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异方的幻想
古昔的人受了山川的隔阻,活动范围是很狭隘,所见闻的是很有限。但他们又不肯安于孤陋。他们对于那辽远的,“人迹之所希至,及舟舆之所罕到”(刘秀《山海经奏上序》)的穷荒绝域,全凭推想(自然是根据一些经验和传闻去推想,故其中亦有若干事实,然大部分皆属起于误解错传的幻想)。因而产生了种种“闳诞迂夸”,“奇怪俶傥之言”(见刘序),且信以为真地一代一代传说下去。
初民都自信自己所居之处是位于这大地的中心,故多自称其居地为“中州”(《说文》云,“水中可居者曰州”),为“中土”,为“中国”。我们古代各族大约都有这一类的传说,试以冀、殷、齐为证。《左传》引《夏书》曰:
惟彼陶唐,师彼天常,有此冀方。今失其行,乱其纪纲,乃灭而亡。(《哀公六年》)
冀方即冀州,中土也(古州、土、方、国通用)。《逸周书•尝麦解》云:“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称冀为中。《淮南•形训》云:“正中冀州曰中土”。又《淮南•览冥训》云:“女娲……杀黑龙以济冀州”,高诱注:“冀,九州中。”《山海经•大荒北经》云:“应龙攻之冀州之野”,郭璞注:“冀州,中土也。”《穀梁桓五年传》云:“郑,同姓之国也,在乎冀州”,杨士勋疏云,“冀州者,天下之中州,自唐、虞及夏、殷皆都焉”。此可证有夏自以为所居之地是位于“天下之中”(又《说文》云:“夏,中国之人也。”亦可证夏人之自称所居为中国)。
又《逸周书•尝麦解》记王若曰:
相在大国有殷之□(此处原文为方框)辟(案:辟,《尔雅•释诂》云“君也”。即指纣言),自其作□(此处原文为方框)于古,是威(威,王念孙谓是烕字之讹,烕即灭字)厥邑,无类(类,种也)于冀州。
殷居中土,故有殷中之训。《尔雅•释言》云,“殷,中也”。《周礼•大行人》郑注亦云,“殷,中也”。殷有中义,故《诗•商颂•玄鸟》云: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
传云:“芒芒,大貌”。“殷土”即中土,言宅芒芒的中土也。中土正对“四方”言之。又《诗》或言“殷商”(《大雅•大明》,而卜辞有“中商”;“中商”即“殷商”,若冀州之称“中冀”也。此可证有殷亦自以为所居之地为“中土”)。
又《列子•汤问篇》记:
禹之治水土也,迷而失途,谬之一国,滨北海之北,不知距齐州几千万里。
同书又记,“犹齐州也”。又同书《黄帝篇》记:
黄帝……游于华胥氏之国,华胥氏之国在弇州之西……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
张湛注,并云:“齐,中也。”(《尔雅•释言》“齐,中也”。《书》“天齐于民”,马融注:“齐,中也。”)故同书《周穆王篇》记:“四海之齐,谓中央之国”,而《尔雅•释地》记:“岠齐州以南”,《御览》卅六引舍人则云:“自中州以南”。皆齐中为训,而齐即是中州。考《左传》记子鱼曰:
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大皞与有济之祀。(《僖公二十一年》)
有济即有齐,正如有夏有殷,亦古之方国。《汉书•郊祀志》云:“齐所以为齐,以天齐也”,苏林曰,“当天中央齐也”。古代有齐亦自信其地正在“天之中央”。
古昔的人只相信他们所居的中州是美好的乐土,是人类萃聚之所。至若距此不知几千万里的异方绝域,那便不同了。那里只有奇形之物,只有殊类之人,对于我们没一样无害的。这种意念的传统,从那个古远的时代一直流传到后世。今存《楚辞》中遗存有两首巫歌,所说最可充分表现古人此种之意念。
甲 巫歌所见
《楚辞》中的《招魂》和《大招》是两首巫歌。《招魂》是招人魂的,歌中言天帝告巫阳曰:“有人在下,我欲辅之,魂魄离散,汝筮予之。”巫阳不筮,便下招人魂。他先警告人魂切不可离开自家的乐土,飘游四方,而致罹遇可怕之事;继述远方之如何可怕。虽巫觋以“冀其复生”(《楚辞集注•招魂序语》),描写异方不免会过,然非出于自撰。其招辞曰:
魂兮归来,去君之恒干,何为四方些?舍君之乐处,而离彼不祥些!
