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云南塔幢建筑综说

在历史上,云南与中原之关系远在楚庄骄王滇,或在其更前,然正式隶属华夏,实始于汉武帝之置益州郡。唯境内民族极为庞杂,且其时益州一郡斗绝西南,中央政治力量鞭长莫及。故汉、晋之际叛变屡生,号称难治。东晋以还,迄唐初叶,东、西爨雄踞滇东垂数百年,虽奉正朔,实同割据。其后南诏、大理相继独立,至元世祖灭大理,置行省,乃复入中国版图。然汉族与汉文化,自西汉中叶,挟其政治力量与文化本身之优越,首移植于云南之东北隅,后渐西及保山,南至建水,使当地农田、水利、蚕桑、文织、建筑、姓氏以及丧祭、埋葬之法,服色、装饰之微,均效法华夏,不一而足。而大、小爨碑以下金石遗文,与南诏、大理二代传世诗词,文辞憺雅,书法遒劲,方之中土,绝无逊色。尤足证其时统治阶级汉化程度之深,以及汉文为通行文字也。降及明、清,中原移民数量益增。康、雍以后,改土归流,旧日土司,侪为黎民。今省内氏族虽极繁驳,但除西北、西南二隅统治较晚外,其余各部之语言、风俗,已以汉族为中心,渐趋于同化矣。

建筑方面,经唐天宝间南诏徙西爨一役,举汉、晋来云南政治、文化之中枢,若两汉之益州郡(今晋宁县),三国以后之建宁(今曲靖县)、晋宁(今晋宁县)二郡,皆荡然兵荒。今日所知,唯大、小爨碑及昭通、鲁甸之石墓、花砖墓寥寥数种而已,而后者未经调查,正确年代尚难臆测。自唐以后,文献实物数量渐增,其最重要者,莫若南诏之郭邑、宫室及民居,见于唐樊绰所著《蛮书》,及现存寺刹所示形式、结构,核之中国几无二致。然此现象,依建筑发展之常例,决非短期内所能产生,于以窥云南建筑之汉化,必自西汉以来或更早,经长期潜移默化,然后始如樊氏所称,上栋下宇,悉同汉制也。元、明以降,继武前休,更为恢廓,其事昭著,无俟词费。然经历代兵燹、地震,与夫政治之因革,宗教之敌视(如清咸、同间杜文秀之役),只砖、石营造之塔、幢、碑、墓、造像等保留尚多,而木建筑在著者所调查之昆明市及昆明、曲靖、富民、安宁、楚雄、镇南、姚安、宾川、大理、邓川、建川、鹤庆、丽江等13县中,仅发现元代建造者二处,明代建造者约20处。本文仅举南诏以来之佛塔、经幢遗迹,略述梗概。

南诏以来之塔,据著者调查所及,除八角塔及金刚宝座式塔各仅一处外,其余胥属于唐代密檐式方塔系统。塔之形制,下构台基,上建塔身,施密檐十余层,皆砖造。至顶置金属或石制之刹。塔身内部则辟方形小室,岧峣直上,有若空井,内施木梯及楼板多层,以达上部。顾此式之塔,自金大定间所建洛阳白马寺塔以后,中原诸省久已绝迹。而云南自南诏、大理迄于今日,千数百年来薪火相传,连绵不绝,令人惊其影响之深与流传之久,已远逾中原本土。然现存南诏浮屠寺塔,虽与唐塔形制亦步亦趋,合若符节。而元、明之后建者(若昆明之妙应、妙湛、大德诸寺塔),以传世既久,其局部手法已貌似而神非,致不可同日而语矣。

我国北部诸省之墓塔,采用喇嘛塔式样者乃始自金、元之际。然云南地区则以昆明筇竹寺元至大间所建洪镜雄辩法师塔为最早。洪镜尝游学中原,凡事四师历二十五载,始返故里。今观塔之形制结构及其雕饰华纹,知自中土输来,而非传自印度或西藏也。唯此类之塔,历明及清迭经演变而渐失原型。如宝瓶平面已改为方形或六角形;又十三天部分崒然高举,有若经幢,皆其最显著者。

