氣》、《魏氏日旁氣圖》一卷。太卜《注》:‘王者夜有夢,則晝視日旁氣以占其吉凶。’”
《漢流星行事占驗》八卷。
王先謙曰:“此專占流星。《隋志》有《流星形名占》一卷。”
《漢日旁氣行占驗》十三卷。
王先謙曰:“此與上《日旁氣行事占驗》同,而奪一事字。云十三卷,蓋别一書。”
顧實曰:“此與上三卷者,蓋同名而不同書,特奪去一事字以爲别者。”
《漢日食月暈雜變行事占驗》十三卷。
沈欽韓曰:“《隋志》有《日月食暈占》四卷。其名目甚多,大略采於《天文志》者是矣。”
《海中星占驗》十二卷。
沈欽韓曰:“海中混茫,比平地難驗。著海中者,言其術精。算法亦有《海島算經》。”
《海中五星經雜事》二十二卷。
《海中五星順逆》二十八卷。
王先謙曰:“五星順逆,詳《律歷志》。”
姚振宗曰:“《隋志》天文家,有《海中星占》一卷,《論星》一卷,《星圖》、《海中占》一卷,並不著撰人。意即上三書之佚存者歟?《開元占經》引《海中占》至多,其原亦出於此及後三書中。”
《海中二十八宿國分》二十八卷。
按:我國古代天文學家分周天之恒星爲三垣二十八宿。《淮南子·天文篇》高誘《注》云:“二十八宿:東方,角、亢、氏、房、心、尾、箕;北方,斗、牛、女、虛、危、室、壁;西方,奎、婁、胃、昴、畢、觜、參;南方,井、鬼、柳、星、張、翼、軫也。”至於依據二十八宿部位,而區分春秋列國之所在,則《淮南子·天文篇》明云:“星部地名:角、亢、鄭;氐、房、心、宋;尾、箕、燕;斗、牽牛、越;須女、吳;虚、危、齊;營室、東壁、衛;奎、婁、魯;胃、昴、畢、魏;觜嶲、參、趙;東井、輿鬼、秦;柳、七星、張、周;翼、軫、楚。”此即二十八宿國分之説也。斯蓋相傳爲説,由來已久,故《淮南子·天文篇》具載之。
《海中二十八宿臣分》二十八卷。
沈欽韓曰:“張衡云:‘在野象物,在朝象官,在人象事。’《隋志》有《二十八宿二百八十三官圖》一卷,即臣分之義也。”
《海中日月彗虹雜占》十八卷。
顧炎武曰:“海中者,中國也。故《天文志》曰:‘甲乙海外,日月不占。’蓋天象所臨者廣,而二十八宿專主中國,故曰海中二十八宿。”
按:顧説是也。昔人言海中,猶今日言海内耳。天象實臨全宇,而中土諸書所言,惟在禹域。故上列五書,皆冠之以海中二字。不解此旨者,多以爲從大海中仰觀天象,至謂海中占驗書不少,乃漢以前海通之徵,謬矣。
《圖書秘記》十七篇。
按:圖書,謂河圖、洛書,秘記,謂緯書也。二者連言,或稱圖緯,亦稱圖讖。此類書多言符命、徵驗之事,藏在内府,秘而不宣,故又稱秘書,亦稱秘記。鄭玄《戒子益恩書》中所云:“時覩秘書緯術之奥。”即謂此也。緯候之説,起於西漢之末。故《七略》著錄《圖書秘記》於此類之末,班《志》仍之。
右天文二十一家,四百四十五卷。
按:今計實爲二十二家,四百一十九卷。
天文者,序二十八宿,步五星日月,以紀吉凶之象,聖王所以參政也。易曰:“觀乎天文,以察時變。”
顔師古曰:“《賁卦》之彖辭也。”
按:《易繫辭》云:“天垂象,見吉凶。”所謂吉凶,蓋指日月薄蝕錯行,星辰出没怪異之類,古之言天者,恒據此以占人事之吉凶也。古人不解自然變化之理,故多流於迷信無稽。近世科學昌明,有天文學理論以釋疑祛惑,而後天變之無與人事,昭然已明。
然星事悍,非湛密者弗能由也。
顔師古曰:“,讀與凶同。湛,讀曰沈。由,用也。”
夫觀景以譴形,非明王亦不能服聽也。以不能由之臣,諫不能聽之主,此所以兩有患也。
姚振宗曰:“末後數語,蓋有感而言。周之萇弘,漢之眭孟、京君明,説天變以殞身。劉光禄亦因陳災異而沈滯,尤其章著者也。”
按:上世神道設教,用意非無可取。蓋有鑒於帝王權太重,位太高,無可使之修省惕厲而改過遷善者。惟有因天道之變化以進諫諍而警戒之。故歷代臣工多以日月星辰之失常,引歸人事以箴其上。直言急諫,孰能聽之。因言而取禍者至多,故《漢志》論之有餘慨。
(二)曆譜
《黄帝五家曆》三十三卷。
王先謙曰:“《史記·天官書》:‘自初生民以來,世主曷嘗不歷日月星辰,及至五家三代,紹而明之。’《索隱》云:‘五家,謂五紀,歲、月、日、星辰、歷數。各有一家顓學習之,故曰五家也。’此五家,當如《索隱》説爲安。”
《顓頊曆》二十一卷。
《顓頊五星曆》十四卷。
劉師培曰:“《顓頊曆》及《夏曆》均從夏正。”“秦及漢初並用《顓頊曆》。”
《日月宿歷》十三卷。
姚振宗曰:“舊本文相連屬,《日月宿曆》蒙上顓頊二字。”
《夏殷周魯曆》十四卷。
按:《漢書·律歷志》云:“三代旣没,五伯之末,史官喪紀。疇人子弟分散,或在夷狄,故其所記,有黄帝、顓頊、夏、殷、周及魯歷。”昔人亦稱此爲六家歷。《漢志》旣列黄帝、顓頊歷於上,復著錄《夏殷魯歷》於此,固前後相承矣。
《天歷大曆》十八卷。
楊樹達曰:“《晉書·束皙傳》,記汲冡書有大歷二篇云:‘鄒子談天類也。’疑即此書。”
《漢元殷周諜曆》十七卷。
王先謙曰:“《後漢書·張衡傳》注:‘諜,譜第也。’此諜歷當爲歷諜,而文誤倒。”
姚振宗曰:“諜歷者,記其世系而繫以年,有終始年代之可考者也。劉歆《三統歷》之《世經》,亦其類也。其曰漢元殷周,豈自漢代建元改歷之時,以上溯殷周兩代歟?”
