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近来常常在报纸杂志上读到引古论今的文章,作者把古代一个人的成败、一件事的得失、一个时代的盛衰加以评论,用意在于把过去的事实当作一个教训,使时人对之有所警惕。在这些文章里,有的指明过去的某个现象与现在的某个现象如出一辙,有的则用暗示方法只谈过去,实际上是影射现在。这样的写法在西方的时事论文中很少见,但在现在的中国却很流行。我想,它之所以被许多写文章的人所采用,原因不外有两个:一个是传统的,一个是环境使然。
所谓传统的,是很明显的事。历史可资借鉴,可以说是中国人一向对于历史的看法。从《春秋》到《资治通鉴》,直到近代,有无数的史书史论,几乎多半是从“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的观点出发的。司马迁说凡是“有国者”“为人臣者”皆不可不知《春秋》;胡三省论《资治通鉴》,更强调司马迁的论点,他说:当政者若是不知《通鉴》,则“如用兵行师,创法立制,而不知迹古人之所得,鉴古人之所失,则求胜而败、图利而害,此必然者也。”这种观点不仅表明了过去大部分作史者的态度,而且使实际从事于政治或军事的人也往往抛弃现实,去从历史中寻找参考的资料。近20年,中国的史学有长足的进步,所谓借鉴的观点,或已被许多专家所摆脱,但是它支配一般人的心,则依然仍旧。
至于环境使然,则因为言论不得自由,发言持论对于现状若有不满的批评,直言发挥,就会遭受祸害,因此不得不转一个弯子,用过去的事比喻现在。
但这类的文字很可能发生双重的错误:一方面是因今乱古,一方面是以古乱今。因为今与古究竟是两回事,人间很难有两件事像数学的比例那样互比而正确的。比喻,在文学上是一个很方便的修辞方法,可是以之运用在科学的严格与政治的真实上,则每每会发生错误。
什么是因今乱古呢?假如一个史论家评论一件过去的事,他不客观地分析当时的情势,而把眼光只注意到眼前的国家社会,或更进一步要借古事以讽喻现状,那么他就不免要有许多地方为了迁就现状而有心或无心地忽略历史的真实。历史是科学,不是小说,科学所要求的是要把真的从伪的里边、把可确定的从不确定的里边、把可能的从不可能的里边区分出来。我偶然在坊间从一本标题《屈原》的书里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屈原为什么不率领三湘子弟展开游击战呢?”这样的话,放在一本以屈原为题材的小说或戏剧里则可,放在一本屈原研究里则不可。而这本书偏又是一本研究著作。这很显然,现代式的游击战绝非战国时人所能想象,该书作者把屈原和游击战联在一起,虽然只是一句问话,也是把不可能的当作可能的,有违历史的真实。
什么是以古乱今呢?一个现象的演成有种种复杂的因素,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自然也短不了历史的。过去的一件事与现在的一件事,无论如何类似,可是彼此组成的因素绝不能完全相同。若是把两件事只就表面的相似并论,而不顾及它们组成的因素,则很容易使人戴上历史的眼镜观看现在,模糊了现在的本来面目。一位著名的史学家,他“读史早疑今日事”由于东晋与南宋都没有能够恢复中原,便写出“南渡自应思往事,北归端恐待来生”这样没有希望的诗句。这位史学家,在当前的史学界是有杰出的贡献的,但是这两句诗所表达的看法却很不妥切。我们对于现在的种种现象,最好就事论事,才不至失之支离。援引古事以推论现在,与复古主义者援引古事以支持一个日趋腐朽的势力,不管二者的出发点是怎样不同,却都是同样容易犯张冠李戴的时代错误。
二
再进一步,历史所能给后人以教训的,还是有一定的限度。所谓“忧劳兴国,逸豫亡身”,所谓“殷忧启圣,多难兴邦”,这些极普通的格言里包含的史例是举不胜举,这对于奋发有为者,诚然能给予许多鼓励,但对于庸懦无能者与刚愎自用者则常失去作用。反过来就积极方面设想,历史的借鉴还往往阻碍一个国家的发展与进步。一个民族过于看重历史,这好像自己给自己的行为用历史画了一个圈子,在这圈子内规定了许多好榜样与坏榜样,事事都拿这些榜样来衡量。长此以往,他会觉得,这圈子以外的事都不是他所应做、他所能做的事了。在中国过去,革新的事业多归于失败,大半不能不说是过于看重历史的缘故。勇敢而少顾忌的王安石固然没有成功,论古改制的王莽也不免于失败。
一个民族若要有进步,或许还应该能勇于尝试历史上所没有或是曾经失败过的事吧。新兴的民族常常比古老的民族有更远大的前途,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过去那些历史的“教训”在他们的脑里纠缠不清,使他们有太多的考虑。他们眼前要做的事实在太多,他们没有时间与心情到历史里去找教训。
但是不知道是幸呢,还是不幸,我们已经有了这么长久的历史。既然有了,我们应该怎样利用它呢?第一步我们要把已经成为历史的,也就是已经过去的,归诸历史,既不让它掺杂在我们现在的问题里,限制我们的行动,也不要用现在的色彩渲染它、蒙蔽它的真实。这一层办到了,我们或者才可以真正从前人的努力中得到一些鼓励我们、启发我们的事情。同时,历史上不曾有过的,我们在必要时要努力尝试;历史上曾经失败过的,也不一定就使我们认为此路不通。这里,我想起在小学时读过的一段故事:
一个商人坐在一只海船上,商人问船上的水手,你的父亲是怎样死的呢?水手回答,父亲是水手,在水里淹死了。商人又问,你的祖父是怎样死的呢?水手又回答,祖父也是水手,在水里淹死了。商人惊讶地说,那么你为什么还当水手呢?水手不回答,只是反过来问商人,你的祖父与父亲是在什么地方死的呢?商人回答,都是在床上。水手也同样惊讶地说,那么你为什么还敢在床上睡眠呢?
祖父与父亲都在水里淹死了,在这商人的眼里可以说是历史的教训。但是这教训并不能阻止他们的子孙充当水手继续在海上奋斗。一个民族也应该像这个勇敢的水手似的看待过去的历史的教训。
194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