魂兮归来,东方不可以托些!长人千仞,惟魂是索些。十日代出,流金铄石些;彼皆习之,魂往必释(解)些。归来归来!不可以托些!
魂兮归来,南方不可以止(留)些!雕题(额)黑齿,得人肉以祀,以其骨为醢(酱)些。蝮蛇蓁蓁(蓁蓁,积聚之貌),封狐千里(五臣云:大狐其长千里)些;雄虺九首,往来儵忽,吞人以益其心些。归来归来!不可以久淫(游)些。
魂兮归来,西方之害,流沙(沙流而行)千里些!旋(转)入雷渊,靡散而不可止些。幸而得脱,其外旷宇(旷野而无人之土)些;赤蚁若象,玄蠭(一作蜂)若壶(言腹大如壶,皆有蠚毒,能杀人)些;五谷不生,藂菅(茅草)是食些;其土烂人,求水无所得些;彷徉无所倚,广大无所极些。归来归来!恐自遗贼(害)些!
魂兮归来,北方不可以止些!增冰峨峨(言其冰重累,峨峨如山),飞雪千里些。归来归来!不可以久(久留)些!
《大招》是招鬼魂的,歌中也是详言四方之“多贼奸”。开头说玄冬谢去而青春来临,白日昭辉,春气和暖,万物竞生,一片光明气象。此时大招魂魄,欲其冥驰周行,无所逃避。继劝“魂魄归徕,无远遥只”。最后乃警告鬼魂道:
魂乎归徕,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只(言四方多有贼害)!
东有大海,溺水浟浟(浟浟,迅疾之意)只!螭龙并流,上下悠悠只!雾雨淫淫,白皓膠只!魂乎无东!汤谷寂寥只。
魂乎无南!南有炎火千里,蝮蛇蜒(蜒,长貌)只。山林险隘,虎豹蜿(蜿蜒以候伺人)只。鳙短狐,王虺骞只(骞,举头貌)。魂乎无南!蜮(鬼蜮)伤躬只。
魂乎无西!西方流沙,漭洋洋只。豕首纵目,被发(,古作长)只(疑即《海内北经》的襪);长爪踞牙,诶笑狂(谓得人强笑憙而狂獝)只。魂乎无西!多害伤只。
魂乎无北!北有寒山,龙(即烛龙)赩(惧)只。代水不可涉,深不可测只。天白颢颢(颢颢,白貌),寒凝凝只。魂兮无往,盈北极只!
两巫歌中所描写的四方,非出自巫觋杜撰,而皆有所依本。这些奇异的事物亦多见于他书(如下节所引),知皆为古昔甚普遍的传说。歌言东方的大海是“溺水浟浟”,“沉没万物,不可度越”(王逸注);只有螭龙随流上下,纵横其中。那儿有身长千仞的巨人,要索取人的魂灵的;又有十个太阳接连着出来,热得连金石都融化了,人们是去不得的。南方是“炎火千里”。那儿有九头的毒蛇,行动疾速,最喜吃人;又有画额染齿的野人,好用人肉做祭品,拿人骨做酱的。西方是“流沙千里”,一望无涯,雷神潜伏之处便在那儿,不当心而被“旋入雷渊”,身体会被震击而靡碎的。“幸而得脱”,过去也都是“旷远之野,无人之土”(王逸注)。住在那儿的,只有同象一般大的赤蚁,同壶一般大的玄蜂,只有“豕首纵目”而“长爪踞牙”的被着乱发的怪物(即襪)。北方是“飞雪千里”,积冰如山,幽冥无光。有一“人面,蛇身而赤”,“身长千里”(《山海经•大荒北经》)的烛龙,住在那儿。那儿寒冷异常,连天地都会冻得脸发白的。这种地方,你想可是人们(包括鬼魂)能去得,能住得吗?