《耿昌月行帛圖》二百三十二卷。
姚明煇曰:“中國歷法,最重月行。帛圖當是繪圖於帛,至二百三十二卷,則專家之學矣。《續漢律歷志》載賈逵《論》引甘露二年大司農耿壽昌奏,以圖儀度日月行,考驗天運狀云云,即此人也。”
按:古人作書,有非繪圖難知其意者,則爲圖以明之。《隋志》天文家有《月行黄道圖》一卷,梁有《日月交會圖鄭玄注》一卷,又《日月本次位圖》一卷,皆此類之書。《漢志》所錄耿昌之圖,多至二百數十卷,蓋有總圖,有分圖,有專題之圖,有未成之圖,聚而束之,遂形繁重耳。《食貨志》稱壽昌善爲算,故能成此圖。本名耿壽昌,而書題耿昌者,王先謙謂昌蓋其字,是也。
《耿昌月行度》二卷。
姚振宗曰:“此蓋其徒所作之節要,故重出其名。”
《傳周五星行度》三十九卷。
王念孫曰:“傳當爲傅。耿昌、傅周,皆上姓下名。”
姚振宗曰:“傅周始末未詳。當是宣帝時與耿壽昌相先後。耿作《日月行度》,傅作《五星行度》,皆歷家推步所有事。五星行度,即《三統歷》所謂五步是也。”
《律歷數法》三卷。
姚振宗曰:“《張倉傳》:‘倉著書十八篇,言陰陽律歷事。’本《志》陰陽家載張倉書十六篇,餘二篇專言律歷事者,疑在此書。及武帝時落下閎等所作,並合爲三卷。又元帝時,京房言六十律相生之法,或亦在是書。以其非一家之説,故不著撰人名氏。”
《自古五星宿紀》三十卷。
姚振宗曰:“此五星二十八宿之紀也。《隋志》歷數家載《七曜歷》、《五星歷》至多,皆其類也。”
《太歲謀日晷》二十九卷。
王引之曰:“謀當爲諜。唐人避太宗諱,書諜字作諜,因譌而爲謀矣。”
按:《説文》日部:“晷,日景也。从日咎聲。”景即今之影字。日影謂之晷,因名測影之儀器亦曰晷。今俗凡依日影測日高度以定時刻之儀器,名爲日晷,亦稱日規。晷規變聲,故借規爲晷。晷之言揆也,謂以之揆度日影也。
《帝王諸侯世譜》二十卷。
《古來帝王年譜》五卷。
沈濤曰:“世譜、年譜,即世表、年表。劉杳云:‘三代世表,並效《周譜》。’可見譜與表,名異而實同。”
按:世譜、年譜,乃史事要删,不應置於兩日晷書之間。疑此二書,原在本類之末,而傳寫者亂之也。
《日晷書》三十四卷。
姚振宗曰:“《隋志》天文家有《黄道晷景占》一卷,梁有《晷景記》二卷,似即是書之佚存者。”
《許商算術》二十六卷。
顧實曰:“《講洫志》云:‘博士許商善爲算,能度功用。’蓋其書與今存《九章算術》有關,但不能鑿指耳。”
《杜忠算術》十六卷。
沈欽韓曰:“此許商、杜忠所爲,即是《九章算術》。志舉人名以包之,遂令後人疑惑耳。《後漢書》馬續、鄭玄,並善《九章算術》,明許杜等非别一書也。”
右歷譜十八家,六百六卷。
按:今計實爲十八家,五百六十六卷。
歷譜者,序四時之位,正分至之節,會日月五星之辰,以考寒暑殺生之實。故聖王必正歷數,以定三統服色之制,又以探知五星日月之會。凶阨之患,吉隆之喜,其術皆出焉。此聖人知命之術也。非天下之材,其孰與焉。
顧實曰:“堯命舜曰:‘天之歷數在爾躬。’《堯典》載命羲和四子,舜在璇璣玉衡,詳矣。劉歆作《三統歷》,及譜三代,各據一統。天統子,天統丑,人統寅,詳《律歷志》。知命之術者,仲尼上律天時,著之《春秋》。故《論語》曰:‘不知命,無以爲君子’矣。”
道之亂也,患出於小人而强欲知天道者。壞大以爲小,削遠以爲近,是以道術破碎而難知也。
姚明煇曰:“非天下之至材,不能與於此,故小人不可强知。天道全體,至遠至大。得其一端者爲方術,得其全體者爲道術。壞大爲小,削遠爲近,皆方術之所爲。今之星命家,皆所謂小人而强欲知天道者。”
(三)五行
《泰一陰陽》二十三卷。
沈欽韓曰:“《隋志》五行家載太一占甚多,今存者《太一龍首式經》一卷。”
《黄帝陰陽》二十五卷。
按:《隋志》五行家有《黄帝地歷》、《斗歷》、《九宫經》、《集靈》、《絳圖》、《龍首經》、《奄心圖》、《陰陽遯甲》、《太一雜書》、《太一度阨秘術》、《四部九宫經》之類,名目甚多,皆後世僞託,大抵出於道教徒之手,俱無足取。
《黄帝諸子論陰陽》二十五卷。
姚振宗曰:“黄帝諸子,或是封鉅、大填(即大撓)、大山稽、力牧、風后、鬼臾區(即大鴻)、封胡、孔甲、岐伯、泠淪、天老、五聖、知命、規紀、地典、常先、羲和、隸首、容成、俞拊之儔,依託者藉以爲重歟?”
