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艺术起始都是描摹生活,史前时代遗留下来的一些绘画和雕塑是最好的说明。但是渐渐就有这样的艺术家,他不愿意只是按照实际生活的样式去描绘,他希望能有更好的生活,他要描写他想象中认为当然的或是他愿意看到的事物,以表达他的理想。这样,文学和艺术里就形成两种不同创作的态度。这种区分,早在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诗学》里就已提到过。现在我们把按照实际生活描述的艺术,称为现实主义的,至于表达想象中的生活,则称为浪漫主义的。当然,我在这里运用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个名称,并不同于欧洲18世纪末期以后作为文学流派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这里指的只是两种创作方法,文学里的两种重要因素。它们在中国文学里从一开始就同样居于重要的地位,同时并列发展,有时在一些作品里程度不齐地互相结合,成为中国文学的一个优良传统,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和愿望,具有丰富的人民性。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它保存了2500年前的诗歌创作。《诗经》里优秀的诗篇绝大部分是反映现实生活、以现实主义为基调的。那些诗或述被压迫之苦,或述征役之劳,或歌咏爱情,或以虫鱼鸟兽寄兴,在2500年以前,能唱得那样真实,描绘得那样生动,在古代世界文学中是具有特色的。这些诗篇的产生正当西周末世社会发生大变动的时代,变动中的一切事物在刺激人民,在唤醒人民,致使人民对于现实生活,尤其是变乱的生活,特别易于感受,所以它现实主义的倾向也就特别强。可是这些质朴的无名诗人并不是没有理想,他们不满于他们当前被剥削、被压迫的处境。他们想望能够有一个“乐土”,对于爱情,对于较为美满的生活有强烈的愿望,这都表现在他们的诗歌里。同时他们的幻想也在辽阔的星空中驰骋,例如《小雅》里《大东》那首诗:它叙述东方诸侯与西方周人之间的矛盾,东方人受着周人的奴役,他们困苦的生活比西方的奴隶还不如,这完全是现实主义的;但在诗的后半,诗人的目光则转向天空,历数天上的星座,说它们有名无实:织女织不成布,牵牛拉不成车,簸箕星不能簸扬,北斗不能挹酒浆,并且斗柄向西,也好像是供西方周人使用来榨取东方人似的。这是多么丰富的想象力,读到这里使人格外感到沉痛,好像就是在天空也是充满了不合理的现象。又如许多爱情诗,情感是真切的,但内容未必是实际的,像《秦风》里的《蒹葭》则显示出是对于理想的追求。《诗经》一书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但是在许多地方也发射出浪漫主义的光辉。
和《诗经》相对照,是比《诗经》较晚、产生在公元前4世纪与3世纪之间的《楚辞》。《楚辞》的主要作者屈原一生都在关心祖国的命运、人民的生活,不顾生死,向楚国政府里的恶势力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但是他所有的诗篇是这样浸透了丰富的想象,几乎利用了他所能使用的神话和传说以表达他追求理想和理想人物的迫切心情。这样的作品由于作者完全是从现实的斗争出发,不管是他走到了天空的哪一角、古代的哪一个时期,接触到什么样的神话和传说中的人物,宇宙间起了什么巨大的变化,并不使人有丝毫脱离人间的感觉,而是处处想到他的现实的遭遇。屈原在他的长篇抒情诗《离骚》里列举古代的贤王和暴君以影射当前的政治,用种植香草以比喻培养人才,向舜帝倾吐他内心的苦闷,最后他的幻想驰骋在天空,但是在天上的遭遇也和他在地上所遇到的不幸一样,最后不得不投江自杀。他这种死在那样悲剧的时代是带有积极意义的,是对于当时楚国腐朽的政治的一种抗议。屈原的作品之所以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朽的名篇,不断地影响后代,致使人民至今每逢他的死日还在纪念他,是和他“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精神分不开的,是和他以现实为基础、挹取了人民理想和愿望中的神话传说加以提炼的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分不开的。“在1000多年以前,刘勰用‘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这样两句话来探索屈原诗歌的风格,可以说是我国关于文学中幻想和真实相结合的最早的朴素的思想。”