乙 《山海经》所记
除了《招魂》、《大招》,今传的《山海经》亦详记四方异物。《山海经》为古代巫祝的祭典,分《山》、《海》二经。《山经》专记“四海之内”的山川神物。其书详言山川距离,细写庶物的品类形状。它显然是以人迹所能至,舟车所能达的地方及其事物为叙述的对象。至于《海经》则内容显不相同。其书并非不记山川神怪以及异物,但山川讲得很模糊,异物写得更离奇。且最所注意的,是那些“绝域之国,殊类之人”(这种“人”是“非吾族类”,在古人的意念中,当然非像自身一类的人,《山海经奏上序》)。可见它是以遥远的,人迹不易到的方域及其事物为叙述的对象。
古之巫觋,博闻广知。他们是圣人,是博物君子。“地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海之内……神灵所生,其物异形,或夭或寿,唯圣人能通其道”(《山海经•海外南经》)。然在常人,对这些怪物自不敢言,且没有不生畏的。
《海内四经》记:
(海内东南陬以西者)
瓯 居海中。《逸周书•王会解》云:“欧人蝉蛇。蝉蛇顺食之美(顺谓纵切之)。”
闽 在海中。《说文》云:“蛮,蛇种。”
离耳国 郭注:“锼离其耳,分令下垂以为饰,即儋耳也。……不食五谷,但噉蚌及藷藇也。……儋当为。《说文》云:‘,垂耳也。从耳,詹声。南方耳之国。’”《异物志》云:“儋耳人,镂其耳匡”(刘逵注《吴都赋》引)。《汉书》张晏注云:“儋耳,镂其颊皮,上连耳匡,分为数支,状似鸡肠,累耳下垂。”
雕题国 郭注:“点涅其面,画体为鳞采,即鲛人也。”案:雕,刻镂也。题,头也。
枭阳国 其为人,人面长唇,黑身有毛,反踵,见人笑亦笑,左手操管。《异物志》云:“枭羊,善食人”(刘逵注《吴都赋》引)。《海外经》记:“南方有赣巨人”,即此国人。
氐人国 其为人,人面而鱼身,无足。郭注:“盖胸以上人,胸以下鱼也。”
(海内西南陬以北者)
流沙 《海内经》云:“流沙之东……司彘之国。……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足)”
(海内西北陬以东者)
犬封国 状如犬,此即《逸周书•王会解》所说的“狗国”。朱右曾引《新五代史》云:“狗国,人身狗首,长毛……穴居。”
鬼国 为物,人面而一目。
蟜 其为人,虎文,胫有。《广韵》蟜字注引此经云:“野人,身有兽文。”
非 人面而兽身,青色。(《吕氏春秋》云:“北怀儋耳”,《逸周 书•王会解》之“正西耳”,疑即此。)
戎 其为人,人首,三角。戎,《广韵》作,云:“,人身有三角也。”
(海内东北陬以南者)
钉灵之国 《海内经》云:“有钉灵之国,其民从膝已下有毛,马蹄善走。”郝懿行注:“钉灵,《说文》作丁零,一作丁令。《通考》云:‘北丁令有马胫国,其人声音似雁鹜,从膝以上身头,人也,膝以下生毛,马胫马蹄,不骑马而走疾于马。’”
又《海外四经》记:
(海外自西南陬至东南陬者)
结胸国 其为人,结匈。郭注:“臆前肤出,如人结喉也。”
羽民国 其为人,长头,身生羽。郭注:“能飞不能远,卵生,画似仙人也。”《吕氏春秋•求人篇》作“羽人”,高注:“羽人,鸟喙,背上有羽翼。”《启筮》曰:“羽民之状,鸟喙赤目而白首。”
讙头国 其为人,人面有翼,鸟喙,方捕鱼。《大荒南经》记此,谓“食海中鱼,杖翼而行”,注云,“翅不可以飞,倚杖之用行而已”。
厌火国 兽身黑色,火出其口中。郭注:“言能吐火,画似猕猴而黑色也。”
三苗国 其为人,相随。郭注:“昔尧以天下让舜,三苗之君非之,帝杀之,有苗之民叛入南海,为三苗国。”
贯匈国 其为人,匈有窍。《淮南•形训》有“穿胸民”,高注:“穿胸,胸前穿孔达背。”
交胫国 其为人,交胫,郭注:“言脚胫曲戾相交,所谓雕题交趾者也。或作颈,其为人交颈而行也。”
歧舌国 郭注:“其人舌皆歧,或云支舌也。”《艺文类聚》十七引此经作“反舌国,其人反舌”。《淮南•形训》有“反舌民”。《吕氏春秋•功名篇》言“反舌”,高注:“舌本在前,反向喉,故曰反舌也,南方之国名也。”
三首国 其为人,一身三首。
周饶国 其为人,短小,冠带。一曰焦侥国。郝懿行云:“周饶亦僬侥声之转,又声转为朱儒。”高注:“其人长三尺,穴居。”《国语•鲁语下》记仲尼曰:“僬侥氏长三尺,短之至也。”《大荒南经》记此,言“有小人,名曰焦侥之国,几姓,嘉谷是食”。
