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沁以为人生一切行谊,其善恶标准,于何定乎?曰:使人增长其幸福者,谓之善;使人减障其幸福者,谓之恶。此主义放诸四海而皆准,俟诸百世而不惑。无论为专属于各人之行谊,与关系于政府之行谊,皆当以此鉴定之。故道德云者,专以产出乐利,豫防苦害为目的。其乐利关于一群之总员者,谓之公德;关于群内各员之本身者,谓之私德。

边沁以为人群公益一语,实道德学上最要之义也。虽然,前此称道之者,其界说往往不明。夫人群者,无形之一体也。而其所赖以成立者,实自群内各各特别之个人,团聚而结构之。然则所谓人群之利益,舍群内各个人之利益,更无所存。于是边氏乃创为公益、私益是一非二之说。

将欲显真,必先破妄。边沁乃于其《道德及立法之原理》书中,首取旧道德之两说而料拣之:其一曰窒欲说,其二曰感情说。

边沁以为窒欲说之目的,往往使人去乐而就苦。其于乐利主义,最相背驰。奉此说者有两种人:一为道学家,一为宗教家。道学家之窒欲,生于希望,将以此钓名誉也。宗教家之窒欲,生于畏惧,将以此避冥罚也。夫道学家亦何尝能弃乐利,其所谓名誉,即乐利结果之大者也,特避其名而不居耳。至于宗教家,则因野蛮时代之人类,其智识狭陋,其人格卑屈,其胸中常为畏惧之感情所刺激,因利用之以张其军。寖假而使人专投身于苦境,以为美谈,是所谓拂人之性,虽名之曰人谓之蟊贼,殆无不可。

按:边氏此说,不无太过。窒欲主义者,其目的必非使人去乐而就苦也。盖人类有高等性(Spiritual Life),与寻常动物不同,故于普通快乐之外,常有所谓特别高尚之快乐者。此二者或不可得兼,则毋宁舍其普通者,以求其高尚者。庄子曰:“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螂蛆甘带,鸱鸦嗜鼠,四者孰如正味。”盖人之智度不同,则其所觉为苦乐者,亦自不同。故夫婆罗门之苦行,为涅槃之乐也;佛教之苦行,为净土之乐也;耶教之苦行,为天国之乐也。彼且视此土为污浊恶世,寻常人所耽肉体之乐,彼以为天下之至苦,莫过是也。夫人见豚犬之食秽也,辄欲作呕,庸讵知所谓至人者,不有见吾人声色货利之快乐,而欲作呕者乎?婆、耶两教之苦行,尚有如边氏所谓出于畏惧心,若佛说,则纯是求高尚之乐而已。其望望然去之,自固其所。然则边氏之说,不足以为难明已。虽然,厌世主义行,则人道必破坏。观于印度,其前车矣。边氏殆亦有为而发之言也。

所谓感情说者,谓以己之好恶为是非者也。边沁以为持此说者,其权衡事物也,不以人群之实际为尺度,而以一己之感情为尺度。其中复分数派:(甲)良知派(MoralSense)。谓吾人之本性,能告我以某事为善,某事为恶也。(乙)常识派。谓以人类之习惯,而知其为善为恶者也。(丙)正理派(Rule of Light)。谓有万古不易之理,以明示邪正者也。(丁)性法派(Law of Nature)。谓万物有自然之律,能别其善恶邪正者也。而考此等种种之异说,其立论根据地,一皆归本于自己之感情。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同主张正理,同论一事,而或谓之善,或谓之恶,言人人殊。推诸良知、常识、性法等派,莫不皆然。斯皆不遵名学之公例,未定界说,而遽下论断者也。若是乎,论者之所谓善恶,果皆空漠而无朕,殽杂而无准也。

边沁既取群说廓清而辞辟之,断定以苦乐为善恶之标准,因进论夫有立法之责任者,不可不以保护人类之乐利,而捍御其苦害为目的。虽然,苦乐也者,至不齐而常相倚者也。故欲定善恶之标准,不可不先明苦乐之价值。边氏乃创为苦乐计量之法,谓苦乐之量有大小,取大乐去小乐者谓之善,取小乐去大乐者谓之恶。其计量之法:(一)较苦乐之强弱。(二)较苦乐之长短。(三)较苦乐之确否。(四)较苦乐之远近。此四者皆直接就其苦乐之本体而可表见者也。(五)较苦乐之增减。谓缘甲乐而生乙乐,缘甲苦而生乙苦者也。(六)较苦乐之纯驳。谓缘甲乐而生乙苦,缘甲苦而生乙乐者也。此皆就一人所感受而计之者也。(七)较苦乐之广狭。即以感受苦乐人数之多寡,为其价值之差率者也。夫两乐相权,则取其重;两苦相权,则取其轻。此人类之公性情也。而寻常寡识之流,往往认大为小,认小为大,遂至为小利害所诖误,而人治日以不进。故边沁以为计量之法,不可以不审。即常取苦乐二者之量,比较相消。其乐余于苦者,则名为善,其苦余于乐者,则名为恶。然后一切行谊之真价值乃出焉。

