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前言
作者在本文中试图证明这一论点,即思想与使用语言乃是同时发生的同一件事情。这个论点与常识相反。常识认为语言对于不依靠语言就已经完成的思想来说是外加的东西,因而是思想的表达。这种常识的观点得到科学和哲学的赞同。这种传统的看法成了关于思想和语言、逻辑和语法、文字表达和文字传达以及现象和实在等一些重要观点的基础。如果本文论点成立,上述这些观点就会发生重大改变;人类知识中几个重要分支,特别是语言学、语义学和美学,就会面目一新,作者想尽可能清楚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因此不采用通常说明文的松散文体,而选择更为明确、更有条理的方式,后一种方式一直为欧几里得以来几何学家所采用,并通过斯宾诺莎的《伦理学》引进哲学领域。
二 定义
1.事物是构成客观世界的物体和事件。“客观”的意思是相对于认识主体或思维主体而言的。
2.符号(sign)是指在思维主体心中代表事物的记号(symbol)。符号分为两类:(a)由于事物直接作用于精神而产生的自然形象,例如类似中文的象形文字中的多数字词;(b)通过约定俗成的惯例为一个社会所公认的代表事物的人为符号,例如阿拉伯数字和希腊文或英文等拼音文字。
说明:这只是一种大体上的区分。在“发明”或拥有一种狭义的语言之前,我们可以认为原始人主要使用具体形象。在想到鸟在空中飞翔这件事时,原始人心中就形成一幅鸟在空中飞翔的确定图像也就是映象(a cinematographic representation)。精神好像镜子一样反映客观世界。但是用这类图像来把握客观世界中每件事物未免太拙笨了,使用起来很不方便。省力的办法就是进行选择、有所侧重并加以抽象。所以即使在原始人的心灵中也总有一种简化的倾向,即为实用的目的,侧重事物的某些方面,暂时忽略其他无关的方面。例如玛格德林时期的穴居人只用寥寥几笔就勾勒出帮助猎人辨认的动物特征。在小孩子画的图画或者为了游戏而画的模仿事物的素描中也可以看到同样的简化倾向。汉字的形成也充分说明同一事实,并且提供了充分的证据。例如,臼表示山,篷表示水,九表示人,少表示小孩,半表示牛,器表示马等等。所以凡是人心中想象出来的符号,不管在多大程度上是自然的类比或相似物,多少都带有省略、抽象和约定俗成的性质;反映事物的心中意象与代表事物的约定符号之间只存在程度上的差别。
3.思维 是指人类精神认识客观世界和解决其中问题的积极的心理过程。在这种过程中,事物通过它在人心中的符号表现而受到分析、综合或重新组合。这种过程可以叫作“思想行为”。
4.思想 是指思想行为的结果,也可以叫作“思想结果”。
5.思想客体(对象) 是指思维行为的手段或者思维操作的材料。这种客体就是意象或符号系统。它与思想结果的不同在于后者是我们思考出来的结果,而前者则是我们借以思考的手段。
6.清楚的思想 是指这样一种思想:它受到意识的充分注意,思维主体也清楚地把握了相关的一些符号;模糊的思想是指处于萌芽阶段的思想,这种思想仍然处于意识的边缘,继续向前摸索。
7.思想倾向 是指心理的动力定向(motorset),它推动思维继续进行并把它引到某一方向。思想倾向近似于注意,是一种活跃的处于准备状态的态度。现代心理学引起较多讨论的所谓“无形象思维”大部分属于这一范畴。思维主体在全神贯注进行思维时只是模糊地意识到这种倾向。
8.语言 是指称实有事物或想象事物的一种符号体系。根据定义2所下定义和所作说明,这些符号不是自然的形象,就是约定俗成的符号。
9.内含语言(implicit language) 就是思维所操作的符号系统。内含语言在获得表达或传达之前一直处于心理状态之中。这种语言相当于定义5所说的思想客体。外显语言(explicit language)是指含蓄语言为了传达而成为可见或可听的语言。外显语言不是口头语言就是书面语言。
10.表达 是指使内含语言成为外显语言的过程。表达使思想结果成为有形的东西并使思维主体以外的人得以理解。思维是在心中画出一幅图像,而表达则是展示这幅图像。
三 公理
1.思维不能在真空中进行;思维必须借某些对象或材料而进行。
2.我们只能思想那些以一些符号的形式呈现于心中的事物。
3.两个相隔的不同实体(例如点)只有增补中间环节才能结合成一个实体。
4.外显语言(或表达)中的任何内容都已经包含在内含语言(或思想)之内。