长臂国 郭注:“旧说云,其人手下垂至地。”《淮南•形训》有“修臂民”,高注:“一国民皆长臂,臂长于身,皆南方之国也。”《穆天子传》云:“乃封长肱于黑水之西河”,郭注:“即长臂人也。身如中国,臂长三丈。”
(海外自西南陬至西北陬者)
三身国 一首而三身。《艺文类聚》三十五卷引《博物志》云:“三身国,一头三身三手。”
一臂国 一臂,一目,一鼻孔。《尔雅•释地》:“有比肩民”,郭注:“此即半体之人,各有一目、一鼻、一孔、一臂、一脚。”
奇肱之国 其人,一臂,三目,有阴有阳。《淮南•形训》作“奇股”,高注:“奇,只也。股,脚也。”
丈夫国 其为人,衣冠带剑。郭注:殷帝太戊使王孟采药,从西王母至此,绝粮不能进,食木实,衣木皮,终身无妻,而生二子,从形中出(《太平御览》卷七百九十引《括地图》言“从背间出”,《太平御览》卷三百六十一引《玄中记》言“从背胁间出”),其父即死,是为丈夫民。案:此即男子国。
女子国 两女子居,水周之。郭注:“有黄池,妇人人浴,出即怀妊矣。若生男子,三岁辄死。”《魏志》云:“沃沮耆老言,有一国亦在海中,纯女无男。”案:此即女儿国。
轩辕之国 其不寿者八百岁。……人面,蛇身,尾交首上。
白民之国 白身被发。《淮南•形训》有“白民”,高注:“白民白身,民被发,发亦白。”
长股之国 被发。一曰长脚。《玉篇》、《广韵》并有“,巨支切”,云:“长,国名,发长于身。”“长股”疑本或作“长”。《大荒西经》又记有长胫之国。
(海外自东北陬至西北陬者)
无之国 为人,无。郭注:“,肥肠也。其人穴居,食土,无男女,死即埋之;其心不朽,死百二十岁乃复更生。”《博物志》亦记有“无民”,与郭注略同。而《抱朴子》亦有“肝心不朽之民”之说。又 《淮南•形训》及《大荒北经》作“无继”,疑继并当作“”。
一目国 一目中其面而居。一曰,有手足。
柔利国 为人一手一足,反膝,曲足居上。一云留利之国,人足反折。案:留柔声相近。郭注:“一脚一手反卷曲也。”
深目国 为人,举一手,一目。
无肠之国 其为人,长而无肠。郭注:“为人长大,腹内无肠,所食之物直通过。”
聂耳之国 为人,两手聂其耳,县(邑)居海水中。郭注:“言耳长,行则以手摄持之也。”
拘缨之国 一手把缨。郭注:“言其人常以一手持冠缨也。或曰,缨宜作瘿。”案:或是。《说文》云:“瘿,颈瘤也。”字本当作婴,《释名》云:“婴,喉也。”《淮南•形训》有“句婴民”,高注:“句婴读为九婴,北方之国也。”句婴民即此拘缨之国。《说文》云:“句,曲也。”颈喉句曲,故经云:“一手把缨”也。且句婴与聂耳相联,同为奇形怪状的东西。
跂踵国 其为人大,两足亦大。郭注:“其人行,脚跟不著地也。”《淮南•形训》有“跂踵民踵民”,高注:“踵不至地,以五指行也。”经又云:“一曰大踵”。案:“大踵”疑当作“反踵”,《文选•曲水诗序》注引高诱注《淮南》作“反踵”,云:“反踵,国名。其人南行,迹北向也。”
(海外自东陬至东北陬者)
大人国 为人大。王逸注《楚辞•招魂》云:“东方有长人之国,其高千仞。”《博物志》云:“大人国,其人孕三十六年,生白头,其儿则长大,能乘云雨而不能走,盖龙类。”
君子国 衣冠带剑,食兽,使二大(文)虎在旁。其人好让不争,〔故为君子国〕(据《艺文类聚》二十一卷引此经增)。
青丘国 郭注:“其人食五谷,衣丝帛。”《逸周书•王会解》亦有“青丘”。孔晁注:“青丘,海东地名。”《子虚赋》云:“秋田乎青丘,徬徨乎海外。”
黑齿国 为人黑〔齿〕(据《太平御览》三六八卷引此经增),食稻啖蛇。
不过,那些辽远的,人迹难到之处也有极可羡慕的福地乐土。讲东方罢,便有一个福地。《列子•汤问篇》记:
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山海经•大荒东经》云:“东海之外有大壑”)焉……其下无底……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注云:“一曰方丈”),四曰瀛洲,五曰蓬莱。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缟,珠玕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焉。而五山之根,无所连著,常随潮波上下往还……帝……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五山始峙。……有大人……一钓而连六鳌……于是岱舆员峤二山,流于北极,沉于大海。
