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是一部广泛流传的古文选本,里边选辑的除了极少数几篇骈体文外,绝大部分是从先秦到明代有一定代表性的散文。这个选本印行于1695年(清康熙三十四年),很快就遍及全国,成为旧时代学童练习写古文的启蒙读本。在将近300年后的今天,人们不写古文了,它已失去作为启蒙读本的意义,选者的观点跟我们也不相同,并不能说读了其中的文章,古文便从此“观止”。但是它还一再被重印,广为发行,受到读者的欢迎。这是什么缘故呢?它之所以继续存在,我认为主要是由于它显示出中国散文的特点。
特点之一是从这部选本可以看出,中国散文发展的概况。中国古代的散文作者在汉魏以前大都是思想家、历史家、政治家,他们论辩哲理,记载史实,纵谈时势,文辞生动简洁,具有感染或说服的力量。至于抒情写景,当时是韵文作者的职责,在散文中并不多见。到了六朝以后,文学家抒情写景的散文逐渐增多,可是谈思想、谈政治的文章还占有一定的地位。这说明,散文虽属于文学范围,但并不是文学家所专有,历代有些哲学家、历史家、政治家以及后来的科学家对散文的建树和发展都有过贡献。
另一个特点是文字简练。选本中的散文,有的短在百字以内,有的至多不过一两千字。用极少的字数写丰富的内容,而又舒卷自如,不给人以浓缩之感。例如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全篇不过400字,却论述了历史演变的大道理。文章一开始就说:“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简捷明确地否定了唯心主义的天命论。最后又说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这屡经历史所证实,却又常被“英明之主”所忽视的“自然之理”。要阐明这几句话的含义,也许有人认为千言万语也不为多,但是作者以五代唐庄宗的兴起与灭亡为例,用极少数生动的文字,把道理说得十分透彻。这样的文章,欧阳修自己是深有体会的,他在《答吴充秀才书》里称赞吴充的文章:“发而读之,浩乎若千万言之多;及少定而视焉,才数百言尔。”——我们现代的语言有很大的变化,社会生活更是复杂得多了,我们不可能总写“才数百言”的文章。但是中国散文简练的传统是很可宝贵的。
第三个特点是选本里的作者都能独具匠心,各有独特的风格。就是同一作者的文章,在保持自己风格的同时,也很少互相雷同。左丘明写战争,司马迁写列传,柳宗元写游记,每篇都有它的独到之处。苏轼先后写两篇《赤壁赋》,同是一个地点,时间只隔三个月,作者锐敏感到的则是“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两篇《赤壁赋》把这被时间改变成两样的江山,描绘得很不相同,而作者面对两样的江山,内心的感受也迥然各异。宇宙的变化无穷,文章也千姿万态。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八股文,应试人都要按照规定的格式写作。书坊里经常印行八股文的范本(《儒林外史》里马二先生就是以编选八股文为业的),供读书人研读,不知消耗了多少人的心血,埋没了多少青年的聪明才智。《古文观止》问世时,也正是编选八股文盛行的时代,如今《古文观止》还在流行,其中一部分名篇还不断被人欣赏,可是明清两代的八股文没有一篇能够传下来,当时千千万万读书人为了猎取功名而研读的八股文范本恐怕也很难找到了。
我在这里并不是给《古文观止》做宣传,前边已经提到,它已经不能起到“观止”的作用。此外它也有不少缺点,例如选者把《答苏武书》《辨奸论》这样的伪作也当作真品选入。现在有些学者在为编选符合今天要求的历代散文选而努力(并且已经有比较好的选本出版,如北京出版社于1980年印行的两卷本《中国历代散文选》)。我之所以从《古文观止》谈起,是由于它一再重印,比较流行,而其中选辑的文章确能显示出前边所说的三个特点。其实,这三个特点也不是中国散文所独有。第一个特点里谈到的对散文创作有贡献的并不都是文学家,这在欧洲也有类似之处。第三个特点,无论中外,好的散文都应独出心裁,无所依傍。倒是第二个特点,那样言简意赅,在其他国家的散文里是不多见的。
五四以来的新文学,散文的成就是很大的,与小说、戏剧、诗歌相比,它毫无逊色。思想境界,大大超过古文。成就的取得主要是由于思想解放,冲破旧文学、旧道德的藩篱,但也继承和发扬了中国散文的特点。鲁迅的杂文抒情论事,都真切动人,批判讽刺,无不鞭辟入里,而简练生动,使中国的散文放射异彩。
1981年除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