四 命题
1.一切思想客体(对象)都是符号。
[证明]这个命题来自定义2、4、5和公理1、2 0因为(a)事物通过符号而呈现于心中,(b)思维必须作用于某些材料之上,所以符号是进行思维的心灵唯一可驾驭的材料。
2.凡是清楚的思想都可以得到表达(并受到命题3所说的修正)。
[证明]这个命题来自定义2、6、9、10和命题1。因为(a)在清楚的思想中各个相互关联的符号都处于精神的明确把握之下,(b)这些符号早已构成内含语言,(c)表达只是使内含语言成为外显语言,所以清楚的思想总是可以表达的。思维是个人的独白,而表达则是公开的谈论,即把思维者默默的自言自语变为有声的东西。
3.如果内含语言的范围大于外显语言,除非创造新的符号,就可能存在不可表达的剩余部分。因此语言随着思想的发展而增长。
[证明]这个命题来自定义2和10。因为某些符号是任意规定和约定俗成的,所以可能有这样一些事物,即人们对它们可以在心中构成意象(即思维),但迄今还没有可供使用的视觉或听觉符号。例如光谱上有许多不同的颜色差别,但大多数语言只有少数颜色名称。所有这些不同的颜色都可能作为思想的对象,因为它们在心中留下意象;但是只有那些有名称的颜色才能在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中得到表达。
正是这一事实让许多人认为思想先于语言,并且成了他们反对我们认为思想与语言相互等同这一学说的重大理由。我们不忽视或缩小遇到的困难,但是仍然有下列各种理由来回答那些在这个问题上反对我们观点的人:
(a)这种反对理由并不能动摇我们的主要立场,即进行思维的心灵使用自然的或约定的符号,而这些符号本身就构成内含语言。这只意味着内含语言(自然的意象)在外显语言(约定的符号)中找不到对应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思维可以不依靠语言而进行。
(b)正如我们已经指出的,在思维中使用符号的过程中,总有一种趋于简化即以某些部分代表整体的倾向。一切语言符号都是省略符号,甚至心中的意象也是如此。比如说,“深红”、“紫”、“红”,“粉红”可能不会穷尽所有各种不同的红色,但是这些词为了实用的目的却可以代表各种不同的红色。
(C)思想和语言都产生于实际的需要。只要它们为实用的目的服务,就允许语言符号带有粗略和省略的性质。如果有实际需要,就要创造新的符号来适应新的情况。换句话说,当有必要表达迄今尚不能表达(即没有约定的符号)的意象时,人们就被迫寻找表达它的手段,即创造为了表达它所需要的约定符号。语言正是通过这种方式随着思想的发展而得到增长。所以那些反对我们的人的论证只涉及语言的增长,而不涉及语言的使用。
4.思想倾向本身是不可表达的,思想倾向只有成为思想客体(对象)才可以表达。
[证明]这个命题来自定义7、10和公理4 。思维主体并不具有这样一种内含语言,即其中各有关符号都受到意识的充分注意。凡是未在内含语言中出现的东西都不能在外显语言中出现。
5.不清楚的思想是不可表达的;思想只有在变得清楚之后才可以表达。
[证明]这个命题来自定义6、10,公理4和命题2。不清楚的思想不能表达,因为这种思想还没有真正形成。
说明:因为思维不是构成意象就是解决问题,所以思维是一个不断逐步澄清和反复试验的过程,总是让模糊的处于意识边缘的思想进入意识的中心,通过去掉不正确的和不相干的东西为图像的最后完成和问题的彻底解决铺平道路,处于萌芽状态的思想所具有的模糊意识往往让人误认为思想深刻。消除这种错觉需要勇气和诚实。
命题4和命题5结合起来可以说明某些让克罗齐嘲讽为“哑口诗人”的人为什么会有这种错觉。这些人往往认为自己的思想很深刻,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这些人想象自己如果具有神奇的表达能力就会成为伟大的诗人或艺术家,因此他们既感到得意又感到自卑。某些属于宗教中神秘教派的人也有同样的错觉,这些人沉思默想自己的神赐幻景,认为人的语言只是表达肤浅思想的肤浅手段。产生这种错觉不是由于把思想倾向误认为是思想结果,就是由于缺少足够的勇气或诚实,无法让模糊的思想离开心灵的晦暗领域。可惜的是这些盲目的摸索和模糊的思想,尽管受到作者的极度珍惜,一旦展示出来就显得十分幼稚。否认思想可以表达乃是在思想面前退缩。我们这些凡人宁愿在阳光普照的大地上生活,那些自命伟大的诗人和自命深刻的神秘思想家还是留在晦暗的地狱边缘上吧!