金刚宝座式塔输入云南,似亦始于元代。第元建之昆明万庆寺白塔,已毁于民国初季。今之所存,唯昆明妙湛寺明天顺间所建石塔一处而已。此外夏世南《云南史地丛考》,谓小东门外之穿心鼓楼亦属此式,但台上楼观年代甚新,原有之塔作何式样已无术穷究,只有存而不论。

省内经幢,仅存大理国时期段进忠施建之昆明大悲寺经幢一基。其结构层次,与雕刻之构图、线条、刀法等,大抵与宋幢相似,唯雕刻题材多数采自密宗,乃其差违较甚之点。

云南之西北、西南二隅,虽盛行喇嘛教与小乘佛教,然元、明以前,其地接受中土影响较少。其余各部,则自汉、唐以来久为华夏文化熏陶,历代滇僧游学中原,及中原高僧卓锡滇中者,指不胜屈(1)。且僧侣所诵经论,一如中土(2)。故其佛寺之配置与塔幢形范、雕饰纹样,莫不属于同一系统。至于喇嘛式塔虽肇源于印度。但云南采用此式之塔,系在中土盛行以后,其传入路线,亦由中原辗转南来。足证云南之佛教艺术,乃我国艺术之尾闾,不因地近印度、西藏而影响其相互关系,乃有如睹火矣。

二、塔幢实地调查记录

调查记录先按塔、幢类型,分为(甲)方塔及八角塔。(乙)金刚宝座式塔。(丙)喇嘛式塔。(丁)经幢。每类之中,则按建筑年代先后予以排列。

(甲)方塔及八角塔

1. 大理县佛图寺塔

佛图寺在县治南十一公里羊皮村阳和山(亦名马耳峰)下,东距公路约半公里。寺前砖塔秀峙(图1),俗称蛇骨塔,即《通志》所载南诏段赤城斩洱海蛇埋骨处。塔西为山门,门内仅清中叶所建正殿及左、右庑各一座,现改县立初级小学校。

图1 云南大理县佛图寺塔全景

塔砖造,平面正方形(图2)。下部台基现已崩溃,致原有形制无从探讨。砖之表面刻画斜纹,与下述崇圣寺千寻塔之砖大体相似。台上塔身每面约阔四米半,东面设门,门内为方形小室,直贯上部。其背面嵌明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碑,纪建文、万历二代重修此塔事迹颇详。塔身以上构密檐十三重,皆以菱角牙子与叠涩组合而成。全体比例,在省内同系诸塔中最为无懈可击者。而详部结构如檐之厚度,自下而上逐层减薄;檐之两端未形成显著之反翘;檐伸出较长,凹入较大诸点,均与中原唐塔极为接近。故其外观之秀丽,亦为滇省诸塔之冠。塔顶相轮、华盖、宝珠等搭配层次与分件之比例,则为明以来南方之通行式样,但建置于何时,因无显证尚难臆定。

图2 云南大理县佛图寺塔平面

此塔建造年代,《县志》谓建于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五月,即野史所谓南诏主劝龙晟时期,此外无其他旁证可资引用。然其结构式样为唐代同期之物,则决无可疑也。足窥其时中原文化远被边域,其深刻普遍有非后人所可企及者。