《諸王子論陰陽》二十五卷。
姚振宗曰:“此列黄帝諸子之後,似即黄帝之諸王子。《五帝本紀》云:‘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大抵亦依託者所爲。”
《太元陰陽》二十六卷。
姚振宗曰:“本書《律志》‘太極元氣,函三爲一’云云。此太元陰陽,似即本太極元氣而言。又劉歆《三統歷》屢言‘太極上元以來’,則又似太極上元之時之言陰陽者,大抵亦依託也。”
按:元者始也。凡言太元,猶云最初、創始耳。《史記·武帝本紀》《索隱》云:“泰元者,古昔上皇創歷之號也。”是其義已。凡依託者,必高遠其所從來,故窮極荒古以言之。
《三典陰陽談論》二十七卷。
按:三典,謂古代用刑之三法也。《周禮·秋官》大司寇:“掌建邦之三典,以佐王刑邦國,詰四方。一曰刑新國用輕典,二曰刑平國用中典,三曰刑亂國用重典。”鄭《注》云:“典,法也。”是已。古者刑殺之事,多於秋冬行之。春夏則萬物生長之季,以傷生爲戒。《淮南子·時則篇》有云:“季夏德畢,季冬刑畢。”其於禽獸草木尚然,何況於人?故昔之司刑政者爲秋官,判決死罪者多在秋審也。顧施行三典之時,又各有其從違宜忌,而論説亦多。此二十七卷之書,乃由裒集而成。《隋志》五行家有《雜殺歷》九卷,蓋與此同類。
《神農大幽五行》二十七卷。
葉德煇曰:“《開元占經》引《神農占》,以每月風雨占蠺穀之貴賤,當出此書。”
按:此“大幽”疑當作“六幽”,由大六二字形近而誤。《後漢書·章帝本紀》章和元年詔曰:“光照六幽。”《注》云:“六幽,謂六合幽隱之處也。”則直括上下四方矣。
《四時五行經》二十六卷。
沈欽韓曰:“《齊民要術》所引《雜五行書》,言農家種殖,殆即此類。”
《猛子閭昭》二十五卷。
王先謙曰:“猛子、閭昭二人。《元和姓纂》有猛氏閭氏。”
《陰陽五行時令》十九卷。
沈欽韓曰:“亦《易陰陽》、《明堂月令》之類。”
《堪輿金匱》十四卷。
顔師古曰:“許愼云:堪,天道;輿,地道也。”
按:凡言地道者,必連及天道,故今俗稱風水家爲堪輿,蓋實兼仰觀俯察於一身。此書名《堪輿金匱》,疑即相地望氣之書。
《務成子災異應》十四卷。
姚明煇曰:“《吕氏春秋》:務成子,堯師也。”
按:務成子有書十一篇,見《諸子略》小説家。此書名《災異應》,蓋紀其以五行言災異而有應驗之事也。亦依託耳。
《十二典災異應》十二卷。
姚振宗曰:“十二典,疑是十二月令所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則某事見、某災至之類。又或以十二州、十二次、十二律之屬,配合五行言災異之應。”
《鍾律災應》二十六卷。
姚振宗曰:“災異皆屬五行,伏生、董仲舒、劉向、劉歆,皆著書傳世,班氏取以爲志。此與《十二典災異應》、《務成子災異應》,皆其類也。”
《鍾律叢辰日苑》二十二卷。
沈欽韓曰:“《日者傳》:‘孝武帝時,聚會占家問之,某日可娶婦乎?五行家曰可,堪輿家曰不可,建除家曰不吉,叢辰家曰大凶,歷家曰小凶,天一家曰小吉,太一家曰大吉,辨訟不決,以狀聞。制曰:避諸死忌,以五行爲主,人取於五行者也。’案此數家雖總名五行,所占又不同若此。”
《鍾律消息》二十九卷。
《黄鍾》七卷。
按:下文敘論已言五行皆出於律歷之數,故此類有鍾律黄鍾之書。《史記·歷書》:“黄帝考定星歷,建立五行,起消息。”《正義》引皇侃云:“乾者陽,生爲息;坤者陰,死爲消也。”至於黄鍾爲數之始,《漢書·律歷志》言之尤詳。
《天一》六卷。
姚振宗曰:“此天一六卷,似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義。兵陰陽家亦有天一,似主於星象。此專主五行,名雖同而其術不同也。”
《泰一》二十九卷。
姚振宗曰:“《隋志》五行家有《太一九宫雜占》、《黄帝九宫經》之類甚多,或皆本於是書而輾轉傳錄者。”
《刑德》七卷。
姚振宗曰:“本《志》兵陰陽家敘曰:‘推刑德,因五勝而爲助。’則刑德之説,由來久矣。其書蓋亦託之黄帝。《淮南子·天文篇》引刑德説,當是此書。”
《風鼓六甲》二十四卷。
王先謙曰:“遁甲演於風后,風鼓疑風后之譌。”
《風后孤虚》二十卷。
姚振宗曰:“《隋志》五行家有《遯甲孤虚記》一卷,伍子胥撰。又有《孤虚圖》、《孤虚占》、《孤虚注》各一卷,不著撰人。或即是書之佚出者。”
《六合隨典》二十五卷。