6.思想和使用语言是同时发生的同一事情。
[证明I]这个命题来自定义2、3、9、10,公理1、2、4和命题1、2。因为(a)语言只是一个符号体系,(b)进行思维的心灵只凭符号进行工作,(C)在外显语言中不存在任何不在内含语言即思想中早已存在的东西,所以思想和使用语言这两个过程实际是一个过程。
[证明Ⅱ]如果思想和语言是两种不同的实体,像A和B两个不同的点一样,那么它们之间的空隙就必须由一个起连结作用的环节或一个中间的点或线X来填充(由公理4完成)。但是在思想(A)与语言(B)之间并不存在这样的中间环节X。人们无法设想怎样从其中一个经过不可衔接的真空渡到其中第二个。把语言当作处于思想之外并且是为了表达思想而伴随产生的东西,乃是肯定:(a)思想能够不借任何客体或内容而在真空中进行下去,(b)语言(被假定为外在的东西)和思想(被假定为内在的东西)通过一种奇迹而结合起来。此外,既然两者之间无法设想会发生交流,我们又怎能知道这样一个伴随产生的局外者忠实解释内在心灵的活动?一切语言表达也许不过是些纯粹的谎言或胡说!
我们相信,上述两种论证对于确认我们的观点是非常充分的了。但考虑到这个论点是本文的中心论点,所以再增加另外三个经验性证明是适宜的。
[证明Ⅲ]来希列(Lashley)教授、华生(Watson)教授和行为主义学派中其他心理学家已经以一系列实验十分确切地表明说话器官的活动总是和思维活动同时并且同构地(homogeneously)进行的。例如,在想到树时,说话器官就做说出“树”这个词的各种动作,尽管这些动作可能并未充分完成。在这里,省略又在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如果说话器官受到人为的压抑,思维也就不能进行下去。正如华生教授所说:“思想是无声的语言,说话是有声的思想。”
[证明Ⅳ]人类学和文明史表明,思想的进步和语言的发展恰成正比。落后民族思想的贫乏往往是由于语言的贫乏。人们也许可以说,文明的前进表现为词汇的逐渐扩大。不同民族中不同的思想发展也可以用他们不同的语言特征加以说明。例如,中国人的思想方式比起西方人来较少分析性,在语言上也是如此。不同民族思想方式的不同,正和他们的说话方式不同一样。即使现代欧洲学者也往往觉得希腊哲学家的某些思想难于理解,因为表达这些思想的字词或说法在现代欧洲语言中没有完全等值的东西。每一种民族语言的每一个字都满载这个民族在其历史中所经历过的生活经验。字词往往具有一种情感上的光环并提供大量的暗示和联想,这在另一种语言的相应词中是找不到的。一些简单的词如英文中“fir”“sea”“castle”“nightingale”“sin”“gentleman”“Helen”“liberty”等以及中文中如“家”“庙”“菊”“燕”“仁”“礼”“圣人”“隐士”“过年”“玉门关”“王昭君”等对本国人所产生的意义不会完全等同于那些不仅生来不说这种语言而且不熟悉这种传统的人所感受到的意义。这就再一次表明语言永远不能脱离思想。这也说明为什么翻译充其量只能是原文的微弱回声。作为社会遗产的语言很少能够移植。
[证明V]日常会话往往都是即时完成的,即边说边想。我们的思想在自发地涌现,直接走到舌端。我们并不是先形成一个概念,然后再找字词表达这个概念。当我们表现出犹豫的时候,我们表面是在调整语言,但是实际也在同时调整思想。有时我们做出改正,但是被改正的就是伴随表达的思想。意义随着表达的不同而改变。在发表正式讲演时,我们可能事先想好要讲的话,但是这样想好的东西就不仅是思想而且是伴随思想的语言。我们是在为讲演打腹稿。这个道理也适用于写作。这再一次表明完成的思想总是表现出来(至少是在心中)的思想。如果语言出了毛病,那是因为思想出了毛病。