《列子》虽伪作,然而这故事却可能是个很古老的传说。东海五山,自二山沉于北海,止存三山。这三神山之在古代,必为人人所艳羡的神境,到后来便有方士利用它。因为它是一个很古老的传说,一个世人皆信以真的故事。故战国时,燕齐一带“为方仙道”(《汉书•郊祀志》引韦昭曰:“皆慕古人之名,效为神仙者”)的方士,曾赖依这个神话去迷惑当世甘慕长生的统治阶级。
自〔齐〕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勃海中(“其传”,巨瓒曰:“世人相传之”),去人不远……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世主莫不甘心焉。(《史记•封禅书》)
及秦始皇至海上,则方士争言之,始皇如恐弗及,使人赍童男女入海求之。船交海中,皆以风为解,曰:“未能至,望见之焉。”其……后……始皇南至湘山,遂登会稽,並海上,几(师古曰:“几读为冀”)遇海中三神山之奇药,不得,还……(《汉书•郊祀志上》)
秦始皇以后,海上神山之说仍然一直流传下去,仍然为世人所梦想的福地。
古人相信这天下,可羡慕的地方还不止上说的一处。三山“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然有些地方却是常人的乐土。如西方,《列子•黄帝篇》说西方有一华胥国:
华胥氏之国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距)齐国(中国)几千万里,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故无夭殇;不知亲己,不知疏物,故无爱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顺,故无利害。都无所爱惜,都无所畏忌,入水不溺,入火不热,斫挞无伤痛,指擿无痟痒,乘空如履实,寝虚若处床,云雾不其视,雷霆不乱其听,美恶不滑其心,山谷不踬其步,神行而已。
《山海经•西山经》记有“崦嵫之山”,郭注“日没所入山也”。《玉篇》引此经作“崦嵫山”。《穆天子传》则云“弇山”,郭注:“弇兹山,日入所也。”疑《列子》中的弇州当是弇山的化身(《大荒西经》记有“弇州之山”)。《淮南书》说:“正西弇州”。这“弇州之西”的华胥国,其情状已经有点哲学化,但神话的固有形貌仍未蜕净。这种地方不仅为初民所欲得的福地,亦正是对现状不满意的古代哲人所慕求的乐土。
此外西方又有一处叫做“沃之国”的,也是一可爱的乐地。《山海经》记:
诸夭之野,鸾鸟自歌,凤鸟自舞;凤皇卵,民食之;甘露,民饮之,所欲自从也。百兽相与群居……其人两手操卵食之,两鸟居前导之。(案:夭乃沃字省文。“其人”以下十四字,言图画如此也。)(《海外西经》)
有沃之国(注谓“其土饶沃也”),沃民是处。沃之野,凤鸟之卵是食,甘露是饮;凡其所欲,其味尽存。爰有甘华,甘祖,白柳,视肉,三骓,璇瑰(玉名),瑶碧,白木,琅玕,白丹,青丹,多银铁。鸾凤自歌,凤 鸟自舞。爰有百兽,相群是处。是谓沃之野。(《大荒西经》)
《吕氏春秋•本味篇》亦记:“流沙之西,丹山之南,有凤之丸(丸,古卵字),沃民所食。”沃民有凤卵可食,甘露可饮;不耕不织,无欲无争。而与百兽和平相处。这正是古人所想过的那种自然而安宁的生活。“沃民”的传说,亦见于《淮南》的《形训》。可见这故事的流传之久长而广遍。
像“沃之国”这样的地方,古人传说在南方也有的,叫做“都广之野”。《山海经•海内经》记:
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高注《淮南》:“都广,国名”)……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注“言味好,皆滑如膏”),百谷自生,冬夏播琴(注谓“播琴犹播殖,方俗言耳”)。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灵寿(木名)实华,草木所聚。爰有百兽,相群爰处。此草(犹言此地之草)也,冬夏不死。