中国就以这两部作品——《诗经》和《楚辞》——展开它2000多年文学史的序幕。这序幕并不只是一个开端,而是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两个主要倾向。在那社会大变动的时代里,封建诸侯们对内剥削和奴役人民,对外争夺抢掠,人民在多苦多难的生活中,一方面要陈述自己的痛苦,一方面要表达自己的理想和希望,这两种意图就会很自然地反映在诗歌里。《诗经》的作者多半能够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表达人民的思想情感,他们直接陈述痛苦生活的较多,同时也不放弃希望。屈原是一个具有远大理想和高度艺术技巧的诗人,他的充满幻想的光华灿烂的诗篇,每句每字又浸透了他个人的不幸和人生的悲哀。这两部作品,分开来看,每部都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比例不同的结合;合起来看,则说明中国古代文学中这两种创作方法是同等重要的。
汉以后的乐府诗可以说是《诗经》的继续,主要也是反映人民痛苦的生活,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但是和《诗经》一样,它还要表达人民的愿望。最显著的是《为焦仲卿妻作》那首诗。这首长诗成立约在公元3世纪。这时正是汉帝国瓦解的时代,在农民战争的冲击之下,人民的思想也起了变化。这首诗对于牺牲在封建礼教压制下的男女寄予无限的同情,深刻而真切地叙述焦仲卿妻不幸的身世和她的死亡。当诗中的主人公和她的丈夫先后死去后,作者并没有放弃将来有一天爱情能够得到圆满结合的希望,他使他们墓旁的树木“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并且树中间还有一对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这首诗共353句,其中有339句都是现实主义方法的叙述,只有最后的14句利用墓旁的树木和树间的鸳鸯表达出诗人的愿望——也是人民的愿望。但是我们不能以诗句的多寡来推断两种方法在诗中所占的比例,相反地也正是由于前边的叙述深刻婉转而详尽,也就使后边的浪漫主义的结束发挥巨大的作用。死后化为鸳鸯,在那封建势力重重束缚之下,人民为了要争取爱情的胜利,是常常这样想象的。后来梁山伯和祝英台在死后化为蝴蝶也是这样。
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诗人中我只主要谈三个人:陶渊明、李白和杜甫。
陶渊明一向被人认为是一个皈依自然、歌咏自然的诗人。他以现实主义的方法描摹自然,他的诗自然朴素,的确能写出自然界的实际情况。例如关于雪,他写:“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关于农村:“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像这样的名句是举不胜举的。他之所以皈依自然,浸沉在自然里,能够写出这样的名句,主要还是由于他具有反抗世俗,不满当时的政治、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性格决定的。他有这样的性格,他的诗就不能只限于自然的描摹,他还有另一个重要的方面。鲁迅曾经说过:“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 这是对于陶渊明的正确看法。我们若是读到他晚年的《读山海经十三首》《咏荆轲》等诗,以及早年的《闲情赋》,就会看到浪漫主义的陶渊明,既有丰富的想象,也有充沛的热情。只有对于这类作品有了充分的估计,人们才能全面地认识陶渊明。也只有这样,才能理解陶渊明为什么是他的时代的伟大的诗人。
关于李白和杜甫,人们一向这样说,李白是浪漫主义者,杜甫是现实主义者。我们难以计算,历来有多少人把他们二人相提并论,互相评比,爱好浪漫主义的就推崇李白,贬低杜甫,崇尚现实主义的就推崇杜甫,贬低李白。其实二人在文学史上之所以获得重要的地位,也正如《诗经》和《楚辞》一样:李白诗里浪漫主义的成分是很丰富的,但他的大部分的诗都是他的时代的生活反映;杜甫的诗是现实主义的,被人称为“诗史”,但是表达诗人理想生活的名句也不少。有人说过:“或谓杜万景皆实,李万景皆虚,乃右实而左虚,遂谓李杜优劣在虚实之间。顾诗有虚有实,有虚虚,有实实,有虚而实,有实而虚,并行错出,何可端倪。且杜若《秋兴》诸篇,托意深远,《画马行》诸作,神情横逸,直将播弄三才,鼓铸群品,安在其万景皆实。李如《古风》数十首,感时托物,慷慨沉着,安在其万景皆虚。” 这样的一段话足以说明在这两个伟大诗人的作品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因素都是存在的。