2. 大理县崇圣寺千寻塔及双塔

崇圣寺俗称三塔寺,在县治西北公里半点苍山应乐峰(亦称小岭峰)下。传创自南诏蒙氏,而元以前之文献散佚殆尽,故寺之规制已无从稽钩。自元以后见于记载者亦甚简略。寺东向,其前青松参天,千寻塔与八角塔二鼎立山门外(图3、4)。门内危楼百尺,悬南诏建极十二年(即唐懿宗咸通十二年,公元871年)所铸铜钟,径丈许,具波罗密及四天王像。再西释迦殿九楹,为寺内主殿。殿后回廊周匝,碑碣林立。次现瑞殿(亦称两珠观音殿),奉唐匠董善明所铸观音立像。自此登梯而西,复有毗卢、极乐、龙华诸殿,及方丈、僧庐三十六房,分布寺之左、右,规模宏巨,为南诏以来滇中佛寺之巨擘。惜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回民杜文秀之役,大理为其所据,寺之殿阁悉沦劫灰。清末于大理训练新军,复划寺之前部为营房,包三塔于内。其余各部残垣败壁日渐澌灭,或已拆为民居。现寺中古物,除三塔外,尚存元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碑,位于营房外西北。碑西,有清建造之西铜殿,藏光绪补铸之唐观音像及明成化铜钟,与殿前明万历时砖塔二座。再西净土庵三楹,亦劫后重建,或即《徐霞客游记》所记方丈故址是也。

图3 云南大理县崇圣寺三塔全景(见《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七卷第二期第5页)

图4 云南大理县崇圣寺三塔总平面图(见《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七卷第二期第7页)

千寻塔为密檐式方塔(图5、6),位于寺中轴线上,下承台基二层,甚宏阔。台上塔身每面约阔十米。据残破处所示,砖之表面均刻画斜纹。唯砌砖之法全用顺摆式,致内、外相邻之砖缺乏联系,易于崩溃。然唐、宋砖塔往往如此,故知此塔确系袭用中原成法也。塔身东、南、北三面于离地五米处嵌藏文碑各一,文字漶漫,年代不明,仅碑额所镌卷云及佛像五尊似为元人制作。塔身西面辟门,经走道一段,即至塔心方室。此室直贯塔之上部,但楼梯凋毁,现存梁木似明嘉靖间李元阳重修时所置,非初建原物也。塔身以上构密檐十六层,全体比例失之高耸,唯檐部断面凹入颇大,一如唐塔常式。檐下每面中央设圆券,内供佛像;其左、右壁面上塑单层塔各一。塔顶之刹于1925年地震时堕落,迄今尚未修复。

图5 云南大理崇圣寺千寻塔及双塔之一

图6 云南大理崇圣寺千寻塔平面(见《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七卷第二期第9页)

此塔营建年代,有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及开元元年(公元713年)二种。开元一说谓塔为唐匠恭韬、徽义二人所建,至肃宗上元间(公元760—761年)落成,凡阅时四十八载。然汉、晋以来,云南之政治、文化中心皆萃集于滇东。唐贞观时,洱海两岸六诏分立,统号洱海蛮,文化程度较为落后。其后大理附近,为蒙舍(即南诏)、邆睒二诏交争之地,而南诏浸盛。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南诏皮罗阁并灭五诏。二十七年,自蒙舍(今蒙化县)徙居太和城(今大理县治南七公里半太和村)。天宝中,其子阁罗凤叛唐,僭号大蒙国,至代宗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奠都羊苴城(今大理县治附近),文物制度始臻完备。由是而言,于开元末皮罗阁迁居太和城以前,其地荒榛未辟,讵能营此巨刹?且元李道源《重修崇圣寺记》为今日所知此寺最古之碑,亦仅云寺创于南诏蒙氏。而开元末叶以前,其地非蒙氏所有,寺何由建?故前述二说均难置信。今按《南诏野史》载,劝龙晟与丰祐先、后修此寺,事在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及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其后懿宗咸通十二年(公元871年)酋龙铸铜钟,俱属阁罗凤迁都羊苴城之后。意者,此塔建于南诏鼎盛时期,即唐中叶至唐末之交,或与蒙氏国势进展较为切合耶?五代至宋之文献,无所证考。元初寺灾,中统、至元间,段实捐赀重修,兼及此塔。明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地震,塔身罅裂。嘉靖末李重阳重修。而李氏复增修全寺,成三门、七楼、九殿,历时二十余载,厥功尤伟。自是以后,唯明万历、清乾隆及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地震后,略事修葺而范围较狭,不能与至元、嘉靖二役相提并论也。