按:六合之義甚廣。而《神樞經》有云:“六合者,日月合宿之辰也。”《周禮》太師“掌六律六同以合陰陽之聲”。賈公彦云:“六律爲陽,六同爲陰,兩兩相合,十二律爲六合。”後人循陰陽相合之義而比附之,遂謂婚嫁之事爲六合。此書蓋專言婚嫁擇日及其他宜忌之可爲典要者,故名《六合隨典》。《隋志》五行家有《六合婚嫁歷》一卷,梁有《六合婚嫁書》及《圖》各一卷,皆此類也。
《轉位十二神》二十五卷。
沈欽韓曰:“《淮南·天文篇》:‘太陰在寅,朱鳥在卯,句陳在子,玄武在戌,白虎在酉,蒼龍在辰。寅爲建,卯爲除,辰爲滿,巳爲平,主生;午爲定,未爲執,主陷;申爲破,主衡;酉爲危,主杓;戌爲成,主少德;亥爲收,主大德;子爲開,主太歲;丑爲閉,主太陰。’《隋志》梁有《十二屬神圖》一卷。”
《羡門式法》二十卷。
周壽昌曰:“《史記·日者列傳》:‘旋式正棊。’注:‘式即栻也。旋,轉也。栻之形,上圓象天,下方法地。用之則轉天綱加地之辰,故云旋式。’《史記·策列傳》:‘衛平乃援式而起。’《王莽傳》:‘天文郎案栻於前。’此之式法,大約類此。”
按:羨門乃古仙人。《史記·秦始皇本紀》:“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盧生求羡門高誓。”《集解》引韋昭云:“羡門,古仙人。”《正義》云:“高誓亦古仙人。”《漢書·司馬相如傳》張揖注《大人賦》云:“羡門,碣石山人仙人羡門高也。”此書以羡門標題,乃依託也。
《羡門式》二十卷。
顧實曰:“此與《羡門式法》蓋同名同卷數而不同書,特奪去一法字以爲别者。”
按:上文天文家旣有《漢日旁氣行事占驗》,又有《漢日旁氣行占驗》同例。此類書蓋由劉向父子校定羣籍時,見有不同之本而並存之耳。《七略》原文如此,故班《志》仍之。
《文解六甲》十八卷。
《文解二十八宿》二十八卷。
按:文解,疑爲古代用文辭解釋專用名詞之書。如《文解六甲》,即解釋六甲者;《文解二十八宿》,即解釋二十八宿者;猶今日所謂專題説明也。其書名則大題在上而下列分目,當時體式然也。
《五音奇胲用兵》二十三卷。
《五音奇胲刑德》二十一卷。
如淳曰:“胲,音該。”
王念孫曰:“《説文》:‘奇侅,非常也。’侅,正字也。其作胲作咳作賌者,皆借字耳。脈法之有五色診奇侅術,猶兵法之有五音奇胲,皆言其術之非常也。”
《五音定名》十五卷。
顧實曰:“《論衡·詰術篇》云:‘五音之家,用口調姓名及字。用姓定其名,用名正其字。口有張歙,聲有内外,以定五音。’今日本此術猶流行。”
右五行三十一家,六百五十二卷。
按:今計實爲三十一家,六百五十三卷。
五行者,五常之刑氣也。《書》云:“初一曰五行,次二曰羞用五事。”言進用五事以順五行也。
顔師古曰:“《周書·洪範》之辭也。羞,進也。”
按:五常之刑氣,刑本作形,寫者亂之。《隋書·經籍志》猶未誤。
貌、言、視、聽、思,心失,而五行之序亂,五星之變作,皆出於律歷之數而分爲一者也。其法亦起五德終始,推其極,則無不至。而小數家因此以爲吉凶,而行於世,寖以相亂。
顧實曰:“五行家以宇宙形氣剖分五原質,而以推論世運之遷流。然其術有驗有不驗,則亦等之於空言矣。小數家,如後世風水、行年推命之屬。”
(四)蓍龜
《書》五十二卷。
《夏》二十六卷。
《南書》二十八卷。
《巨》三十六卷。
《雜》十六卷。
按:古代最重卜筮。卜用,筮用蓍。所以決疑惑、問吉凶也。蓍爲難得,故之用尤廣。《史記·策列傳》有云:“王者決定諸疑,參以卜筮,斷以蓍,不易之道也。”又云:“摓策定數,灼觀兆,變化無窮,是以擇賢而用占焉。”此皆王者之事也,非庶人所得用,明矣。漢以上記卜之書甚多,故《漢志》即著錄其五種,以居蓍十五家之首。《隋志》此類書併入五行家,不别爲類矣。近世劉師培謂南商形近,南疑商訛。《夏》《商》,即桓譚《新論》所謂《連山》《歸藏》也。所見似是,足備一説。
《蓍書》二十八卷。
全祖望曰:“自孔子作《易》,始以幽贊神明,闡蓍之德,而即大衍之策,極其圓神之用。蓍之顯於古也,蓋自孔子始也。”又曰:“蓍學旣盛,學遂失不傳。”
按:《史記·策列傳》褚先生曰:“聞蓍生滿百莖者,其下必有神守之,其上常有青雲覆之。《傳》曰:天下和平,王道得而蓍莖長丈,其叢生滿百莖。方今世取蓍者,不能中古法度,不能得滿百莖長丈者。取八十莖以上,蓍長八尺,即難得也。”從知可用之蓍,最不易得。後世非惟卜廢,並蓍筮亦改爲錢卜矣。
《周易》三十八卷。