推论:表达总是独一无二的。一种思想只能用一种方式精确表达出来。
[证明和说明]因为思想和语言是一回事,两者之比是l:1。如果一种思想(A)可以通过两种不同的方式a或b完全相等地表达出来,那么思想与语言就不仅是分离的而且是不可比较的。因为a和b根据定义互不相同,A=a和A=b这两个等式也就构成矛盾。
借助于这个推论,我们可以充分信赖语言,说语言真实地表达思想,而不是背离思想。基于同样的理由,像福楼拜这样的文体家就强调要找寻“恰当的字”。人们也许可以加上一句话,“恰当的字就是恰当的思想”。甚至一个人说谎,他也不是无意为之,而只是表明:即使谎言也必有确切的表达。
我们还可以给出其他的论证,但是上述这些已经足够证明思想和语言是一回事。这个论点涉及很多方面。有限的篇幅不允许一一讨论这些方面,而只要表明这一论点可能对语言学和美学的某些中心问题产生影响就足够了。它也对语义学、认识论和一般哲学产生影响,但是我们将把这项工作留给更能胜任的学者去完成。
在下面各命题中,7、8、9三个命题涉及语言学,10、11、12三个命题涉及美学。
7.语言随着思想而增长,所以语言富有创造力。
[证明和说明]这个命题来自公理4和命题1、3、6。因为(a)语言是进行思维的心灵所使用的一种符号体系,(b)思想和语言是同时发生的同一件事情,所以只要有思想,就有语言。因为思想富有创造力,所以语言也富有创造力。语言随着思想而产生和增长。语言并非在某一特定时刻从无到有一下子创造出来的。从人类开始思想起,他们就开始说话即开始使用语言。这种语言可能是口头的,图像的,甚至是手势的,但都在使用符号。即使动物进行思维时也是在讲话,例如鸟鸣、狗吠和猴子做鬼脸。语言与思想携手合作,目的在于把握客观世界,按照推理和想象的法则组织和重新组织世界,以满足生活的需要。
8.语言是以自然为根基的共同约定又是由于不断使用而成为第二天性的习惯。
[证明]这个定义来自定义2和8。详细说明可参看对定义2的说明。因为(a)语言是一种符号体系,(b)这类符号一方面都是不同程度的抽象和缩写,另一方而又都代表客观世界,所以语言既是自然的又是约定的。因为语言符号是交流的媒介,也是个人思想的手段,所以这些符号一旦广泛流行,就凭借模仿法则迅速传播开来,并根据习惯法则而得以固定下来。最后符号变成征兆,而习惯则成了第二天性。
语言学家常常对作为模仿的语言与作为联想的语言作出明确的区分。因此关于语言起源的问题就出现两个不同的学派。如果语言完全建立在模仿之上,那么语言就是自然的;如果语言完全建立在联想之上,那么语言就是约定的。然而在我们看米,两者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分界线。尽管像中文这样的象形文字可以看作是自然语言,象形文字也仍然是约定的,因为象形文字的符号或字词通常只是自然印象的省略形式,仅与它所代表的事物有些许的相似之处,尤其是这些符号或字词在其以后的发展过程中经过进一步简化与形式化之后就更是如此。例如几乎没有人能够在汉字“水”上面认出水的形式。另一方面,尽管拼音语言如英语可以被看做是约定性的,却也仍然具有自然语言的特性,因为它们同样必须遵循思想的自然顺序和逻辑区分,它们的发展也可以用自然主义原则说明。所以,在任何语言中,约定总是与自然相互协调的。没有纯粹的自然语言,也没有纯粹的约定语言。人们可以说,这一点适用于所有人类的制度,适用于全部文明。首要的原则是自然加习惯。
9.语法学与逻辑学在本质上是同一门科学。
[证明]这个命题来自命题6。因为思想和语言同一,所以关于思想法则的科学(即逻辑学)同时也是关于语言法则的科学(即语法学)。
10.艺术就是语言。