双塔位于千寻塔之西40余米。南、北对峙,中心相距约93米余(图4)。塔皆砖砌,八角十层(图5、7),每层施出檐及平座,形体秀丽,极似宋代江、浙诸塔。唯下部台基已毁,近年以乱石构台二层,不与原塔相称。塔身第一层嵌碑数通。第二层以上亦无门、窗,唯于壁面上隐起方形小塔,下承卷云;或易以半圆形龛,供佛像于内。其塔身转角处则构圆倚柱,若重叠圆鼓数枚于一处者。各层之檐,以叠涩构成枭混曲线向外挑出,表面隐起山花蕉叶、宝相花、佛像、动物等。而北塔上层之檐,犹存少许红色刷饰,古色斑驳,殆即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李元阳重修时物。檐上之平座或承以莲瓣,或托以华拱,殊不一律。

图7 云南大理县崇圣寺双塔详部

按塔之创建年代,无多记录可凭,唯元初李元道碑及郭松年《大理行记》胥皆道及,知其时业已存在。而此类八角塔,在我国本土未有早于五代末期者。故疑建于五代与元之间,即大理国段氏统治期间内也。

3. 大理县弘圣寺塔

弘圣寺俗称一塔寺,在县治西南一公里点苍山龙泉峰下。寺东向,堂殿、门庑毁于清咸丰回民之役,现唯故基二处隐约可辨,及寺前砖塔一座巍然幸存。

塔系密檐式方塔(图8、9),下有乱石砌台基,东、南、北三面各饰以佛龛。塔身下部一部亦为石构,其上始以红泥砌砖,外涂白垩。塔身西面辟门,门上加石楣,琢佛像五躯,似明人所刻。自门可通至塔心方室,此室直达塔之上部。而第一层中央建塔心柱,据柱上铭刻,原有之柱被盗拆毁,现柱乃明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郡守蔡绍科所补建者。塔之外部于塔身以上施密檐16层,皆挑出甚短,致塔之形范殊嫌瘦耸。檐之结构与各层壁面上之圆券、小塔等,俱如崇圣寺千寻塔,唯出檐所构之外轮廓线较为僵直。塔顶之刹亦经明嘉靖间蔡绍科修补,但自此以后曾否修治,今尚不明。

图8 云南大理弘圣寺塔

图9 弘圣寺塔平面

此塔之建造年代,据明·李元阳《大观堂修造记》,谓建于周昭王(公元前1052—前1002年)时。《县志》则属之印度阿育王时期(公元前266—前230年,即周赧王四十九年),俱剌谬不足置辨。考塔之形制与详部结构,显较南昭建造之佛图、慧光二寺塔及崇圣寺千寻塔略晚,而视元妙应兰若塔与明妙湛寺塔为早,故疑成于南诏末叶或大理国时期。

4. 昆明市妙应兰若塔

妙应兰若亦称妙应寺,在昆明市大西门外三公里路东银锭山上。寺东南向,堂殿、廊庑亦毁于清咸丰六年回民之役,仅寺后柏林中存砖塔一基。塔系密檐式方塔(图10、11),下承台基一层,已半毁。塔身每面仅宽二米余,其东南面原有塔门,现已堵塞。西北面则嵌元·赵政惠所撰《妙应兰若塔记》。塔身上虽以叠涩与菱角牙子构成密檐十三层,但皆挑出甚短,且檐之两端咸向上反翘,其断面亦未成枭线,视省内南诏诸塔迥然异观。塔顶之刹仅余相轮及华盖,胥为石制。

图10 昆明市妙应兰若塔平面

图11 昆明妙应兰若塔及塔顶远望

(见《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七卷第二期第12页)