顧實曰:“《六藝略》有《易經》十二篇,此蓍家復有《周易》三十八卷,明其書不同也。《晉書·束皙傳》言‘汲冢得《易經》二篇,與《周易》上下經同。《易繇》《陰陽卦》二篇,與《周易》略同,《繇辭》則異。卦下經一篇,似《説卦》而異’。由是言之,則古蓋《繇辭》别爲一書。故《左氏傳》引《易繇辭》亦多不在今存《易》中,或當在此蓍家之《周易》三十八卷中歟?”
《周易明堂》二十六卷。
全祖望曰:“漢儒有明堂陰陽之學,《禮記》爲最多。《周易》明堂,亦其類也。”
《周易隨曲射匿》五十卷。
姚振宗曰:“《隋志》五行家有《易射覆》二卷,又一卷,皆不著撰人,似即本書之佚出者。”
按:射匿,即射覆也。古人如西漢東方朔,三國時管輅,皆善斯道。具詳《漢書·東方朔傳》、《魏志·管輅傳》。其術先有卦辭,占者以卦推之。凡委曲之物,皆可射中。故其書名曰《周易隨曲射匿》。
《大筮衍易》二十八卷。
全祖望曰:“《初學記》引《啓筮》,即《連山》筮書。《太平御覽》引《殷筮》,即《歸藏》筮書。東方朔别蓍布卦而對,是小事筮也。”
《大次雜易》三十卷。
全祖望曰:“《春秋傳》中有卜筮不引《易》文、據所見雜占而言之者,見杜預、劉炫之説,所謂雜易者歟?”
《鼠序卜黄》二十五卷。
沈欽韓曰:“《抱朴子·對俗篇》:‘鼠壽三百歲,滿百歲則色白,善憑人而卜,名曰仲,能知一年中吉凶及千里外事。’”
姚振宗曰:“本書《郊祀志》:‘粤人以雞卜,上信之,雞卜自此始用。’李奇云:‘持雞骨卜如鼠卜。’按鼠卜即此鼠序,雞卜即此卜黄也。唐段公路《北户錄》云:‘邕州之南,有善行禁咒者,取雞卵墨畫,祝而煮之,剖爲二片,以驗其黄。然後決嫌疑,定禍福,言如響答。’據此,乃古法也。”
《於陵欽易吉凶》二十三卷。
王先謙曰:“《元和姓纂》九魚引《風俗通》云:‘陳仲子,齊世家也。辭爵灌園於於陵,子孫氏焉。’”
按:於陵欽始末未詳。
《任良易旗》七十一卷。
周壽昌曰:“任良,當即京房弟子任良也。官中郎時,房請出任良試考功不行。後無考,儒林亦無傳。其所爲《易旗》者,全數術之學,無與《易經》正義也。”
《易卦》八具。
沈欽韓曰:“《東觀漢記》:‘永平五年秋,御雲臺,詔尚席取卦具。’《士冠禮》:‘筮與席所卦。’鄭云:‘所卦者,所以畫地記爻。’又《少牢禮》:‘卦以木,卒筮乃書卦於木。’鄭云:‘每一爻,畫地以識之。六爻備,書於版。’然則易卦八具,其版書也。”
右蓍十五家,四百一卷。
按:今計實爲十五家,四百八十五卷。(易卦八具,以八卷計。)
蓍者,聖人之所用也。《書》曰:“女則有大疑,謀及卜筮。”
顔師古曰:“《周書·洪範》之辭也。言所爲之事有疑,則以卜筮決之也。曰卜,蓍曰筮。”
《易》曰:“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善於蓍。”“是故君子將有爲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嚮,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
顔師古曰:“皆《上繫》之辭也。亹亹,深致也。言君子所爲行,皆以其言問於《易》。受命如嚮者,謂示以吉凶,其應速疾,如嚮之隨聲也。遂,猶究也。來物,謂當來之事也。嚮與響同。與讀曰豫。”
及至衰世,解於齊戒,而婁煩卜筮,神明不應。
顔師古曰:“解,讀曰懈;齊,讀曰齋;婁,讀曰屢。”
故筮瀆不告,《易》以爲忌。厭不告,《詩》以爲刺。
顔師古曰:“《易》蒙卦之辭曰:‘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言童蒙之來決疑,初則以實而告;至於再三,爲其煩瀆,乃不告也。《小雅·小旻》之詩云:‘我旣厭,不我告猶。’言卜問煩數,媟嫚於,靈厭之,不告以道也。”
(五)雜占
《黄帝長柳占夢》十一卷。
王先謙曰:“庾信《齊王憲碑》:‘飛風長柳,月角星眉,莫不吟誦在心,撰成於手。’所云長柳,即此長柳書也。”
《甘德長柳占夢》二十卷。
沈欽韓曰:“即占星之甘公。《隋志》《雜占夢書》一卷。”
《武禁相衣器》十四卷。
沈欽韓曰:“《論衡·譏日篇》:‘裁衣有書。凶日製衣有禍,吉日有福。’”
王先謙曰:“武禁,人姓名。《隋志》《雜相書》九卷,梁有《裁衣書》一卷,亡。”
《嚏耳鳴雜占》十六卷。
姚振宗曰:“《隋志》五行家梁有《嚏書》、《耳鳴書》、《目書》各一卷,亡。今俗所傳有所謂《玉匣記》者,亦載嚏耳鳴等諸占,豈猶是漢以來之遺法歟?”