按:鄙意欲增“较苦乐之先后”一条,盖先苦而后乐者,其乐之量可增倍蓰;先乐而后苦者,其苦之量亦增倍蓰也。此义虽似包含于长短条内,然长短则就同性言,先后就异性言也。

边沁又曰:苦乐者不惟随其量而生差别,亦随其所自出之原因而生差别。若是者,名曰种类差别。种类差别,于乐有十四:(一)感觉之乐。专就五官所感受者言,复分为九:一、味官之乐。二、酩酊之乐。三、嗅官之乐。四、触官之乐。五、听官之乐。六、视官之乐。七、色欲之乐。八、健康之乐。九、新奇之乐。(二)富财之乐。(三)技巧之乐。(四)友交之乐。(五)令名之乐。(六)权力之乐。(七)信仰之乐。指宗教之信仰言。(八)慈惠之乐。(九)恶意之乐。恶意者,英文之Malevolence也。人性常有以他人之痛苦为己之快乐者。其最甚者如张献忠之非杀人则食不下咽,如孙皓之乐观人与猛兽斗。其寻常者,如人宰割禽兽以自养,好观危险骇人之戏剧,皆其类也。(十)记忆之乐。谓人尝享某种快乐,虽事过境迁,而每一念及,则前此之乐历历如在目前者。(十一)想像之乐。记忆属既往,豫期属将来,此则既往现在未来皆兼者。(十二)豫期之乐。(十三)联想之乐。指因一乐而引出他乐者也。如围棋本技巧之乐也,然其所以乐者,不专在技巧,因而引出权力之乐,两者相合成为全体之乐。(十四)救拯之乐。谓于苦时而以心中之现象救之者也。

于苦有十二:(一)缺亡之苦。(二)感觉之苦。(三)拙劣之苦。(四)仇敌之苦。(五)恶名之苦。(六)信仰之苦。(七)慈惠之苦。谓见他人或他动物受苦,而心恻然不安者也。(八)恶意之苦。谓见己所憎之人或动物享快乐,而愤然不平者也。(九)记忆之苦。(十)想像之苦。(十一)豫期之苦。(十二)联想之苦。于诸种中复为自动、他动之二大别。即慈惠之苦乐、恶意之苦乐,为关于他人者,其余皆为关于己者是也。此就客观的分类之法也。若就主观的分类,则复区为单纯苦乐、复杂苦乐之两种。单纯者,其感觉只为一现象者也;复杂者,其感觉常含两现象以上者也。其别复三:(甲)数种之乐相和合。(乙)数种之苦相和合。(丙)一种或数种之乐与一种或数种之苦相和合。寻常人析理不精,往往认复杂为单纯。此苦乐所以屡相冲突,殽乱而失其真相也。

此边沁苦乐性质分类之大略也。虽然,边沁所重者,仍在量而不在性质。即所自出之原因种类。彼意以为苟其乐之量强弱长短相等,则最粗之小儿玩物,与最优美之诗歌无所择。一言蔽之,则边沁计量之法,即:(第一)比较种种乐相互之量之大小。(第二)比较种种苦相互之量之大小。(第三)比较种种乐与种种苦相消之量之大小。凡百行谊之善恶,以此为断。