[证明]这个命题来自定义2、3、9、10和命题l。因为艺术是思维的一种方式,与思维的其他形式一样要使用符号;又因为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因此绘画、雕塑、音乐等等和文学一样都是语言的不同形式。
说明: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艺术主要涉及到形象的塑造或客观世界的重新组合,为的是满足思维主体的感情需要。这样塑造的形象比科学或哲学中使用的概念更为具体。但是因为在原始艺术和现代艺术中都表现出同样的形式化倾向,所以艺术中的符号(symbols)可能变得抽象。艺术和语言的等同说明了各种艺术之间的统一和区别。艺术是统一的,因为各种不同形式的艺术都遵循同一个原则:艺术是人类的创造性努力,按照其主观感情需要重新构造客观世界,并服从社会推动力使内含语言变为外显语言。艺术是多样的,因为各种不同艺术使用的手段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感觉性和不同的技巧问题。按照意象的性质,一组符号可能比其他组符号更适合表达思想内容。所以克罗齐的观点(强调统一)和莱辛的观点(强调区分)都是有道理的。
11.艺术在其内含的心理构思阶段就已经包含着传达。
[证明]这个命题来自定义9、10,公理l、4和命题1、10 。因为(a)艺术作为一种思想方式不能在真空中进行,而必须使用符号,(b)外显语言的符号(已经得到表达的艺术作品)早已存在于内含语言(心中构想的艺术作品)之中,(C)表达就是使内含语言成为外显语言,所以艺术形象的构成和外在化不是被一条鸿沟隔开的两个截然不同的过程,表达也早已包含在构成艺术形象的心理活动之中。思想的手段同时也是表达的媒介。从思想到表达不存在一个翻译过程。
说明:本命题是美学中的基本命题。关于表达和传达的问题有两个重要的观点:(a)传统的观点认为,艺术形象的构成(腹稿)在艺术家使用其特有媒介加以表达之前就已完成。所以艺术形象的构成及其表达被看成是两个各自独立的不同过程。正如我们已指出的,这种观点表示思想与语言之间存在着一条只能由奇迹填充的鸿沟。(b)与此相反,克罗齐认为,表现(expression)是构成艺术形象的精神行为,而传达(这就是传达观点中的“表达”)则只是记录下早已在心中构成的形象。传达(communication)本身并不是艺术活动而是实用活动。如果得到传达的东西(外显语言)不是早已存在于要传达的东西(内含语言)之中,那么还有什么东西能够传达呢?克罗齐的观点再一次表示思想与语言之间存在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照我们看来,艺术形象或直觉(照克罗齐所讲的意思)同时也是语言,或者更确切地说,艺术形象就构成于表现形象的语言之中。传达早已隐含在艺术形象的构成之中,因为两者的媒介(即符号)相同。只有通过这种看法才可以避免在思想与语言之间出现不可逾越的鸿沟。
12.在艺术中素材与形式不可分。
[证明和说明]这个命题来自命题11。按照传统的看法,素材涉及思想,而形式则只涉及语言或表现。据说艺术通用语言给思想穿上衣服,也就赋予素材以形式。但是因为思想与语言是同时发生的,素材与形式就不能是两种拼合起来的不同实体。怎么可能有“没有形式的素材”或“没有素材的形式”?形式永远内在于素材之中。在文学批评史上,关于形式与素材的相对重要性曾经进行过无休无尽的讨论。这些讨论注定要失败的,因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被切割为据认为互不相关的两个部分。在我们看来,许多被人讨论过若干世纪之久的问题根本就不存在。