《禎祥變怪》二十一卷。
沈欽韓曰:“《中庸疏》:‘本有今異曰禎,本無今有曰祥。’”
《人鬼精物六畜變怪》二十一卷。
顧實曰:“《管子》水地篇、小問篇,《莊子》達生篇咸言怪物。《隋志》有《白澤圖》。蓋去草昧未遠,戾氣猶多,而非所語於開明之世也。”
楊樹達曰:“《史記·留侯世家贊》云:‘學者多言無鬼神,然言有物。’與此文物字皆假爲鬽。《説文》鬼部:‘鬽,老物精也。從鬼彡,彡鬼毛,或作魅。’物與鬽,古同音,故假物爲鬽。”
《變怪誥咎》十三卷。
顧實曰:“《周官》太祝六辭,三曰誥。曹子建有《誥咎文》。誥,告於神也;咎,自刻責也。”
《執不祥劾鬼物》八卷。
顧實曰:“《抱朴子·神化篇》云:‘神仙集中有廟神劾鬼之法。’今道士有劾禁之術。”
按:今俗道士用符籙以制鬼物,即古之遺法也。鄉僻不易求醫,多延道士治病,輒用符籙爲之驅鬼禁魅。愚惑衆民,爲患甚大。而《漢志》早有其書,從知符籙之用,不始於張陵矣。
《請官除訞祥》十九卷。
顔師古曰:“訞字與妖同。”
《禳祀天文》十八卷。
葉德輝曰:“《説文》:‘禜,設緜蕝爲營以禳風雨雪霜水旱癘疫於日月星辰山川也。’此即禳祀天文之遺法。”
按:後世鄉僻之區,遇天災癘疫,禍殃不絶時,每延致道士設壇場,營齋醮,以禳除災疫,亦即此意。
《請禱致福》十九卷。
姚振宗曰:“《封禪書》、《郊祀志》所載,皆周秦以來請禱致福之事。此十九卷,似即祠官之職業。”
《請雨止雨》二十六卷。
王應麟曰:“《董仲舒傳》言求雨止雨。《後漢·輿服志》《注》引仲舒止雨書。”
《泰壹雜子候歲》二十二卷。
沈欽韓曰:“《易通卦驗》亦以卦氣候歲。《御覽》十七及《齊民要術·雜説》並引師曠占歲語。”
《子贛雜子候歲》二十六卷。
姚振宗曰:“術家以子贛善貨殖,爲占書以附託之。而爲其術者,又多所增益集爲一編,故曰《子贛雜子》。”
《五法積貯寶藏》二十三卷。
顧實曰:“此不入農家,以占候爲主。《越絶書·内經》云:‘人之生無幾,必先憂積蓄以備妖祥。’”
《神農教田相土耕種》十四卷。
楊樹達曰:“《吕氏春秋》卷二十六,有《任地》、《辯土》二篇,是此相土耕種之類也。”
按:《吕氏春秋·士容論》中《上農》、《任地》、《辯土》、《審時》四篇,皆農家言也。與此不同者,彼言耕植理論,此言農家占候。故《漢志》不入此書於農家而歸之雜占也。
《昭明子釣種生魚鼈》八卷。
沈欽韓曰:“《文選注》引之。《齊民要術》有《陶朱養魚經》。”
按:昭明子,未詳何許人。此書以釣、種、生連言,蓋謂釣取之,繁殖之,長養之也。三者又各有其占候,故古人爲專書詳之。
《種樹臧果相蠶》十三卷。
姚振宗曰:“賈思勰《齊民要術》載種樹諸篇至多,又引《食經》載藏果法亦數十條,其原皆出於此。鄭注《周禮》引《蠶書》,似即此十三卷中之相蠶。又《崇文總目》農家淮南王《蠶經》三卷,劉安撰,或亦當在此書中。”
按:臧即藏字。生果易壞,古人藏之之法,蓋以飴餳或蜜漬之,若今之所謂蜜餞耳。其次則投之以鹽,若今之鹽薑、鹽瓜皮皆是。《齊民要術》引《食經》有藏梅法、藏柿法、藏木瓜法之類甚多。
右雜占十八家,三百一十三卷。
按:今計實爲十八家,三百一十二卷。
雜占者,紀百事之象,候善惡之徵。易曰:“占事知來。”
顔師古曰:“《下繫》之辭也。言有事而占,則覩方來之驗也。”
衆占非一,而夢爲大,故周有其官。
顔師古曰:“謂太卜掌三夢之法,又占夢中士二人,皆宗伯之屬官。”
而《詩》載熊羆虺蛇衆魚旐旟之夢,著明大人之占,以考吉凶,蓋參卜筮。
顔師古曰:“《小雅·斯王》之詩曰:‘吉夢維何?維熊維羆,男子之祥;維虺維蛇,女子之祥。’《無羊》之詩曰:‘牧人乃夢,衆維魚矣,旐維旟矣。大人占之,衆維魚矣,實維豐年;旐維旟矣,室家溱溱。’言熊羆虺蛇皆爲吉祥之夢,而生男女。及見衆魚,則爲豐年之應,旐旟則爲多盛之象。大人占之,謂以聖人占夢之法占之也。畫蛇曰旐,鳥隼曰旟。”
《春秋》之説訞也,曰:“人之所忌,其氣炎以取之。訞由人興也,人失常則訞興。人無釁焉,訞不自作。”