按:边氏此论,大为时贤所诟病,以为是禽兽之教也。既称为人,而仅以快乐为无上之目的,则与伊壁鸠鲁之育豚学说何异哉!伊壁鸠鲁,希腊主乐哲学之巨子也。时人笑之,谓其学说惟豚为适用耳。于是约翰·弥勒病之,起而损益其说,谓别择苦乐,不可不兼量与质之二者。不徒校其多少,又当校其高卑,因立出知力的快乐、思想的快乐、道德的快乐诸名目。虽然,此实与边沁之说首尾不相应也。夫谓乐有高等、下等之分,然其所谓高下者,又将以何为标准而定之乎?弥勒乃云,取决于舆论(Public opinion),是亦不外边氏所谓感情说中常识之一种,其不免边氏之呵,明矣!且弥勒之意,必以肉欲之乐为下等,以智德之乐为高等者也。若采舆论,则高下不易位者几希矣。故论者或谓弥勒用乐利派之名,而袭直觉派(Intuitionism)之实,非无故也。然则边沁之说,果如论者所讥欤?曰:是不然。苟所用择之之术既极精,则必能取其高等者,而弃其下等者。何以故?凡高等之乐,其量必大;下等之乐,其量必小故。高等之乐,常与苦绝对;下等之乐必与苦相倚。故用边沁较纯驳一例,其量之大小自见。夫乐之最下等者,声色货利是也。然声色之乐,每当酒阑灯炧,雨散云消,其凄凉更甚于平时。货利之乐,往往心计经营,患得患失,其烦恼亦过于贫子。然则精于苦乐计量之术者,其果何择也?故由边氏之说,虽谓天下但有智愚,更无贤不肖可也。其不肖也,皆由其愚也。算学不明,以苦为乐,以害为利也。侯官严氏曰:“天下有浅夫,有昏子,而无真小人。何则?小人之见不出乎利。然使其规长久真实之利,则不与君子同术,固不可矣。人品之下,至于穿窬极矣。朝擭金而夕败露,取后此凡可得应享之利而易之,此而为利,则何者为害耶?”即演边氏之意。边氏不言魂学者也,故其所谓乐,只在世间而不及出世间。弥氏补之,其理想诚高一著。然边氏之意,虽不及此,若其术则已圆满无憾矣。弥氏增之,得无蛇足耶?得无矛盾耶?乐之最高尚者,莫如佛说《华严》。佛知夫世间乐之无常也,惟无常,故乐之后将承以苦,而苦之量愈增也。此吾所谓较先后之说所以不可不补入。故毋宁取烦恼根而断之,忍小苦以求长乐。寻常贪肉欲之乐者,佛说谓之认贼作子。故佛最精于算学者也,最善用边沁计量之法者也。若边氏,则虽能知其术,而未能尽其用者也。抑边氏学所以为世诟病者,犹不止此。天下不明算学之人太多,彼其本有贪乐好利之性质,而又不知真乐利之所存,一闻乐利主义之言,辄借学理以自文。于是竞沉溺于浅夫昏子之所谓利,而流弊遂以无穷。边氏之论,几于教猱升木焉。故教育不普及,则乐利主义万不可昌言。吾之欲演述边沁学说也久矣,徒坐此兢兢耳。虽然,是岂可以为边沁咎也!边沁自教卿治算学,而卿顾不治算学,顾自托于边沁之徒,边沁不受也。学者苟深知此义焉,则吾之译此,其亦免于戾矣。

既定苦乐为善恶所从出,而苦乐之所从出则何在乎?前记苦乐之种类,谓苦乐以何缘因而生于吾心也,此则论世间以何缘因而有苦乐也。边沁以为有四种制裁(Sanction):(一)天然的制裁(Physical sanction)。谓不由人力神力之干涉,任物理自然之运行而生苦乐者也。(二)政治的制裁(Political sanction)。由主权者(君主)或代表主权者(如行政官司法官之类)之意,科以赏罚而生苦乐者也。(三)道德的制裁(Moral sanction),亦名为舆论的制裁。其苦乐本无一定,但因相传之习惯,故有毁誉。有毁誉,故有苦乐也。(四)宗教的制裁(Religious sanction)。谓以神明之力,直接而于现世、来世,加吾人以赏罚,缘是以生苦乐者也。边沁之提出此四制裁者,何也?彼既以苦乐为善恶之标准,然则以何术使人为善去恶?固不可不就其好乐恶苦之性而利导之。于是所以使人苦,使人乐者,不可不留意焉,则此四者是已。边氏以为天然之制裁,非可以人力改移也,而宗教之事,又其所最不肯措信者也。故边氏欲实行其主义,以进世界于最大幸福,首自改良政治、改良道德之两端始。

边沁乃立两界说:曰个人之伦理(Private ethics),即属于道德之制裁者。曰立法之术(Art of Legislaiont),即属于政治之制裁者。伦理者,使人能得最大幸福之术也。个人之伦理者,人人自导引己之行动,使进于幸福之术也。而政府之立法,即所以使全群之人,得最大幸福之术也。边沁乃言曰:人道所当勉者有三事:一曰思虑(Prudence),谓对于自己而尽其义务者也。不言他而言思虑者,彼以为苟能善算善择,则必不至陷于苦而为恶也。二曰忠直(Probity),谓勿毁伤他人之幸福也。三曰慈悲(Beneficence),谓常以增进他人幸福为心者也。然人何以必要正直,必要慈悲之故,边沁未能明言。虽有所言,亦涉模棱。故后人持以难之,以为乐利主义不能成立之证。

