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食近火燒烤而熟之,其法曰“炙”。《齊民要術》有“炙法”,具體做法很多:有用整猪開腹去五臟洗净以茅填滿腹腔而炙者,也有逼火偏炙一面隨炙隨割者,還有切成寸塊急速回轉而炙者,更有灌腸而炙,擣丸而炙,薄片而炙,作餅而炙者。可炙之肉除猪、牛、羊、鹿、鴨、鵝外,尚有魚、蚶、蠣等水産。究其做法,大約相當於今天的烤肉,但今天食用的烤肉或是整隻的烤乳猪和烤羔羊,或在烤爐上設網而烤,成串而烤,比起我們的祖先來,已經單調得多了。

《齊民要術》是後魏賈思勰的撰著,而燒炙之法則早已有之。《禮記·禮運》篇説:“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又説:“以炮以燔,以亨(烹)以炙,以爲醴酪。”注説:“炮,裹燒之也。”“燔,加於火上。”“炙,貫之火上。”以“炮”、“燔”、“炙”三者分言之,統言之都稱“炙”,而具體炙法不同。

《説文·十下·炙部》:“炙,炙肉也,从肉在火上。”戰國簡書“炙”的形作,象一塊吊着的肉在火苗上烘烤。分言之,炮、燔、炙是三種不同的烤肉法。《説文·十上·火部》:“炮,毛炙肉也。”字或作“炰”。段玉裁説:“毛炙肉,謂肉不去毛炙之也。”不去毛如何炙?《禮記·内則》注説:“炮者,以塗燒之爲名也。”這裏説的“塗燒”也就是《禮運》注所説的“裹燒”。所謂“以塗燒爲名”,意思是“炮”從“包”得名,因其塗裹而爲之也。這大約是用泥塗在外面而用火烤,熟熱後,將泥剥下即把毛褪下。《説文·十上·火部》:“燔,跳也。”燔”得名於“傅”。《詩經·大雅·生民》傳云:“傅火曰燔。”這是一種將成塊的肉一面一面平傅於火上翻烤的炙法,與“炮”法不相同。“燔”用來遺送兄弟之國,所以不但要烤熟,還要烤乾,以便保存得長久。而分言之的“炙”,《禮運》注説:“貫之火上也。”這大約近於今天烤羊肉串之類的方式,而古代則常用於烤魚,方法是把魚的背部至腹部串上,一面烤,一面把調好的液汁刷在魚上。炙魚、炙肉,都是邊烤邊吃,不必保存的。《詩經》鄭箋説:“鮮者毛炮之,柔者炙之,乾者燔之。”正反映三種炙法的區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