《淮南•形训》亦说到它:
建木在都广(高注:“建木,其状如牛,引之有皮若璎黄蛇,叶若罗”),众帝所自上下,日中无景,呼而无响……南方曰都广……南方有不死之草……后稷垅在建木西,其人死复苏其半鱼在其间。(高注:“众帝之从都广山上天还下,故曰上下。”)
这“都广之野”的百谷是自生的。这里也同“沃之国”一样,为鸾凤聚游之地。这里的人,死而复苏。这种地方自是有幸福的人们所居之处。古代的诗人常常谈到它(《楚辞•九叹•远游》),足证是一个可恋的乐土。
都广是在海内。在西海外尚有一处叫“国”的,也和都广相像。《山海经》记:
国在其(指三苗国)东。(《海外南经》)
有民之国。帝舜生无淫,降处,是为巫民。巫民朌姓,食谷,不绩不经,服也(注言“自然有布帛也”);不稼不穑,食也(注言“五谷自生也”)。爰有歌舞之鸟,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爰有百兽,相群爰处。百谷所聚。(《大荒南经》)
“民之国”的情形也和“都广之野”差不多。其所想象,野朴而简陋,大约还是些未经后人修饰的,较原始的传说。
《淮南》说后稷垅的“人死复苏”,然而古昔相传,南海外尚有一“不死之国”。《山海经》记:
不死民(王注《楚辞•远游》引此经作“不死之民”)……其为人黑色,寿,不死。(《海外南经》)
有不死之国,阿姓,甘木是食。(《大荒南经》)
《淮南•形训》记海外三十五国,亦有“不死民”。不死之民,“寿,不死”。其所以“不死”,因为“甘木是食”。甘木,郭注,即“不死树,食之乃寿”。大约甘木当即《吕氏春秋•本味篇》中所说的“寿木”,说“菜之美者……寿木之华”,高注:“华,实也。食其实者不死,故曰寿木。”古昔的人真相信这世界中有这“不死之国”。这“不死之民”是不受死神的支配的,所以《楚辞•天问》以此为问:
何所不死?长人何守?……
延年不死,寿何所止?
便是问这个“不死之国”的故事。“长人”即《招魂》中所说的索魂巨人。“不死”,这是多么叫人艳想的。所以古代的诗人很想“留不死之旧乡”(《楚辞•远游》),而永远不回到他的老家去。
不止南方,便如那幽冥无光的、冷惨惨的北方,也有一二使人想念的福地。《山海经•海内北经》记:
列姑射在海河州中;射姑国在海中,属列姑射,西南,山环之。(《海内北经》)
郭注:“列姑射,山名也。山有神人。河州在海中,河水所经者。”(射姑国,疑当作姑射国。属,《广雅•释诂》云:“续也”。续之言接也。谓国西南接列姑射山,而海则据其东北也。)“列姑射”即《庄子》所记的“藐姑射之山”。《庄子•逍遥游》记: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逍遥游》)
藐,简文云:“远也”。“姑射,山名,在北海中。”《列子》亦记“列姑射”的故事。《列子》虽晚出,但这个故事当是本之古昔的传说的。《列子•黄帝篇》记:
列姑射山在海河州中,山上有神人焉,吸风饮露,不食五谷,心如渊泉,形如处女。不偎不爱,仙圣为之臣;不畏不怒,愿悫为之使;不施不惠,而物自足;不聚不,而已无愆。阴阳常调,日月常明,四时常若,风雨常均,字(孳)育常时,年谷常丰,而土无札伤,人无夭恶,物无疵疠,鬼无灵响焉。
这地方是神人所居之处。这里,“人无夭恶”,“鬼无灵响”;这里,“物不疵疠而年谷熟”。这里是别有天地:“阴阳常调,日月常明,四时常若,风雨常均”。这个传说自经哲人们的修改,不免带哲学化,然仍充满了浓烈的神话意味。这个故事刚好和一个希腊神话相像。希腊人说:在大河奥修亚诺士(The river Oceanus)的边岸,有一群美丽岛屿。那里自有日月星辰,那冷厉的北风是从来吹不到这些岛上。凡是为神所喜的正直的人们,可以不经过“死”而被接引到那里居住。
古又传,北方的尽头之处还是一个幸福的“终北之国”。《列子•汤问篇》记:
滨北海之北,不知距齐州(中州)几千万里。其国名曰终北,不知际畔之所齐限,无风雨霜露,不生鸟兽虫鱼草木之类,四方悉平,周以乔陟。当国之中有山,山名壶领,状若。顶有口,状若员环,名曰滋穴;有水涌出,名曰神瀵(水泉涌出,其深无底者,曰瀵),臭过兰椒,味过醪醴。一源分为四埒,注于山下,经营一国,亡不悉遍。土气和,亡札厉(疫死),人性婉而从,物不竞不争;柔心而弱骨,不骄不忌;长幼侪居,不君不臣;男女杂游,不媒不聘;缘水而居,不耕不稼;土气温适,不织不衣;百年而死,不夭不病。其民孳阜亡数。有喜乐,亡衰老哀苦。其俗好声,相携而迭谣,终日不辍音。饥惓则饮神瀵,力志和平;过则醉,经旬乃醒。沐浴神瀵,肤色脂泽,香气经旬乃歇。
这终北之国真是可慕可恋的乐土!相传:“周穆王北游,过其国,三年忘归。”(见上引书)
古传平治水土的英雄,神禹曾到过这些人迹罕至的地方。《吕览》说:
禹东至榑木之地,日出九津青羌之野,攒树之所,(,抚也。疑与扪同音义)天之山,鸟谷青丘之乡,黑齿之国;南至交阯,孙朴续之国,丹粟漆树沸水漂漂九阳之山,羽人裸民之处,不死之乡;西至三危之国,巫山之下,饮露吸气之民,积金之山,其肱一臂三面之乡;北至人正之国,夏海(大海)之穷,衡山之上,犬戎之国,夸父之野,禺强之所,积水积石之山。(《求人》)
又《淮南》说:
东方之极,自碣石山过朝鲜,贯大人之国,东至日出之次,榑木之地,青土树木之野。……
南方之极,自北户孙之外,贯颛顼之国,南至委火炎风之野。……
西方之极,自昆仑绝流沙沈羽,西至三危之国,石城金室饮气之民……
北方之极,自九泽穷夏晦之极,北至令正之谷,有冻寒积冰,雪雹霜霰,漂润群水之野。……(《时则训》)
上面所说的“禹迹”和这里所讲的“四极”,同《招魂》、《大招》以及《海外》、《大荒》二经所记的,消息相通之处很多。东方的“榑木”即是“扶木”,《为欲篇》“东至扶木”。《大荒东经》说:
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
“扶木”即扶桑,《海外东经》说:
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
青丘即是青丘国,《大荒东经》说:
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
《大荒东经》亦记此事。《吴越春秋》说:
禹……行到涂山……乃有白狐九尾造于禹……涂山之歌曰:“绥绥白狐,九尾。”
黑齿亦见于《海外东经》:
黑齿国……为人黑,食稻啖蛇。
这个染齿啖蛇的野人,《招魂》说是在南方。“大人”即“长人”。《海外东经》说:
大人国……为人大,坐而削船。
此外,《山海经》又说海东还有能使虎豹的君子国,下身尽黑的玄股国,遍体生毛像猪一般的毛民国,面目手足尽黑的劳民国,身长九寸的小人国。南方的“九阳之山”当为“炎火千里”的变相。交阯即是交胫(《淮南•形训》:“交股”),《海外南经》说:
交胫国……为人交胫。
郭璞注:“言脚胫曲戾相交也”。羽人即是羽民,《海外南经》说:
羽民国……为人长头身生羽……一曰……其为人,长颊。
郭璞注引《启筮》说:“羽民之状,鸟喙赤目而白首。”颛顼之国,亦见于《大荒南经》。此外,《山海经》又说海南还有突胸的结匈国,人面鸟喙有翼的头国,兽身吐火的厌火国,胸前穿孔达背的贯匈国,一首三身的三身国。西方的“奇肱一臂三面之乡”,亦见于《海外西经》:
奇肱之国……其人一臂三目……乘文马。
《大荒西经》说:“三面一臂;三面之人不死。”《山海经》还说海西又有“一臂一目一鼻孔”的一臂国,只有男人的丈夫国,只有女人的女子国,长寿的轩辕国,长脚的长股国。犬戎即是犬封(《海内北经》),《大荒北经》说:
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言自相配合),是为犬戎。
夸父之野即是邓林,《海外北经》说:
夸父与日逐走……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列子说:“邓林弥广数千里。”(《汤问》)禺强是北海之神,北方禺强,人面鸟身。《庄子》说:“禺強得之,立乎北极。”(《大宗师》)积石之山即是《海外北经》所说的禹所积石之山。此外,《山海经》又说海北还有一只眼睛的一目国,手脚反曲的柔利国,没有肠子的无肠国。照这样说,环绕着中国的是那许多奇形异状的野人和怪国。你想,不是神禹,谁能而且谁会走到那些地方去呢?