杜甫的创作时期正当唐代安史之乱的大变动时代,由于他爱祖国、爱人民的热忱,写出许多反映现实的感人的诗歌。但是诗人的成就之所以伟大,则在于他无论在多么艰苦困难的处境中并没有放弃了希望和理想。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达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又如《凤凰台》一诗显示他要用自己的心和血孕育出一个复兴的征兆。至于“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等诗句,以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等诗,写得是那样瑰丽多彩,具有浪漫主义的精神。
李白的诗,可以说是自从屈原以后浪漫主义精神最浓厚的了。但是他富有想象力的浪漫主义诗句并没有脱离现实。他的59首《古风》几乎都是“感时托物”,不过不像杜甫的一部分诗那样直接叙述罢了。他抨击暴君,嘲讽世俗,鄙夷礼教,反对战争,关心国难民灾,往往采用借古喻今的方法。此外他的一些乐府诗也是这样。
诗人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它驰骋在宇宙之间,对于自然的洞察,有时甚至和科学偶合。如李白的《日出入行》,开始的两句是“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观察和想象结合在一起,比当时一般的认识更接近了科学的真理。同样情形,南宋词人辛弃疾在中秋的后半夜对着将落的明月提出这样的问题:“可怜今夜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景东头。”(《木兰花慢》)在这里诗人的想象力和实际观察得到了正确的结合。
以上是就古代影响最大的三个诗人的作品,对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交错的关系做了一些粗浅的说明。
中国汉民族不曾有过长篇的史诗系统地记载古代的神话和传说。屈原的诗篇尽量采用了神话和传说,并不是为了传述它们,主要是用以抒发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但是散见典籍中的一些神话和传说,其中最为感人、经常被后人乐于称道的,几乎都和自然斗争有关。人们感到时光易逝,不愿意黑夜的到来,就有夸父逐日、鲁阳挥戈的故事;人们无法抗拒炎热和大旱,就有羿射九日的神话;面对着洪水泛滥,就有大禹治水的传说;高山阻碍交通,有愚公率领着他的子孙要把山搬掉;海水汹涛为害,有精卫鸟衔西山的木石要把沧海填平;银河阻隔牵牛和织女的会面,鹊鸟会给他们搭起一座桥梁。这些美好的故事都代表着人们的愿望。在科学不发达、生产力低的条件下,远古的人民不可能认识自然的规律,支配自然,他们只能用他们的想象力来表达征服自然的愿望,与周围的贫困相对抗,因而创造出这么多感人的故事,不断地被后人传述和歌咏。它们都是从现实出发,通过想象以满足人民的希望,这也成为中国戏剧小说里的一个优良传统。自从元明以后,戏剧小说这两个文学部门内产生了不少的名著,这些名著的创作方法许多是以现实主义为基础而富有浪漫主义精神的。
戏剧小说里许多优秀的作品和人民共同呼吸,反抗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和它用以维持社会秩序的封建道德。尽管在旧日社会里人民处在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但是在戏剧小说里,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总是经历过无数的苦难最后得到胜利。这胜利,在当时现实的社会里是不可能的,若是只用现实主义的方法来写,也会写成这胜利是不可能的;但是人民不愿意长久是这样,因而浪漫主义的想象就成为必要的了。这种浪漫主义精神在鼓舞着人民去生活、去斗争、去反抗,在人民中间起着很大的积极作用。