据赵氏所记,寺创于元中庆路总管李氏,而塔乃元成宗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张成异等35人所捐建。末附匠人杨贤、张奴二人。张乃石工,见昆明华亭寺元泰定间所建杜昌海墓塔,及佛顶尊胜宝塔残件题名。杨贤殆即营塔之匠,若少林寺唐《同光禅师塔铭》所载之造塔博士是也。

5. 昆明县妙湛寺砖塔

妙湛寺在县治南十公里官渡镇,创于元至正间。其地原为昆明湖之一部,地面以下螺壳累积厚数尺,故亦称螺峰寺。明英宗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云南镇守太监罗□大事恢廓,于山门内建密檐式砖塔二座。同时又于山门外中轴线上,建金刚宝座式石塔一座。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地震,石塔半圮,后经昆明县令罗国珍修复。

砖塔原系东、西对峙,现仅存东侧一座(图12)。下部台基二层,颇高峻,表面隐出间柱及壸门、牙子。台基上建方形塔身,上覆密檐十三层。檐之结构比例与外轮廓线,绝似元代之妙应兰若塔,而较明大德寺双塔保存唐塔之成分略多。足证云南此类塔之退化,约在明中叶以后也。现塔顶之刹已毁坠;塔身西侧有裂罅一道;台基一部亦已圮毁。

图12 昆明妙湛寺砖塔

6. 昆明市大德寺双塔

大德寺俗称双塔寺,在昆明市永宁宫坡东祖遍山上,现改昆华女子师范学校小学部。寺依山营建,自山门,历天王殿、中殿、后殿凡四重,而后殿似明末清初建。现寺内堂庑多经改筑,唯天王殿与中殿、后殿变易较微。双塔位于中殿之前,东、西塔心相距约27米半(图13)。

图13 昆明大德寺双塔平面图

塔皆密檐式方塔(图14),下部构石座(图15),座上累砖为台基二层,每层于束腰部分隐起间柱与壸门,牙子,其上覆以出挑较大之方涩一层,而上层方涩之上缘呈反翘状,不见于他处。台基上建塔身,每面宽三米弱,外壁涂白垩,上覆密檐十三层,胥以菱角牙子及叠涩组合而成。檐之上缘两端反曲特甚,疑出后人修改。然此二塔塔身过低,而上部诸檐过高,檐之结构亦嫌笨重;且各层出檐所构成之塔外形轮廓线,僵直而乏美感,方之唐代同系诸塔,则瞠乎其后矣。

图14 昆明市大德寺双塔

图15 昆明市大德寺双塔塔基

此寺创自元至元间,而扩增于成宗大德时,故称大德寺。明平云南,划其半以属昆明县署,于时大殿倾圮,门庑仅存;至英宗天顺间县署他徙,复臻隆盛。宪宗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何永清施建双塔,见寺内成化二十年碑。《通志》谓建于成化九年,实误。其后寺经明崇祯、清康熙再度修葺。至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大风毁东塔一部。现塔顶建喇嘛式小塔一座,色泽犹新,或即风灾后所置者。

7. 昆明市慧光寺塔

慧光寺俗称西寺,在昆明市东寺街南段路西,自南诏以来即为滇东巨刹。明弘治、清康熙相继修葺,至咸丰时,杜文秀麾下回民入昆明,悉焚寺内堂殿,现仅存孤塔矗立陋巷中。塔砖造,为密檐式方塔(图16)。其建造年代,《县志》谓与常乐寺塔同为唐南诏国弄栋节度使王嵯巅建,而未确指何年。《通志》及野史等则称创于唐贞观、贞元、元和、太和、大中诸代,其说颇不一致。考唐代宗广德初(公元763年),南诏王阁罗凤命子凤伽异筑柘东城于今昆明市之南郊,以镇抚滇东。宪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再传至寻阁劝,始立东、西二京,而以柘东为东京。其子劝利丰祐嗣位,屡居东京,事在元和、大中间。则此寺昌盛宜在广德或元和以后,贞观之说不无疑问。第此寺屡罹兵燹,元以前之证物已荡然无存,贞元以下诸说孰为可信,非今日所能定论也。