* * *
[1]参见章太炎的《文始》。
[2]详见拙著《夷方考》,《大陆》第二卷第五期。
[3]“降”有二义:一,下也,如《左传》云“有神降于莘”是也;一,生也,如《孟子》引《书》曰“天降下民”是也。此处之“降”为降生之意。
[4]见《夷方考》。
[5]《吳越春秋》云:“黄帝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后楚有弧父……以其道传于羿,羿传逢蒙。”可见羿的射师为谁,传说不一。
[6]参见罗泌《路史》。
[7]《山海经》又云:“少暤生般,般是始为弓矢。”(《海内经》)可见此“始作弓矢”的传说,在古代不止一个。
[8]《说文》羽部“羿,羽之羿风,亦古诸侯也,一曰射师。从羽,幵声”,弓部“:帝嚳射官,夏少康灭之。从弓,幵声,《论语》曰,善射”。是羿一字,今作羿,隶体省变。羿字从羽或从弓,可证羿之“始作弓矢”,当为较古的传说。且羿之为羿,或即是弓矢之物的神格化,拟人化者。
[9]看本书第一部第二章《神统纪》。
[10]看本书第一部第二章《神统纪》。
[11]《淮南•形训》:“险阻气多瘿”,高注“上下险阻,气冲喉而结,多瘿咽也。”
[12]俞樾云:“此下当有‘一曰鸷鸟’四字,而今本脱之。《文选》刘孝标《辨命论》注引高诱曰,‘大风,鸷鸟’,是其证也。下文以缴系矢射杀之,缴射之说,以鸟言也。”
[13]或者高诱此说亦有所本。考《论衡•感类篇》云:“尧时大风为害。尧缴大风于青丘之野,舜人大麓,烈风雷雨。尧、舜世之隆主,何过于天,天为风雨也?”亦以“大风”为“风雨”之风。大约东汉时人已多不解大风为鸷鸟之意矣。
[14]《说文》言凤之古文又作鹏,作朋。朋、鹏并凤之异文。
[15]《周礼正义》:“飌师者,《九经字样•虫部》云:‘,古文风’。全经六篇,风雨字皆作风,惟风师字作。《说文》无此字。”其字所从“”,与卜辞所作形近。
[16]《庄子•逍遥游》:“广莫之野”,简文云:“莫,大也。”
[17]希腊神话传说,有四风神:北风蒲里士(Boreas或aquils),西风Zephyras(或Favonins),东风Euruso。其中,以北风的天性最凶暴,而西风最文雅。北风蒲里士是居在冰冷的北方,背有双翼。他来去都是鼓动着双翼而行,故异常神速。他那一双大翼,一鼓动,便生起一阵阵的狂风,吹到大地之上。他如愤怒起来,更是非常可怕。他能驱使黑云,降落冰雹,他能撼动大海,拔起巨树。不必说人们,便是鬼神也都惊恐的。希腊的诸神多已完全人格化了。而北风仍有一双棕黄的羽翼,还没有净蜕物形。大约在最初,希腊人对北风的想象正与吾先民同,恐怕也以为是一种鸷鸟罢。
[18]《淮南•形训》说风有八等。其实在最初,风分四等,即东、南、西、北风是。后乃演为八等,加上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风。这和四极之变为八极,同例。北与西北,在古人言谈中,有时几不严别。故西北风,《形训》谓为丽风,高诱注:“一曰不周风”(《书钞》引注)。不周风为西北风,然同书又云,“北门开以内不周之风”,则不周风又可视为北风矣。《史记•律书》云:“不周风居西北,主杀生。”则大凤在古人所想象中,确为“杀生”的物怪。
[19]看本书第二部第二篇《天神》。
[20]同上。
[21]看本书第二部第四篇《物鬽》。
[22]关于赫克利斯的故事,根据以下三书:
H. A. Guerber. The Myths of Gracce and Rome.
C. M. Gayley. The Classic Myths in English Literature and in Art, Chapter XIV, Mythsof the older Heroes.
郑振铎,《希腊神话》,第五部。
[23]古称黄河为河,又称河水。关于河神的故事,详见自然神话河神节。
[24]古称黄河为河,又称河水。关于河神的故事,详见自然神话河神节。
[25]依照Sophocles,Trachiniae剧中的故事,赫克里斯“远征优里托士,引起其妻之疑”者,事因其获胜以后,在女俘虏中,爱上了优里托士之女(Ioie),且将她带回特拉克斯,故其妻因有血袍之赠,以增加对她的爱情。结果上了尼梭士的当。
[26]见上注。
[27]古传:浇梁强多力,能荡舟。《天问》问:“惟浇在户,何求于嫂?”王逸注:“浇,古多力者。……言浇无义,淫佚其嫂。”《离骚》云:“浇身被服强圉兮,纵欲而不忍;日康娱而自忘兮,厥首用夫颠陨。”王逸注:“强圉,多力也。……言浇……日作淫乐……卒为……少康所诛。”《论语》云:“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焉。”奡与浇声近,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