按:边沁常言,人道最善之动机,在于自利。又常言最大多数之最大幸福,是其意以为公益与私益,常相和合,是一非二者也。而按诸实际,每不能如其所期。公益与私益,非惟不相和合而已,而往往相冲突者,十而八九也。果尔,则人人求乐求利之主义,遂不可以为道德之标准,是实对于边沁学说全体之死活问题也。故后此祖述斯学者,不得不稍变其说以弥缝之。如阿士丁(Austine)谓乐利主义为上帝垂示之成典;古罗特(Grote)谓对于公利之义务,更过于私利;而约翰·弥勒亦增计量之法为计质。凡所以为边氏调护也。虽然,其与边沁立说之根柢,既已相反。故反对派嗤之曰:此乐利主义家之遁词也,此乐利主义家之降敌也。果尔,则乐利主义遂不能成立乎?吾非欲以此主义易天下,故吾不必竭力为之辩护。虽然,苟辩护之,则亦非无说也。日本加藤弘之尝著一书,曰《道德法律进化之理》,其大意谓:“人类只有爱己心耳,更无爱他心。而爱己心复分两种:一曰纯乎的爱己心,二曰变相的爱己心,即爱他心也。爱他心何以谓之变相的爱己心?加藤之意,谓爱他者,凡亦以爱己也。且有时因爱己之故,而不得不爱他也。此变相的爱己心(即爱他心)复分两种:一曰自然的爱他心,二曰人为的爱他心。人为的爱他心,亦谓之教育的。盖最后起,积习而成性者也。自然的爱他心,又分为二:一曰感情的,二曰智略的。何谓感情的?盖己所亲爱之人(如父母、兄弟、妻子之类),其所受之苦乐,几与己身受者,为同一之关系。故不觉以其自爱者爱之,盖如是然后己心乃安。其爱之也,凡为我之自乐也,此不徒施诸平等者为然耳。乃至手畜之犬,手植之花,亦常推爱焉,所谓感情也。何谓智略的?或爱他以避害,或爱他以求利也。臣之于君也,奴隶之于主人也,其爱之也,畏之也,是避害之说也。彼此通商,而愿彼之商务日昌,彼昌而我亦有利也,是求利之说也。两者皆生于智略也。”云云。加藤之说,实可以为边氏一大声援。盖因人人求自乐,则不得不生出感情的爱他心;因人人求自利,则不得不生出智略的爱他心。智略中之避害的,惟野蛮时代多有之耳。至其求利的,则愈文明而愈发达。而有此两种爱他心,遂足以链结公利、私利两者而不至相离。且教育日进,则人之感情,愈扩其范围。昔之以同室之苦乐为苦乐者,寖假而以同国同类之苦乐为苦乐,其最高者乃至以一切有情众生之苦乐为苦乐。故康南海常言:“救国救天下,皆以纵欲也。纵其不忍人之心则然也。”而谭浏阳之《仁学》,更发之无余蕴矣。若是乎则感情的爱他心,其能使私益直接于公益者一也。强权日行,强权,谓强者之权利,其相亦有多种变化。加藤氏言之最详,吾所著《饮冰室·自由书》有《论强权》一篇,可参观。则人之智略,愈扩其范围。苟不爱他,则我之利益,遂不可得,而将终侪于劣败之数。生计学家之由重商保护政策而变为自由贸易政策也,近世君主贵族之让权于平民也,皆由智略的爱他心迫之使然也。诸类此者尚多,不能枚举。故人不欲自求乐利则已,苟其欲之,则不得不祝全群之乐利,寖假且不得不祝他群之乐利。若是乎则智略的爱他心,其能使私益直接于公益者二也。夫边氏所谓最大幸福者,谓将其苦之部分除去,而以所余之乐为衡也。而一群之公益不进,则群内之人,其所苦必多于所乐。故真明算学而精于计量之法者,则未有不以公益与私益并重者也。苟犹私尔忘公焉,则不过其眼光之短,思虑之浅,不知何者为真乐真利,何者为最大幸福而已,非能适用边沁之学理者也。由此观之,则边沁之说,其终颠扑不破矣。虽然,无教育之人,不可以语此。以其无教育则不能思虑,审之不确,必误用其术以自毒而毒人也。故边氏之学说,必非能适用于今日中国之普通学界者也。但以巍巍一大师之言,其影响既已披靡百年,全世界之现象,缘之而一变,则吾学界之青年,又乌可以不研究之?吾故绍介其说而反覆言其真相至再至三焉。其犹有误会焉,谬托焉者,则非吾之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