图16 昆明市慧光寺塔外景平面

塔之结构,下累台基三重,平面皆正方形(图16)。上层砖基表面饰壸门、牙子及间柱,但大部崩毁。所用之砖表面具凸起之斜方纹,较大理县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南诏主劝龙晟所营佛图寺塔之砖仅划刻斜纹者,制作更为工密。台基上构方形塔身,每面约广七米,塔身南面辟一门,由此导至塔心小室,室岧峣直上,若方井倒立。但原有木梯、楼板现已朽落,只余梁架支悬,不能登临。塔身以上,外部施密檐十三层,胥于菱角牙子上以叠涩多层向外挑出。塔外轮廓具优美之微凸曲线,乃唐塔之通行式样。唯檐之上缘至两端,向上反曲颇高,其断面非枭线,而近乎混线。证以滇省唐、明二代遗物,疑此部乃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地震后,刘昶等改修所致,非塔之原状也。檐间壁面每侧设小圆券,内奉佛像,兼可采光。券左、右壁面各隐起小塔一座,形制比例似明以后所为。塔顶之刹已失落,周旁杂树丛生,致塔顶一部圮溃,亟待修治。

8. 凤仪县飞来寺双塔

寺在县治西南二公里半洛龙山下,传创自明季。现存门殿二重及左、右廊庑,皆咸丰回民之役以后重建者。大殿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造,其前月台颇高峻。台上存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建小型砖塔二基(图17)。塔平面方形,下构台基,中为塔身,上覆密檐七层,形制简洁,其唐塔风貌犹未全替。据今日已知资料,清代双塔仅此一例,继武前征,甚足罕异。

图17 云南凤仪县飞来寺双塔(见《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七卷第二期第16页)

9. 昆明市常乐寺塔

常乐寺在昆明市东寺街南段路东,因与慧光寺东西遥峙,俗称东寺。寺内原有砖塔一座,传为唐南诏国弄栋节度使王嵯巅建,视前述慧光寺塔尤为高广。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塔崩圮。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云贵总督岑毓英倡议重建,患旧基卑下,乃东移数百步至臭水河东岸,另营密檐式砖塔一座(图18)。凡四阅寒暑,至十三年(公元1887年)冬落成。

图18 昆明常乐寺塔平面及塔外观(见《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七卷第二期第19页)

塔下构石台三层,甚低矮。其上建方形塔身,南面辟门(图18),门外踏步作半圆形。塔身以上施密檐十三层,皆向上微微反曲,而檐部之叠涩数,至六、七、八、九层突然增多,其出挑长度亦加大,致塔之外轮廓线中部凸出过甚,殊损美观。塔顶范铜为刹,四隅各立铜凤一,引首向外。据塔北光绪十六年碑,塔之形范系模仿南诏原塔,然原塔已毁,无术追拟,殆以慧光寺塔为蓝本,而详部结构,貌似神非,不啻上下床之别也。

(乙)金刚宝座式塔

昆明市妙湛寺金刚宝座式石塔

妙湛寺山门外中轴线上,建有金刚宝座式石塔一座(图19上部)。塔之结构,下建正方形石台(图19下部),每边约宽四米,高三米弱。壁面上嵌明天顺造塔铭颂,及清康熙重修碑记等四种。台内设筒券二道,十字相贯,若元代过街塔座形式。台上绕以石栏,一部已毁,现存者乃清代物。台上中央建喇嘛式石塔一座,下为方形须弥座,束腰处隐起间柱。座上施金刚圈数层,上构覆钵(或称宝瓶、塔肚子),前琢小佛龛,再上为塔脖子、十三天及铜盘、宝珠等。除须弥座及塔脖子之平面未采用十字折角形及十三天未隐起线道外,其全体形范与局部比例尚存明代喇嘛塔之轨制。唯台上四隅之小塔四座(图19上部),其须弥座颇大,而覆钵较小;十三天以上部分,尤类清代之经幢、墓塔,其经近世改修,殆无疑义。现塔上草木繁茂,树根循石缝下侵,已使塔之一部崩裂,宜急设法芟除。