元代伟大的戏剧家关汉卿的《窦娥冤》是一个显著的例证。一个善良的女子窦娥在那黑暗的社会里蒙受不白之冤,最后遭受刑戮。在临刑前,她从一个平凡的女性,通过极端不幸的遭遇转变成为一个反抗性强烈的女子,她认识到社会里充满黑暗,人们所迷信的天和地也是昏庸的,她说:“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这错勘贤愚枉做天”;最后她说出她的三个愿望,为了证明她的冤枉,她死后将要六月飞雪,血不沾地,楚地亢旱三年。这三件不可能的事都在舞台上实现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满足观众的愿望,使观众的面前不是一片漆黑,对于合理的生活寄予希望。
在旧社会里,妇女的地位是卑下的,她们受着重重的剥削,被视为不祥之物。但是在戏剧小说里,从唐代传奇经过元明戏曲直到清代的《红楼梦》,人们创造出许多正面的叛逆的女性。她们冲破封建的束缚,不顾一切,甚至冲破死亡以争取爱情的胜利,或是向虚伪的恶势力进行反抗。像唐人传奇里的李娃和霍小玉、戏曲里的杜丽娘和白素贞、明人短篇小说里的花魁和杜十娘、《红楼梦》里的林黛玉,这些人物发射出浪漫主义的理想的光辉,很少是封建社会的现实里所能遇到的。而她们又是那样被写得合情合理,使读者观众感到她们的发展是合乎规律的,并不给人以超现实的感觉。
中国的戏剧小说还创造出许多英雄人物,他们是现实的,也是理想的。像《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和关羽、《水浒传》里的武松和李逵、为民申冤的包拯以及神通广大的孙悟空,这些形象有的集中了智慧,有的代表正直,有的是勇敢和反抗的化身,有的是正义的扶持者,有的是征服自然、克服困难的神话人物:他们有血有肉,使人感到是现实的,而又超过了具体现实。数百年来他们的行为不断地鼓舞人民,给人民以勇气,成为中国人民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们在人民群众中发生的影响有时超过了历史上的真实人物。
如上所述,中国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大多数是以现实主义为基础而富有浪漫主义精神的。这两种因素在不同的作品里当然有轻重比例的不同,有的名著如白居易的《新乐府》、小说《儒林外史》等,则是现实主义的,浪漫主义色彩比较稀少,但总的看来,这两种精神在中国文学里是同样重要的。它们之所以这样,分析起来有下列的几点原因:
首先因为中国人民是勤劳的、勇敢的,几千年来他们在祖国广大的土地上从事生产,和自然的灾害进行斗争,但是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条件下,人的能力受着很大的限制,因此借助想象创造出来了许多与自然作战的神话传说和具有征服自然力的神话人物。其次,在封建社会里人民过着被压迫、被剥削的痛苦生活,人民需要描绘他们的生活,却又不能满足于只是痛苦地描绘,他们还要说出他们愿意怎样生活。生活对于他们往往是冷酷的现实,但是他们希望,现实不要永久这样冷酷,善良的和美好的事物必须获得胜利,这就需要有对于将来的社会的理想。在旧社会里被压迫者在现实的面前虽然常常遭到失败,但是在人民的理想中总是希望得到胜利。当然,前边列举的几个伟大诗人也有时感到现实与理想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写出悲观绝望的句子,屈原甚至投江自杀,但是他们根本的人生观并不是悲观主义的,他们的诗篇依然在鼓舞着读者,并不引人走上灰色的道路。最后,许多杰出的诗人、小说家和戏剧家都是歌颂了先进的、革命的人物和事迹,反对落后的现象。同情人民、反映人民理想的作品总是得到广大人民的欢迎,至于一味歌颂反动统治阶级的则不只思想是腐朽的、庸俗的,就是在艺术上也很少有什么成就。小说、戏剧里感人的形象也都是具有反抗性和正义感的,没有一个封建社会的维护者或封建道德的保卫者是人民所欢迎的人物。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这两个主要因素,可以说是中国文学中优秀的传统。在中国文学长远的历史中,自然必有大批毫无理想的、引人走向消极道路的、形式主义的、为剥削阶级服务的文学,但是它们在前边列举的那些作品辉煌的照耀下是暗淡无光的,它们得不到人民的喜爱和拥护。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掌握了自己的命运,消灭了2000年来的剥削制度,人民以冲天的干劲,从事改造社会和改造自然的伟大事业,不断地改变旧的,创造新的,现代的作家正好以极大的努力反映新的现实和新的理想,以建设新的社会主义的文学。
1959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