顔師古曰:“申繻之辭也。事見莊公十四年。炎謂火之光始燄燄也。言人之所忌,其氣燄引致於災也。釁,瑕也。失常,謂反五常之德也。炎,讀與燄同。”
故曰:“德勝不祥,義厭不惠。”
顔師古曰:“厭,音伊葉反。惠,順也。”
桑穀共生,太戊以興。雊雉登鼎,武丁爲宗。
顔師古曰:“説在《郊祀》、《五行志》。”
然惑者不稽諸躬,而忌訞之見。是以詩刺“召彼故老,訊之占夢”。傷其舍本而憂末,不能勝凶咎也。
顔師古曰:“《小雅·正月》之詩也。故老,元老也。訊,問也。言不能修德以禳災,但問元老以占夢之吉凶。”
按:《正月》之詩,大夫刺幽王也。鄭《箋》解此二句云:“君臣在朝,侮慢元老。召之,不問政事,但問占夢;不尚道德,而信徵祥之甚。”從知其時朝政頽敝,君臣相見之際,不論政之得失,但訊夢之吉凶。舍人事天,上行下效矣。
(六)形法
《山海經》十三篇。
胡應麟曰:“《山海經》,古今語怪之祖。劉歆謂夏后、伯翳撰;無論其事,即其文與《典》、《謨》、《禹貢》迥不類也。余嘗疑戰國好奇之士,本《穆天子傳》之文與事而侈大博極之;雜傅以汲冢《紀年》之異聞,《周書·王會》之詭物,《離騷》、《天問》之遐旨,《南華》、《鄭圃》之寓言,以成此書。而其敘述高簡,詞義淳質,名號倬詭,絶自成家。故雖本薈萃諸書,而讀之反若諸書之取證乎此者,而實弗然也。《穆天子傳》至晉始出,而此書漢世獨完,緣是前代文人,率未能定其先後。”
梁啓超曰:“夏、殷以前不能有此類卷帙繁重之書,此殆可以常理推定者。但如杜佑、朱子輩,指爲全屬漢以後人杜撰,則殊不然。比者,殷墟契文出土,而書中“王亥”、“僕牛”諸文,更得一鑿證(見王國維著《殷卜辭中所見先王先公考》)。益可見此書價值矣。至書中所見秦漢郡名,則出於附益,古籍多然,不獨此書矣。”
按:《史記·大宛列傳》有云:“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可知《山海經》自是秦漢以前古籍。其中事物,多爲上世傳説,至戰國時,始著之竹帛耳。若劉歆(後改名秀)所上《山海經敘錄》,王充《論衡·談天篇》,趙曄《吳越春秋》,皆云禹益作《山海經》,則揚之過高,失其實矣。蓋原書本簡,後人附益之辭爲多。其中後出郡縣之名不少,皆附益者所羼,非本文所有,《顔氏家訓·書證篇》言之明矣。其書篇題,以《南山經》、《西山經》、《北山經》、《東山經》、《中山經》、《海外經》、《海内經》、《大荒經》標目,以明其就宇内四方地形而爲書,故《漢志》列諸形法之首。《隋志》著錄於史部地理之前,則視爲最早之地理書矣。
《國朝》七卷。
沈欽韓曰:“《隋志》:‘劉向略言地域,丞相張禹使屬朱貢,條記風俗,班固因之作地理志。’國朝者,疑此是也。”
《宫宅地形》二十卷。
姚振宗曰:“《論衡》數引圖宅術,又引圖墓書,又引葬歷,則漢時亦有相墓之書。《隋書·經籍志》五行家有《宅吉凶論》、《相宅圖》,《唐志》有《五姓宅經》,《崇文總目》有淮南王《見機八宅經》,及今相傳《黄帝宅經》,大抵皆祖述于是書。而相墓之術,王仲任言之鑿鑿,意亦在是書也。”
按:《漢志》著錄之《宫宅地形》,本謂廬舍之建造也。《詩·大雅·公劉篇》所謂“相其陰陽,觀其流泉”,即斯術之濫觴。至於辨方位,審燥濕,皆營造之事所宜講求者,故爲書至二十卷之多,此乃世俗所謂陽宅也。由生前宫宅地形,而漸及於死後窀穸之地形,則相墓之説起,變而爲風水吉凶之説,遂成陰陽家欺世惑衆之具,相率棄實崇虚,舍人而事天矣。
《相人》二十四卷。
錢大昭曰:“《荀子·非相篇》楊《注》:‘相,視也。視其骨狀以知吉凶貴賤。’《春秋傳》曰:‘公孫敖聞其能相人。’《隋志》有《相書》四十六卷。”