图19 云南昆明县妙湛寺金刚宝座塔平面及外景(见《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七卷第二期第21页)

(丙)喇嘛式塔

昆明县筇竹寺元墓塔

筇竹寺在县治西北十公里玉案山上,传创建于唐贞观中,其故址在今寺西北;洎元僧洪镜及徒玄坚先后住持此寺,始迁现处。洪镜尝游学中原20余载,事国师杨子云为师,博学宏器,隐然为当时滇僧领袖,于是宗风大振,蔚为巨刹。明永乐间,寺遭回禄。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重建。嗣经成化、万历及清康熙、光绪数次重修。现存门殿四重。大殿面阔五间,重檐歇山顶,结构式样类明代物。唯因近代修改,斗拱部分悉予截去,其甚足惋惜。

寺后山坡上,有历代住持墓塔多座,其中以元武宗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所建洪镜雄辩法师塔年代为最古。塔之须弥座及覆钵皆砖造。自塔脖子以上至华盖、宝珠则易为石。详部结构,除宝瓶略嫌高耸,又十三天平面改为十字形外,此外各部均为元代喇嘛塔之通行式样。

玄坚雪庵宗主塔位于洪镜墓塔之前,于石须弥座上建喇嘛式塔三座,其中央一塔形体较巨(图20)。塔下须弥座与塔脖子平面皆作十字折角形,且覆钵比例肥短,视洪镜塔更与当时北方诸塔为近。左、右二塔之须弥座已作正方形,且塔顶无十三天及华盖,不审系坠落后未补,仰营建时已经如此。据《滇释记》,玄坚殁于元仁宗延祐六年(公元1319年),则此三塔应建于其殁后不久。

图20 云南昆明县筇竹寺玄坚宗主塔平面及立面图(见《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七卷第二期第19页)

(丁)经幢

昆明市地藏庵经幢

地藏庵亦名大悲庵,在昆明市柘东路东段路南。《通志》称寺创于蜀僧永照、云晤,而年代无考。明宣德时重修。清咸丰回民之役,寺毁于兵。民国初改古幢公园,旧日规模仅存石幢一基及幢西重檐建筑一座,其余无由辨识矣。

幢八角七层,高七米半,全部以石灰石构成(图21)。下有基座二层,刻宝相花及卷草。座上设圆形石鼓,琢龙、云蟠绕。其上置八角平盘,盘之五面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余三面刻慈济大师段进全所撰《大理国议事右变袁豆光敬造佛顶尊胜经幢记》,凡540余字,但无营建年月。所云袁氏事迹亦无可考。依幢之形制推测,疑建于大理国末期,约值南宋时期也。平盘上建幢身,与盘均非正八角形,殆当时迁就石料不得不尔。幢身表面遍刻梵经,俗因称为梵字塔。其东、南、西、北四隅各镌金刚立像一尊,踏鬼类,雕刻手法略失粗犷。再上以华盖、卷云及檐顶划分六层,其间琢佛像与建筑物,而以第三、四两层小像最为精丽。至顶,饰以仰莲及宝珠。但此幢自下而上之各层高度与出檐长度,均未成递减之数,致上部诸层与全幢不相调和,乃其缺点。雕刻题材以大日如来佛(即卢舍那佛)为主,杂置金刚护法及金翅鸟,密宗色彩甚为浓厚。以较中原五代、北宋诸幢,上琢释迦游四门事迹者,大相径庭。

图21 云南昆明市地藏庵经幢立面(见《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七卷第二期第21页)

此幢旧时覆以小阁,佛像雕饰,悉施彩绘。现虽剥落,但除最上二层略有损毁外,大体尚保存完整。

[此文发表于《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七卷二期(1945年10月)]

* * *

(1)见《滇释记》。

(2)见元·郭松年《大理行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