按:相人之法,起源甚早。孟子所言:“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廋哉。”(見《孟子·離婁》上)此則辨人善惡最簡易之法也。蓋有諸内則形諸外,目爲人之精神所注,藏于心者正,則眸子朗明;不正,則眸子昏暗。此可由外以知内者也。其次,窺其行動與習性,亦可知其人之始終。孔子嘗言:“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見《論語·爲政篇》)即是此意。他如《大戴禮記·文王官人篇》舉出觀人之術有六:一曰觀誠,二曰考志,三曰視中,四曰觀色,五曰觀隱,六曰揆德。言之尤爲深切著明。大抵古初相人之法,語其大者,不外乎此。至于視其骨狀以知吉凶貴賤,則又在其後矣。戰國時其説盛行,而荀卿闢之曰:“相人,古之人無有也,學者不道也。古者有姑布子卿,今之世,梁有唐舉,相人之形狀顔色,而知其吉凶妖祥。世俗稱之,古之人無有也,學者不道也。”(見《荀子·非相篇》)楊倞注末二句云:“再三言者,深非之也。”荀卿雖痛斥之,而其説未絶。至漢王充,以人生而有定形,於是彊弱壽夭之數定焉。深信骨相之説,爲不可易,作《骨相篇》以張之。證論甚詳,載於《論衡》,自漢以下言相人者皆宗之。《隋志》五行家著錄此類書,自《相書》四十六卷外,尚有《相經》、《相經要錄》、《相書》、《雜相書》、《相書圖》、《相手板經》之屬甚多,可覘其術之日出日繁也。
《相寶劍刀》二十卷。
沈欽韓曰:“《越絶》:‘客有能相劍者薛燭。’《吕覽·别類篇》:‘相劍者曰:白所以爲堅也,黄所以爲牣也。黄白雜則堅且牣,良劍也。’梁陶宏景作《刀劍錄》。”
姚振宗曰:“《七錄》載《相寶劍經》二卷,似即此書之佚存者。《志序》言舉器物之形容以求其吉凶,此書是已。”
《相六畜》三十八卷。
楊樹達曰:“《莊子·徐無鬼篇》記徐無鬼見魏武侯,語之以相狗相馬。而《荀子》云:‘曾不如相雞狗之足以爲名也。’《魏志·夏侯泰初傳》注:‘漢世有《鷹經》、《牛經》、《馬經》。’《鷹經》、《牛經》、《馬經》,正《相六畜》一類書也。”
按:《隋志》五行家著錄《相馬經》一卷。又云:“梁有伯樂《相馬經》,闕中《銅馬法》,周穆王《八馬圖》,齊侯大夫甯戚《相牛經》,王良《相牛經》,淮南八公《相鵠經》,高堂隆《相牛經》,浮丘公《相鶴書》、《相鴨經》、《相雞經》、《相鵝經》各二卷,亡。”蓋散之則各自成帙,合之則總爲一編。其在漢時,殆悉納之此三十八卷中矣。
右形法六家,百二十二卷。
按:今計家數卷數悉合。
形法者,大舉九州之勢,以立城郭室舍,形人及六畜骨法之度數,器物之形容,以求其聲氣貴賤吉凶。猶律有長短,而各徵其聲,非有鬼神,數自然也。然形與氣相首尾,亦有其形而無其氣,有其氣而無其形,此精微之獨異也。
姚明煇曰:“大舉九州之勢,以立城郭室舍,即相地相宅。形人及六畜骨法之度數,器物之形容,即相人相物。形,相之也。黄鐘管長,其聲濁;應鐘管短,其聲清。十二律管有長短,聲有清濁;以今物理學言之,震動數多,則聲清,少則濁,自然之理也。以今堪輿家風水書言之,論形必大舉九州之勢而立城郭室舍,則所重在氣。氣有來龍,有過脈,有止處。氣者,陰陽五行之氣;形則山峙水流之形也。”
凡數術百九十家,二千五百二十八卷。
朱一新曰:“上文僅有百九家,十字當衍。”
姚明煇曰:“如目,實二千五百五十卷,又八具。”
數術者,皆明堂羲和史卜之職也。史官之廢久矣,其書旣不能具,雖有其書而無其人。《易》曰:“苟非其人,道不虚行。”
顔師古曰:“《下繫》之辭也。言道由人行。”
春秋時,魯有梓愼,鄭有裨竈,晉有卜偃,宋有子韋。六國時,楚有甘公,魏有石申夫,漢有唐都,庶得麤觕。蓋有因而成易,無因而成難。故因舊書以序數術爲六種。
顧實曰:“此明數術之學,出於古史。則今之江湖醫卜星相之流,皆其苗裔也。然其授受,比諸古史世傳,則又迥異也。梓愼(襄十五年)、裨竈(襄二十八年)、卜偃(閔元年),見《左傳》。子韋見前陰陽家,甘公、石申夫詳《天文志》,唐都詳《律曆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